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人談論 Web3 至少會讓人感到畏懼,最多則令人困惑。我們什麼時候進入 Web3;難道我們還不是在 Web1,或者我們稱之為的「網絡」?還是這只是人們現在稱呼 WWW 的另一種方式?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明確的否定。
首先,沒有人確定地稱 WWW 為 Web3。相反,Web3 是一種關於 WWW 的新版本或迭代的概念。其次,我們肯定不在 Web1。現在大多數人使用的互聯網版本是 Web2。許多人稱 Web3 為互聯網的未來。儘管這個術語已經存在了近十年,但許多人稱它為「模糊」,這是一個難以定義的術語。讓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Web1 和 Web2
在我們深入之前,是時候來一點歷史課程。Web1 是我們所稱的互聯網最早階段的樣子。那時大多數網站都是靜態網頁。根據時間線,Web1(或 Web 1.0)大致指的是 1991 年至 2004 年期間的互聯網。在這個時期,大多數用戶是內容的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
在網站上消費內容就像閱讀雜誌一樣。最終用戶對數據的生成沒有任何控制權。他們是被動的消費者,而不是主動的。但在這個時期,互聯網是一組去中心化的協議。
然後,從 2004 年開始,直到現在,我們一直在使用 Web2。儘管聽起來像是軟件更新的版本,但互聯網並沒有正式升級。這些術語只是用來定義互聯網的不同時代。
Web2 是中心化的時代。用戶不僅是消費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像 Tumblr、Blogger 或社交媒體平台如 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推動了這一變化。用戶可以創建內容並與之互動。但內容大多存儲在中央庫中。像 Google、Facebook(或 Meta)、Amazon 等公司擁有這些數據庫的主要份額。
Web3 被認為是這一演變的下一步。互聯網將再次去中心化,用戶將擁有互聯網的一部分,並控制自己的內容,打破 Web2 的壟斷。
Web3 vs Web2
人們相信 Web3 是未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感到需要取代 Web2。但 Web2 究竟有什麼問題?Web3 又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大多數 Web3 信徒認為 Web2 的設置不好。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方向。Web3 仍然提供了一個互動的互聯網,但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互聯網。
由於互聯網將去中心化,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擁有數據。因此,沒有任何人能限制對其的訪問。以 Twitter 為例。Twitter 可以刪除任何推文或暫停違反社區準則的帳戶。換句話說,該公司決定你對該網站的訪問。在 Web3 模型中,沒有人可以審查你或拒絕你訪問該服務。Web3 的目標是帶來目前在 Web2 中缺乏的開放性和透明性。
在 Web2 中,公司還通過定向廣告來獲利我們的數據。在 Web3 中,用戶不必擔心數據被濫用,因為他們不會將數據交給公司。
Web3 還解決了 Web2 存在的其他隱私和安全問題。在 Web2 中,數據存儲在集中式伺服器中。他們甚至在未經你同意的情況下存儲一些你的數據。但更重要的是,集中式伺服器的概念使那些生活在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的用戶面臨最大的風險。
政府可以迫使應用程序交出數據。他們甚至可以輕易地干預、扣押或關閉應用程序。Web3 通過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絡架構消除了這個問題。
在 Web2 中,我們也不擁有我們在社交媒體網絡上發布的內容,無論我們多麼希望假裝擁有。任何我們的內容創造的價值都為平台帶來利潤,而不是我們。但在 Web3 中,用戶不僅會擁有這些內容,他們還能夠將其貨幣化。NFT 是最早的例子之一。
Web3:定義
我們可以粗略地將 Web3 定義為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它還將納入基於代幣的經濟學。最重要的是,Web3 還沒有到來。這是對未來的推測,Web3 信徒表示互聯網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難以解釋,因為有很多不同的願景在漂浮。儘管如此,一些特性是共同的。
Web3 網絡將被認為是更開放、無需許可和無需信任的。
- 開放: Web3 上的應用程序和軟件將是開源的。它們將由一個可訪問的開發者社區透明執行。在 Web3 上創建的任何應用程序和平台也不會被某個中央治理機構擁有。
- 無需許可: 用戶不需要任何治理機構的許可即可以任何身份參加網絡。
- 無需信任: 網絡不需要我們信任第三方服務。無論是公共還是私人互動,都將獨立於第三方中介。事實上,Web3 基金會的負責人 Gavin Wood 希望用戶在未來能夠少信任。也就是說,不要對第三方服務抱有盲目的信任。
Web3 架構
Web3 不會涉及在使用服務時分享你的數據。相反,用戶不必交出他們的數據;他們仍然擁有這些數據。他們將能夠參與網絡的治理。用戶將對網絡的運作方式和使用簡單的投票機制實施的新功能有發言權。
用戶將在某種程度上像網絡的股東。區塊鏈網絡擁有其本地的加密貨幣代幣,而不是股份。擁有足夠這些代幣的人可以參與網絡的治理。用戶還可以通過幫助運行和維護網絡來進一步獲得其所有權。
Web3 網絡將擁有三個主要創新技術層:邊緣計算、去中心化數據網絡和人工智能。
Web2 大多數使用雲服務和數據中心來處理你的數據。但 Web3 正在將數據中心推向邊緣,即邊緣計算。在邊緣計算中,數據在生成地點附近進行處理和分析。根據估計,由於越來越多的物聯網(IoT)設備的使用,當前在數據中心處理數據的模型在幾年內將變得過時。Web3 也將依賴這項新技術。
去中心化數據網絡和人工智能的層疊將為 Web3 網絡創造基礎。這將是一個不妥協隱私的世界,人工智能的預測超越定向廣告。
Web3 vs Web 3.0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些用戶將 Web 3.0 和 Web3 互換使用,但它們並不完全相同。Web 3.0 是 Tim Berners-Lee 在 1999 年提出的語義網概念。它旨在使互聯網數據機器可讀。它提出了一個未來,機器將能夠理解和分析所有數據——鏈接、內容以及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易。
現在,語義網與 Web3 不同,但這一概念仍然是其一部分。在定義 Web3 時,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應用程序和網站以人類的方式處理信息。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有助於這一點。
語義網和人工智能將成為 Web3 的基礎,讓程序能夠如 Web3 所構想的那樣在上下文和概念上理解數據。
Web3 中的 DAO
如果當前存在的集中式組織不再擁有 Web3 中的應用程序,那麼公司會是什麼樣子?介紹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些組織結構已經開始在當前的 Web3 領域獲得關注。
DAO 比傳統公司更透明,並且更具全球可及性。持有該公司的本地代幣的成員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
Web3 和身份
即使你的身份在 Web3 應用中也會有所不同。在 Web3 中,你的公共身份將主要與你的錢包的公共地址相關聯。是否希望將你的真實身份與之綁定完全取決於你。
Web2 的身份驗證方法如 OAuth 或電子郵件和密碼至少需要你提供一些個人信息。Web3 不需要這樣。你甚至不必提供名字,如果你不想的話。
Web3 技術
Web3 聽起來與區塊鏈技術非常相似,不是嗎?那麼,Web3 就是這一切嗎?當然不是。當前存在的 Web3 技術的初步版本以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網絡的形式存在,但這只是冰山一角。Web 在未來幾年承諾提供各種生活應用,正如現在的 Web2 一樣。
Web3 和區塊鏈密切相關,因為兩者都基於去中心化的賬本技術(DLT)。事實上,你可以認為當前存在的區塊鏈網絡是 Web3 所能提供的早期預覽。
區塊鏈賬本技術是互聯網上存儲數據的一種新方式。區塊鏈網絡在區塊上存儲數據。這些區塊與之前的區塊相連。對任何區塊的更改會導致所有後續區塊發生變化,這使整個設置變得如此安全。加密和分佈式網絡是區塊鏈的基礎。
區塊鏈上的數據是加密的。因此,只有獲得許可的方才能查看數據。因此,即使它使用的是點對點分佈式網絡,並非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能訪問數據,即使它們正在存儲數據。
加密貨幣,作為區塊鏈網絡的最早用途之一,將在未來的 Web3 中發揮作用。大多數去中心化應用將是基於代幣的。原生加密貨幣代幣為人們參與網絡提供了財務激勵。
許多專家認為,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技術將與 Web3 形成共生關係。這三者將在未來的各個領域融合在一起。
目前,我們看到 Web3 的主要用途是在金融領域。智能合約促使 NFT 的增長和一系列 DeFi 協議的出現。DeFi(去中心化金融)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金融模型,消除了銀行、經紀公司和非銀行金融公司等中介。它使用智能合約消除了中間的任何人類干預。智能合約是一種在滿足特定條件時自動執行的計算機代碼。
所有 DeFi 項目都基於區塊鏈,並且具有開源代碼,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檢查和審計代碼。
未來的 Web3 技術,依賴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自動化,可能用於幾乎任何事物。
以下是一些目前支持 Web3 願景的應用示例:
- 加密貨幣 如 Bitcoin、Ethereum、Solana
- NFT 市場 如 OpenSea、Rarible
- 社交網絡 網站如 Diaspora、Steemit、Sapien
- 去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 如 UniSwap
- 去中心化文件存儲 系統如 IPFS、Filecoin
- 網頁瀏覽器 如 Brave
- 加密貨幣錢包 如 Metamask、Trust

OpenSea 是最大的 NFT 市場。
如果充分實施,Web3 應用擁有廣泛的應用範圍。從投票、房地產、媒體、稅收、醫療保健、身份和記錄管理等各個領域,Web3 去中心化應用可以使生活的各個方面變得更簡單、更安全。
因此,你從中獲得的是 Web3 被認為是互聯網的未來。但難道他們不也這樣說 Metaverse 嗎?好吧,當對未來有推測時,肯定不會只有一種可能性,對吧?
此外,Web3 和 Metaverse 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不會是其中之一。最有可能的是,兩者都將以某種形式存在。Web3 將規定未來互聯網的協議,而 Metaverse 更關乎前端和界面。未來,Metaverse 和 Web3 將互補。
在所有可能性中,大多數 Metaverse 應用將使用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版本。如果不確定 Metaverse 是什麼,那麼它又是一個像 Web3 一樣難以捉摸的概念。一些人認為它將是未來我們大多數人將花時間的地方,從工作、社交、娛樂、學習等等,與我們的虛擬化身一起。
這將是沉浸式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 圖形、魔法現實、遊戲、社交媒體等的交集,通過 DLT 和加密貨幣提供支持。Metaverse 與 Web3 的願景完美契合。在當今的遊戲世界中,用戶擁有的數字資產或數據為零。在 Metaverse 世界中,用戶將擁有他們的資產和身份。Metaverse 不會只是單一的虛擬現實世界。每個人都在努力提出和實施自己的版本。電影《玩家一號》想像了一個相當未來主義的 Metaverse,在那裡每個人總是戴著虛擬現實頭盔和觸覺套裝。
目前已經有一些 Metaverse 雖然它們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複雜。你可以在這些 Metaverse 中購買地塊,舉辦 NFT 藝術展,租賃資產,玩遊戲,參加活動——所有這些都可以。

Decentraland 正在作為一個受歡迎的 Metaverse 獲得很多關注。
Web3 批評
如果聽起來太好以至於不真實,那是因為它可能是這樣。Web3 的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只是推測。有點像人們在 80 和 90 年代推測互聯網會是什麼樣子。無論事情有多麼有希望,總是有可能會失敗。
在這一點上,並不是每個人都相信 Web3 是熱衷者所描繪的那樣美好。對 Web3 的批評有很多,其中一些比其他的更迫切。
對 Web3 的主要批評之一是它真的去中心化嗎?而不是說網絡是否真的去中心化,雖然這也很重要。在信任一個網絡之前,了解它是否真正是點對點網絡是很重要的。還是它只是 Web2 網絡的偽裝?
但更重要的是,批評來自於區塊鏈網絡只是名義上的去中心化。擁有權主要掌握在早期採用者和風險投資者手中。去中心化在這些網絡中看起來只是表面。
此外,實現 Web3 所需的技術目前仍然是理論上的。因此,大多數人將其稱為市場營銷術語。例如,創建 Web3 所需的先進網絡所需的機器學習類型甚至尚未出現。
還有對 Web3 技術進行監管的問題。無需許可的網絡提出了安全性和合法性的問題。世界各國的政府正在嘗試制定某種立法並對這部分互聯網進行控制。
Web3 限制
Web3 架構本身也存在一些與個人觀點無關的限制。首先,環境影響的問題。像以太坊等流行區塊鏈上的交易,在當前模型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但已經提出了替代共識算法來解決工作量證明模型的問題,這變成了一個可解決的問題。
但還有其他問題。
- 性能:區塊鏈上的交易速度不如 Web2,有時甚至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 可擴展性:區塊鏈上的交易速度較慢,因為它們是去中心化的。要對網絡進行任何更改,礦工必須首先處理它,然後在整個網絡中傳播。由於交易的這一特性,它無法每分鐘處理多個交易。當更多用戶開始使用該應用程序時,會產生瓶頸。
- 用戶體驗:與區塊鏈互動需要完全不同的工具集,這對普通大眾來說往往是個問題。這也是現有 Web3 技術採用緩慢的原因。人們對如何使用這些新技術沒有教育,並且對他們已經習慣的 Web2 技術感到舒適。
- 可及性:Web3 應用無法與當前使用的現代瀏覽器兼容,這種缺乏集成往往會使用戶感到沮喪。
- 成本:在區塊鏈上執行代碼的成本很高,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成功的去中心化應用不會將大量代碼放在上面的原因。
Web3 目前可能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術語,對它的內涵沒有完全共識。但有一些特徵將其包裹起來。Web3 提議一個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讓用戶擁有數據、平台和內容。這些平台將運行在原生支付代幣上,並且是開放的、無需信任的、無需許可的和分佈式的。
在 Web3 中,兩方之間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中介,甚至在金融交易中也不需要。Web3 還將實現自我主權身份,用戶可以控制他們希望公開鏈接的身份信息的多少。理想情況下,一個身份也足以導航所有 Web3 去中心化應用,就像人們對 Metaverse 的期望一樣。
日本電話卡推介 / 韓國電話卡推介
一㩒即做:香港網速測試 SpeedTes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