iPhone X 的額頭基本上就是一個 Kinect

還記得 Microsoft 的Kinect 嗎?就是那個長條形的小盒子 Xbox One 體感組件?雖然那已經算是體積比較小的設備了,但比起一臺 iPhone 還是略顯巨大。

科技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至少在 iPhone 上的發展是這樣。iPhone X 的發佈展現了 Apple 在過去 10 年間對於感應器和計算能力整合的實力。在 2009 年,最初的 Kinect 是這樣的:

而 9 年後,Apple 是這樣做的:

出來 Tili motor/傾斜馬達「很顯然手持設備不需要這種功能」,其他的感應器基本都一樣「功能上」。

Microsoft 最初的 Kinect 硬件是由一家不知名的以色列公司 PrimeSense 提供。這家公司在識別技術上處於先驅地位,他們能對目標物體進行繪圖,形成一個個亮點,然後使用 IR 相機以及特質處理芯片來對這些亮點測距。




到今天,Kinect 是銷售速度最快的消費者電子設備,它在當時所展現的革命性距離感應技術對於現在的機械學習提供了基礎。

在 2013 年,Apple 收購了 PrimeSense。距離感應相機繼續發展:Kinect 2.0 for Xbox One 用了 Microsoft 自家技術替代了 PrimeSense 的解決方案,並比起前代產品有著更高的準確率和分辨率。它能夠檢測出人臉並對玩家的心跳進行檢測。於此同時,Intel 也在開發自家距離感應器。Intel RealSense 在 2015 年開始與 Microsoft 合作,著名的項目就是現在各個筆電上能用到的 Windows Hello,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功能。2016 年 Lenovo 發佈了 Phab 2 Pro,是第一臺搭載 Google  Project Tango 技術,推廣 AR 和機械視覺,這同樣是基於距離感應。

到現在 2017 年,Apple 要開始販售世界上第一臺在正面擁有距離感應相機的手機了。不像初代 Kinect,需要在房間佈置運動感應器,Apple 的感應器主要用於面部掃描,來支援 Face ID 功能。Apple 的「TrueDepth」相機能夠繪製「超過 30,000 隱形像素點」,能夠對面部進行非常精確的識別。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 Apple 的這項技術有多麽强大,比如發佈會上演示的 Animoji 功能,這背後為開發者提供的 API 覆蓋應用更廣:Apple 能夠實時的繪製臉部的 3D 模型,能夠根據你面部的光綫情況提升 AR 應用體驗。

Kinect 的開發並非僅由 PrimeSense 一家公司完成,根據 Microsoft Kinect 2.0 對比前代產品的巨大提升,可以見得 Apple 自身在軟件和數據處理層面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最基本的 Kinect 概念還是麽有改變。9 年前的板磚大小的設備現在已經集成到售價 999 美元 iPhone X 小小的額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