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看完】量子糾纏,概念自愛因斯坦

量子糾纏的概念最初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提出,他們在一篇名為 “EPR Paradox” 的論文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他們認為,如果量子力學是完整的,那麼就應該能夠描述這種現象,但他們也指出,這種現象似乎違反了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原則,如局部性原理。

然而,愛因斯坦和他的同事們對量子糾纏的理解並不完全正確。直到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貝爾提出了貝爾不等式,從理論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的存在。他的工作為量子糾纏的實驗驗證鋪平了道路,並使我們對這種現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貝爾之後,許多科學家對量子糾纏進行了研究,並在實驗中證實了它的存在。其中,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和他的團隊在1980年代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們成功地在實驗中產生了糾纏的光子對,並證實了貝爾不等式的違反,從而確認了量子糾纏的存在。

總的來說,量子糾纏的發現和理解,得益於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和貢獻。他們的工作不僅挑戰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也為未來的科技發展,如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提供了可能性。

此文章發佈於 TechRitual 香港 - 日本電話卡
十斗
十斗https://www.techritual.com/author/tenten/
十斗在知名大學取得了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位,並在學術研究方面表現出色。她的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數據科學。一斗為十升,一升為十合,一合為十分之一升。謝靈運言天下才學一石,曹植占八斗,以此讚譽。後用以比喻才學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