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從 2009 年就出現了,但一直到最近才被曝光在主流媒體,公眾,以及投資者眼中。目前一枚比特幣價值超過 5,600 美元,而且飛漲的價格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以比特幣為首的數據區塊鏈正在改變我們對於經濟,金錢的理解。但是為什麼銀行和政府就是不喜歡比特幣呢?
第一,盈利。
政府靠什麼運轉?銀行靠什麼盈利?在傳統的經濟結構中,銀行和政府就是各種交易的中間人。這個中間人是被各方信任的,就像我們都信任銀行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各種 Alipay,WeChat,再有西方的 Apple Pay,各種支付平臺費盡心思爭搶用戶的原因,他們想要成為新時代的銀行。用戶與銀行之間存在的信賴是許多商業行為的基石——直到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在那以後人們意識到,銀行是不可信賴的——至少是不能完全可以信賴的。一旦這個體系除了問題,把再多的銀行家關進監獄也無法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
第二,數字時代的兩難
當用戶存進銀行的錢憑空消失時,用戶便不再信任銀行。銀行將很多屬於用戶的錢拿去進行投資,然後還要從用戶手中收取費用。而數字貨幣面臨問題在於,數字文件是可以被損壞的。實體貨幣則不那麼容易像一個電腦文件那樣複製,可以被多方驗證,這就不容易出現「兩頭消耗」的現象,就像從兩頭點燃一根蠟燭。銀行這樣的中間人會建立信任來避免這種情況。但是銀行是靠什麼盈利的?這就回到了第一點,銀行是收費的——光是幫你保存一筆錢就要收保管費。
第三,比特幣的誕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產生問題
比特幣的出現是結局「兩頭消耗」的完美方案。而比特幣的倚仗,就是文章最開始提到的數據區塊鏈技術。我們可以將數據區塊鏈簡單的理解為一種複雜的加密方式,當然實際上要複雜的多。這種數據儲存是可信任的,每一「塊」,都需要完美的對接才能有效。這樣就能解決「兩頭消耗」的問題,沒有人能夠輕易消耗這些貨幣。
比特幣在 2009 年出現並非偶然。那時候金融海嘯的餘波還沒過去,整個世界對於傳統金融體系的不信任,導致用戶對更高安全性金融貨幣的訴求。比特幣的先驅希望能夠讓買家和賣家直接決定整個交易過程,從根本上切除中間人這個環節,消除利息,達到更加透明的金融體系。換句話說就是——消除腐敗的可能,消除中間費用。
第四,金融模式轉換
銀行不再擔心與其他銀行的競爭了。銀行擔心的是「Bank of One」——有移動支付平臺構建的下一代銀行。而這些移動平臺並不由政府和銀行控制。
在表面上比特幣的潛力能夠創造很多不同的機會,但不一定對於傳統企業和政府有利。因為智能手機在未來的售價會低至 5 美元,更多人,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人群能夠更直接的使用移動支付平臺。
當你的手機能夠直接用加密貨幣時,會有很多問題被提出,比如「為什麼沒人用錢了?」或者「為什麼銀行和政府不再對轉賬負責了?」。這些問題,以及問題的答案就是革命。這種模式完全脫離了政府和銀行的監管。
第五,這是明智的選擇嗎?
當比特幣剛出現時,政府和銀行完全沒有在意。接下來的幾年比特幣甚至被他們嘲笑,他們表示「一個傻子,他的錢馬上就會消失不見。」
對於銀行和政府來說,能夠「消滅」比特幣是最好不過了。因為他們完全無法控制比特幣。在區塊連的加持下,比特幣不僅僅擁有安全性,還擁有匿名屬性,所以監管是非常困難的。但這對與銀行和政府而言並不重要。他們的目的是紡織普羅大眾來使用比特幣,來保持原有的經濟模式正常運轉。比特幣和銀行甚至可以歸納為兩個對立面,比特幣要生存就會導致銀行的死亡。
但我們都很清楚,現代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體系。而所謂「革命」並非一夜之間。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向這個方向發展。銀行業現在肯定在對整個區塊連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究竟傳統銀行業和區塊連要如何結合也許會是個世紀難題,但誰也不能否認數據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優勢和潛力。相較於一味打壓数据區塊連,不如早些擁抱這種技術,對於用戶而言接受這種技術是遲早的,不如早點找個位置坐下,以免到時候完全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