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市場的獨特優勢與全球影響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藝術貿易樞紐,在全球藝術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助理館長華碩博士(Dr. Shuo Hua)在香港商觀的專訪中,探討香港在藝術收藏與投資市場的獨特優勢,從低稅制、區域連繫到國際藝術展的推動作用,剖析香港在文化交流與投資趨勢中的角色。

香港藝術市場的優勢與歷史角色

自1990年代起,香港成為亞洲主要藝術貿易中心及全球市場的戰略門戶。作為一個港口城市,香港長期促進東西方文化與經濟交流,受惠於簡易低稅制及鄰近中國內地的地理優勢。香港在市場經濟推動下,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與貿易樞紐的領先地位,媲美紐約與倫敦。

香港並無商品及服務稅、進出口關稅,亦無針對藝術品進出口的本地銷售稅或增值稅,商業畫廊所需繳付的稅項低至6%,令香港成為蓬勃的藝術貿易中心。加上世界級技術、營運及專業物流知識,結合藝術界與創意產業的開放環境,令香港能高效地舉辦藝術銷售與展覽,符合國際藝術市場的標準和期待。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與全球及亞洲藝術中心的競爭

香港藝術市場位列亞洲三甲,香港與中國內地與東南亞有緊密聯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個人及家族辦公室,對藝術收藏與創意產品的興趣日增,專業水平持續提升,推動國際藏品建設、藝術家支持及文化旅遊發展。此外,香港的航運、交通及藝術儲存設施快速發展,形成多層次財富管理生態系統,有利於未來更多家族辦公室進駐。然而,全球貿易關稅波動可能影響香港藝術市場。

儘管特區政府強調開放經濟政策不受近期關稅調整影響,但中國內地買家的國際收藏興趣或會減弱,中國藝術品海外展出機會亦可能減少。加上材料成本上升推高藝術品製作費用,若美國對高關稅地區徵稅,將增加物流難度,影響美國市場國際藝術品的流入。

國際藝展的興起與影響

國際藝術展的興起深刻改變香港的藝術投資格局。華博士指出,1992至1995年間,首個國際藝術展「Asia Ar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ne Arts and Antiques Fair」由北美策展人David Lester與Lee An Lester創辦,展示西方現代及當代繪畫,並涵蓋亞洲繪畫、雕塑、裝置藝術、書法與古董。西方畫商帶來價格介乎3萬至300萬美元的藝術品,試探亞洲市場,惟因當時市場反應欠佳,故於1995年停辦。

1997年香港回歸後,中港文化機構推動藝術交流,助力中國提升「軟實力」。1993至2007年間,國際畫廊、拍賣行、商業藝術空間及私人博物館迅速進駐香港。

2006至2013年間,香港創辦六個國際藝術博覽會會展,包括Fine Asia Art Fair典亞藝博(2006)、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香港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2007)、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亞洲當代藝術展(2008)、Art Hong Kong香港國際藝術展(2008-2012)、Art Basel Hong Kong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3)及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2013)。2008年「Art HK」由Magnus Renfrew等人創辦,後被巴塞爾藝術展集團收購,標誌香港藝術博覽會展時代的開端,亦重新定義展覽與交易的模式與頻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等活動擴大藝術貿易的規模與影響力,而西方藝術市場視香港為中國及亞洲藝術中心的典範,作為連繫中國收藏家、交易商與機構的橋樑,同時為中國新興與資深藝術家提供國際平台。

2019年,特區政府撥款200億港元支持藝術文化,較20年前(8.4億港元)大幅增加。西九文化區投資216億港元(約27.8億美元),透過新落成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M+,結合康文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獨立機構如Para Site、油街,形成重要的文化地標與教育平台。自1980年代起,私人博物館與畫廊在香港日益活躍,促進藝術、人文科學、社區參與及創造力發展。這些文化基建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為藝術投資創造長期價值,吸引全球藏家與投資者。

關稅波動與成本上升需強化物流應對

國際藝術展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崛起,彰顯香港在全球藝術網絡中的角色。香港的獨特文化環境使其成為連繫東西方藝術市場的關鍵節點。早期「Asia Art Hong Kong香港亞洲藝術節」雖未持續,但為後續藝術展奠定基礎。2008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展08」(Art HK 08)開創高頻、高影響力的展會交易模式,推動香港成為全球藝術市場焦點。這些展會提升交易量,促進文化旅遊與收藏專業化,吸引內地與跨國和跨區域的家族辦公室參與。惟關稅波動與成本上升的挑戰需關注,香港需強化物流與專業服務,確保市場競爭力。

作者敬謝肖猷思教授、羅諾德教授、江紹龍教授和編輯、同仁。

原文:香港藝術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