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波波
大灣區,一係入,一係唔入。
目前中國內地支持創業的政策,已經通過科學園和數碼港,以及各大創投、中介,告訴新一梯次的創業青年們,只要他們找到一個博士到東莞、中山、佛山等地加入公司,都能撥出一兩百萬人民幣現兜兜支持他們,當地政府也會充當仲介角色,旨在促成進駐的科技公司交出效率業績。
可能你會問:為甚麼?事實有不少中國內地的政策官員,是以負責區內的地積增值比、地積人才比來作考核。
相比起來,近年財政預算給予初創企業的津貼,一個學士研究員每月津貼一萬八千﹐碩士二萬一,波波你說你「研究」一下要不要把兩年資助變三年,那就當是三年好了,他們這三年是否一起去爭住香港的劏房?還是掛名在香港,轉身兩地跑?
如果你不去搞清楚,我們的「前線」衝了過半場,很可能就換上新隊衣了。
事實上,香港政府把「撐創業青年」的責任,交了給內地政府,我們大家看財政預算案,看到的不是「入」的部份,而是「唔入」另一部份。
要入,政府要積極把大灣區的經濟成果引回香港,波波你能否爭取掛香港名的專才,只交香港的稅?那怕他們一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灣區搏殺。要唔入,那麼香港政府是否要向大灣區參考參考,為相關官員訂下考核成績方法,讓我們市民知道有多少成果真正入香港人的口袋,而不是衝衝衝越位食炸糊?
Ben Crox
Co-Founder of Across Asia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