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234

【開箱評測】$598 的 momax 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 momax 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UM27)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1 / USB Type C x 2
支援充電標準:PD3.1 / QC3.0PPS / SCP / FCP / AFC
單插頭最高輸出:140W
USB-C 最高輸出:100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140W
適合使用裝置:MacBook Air / Pro / 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102.6mm x 73mm x 50.8mm
重量:303g
售價:HK$598

momax 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UM27)採用白色為主軸,長方形設計,大部份為磨砂白色塑膠,四個長方表面中有兩個分別印有 momax 及 QC3.0 / PD3.1 標誌與文字。

作為對比,我們把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與 Apple 67W 充電器作對比,可以看到其實際大小感覺不會比 Apple 67W 大小相若。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較窄的表面上,上方為 1 個 USB-A,QC3.0,下方為 3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 PPS。

根據長方表面的印刷,
USB-C(1位)支援:5V 9V 12V 15V 3A / 20V 5A / 28V 5A,最高 140W。
USB-C(2位)支援:5V 9V 12V 15V 3A / 20V 5A,最高 100W
USB-A 則支援:5V 3A / 9V 3A / 12V 2.5A / 20V 1.5A,最高 30W。

根據包裝盒上的說明,不同插頭使用組合能提供不同的充電速度。當中 USB PD1 單個最高可達 140W,USB PD1 + USB PD2 則最高分別可以有 100W 與 35W。USB-A 最高可達 30W,USB-C PD1 + USB-A 則可達 100W 及 30W,若 USB PD2 + USB-A 則是 20W。若 USB PD1 + USB PD2 + USB-A 則是 100W + 20W。這樣看來,即 USB PD2 與 USB-A 是共享線路。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PD1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1 140W、EPR、PPS、QC5,是我們測試眾多充電器中,首次出現支援 PD3.1 標準的充電器。
PD 標準固定支援 5V 3A / 9V 3A / 12V 3A / 15V 3A / 20V 5A / PPS 3.3-21V 5A,及 EPR Capable 28V 5A。
QC 標準固定支援 5V / 9V / 12V / 20V 及 QC3.0 3.6-20V。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PD2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100W。
PD 標準固定支援 5V 3A / 9V 3A / 12V 3A / 15V 3A / 20V 5A 。
QC 標準固定支援 5V / 9V / 12V / 20V 及 QC3.0 3.6-20V。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A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QC3.0 / FCP / SCP / AFC。
QC 標準固定支援 5V / 9V / 12V / 20V 及 QC3.0 3.6-20V。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有 30W 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GaN 充電器原理,與傳統的最大優點就是「小」「減熱」

我們日常使用的充電器幾乎都是採用開關式控制頻率的「開關式充電器」,原理是把我們的英式三腳插的 220V 50Hz 交流電(AC),轉換成直流電(DC)為我們手機進行充電。為了做到提昇電壓,充電器內除了變壓器外,也有電容、調節頻率的「開關」等等。

以往的「開關」是硅等材料,大概能做到 100KHz,而採用新的「GaN」材料,則可以提昇至 250K~1000KHz。由於「GaN」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所以在提昇電壓上可以使用相萟較小的變壓器。由於變壓器縮小,隨之帶來的熱也減少。因此,在相同輸出功率(W)的情況下,GaN 充電器的體積較小,產生的熱量也較少。

雖然如此,但並非所有 GaN 充電器的體積都一定小,因為體積小與否還要視乎充電器內其他元件,例如 PCB 底板、變壓器、電容、散熱元件、輸出充電插頭與成本等等等。謹記:GaN 可以讓充電器變小,但不一定能小很多,不使用 GaN 充電器,使用傳統採用硅材料的開關充電器也可。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1):MacBook:77W
(由於手上的 Macbook 最高僅支援 100W,並未支援最高的 140W,所以未能測試到極速,但我們可以看到輸入已偵測到 PD3.1 94W)

連接:USB-A:充電器:18W

連接:USB-C(1):MacBook:77W
連接:USB-C(2):充電器:18W
(值得一提是,在插入 USB-C(2)為充電器供電時,USB-C(1)並沒有斷電重啓情況,仍然維持固定的 77W 供電。)

連接:USB-C(1):MacBook:77W
連接:USB-A:充電器:18W
(值得一提是,在插入 USB-A 為充電器供電時,USB-C(1)並沒有斷電重啓情況,仍然維持固定的 77W 供電。)

連接:USB-C(1):MacBook:77W
連接:USB-C(2):充電器:10W
連接:USB-A:充電器:10W
(值得一提是,在插入 USB-C(2)與 USB-A 為充電器供電時,USB-C(1)並沒有斷電重啓情況,仍然維持固定的 77W 供電。)

momax 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 140W 的 GaN 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可以單獨使用 USB Type C PD1 或 PD2 進行充電,只要 MacBook 有支援 USB-C 充電即可,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均適合。若你手上的是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則可以使用 USB-C PD1 以便盡用最高的 140W 充電。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MacBook 充電同時,也可使用 USB-C 充電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超過 30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如果你使用的是 iPad 建議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不然也可以利用 USB-A 利用 30W 進行充電。

在連接 MacBook Air / Pro 充電的時候,由於另一個 USB-C PD1 也可以提供 35W 充電,或選用 USB-A 也可以有 30W。不過切記不能同時使用 USB-C PD2 與 USB-A,否則充電速度會降低至 20W。若旅行期間,晚上需要同時為多產品充電,建議在 MacBook 上使用 AlDente 等智能調節充電工具,再連接 iPad 充電,可以讓兩部裝置得到更佳充電效果。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27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20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10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UM27)其 USB-A 僅支援 QC3.0 最高 18W 速度。

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3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如果想用來充 MacBook Air / Pro,這款 momax GaN 140W 三輸出快速充電器(UM27)是極佳選擇。因為你在使用 USB-C PD1 為 MacBook Air / Pro 充電的同時,除非你使用的是需要 140W 的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否則同時使用 USB-C PD2 或 USB-A 充電均不會影響效率。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411 的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1 / USB Type C x 3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 PPS / SCP / FCP / AFC / MTK PE / PE+
單插頭最高輸出:100W
USB-C 最高輸出:100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100W
適合使用裝置:MacBook Air / Pro / 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104.3mm x 60mm x 49.55mm
重量:207g
售價:HK$411

外觀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採用白色為主軸,長方形設計,大部份為磨砂白色塑膠,四個長方表面中有兩個分別印有 momax 及 QC3.0 / PD3.0 標誌與文字。而且還附送 100W 白色充電線。

作為對比,我們把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與 Apple 67W 充電器作對比,可以看到其實際大小感覺不會比 Apple 67W 小一點點。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較窄的表面上,上方為 1 個 USB-A,QC3.0,下方為 3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 PPS。

根據長方表面的印刷,
USB-C(1/2位)支援:5V 9V 12V 15V 3A / 20V 5A,最高 100W。
USB-C(3位)支援:9V 2.22A / 12V 1.5A,最高 20W
USB-A 則支援:4.5V 5A / 5V 4.5A / 9V 2A / 12V 1.5A,最高 22.5W。

根據包裝盒上的說明,不同插頭使用組合能提供不同的充電速度。當中 USB PD1 或 USB PD 2 單個使用最大可以達到 100W。若同時使用 PD1 與 PD2 則最高分別可以有 60W 與 30W。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100W、PPS、QC5。
PD 標準固定支援 5V 3A / 9V 3A / 12V 3A / 15V 3A / 20V 5A / PPS 3.3-21V 5A。
QC 標準固定支援 5V / 9V / 12V / 20V 及 QC3.0 3.6-20V。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A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QC3.0 / FCP / SCP / MTK PE / PE+2.0 。
QC 標準固定支援 5V / 9V / 12V 及 QC3.0 3.6-12V。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附送的 100W USB-C / USB-C 充電線,可見支援最高 20V 5A,最高 100W。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有 30W 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GaN 充電器原理,與傳統的最大優點就是「小」「減熱」

我們日常使用的充電器幾乎都是採用開關式控制頻率的「開關式充電器」,原理是把我們的英式三腳插的 220V 50Hz 交流電(AC),轉換成直流電(DC)為我們手機進行充電。為了做到提昇電壓,充電器內除了變壓器外,也有電容、調節頻率的「開關」等等。

以往的「開關」是硅等材料,大概能做到 100KHz,而採用新的「GaN」材料,則可以提昇至 250K~1000KHz。由於「GaN」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所以在提昇電壓上可以使用相萟較小的變壓器。由於變壓器縮小,隨之帶來的熱也減少。因此,在相同輸出功率(W)的情況下,GaN 充電器的體積較小,產生的熱量也較少。

雖然如此,但並非所有 GaN 充電器的體積都一定小,因為體積小與否還要視乎充電器內其他元件,例如 PCB 底板、變壓器、電容、散熱元件、輸出充電插頭與成本等等等。謹記:GaN 可以讓充電器變小,但不一定能小很多,不使用 GaN 充電器,使用傳統採用硅材料的開關充電器也可。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1):MacBook:76W

連接:USB-A:充電池:20W

連接:USB-C(1):MacBook:61W
連接:USB-C(2):充電器:27W

連接:USB-C(1):MacBook:45W
連接:USB-C(2):充電器:27W
連接:USB-C(3):手機:14W

連接:USB-C(1):MacBook:45W
連接:USB-C(2):充電器:27W
連接:USB-C(3):手機:10W
連接:USB-A:USB-A:手機:11W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 100W 的 GaN 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可以單獨使用 USB Type C 進行充電,只要 MacBook 有支援 USB-C 充電即可,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均適合,除了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無法盡用最高的 140W 充電外,其他型號在實際使用環境上都不會有太明顯的差異。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以下型號不推介使用: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MacBook 充電同時,也可使用 USB-C 充電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不超過 20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如果你使用的是 iPad 建議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不然也可以利用 USB-A 利用 20W 進行充電。

在連接 MacBook Air / Pro 充電的時候,由於另一個 USB-C 也可以提供 30W 充電,所以若需要同時為 iPad 充電的話,也可以同時為 MacBook Air / Pro 與 iPad 同時充電。若旅行期間,晚上需要同時為多產品充電,建議在 MacBook 上使用 AlDente 等智能調節充電工具,再連接 iPad 充電,可以讓兩部裝置得到更佳充電效果。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8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10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其 USB-A 僅支援 QC3.0 最高 18W 速度。

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3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如果想用來充 MacBook Air / Pro,這款 momax GaN 100W 四輸出快速充電器(UM22)適合單充,可以享受快速充電。若需要同時為 iPad 充電的話,則會影響 MacBook Air / Pro 的充電效率。作為一個多功能的充電器,這款充電器除了適合為 MacBook Air / Pro 單充外,更適合同時為多款不同產品,例如 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等不同產品充。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255 的 momax 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momax 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UD20)
輸入:USB 5V 3A / 9V 3A / 12V 3A
輸出:無線充電 5W / 7.5W / 10W / 15W
支援充電標準:Qi
最高輸出:15W
總輸出:15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170mm x 128mm x 90mm
重量:350g
售價:HK$248

外觀

momax 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產品外觀很漂亮,仿織布表面手感比一般純塑膠更好,上下兩個充電位置都有無線充電標誌,而站立的更有 momax 標誌。

仿織布上的無線充電標誌採用白色設計。

momax 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背後有一個 USB-C 充電器供電。

產品底部,左右兩個位置有防滑塑膠設計,中間則是充電標準等規格註明。

機底有注明相關的充電能力,包括輸入 5V 3A / 9V 3A / 12V 3A,即最多 36W。至於輸出則是 5W / 7.5W / 10W / 15W。由於沒有注明 iPhone MagSafe 官方支援,所以 iPhone 放上去理論上僅支援 7.5W,只有 Android 手機才可能用到最大的 15W 無線充電。

2022年無線充電 15W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0W 無線充電器也算是快充,但在 2022年大部份無線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0W。產品最少都要擁有 15W 才能算是達到無線充電的低標。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無線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的 App (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不同手機支援的最高充電 W 數有一定差異,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USB-A QC3.0:無線充電:手機:1580mA / 4.2V,約 6.6W

USB-A QC3.0:無線充電:手機:1370mA / 4.2V,約 5.7W

momax 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iPhone 推介:擁有 MagSafe 保護殼適用

Apple 對 iPhone 對無線充電有一定限制。如果沒有得到認證的手機僅獲 7.5W 充電(獲認證最高可享 15W)。觀乎現時沒有多少款無線充電器獲得 Apple 認證的前題下,對於 iPhone 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足夠方便。

如果你的 iPhone 有使用 MagSafe 保護殼的話,那麼這款具磁吸能力的無線充電器會更方便。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hone 12 系列
iPhone 13 系列
iPhone 14 系列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必須使用第三方磁吸手機殼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Q.Mag Dual 二合一磁吸桌面無線充電器立式的無線充電必需使用磁吸裝置,所以若你的 Android 手機有使用適合的磁吸手機殼,那麼便適合使用,若沒有的話則需要使用平躺的無線充電。

一句總結:

最佳選擇應該是 1 部使用 iPhone,1 部使用 Android 手機。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255 的 momax 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momax 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CM20GS)
輸入:USB 5V 3A / 9V 3A / 12V 3A
輸出:無線充電 5W / 7.5W / 10W / 15W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最高輸出:15W
總輸出:15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96.5m x 62mm x 9mm
重量:137g
售價:HK$360

外觀

momax 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包裝盒內含物很簡單,除了透明面蓋的無線充電器外,1 個冷氣口夾,1 個 3M 貼紙,1 個 Tesla 屏幕適用的支架,並不包含充電線及充電插頭。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 本體以黑色與透明面蓋為設計,表面上可以看到有 momax 字眼,也可以明顯看到充電線圈與磁吸磁石。

momax 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底下有一個 USB-C 充電器協助供電。而左方則有一個 on/off 鍵,這個 on/off 鍵控制無線充電是否開啟。

機背有注明相關的充電能力,包括輸入 5V 3A / 9V 3A / 12V 3A,即最多 36W。至於輸出則是 5W / 7.5W / 10W / 15W。由於沒有注明 iPhone MagSafe 官方支援,所以 iPhone 放上去理論上僅支援 7.5W,只有 Android 手機才可能用到最大的 15W 無線充電。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輸入端的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Samsung 2A。由於此車充主要是採用無線充電方式充電,固這組輸入端的數據僅供參考。

把無線充電器放上手機充電時,可以檢測得到 14W 輸入至充電器。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根據現時市售手機無線充電最高功率,應是小米的 100W 無線充電座座,提供最高 100W 的無線充電能力,但僅限指定手機才能用到。其他手機,即使是小米自家手機也只能用到最大 50W 充電,更多手機最多僅支援 30W 無線充電能力。

2022年無線充電 15W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0W 無線充電器也算是快充,但在 2022年大部份無線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0W。產品最少都要擁有 15W 才能算是達到無線充電的低標。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無線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的 App (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不同手機支援的最高充電 W 數有一定差異,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USB-A QC3.0:無線充電:手機:1500mA / 4.4V,約 6.6W

momax 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評價:好用嗎?

iPhone 推介:擁有 MagSafe 保護殼適用

Apple 對 iPhone 對無線充電有一定限制。如果沒有得到認證的手機僅獲 7.5W 充電(獲認證最高可享 15W)。觀乎現時沒有多少款無線車充獲得 Apple 認證的前題下,對於 iPhone 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方便程度。

如果你的 iPhone 有使用 MagSafe 保護殼的話,那麼這款具磁吸能力的無線車充會較方便。反之,若你沒有 MagSafe 保護殼,那麼應該選擇其他,例如具紅外線感應的自動開合的夾式車架應該算是你的最佳選擇。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hone 12 系列
iPhone 13 系列
iPhone 14 系列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必須使用第三方磁吸手機殼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Q.Mag Mount 3X 15W 透明磁吸無線充電 Tesla 車載支架必需使用磁吸裝置,所以若你的 Android 手機有使用適合的磁吸手機殼,那麼便適合使用,若沒有的話則無法使用。

一句總結:

Tesla Model X / Model Y / Model 3 的車主如果希望盡用空間,那就可以選擇這個產品。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NETGEAR 師傅到】029:將軍澳 Monterey 900呎三房單位 Router 「再」執位

大家好,又是我 Router 安裝員 Alan。說到一個人的大事,相信有 BB 出世增添家庭成員,絕對是數一數二大件事。而不少人都會因為這個理由而搬屋、大裝修,又或者要改動住屋的格局。其實我在這個專欄都不止一次分享過和這種情況相關的個案,而今次這一篇也是因為屋主生了小朋友才要更換 Router 設備,加上一些特別的要求,令他要由原本的 Mesh WiFi 兩件裝改用三件裝,一起來看看所為何事。

今次的客人沈小姐早幾年購入將軍澳市中心 Monterey,她夫婦二人和妹妹居住於一個近 900 呎 3 房單位,因為她丈夫工作關係需要一間房做書房(房1),而另一間房(房2)則是妹妹使用。直到今年中旬,她的妹妹結婚搬走,而沈小姐的 BB 也即將出世,她們便決定把妹妹原本的房間改為 BB 房,而本來她們家中是使用 NETGEAR Orbi WiFi 6 三頻Mesh WiFi無線網絡系統套裝(RBK852)兩件裝,衛星機則放在妹妹房間。

配合新需要,利用衛星機使網絡覆蓋更廣

雖然本來的設置已能覆蓋全屋,但沈小姐不想日後衛星機放在 BB 房,加上丈夫也打算書房放多一部桌面電腦方便工作但就要插 LAN 線上網,如果這樣調動後想全屋有更佳 WiFi 覆蓋,便有必要購入多一部衛星機,變成三件裝(RBK853)的設置,所以沈小姐就聯絡我們購買及為她的家居重新安裝 WiFi 網絡,這樣方便她稍後於 BB 房安裝 IP CAM 等智能家居配件,看著 BB 房的一舉一動。

其實這間屋的結構不算複雜,但長方形間格由廚房到主人房的距離頗遠,加上中間有很多牆壁,如果衛星機放在書房,那麼主人房上網就會差一點,因此將第二個衛星機放在主人房就能加強訊號,這樣就中間的 BB 房和廁所隔開了一大段距離,也能令全屋網絡暢通無阻。完成設置後,照舊是指定動作網速測試,上下載速度都達到 750mb 以上,這個測試結果客人十分滿意,我又可以收工了!

最後提提大家,以上個案及內容只供讀者參考,每個地方屋型、裝修間隔及傢俬擺設都有所不同,最好因應自己實際家居環境衡量所需而設置,或選擇上門安裝服務。

網上旗艦店購買及安裝服務查詢:https://netgear.anlander.com/
其他銷售地點:
 http://www.winco.com.hk/NETGEAR-Shop-List/

師傅到!!【NETGEAR Router 安裝有辦法】系列 昔日內容重溫
地區: 香港 / 九龍 / 新界
屋型: 公屋 / 居屋 / 唐樓 / 私人屋苑 / 村屋 / 獨立屋 / 辦公室 / 商舖 / 倉庫
面積: 少於 500 呎 501-1000 呎 / 1001-1500 呎 1501-2000呎 / 2001-3000 呎 / 3000呎以上
間隔: 1 房 / 2-3 房 / 4-5 房 / 6 房或以上

師傅 Profile: Alan
一個招牌跌下來可以壓死幾個的普通 80 後中年男子,Netgear 香港網上旗艦店的安裝師傅,工作主要以安裝 Router 服務為主。香港地家家戶戶都有 Router,不外乎上網打機睇戲追劇買賣,看似跟電視台的連續劇般公式化,但其實每間屋都有其特性,有著不同間隔不同性格;正因為都市人身邊都離不開智能家居產品,所以屋內每個人上網都有不同需求,真係家家都有本難唸的「上網經」。

【開箱評測】$98 的 momax 20W mini USB-C 充電器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牛魔王momax 20W mini USB-C 充電器。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20W mini USB-C 充電器(UM25)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C x 1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PPS / QC4
單插頭最高輸出:20W
USB-C 最高輸出:20W
總輸出:20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48.7mm x 40mm x 60mm
重量:45g
售價:HK$98

外觀

momax 20W mini USB-C 充電器採用白色為主軸,長方形設計,大部份為磨砂白色塑膠,四個長方表面中有一個印有 momax 標誌與文字。插頭的位置全部在較窄的表面上,上方為 1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

根據長方表面的印刷,
USB Type C 支援 5V 3A / 9V 2.22 A / 12V 1.67A;並提供最大 20W 輸出。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20W、PPS、QC4。
固定支援 5V 3A / 9V 2.22A / 12V 1.67A / 3.2-5.9V 3A / 3.3-11V 1.8A。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有 20W 適合在 iPhone 使用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9W

momax 20W mini USB-C 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嗎?不太適合

作為一個總輸出 20W 的旅行充電轉插,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那不會太適合。

iPad 推介:新款的 iPad 不適合使用

此充電器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才有效充電達到 20W,但一些新的 iPad 需要 30W,以就不太適合,但一般的舊 iPad 就適合充電了。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以快充 20W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7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20W mini USB-C 充電器支援最高 20W 速度。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2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體積一流,背包內的備用好選擇。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198 的 M2K PDQC (30.5W) T蘇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M2K PDQC (30.5W) T蘇。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2K
產品名字:PDQC (30.5W) T蘇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2 / USB-C x 1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單插頭最高輸出:20W
USB-C 最高輸出:20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30.5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無注明
重量:無注明
售價:HK$198

外觀

M2K PDQC (30.5W) T蘇採用粉色為主軸,呈倒 T 軸,左方是 2 個英式 13A 插頭,右方是 2 個 USB-A 插頭及 1 個 USB-C 插頭,上方也有兩個開關鍵,但粉色版本的開關鍵是白色。

除了粉色外,此型號也有推出紫色、白色與黑色款。上圖為黑色款,可見它的按鍵都是黑色的,而背後的旋轉螺絲也是黑色的。(其他三種款式我們將進行有奬遊戲贈送予大家,就不一一拆開了,請留意我們的「公告」

USB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右方,2 個 USB-A 與 1 個 USB-C,標明提供 30.5W Share。

根據 13A 插頭位置的印刷,標明 USB-A 支援 5V 2.1A。
USB Type C 則支援 5V 2A / 9V 2.22A / 12V 1.67A,PD20W。
USB-A QC 則支援 2.6-6V 3A / 6.2-9V 2A / 9.2-12V 1.5A,QC3.0 18W。
最大輸出 30.5W

背面的左右下擁有兩個旋轉螺絲,方便在牆壁插座時作水平調較之用。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20W,提供 5V 3A / 9V 2.22A / 12V 1.67A。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A Q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FCP,AFC,QC3+ 5V / 9V / 12V / 3.6-12V。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A 充電標準,5V 2A。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有 30W 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8.8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2.5W
連接:USB-A QC:充電器 – 最高 9.8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8.8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9.85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2.35W
連接:USB-A QC:手機 – 最高 7.6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9.7W

M2K PDQC (30.5W) T蘇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嗎?不太適合

作為一個總輸出 30.5W 的旅行充電轉插,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那不會太適合。

iPad 推介:iPad 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不超過 18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除了一些舊型的 iPad 可以用到 18W 充電外,其他幾乎不可能。而且你需要留意,你必須使用 USB Type-C 插頭 20W 充電才有效,也不能同時插上 USB-A,不然幾乎無法充電。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8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7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M2K PDQC (30.5W) T蘇其 USB-A 僅支援 QC3.0 最高 18W 速度。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2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

一句總結:

最重要不是充電效率,而是它適合在梳化旁等家居環境提供手機等充電能力,而不需要更換插蘇背板。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199 的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thecoopidea
產品名字: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
輸入:5V 2A / 9V 2A / 12V 2A
輸出:無線充電 5W / 10W / 15W
支援充電標準:Qi 無線充電
最高輸出:15W
總輸出:15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90mm x 89.5mm x 16mm
重量:102g
售價:HK$199

外觀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有 3 個款式,分別紅色的精靈球,藍色的超級球與黃色的高級球。來到編輯手上的是紅色的精靈球與黃色的高級球。兩款尺寸與物料相同。

包裝裡的內含物很簡約,無線充電板、一條 USB-C 充電線與說明書。

精靈球與高級球中間的白色圈圈就是無線充電的位置。球上的每一種顏色是一種獨立切割出來的材質,每一個間隔都十分分明。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背後有一個 USB-C 插頭協助供電。插上電源後可以看到有藍色燈光。

機背可以看到上方有 4 個類似散熱孔的東西,四角有一個微突的塑球球,讓充電板有足夠的空間配合散熱。

背後有註明相關的充電能力,包括輸入 5V 2A / 9V 2A,即最多 18W。至於輸出則是 5W / 10W / 15W。由於沒有注明 iPhone MagSafe 官方支援,所以 iPhone 放上去理論上僅支援 7.5W,只有 Android 手機才可能用到最大的 15W 無線充電。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輸入端的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Samsung 2A。由於採用無線充電方式充電,固這組輸入端的數據僅供參考。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根據現時市售手機無線充電最高功率,應是小米的 100W 無線充電座座,提供最高 100W 的無線充電能力,但僅限指定手機才能用到。其他手機,即使是小米自家手機也只能用到最大 50W 充電,更多手機最多僅支援 30W 無線充電能力。

2022年無線充電 15W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0W 無線充電器也算是快充,但在 2022年大部份無線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0W。產品最少都要擁有 15W 才能算是達到無線充電的低標。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無線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的 App (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不同手機支援的最高充電 W 數有一定差異,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無線充電:手機:1220mA / 4.28V,約 5.2W。
把無線充電器放上手機充電時,可以檢測得到 9W 輸入至充電器。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評價:好用嗎?

iPhone 推介:充電不能極速,但可用

Apple 對 iPhone 對無線充電有一定限制。如果沒有得到認證的手機僅獲 7.5W 充電(獲認證最高可享 15W)。觀乎現時沒有多少款無線車充獲得 Apple 認證的前題下,對於 iPhone 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方便程度。

不過,由於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支援的分別是 5W / 10W / 15W,並沒有 7.5W,所以充電時視乎 iPhone 型號或許只能用到 5W,這樣充電就不夠快,但還是可以使用。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hone X / Xs 系列
iPhone 12 系列
iPhone 13 系列
iPhone 14 系列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最高可獲 15W 快速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thecoopidea Pokémon PALLET 精靈球/高級球 15W 無線充電板支援最高 15W 充電,所以若你的 Android 手機有支援無線充電的話,都適合使用,也能得到一個不錯的充電效率。

一句總結:

外貎協會會員,但充電效率也不低。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148 的 M2K 4.2A (21W) T蘇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 M2K 4.2A (21W) T蘇。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2K
產品名字:4.2A (21W) T蘇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3
支援充電標準:
單插頭最高輸出:21W
USB-A 最高輸出:21W
總輸出:21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無注明
重量:無注明
售價:HK$148

外觀

M2K 4.2A (21W) T蘇採用白色為主軸,呈倒 T 軸,左方是 2 個英式 13A 插頭,右方是 3 個 USB-A 插頭,上方也有兩個開關鍵。

USB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右方,3 個 USB-A,標明提供 21W Share。

根據 13A 插頭位置的印刷,注明 USB 最大支援 5V 4.2A 21W。

背面的左右下擁有兩個旋轉螺絲,方便在牆壁插座時作水平調較之用。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5V 2A。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2022年沒 33W 都不太能算「快充」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3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13.6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8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10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6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6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5W

M2K 4.2A (21W) T蘇 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不推介:根本不可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只有 21W 的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iPad 推介:新款的 iPad 不適合使用

由於M2K 4.2A (21W) T蘇 USB-A 總輸出均不超過 21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除了一些舊型的 iPad 可以用到 20W 充電外,其他幾乎不可能。而且你需要留意,你必須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才有效,也不能同時插上 USB-A,不然幾乎無法充電。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單獨使用 USB-A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2K 4.2A (21W) T蘇其 USB-A 僅支援最高 21W 速度。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A 充電,以享受最多 21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

一句總結:

梳化旁的 iPhone 充電適用。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小米 Xiaomi 12T 手機:用來填補 11T 的空缺

最近小米推出兩款中高階定位手機,用家都比較關注首款二億像素的小米 Xiaomi 12T Pro,大家忽略的小米 Xiaomi 12T,我地都會為大家送上真心評測。

螢幕尺寸:6.67 吋 2712×1220 解像度螢幕
機身體積:163.1 x 75.9 x 8.6mm
重量:202g
CPU:MTK Dimensity 8100-Ultra
RAM:8GB
ROM:256GB
系統:Android 12
主相機: 1 億像素廣角、800 萬像素超廣角、200 萬像素微距
前置相機:20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00 mAh
其他:120Hz 刷新率螢幕、NFC、120W 快速有線充電、螢幕指紋識別、WiFi 6、Dolby Atmos 雙喇叭
定價:HK$3999

一貫小米手機外型

小米 Xiaomi 12T 設計與一眾小米 Xiaomi 系列手機設計分別不大,都係用 6.67 吋螢幕,值得留意係螢幕解像度接近 2K,比起年頭推出,賣更貴的小米 Xiaomi 12X 螢幕更大,解像度更高。小米 Xiaomi 12T 都有紅外線、Dolby Atmos 雙喇叭及方框包圍的主攝鏡頭,都係一貫小米手機配置。

都係用 6.67 吋螢幕

有紅外線

Dolby Atmos 雙喇叭

方框包圍的主攝鏡頭

不支援 MircoSD 擴充

玻璃機背

加入螢幕心率測量功能

小米 Xiaomi 12T 運行 MIUI 13 系統,系統都一如大部份小米高階手機,設螢幕更新率切換、應用雙開、企業模式、手機分身、視像通話美顏及記憶體擴展。系統主要加入螢幕心率測量功能以及系統觸感功能,都比一般小米其他系列手機體驗完整。

  • 螢幕更新率切換
  • 應用雙開
  • 企業模式
  • 手機分身
  • 視像通話美顏
  • 記憶體擴展
  • 螢幕心率測量功能
  • 系統觸感功能

高階機效能,使用時間合格

小米 Xiaomi 12T 規格為 MTK Dimensity 8100-Ultra CPU、8GB RAM、256GB ROM 及 5000 mAh 電量,Antutu 跑分是 781024 分,都有高階 Android 機效能,PC Mark 3.0 使用時間測試結果為 12 小時 58 分鐘,使用時間有合格表現。

  • Antutu 跑分是 781024 分
  • PC Mark 3.0 使用時間測試結果為 12 小時 58 分鐘

1 億像素鏡頭為主打

小米 Xiaomi 12T 三鏡相機設 1 億像素 f/1.7 廣角、8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200 萬像素 f/2.4 微距鏡,可以預期 1 億像素鏡頭是主打,其他鏡頭只是配角。

小米 Xiaomi 12T 的廣角鏡,應用 1/1.67 吋感光元件,以手機用的 1 億像素的感光元件來說,1/1.33 吋才是市場最大,小米 Xiaomi 12T 一億像素相機配置都未去到頂級。

1 億像素廣角鏡,拍攝色彩都算自然,拍攝花卉都十分細緻,低光用 ISO 1300,雜訊處理表現不錯,但拍攝時比較容易手震,用家拍攝後停一停會比較穩定。

像素不高的超廣角鏡,動態範圍亦都不高,亦有紫邊問題。不過相片的邊緣影像沒有鬆散,白平衡都算準確,叫做有合格表現。

小米 Xiaomi 12T 優點:

  • 效能中高
  • 系統功能齊全
  • 1 億像素拍攝效果不錯

小米 Xiaomi 12T 缺點:

  • 使用時間僅僅合格
  • 設計沒有驚喜

更多小米手機開箱評測,請看:小米手機 – 全系列評測 / 售價

什麼是 Display Port 2.1?與 2.0 差別?與 HDMI 2.1、USB-4 又有什麼關係?

0

VESA 公佈最新的 DisplayPort 2.1,並表示將向後兼容並取代了上一版本的 DisplayPort 2.0。

這次的 DisplayPort 2.1 並沒有對其端口和電纜做了物理改變,它主要是改善 DisplayPort 對USB Type-C 和 USB 4 的兼容性。

值得留意是,雖然 DisplayPort 2.0 硬件上與 DisplayPort 2.1 相同,但 VESA 表示需要滿足 DisplayPort 2.1 才可以獲得認證。

DisplayPort 2.1 主要增加了帶寬管理和對 VESA 的顯示流壓縮(DSC)和面板重放技術的支援。DisplayPort 2.1 認證要求 DP40 和 DP80 在長度有相應的 2m 與 1m 限制。

DisplayPort 2.1 與 HDMI 2.1 比較

【開箱評測】$348 的 momax 1-World 65W GaN 旅行充電轉插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momax 1-World 65W GaN 方便式旅行充電轉插(UA8)。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1-World 65W GaN 旅行充電轉插(UA8)
插頭(公):英式、雙腳圓型、雙腳扁型、支援: AC100-250V
插頭(母):USB-A x 2 / USB-C x 3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PPS / QC5
單插頭最高輸出:65W
USB-C 最高輸出:65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65W
適合使用裝置: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 小配件
尺寸:77mm x 55mm x 53.5mm
重量:180g
售價:HK$348

外觀

momax 1-World 65W GaN 旅行充電轉插(UA8)採用白色設計,就是一個常見的滑動轉旅行插頭上再加入了 2 個 USB-A + 3 個 USB-C 插頭。

左側可見支援 UK 英式、JP / US / AUS 雙腳圓型、EU 雙腳扁型插頭。

其中 UK 英式在開口處有硬膠阻檔,如果在旅行時有需要使用 UK 英式插頭,第一次打開時需要先用剪鉗剪開才可以使用。因此,如果要前往英國插頭地區旅遊使用,謹記在香港先處理。

快充插頭的位置在右側,是 USB-C PD3.0 60W 制式輸出。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同一個表面上,左方是 2 個 USB-A,右方是 2 個 USB-C。

根據 PD3.0 60W 插頭下方的印刷顯示,最大的 10A,2500W,支援 100~250V。

根據插頭下方的印刷顯示,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momax 1-World 65W GaN 方便式旅行充電轉插(UA8)單個 USB Type C 充電,使用 POWER-Z 測電器測試,可以得到 PD3.0 60W PPS / QC5 充電標準。速度上支援的包括:5V 2.4A / 9V 3A / 12V 3A / 15V 3A / 20V 3A 及 3.3-11V 3A / 3.3-21V 3A。

至於另外 2 個 USB-C 及 2 個 USB-A 支援的標準相同,Apple 支援 2.4A / Samsung 2A,共 18W。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有 30W 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GaN 充電器原理,與傳統的最大優點就是「小」「減熱」

我們日常使用的充電器幾乎都是採用開關式控制頻率的「開關式充電器」,原理是把我們的英式三腳插的 220V 50Hz 交流電(AC),轉換成直流電(DC)為我們手機進行充電。為了做到提昇電壓,充電器內除了變壓器外,也有電容、調節頻率的「開關」等等。

以往的「開關」是硅等材料,大概能做到 100KHz,而採用新的「GaN」材料,則可以提昇至 250K~1000KHz。由於「GaN」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所以在提昇電壓上可以使用相萟較小的變壓器。由於變壓器縮小,隨之帶來的熱也減少。因此,在相同輸出功率(W)的情況下,GaN 充電器的體積較小,產生的熱量也較少。

雖然如此,但並非所有 GaN 充電器的體積都一定小,因為體積小與否還要視乎充電器內其他元件,例如 PCB 底板、變壓器、電容、散熱元件、輸出充電插頭與成本等等等。謹記:GaN 可以讓充電器變小,但不一定能小很多,不使用 GaN 充電器,使用傳統採用硅材料的開關充電器也可。

連接:USB-C PD 快充:充電器 – 60W

連接:USB-C PD 快充:充電器 – 42W
連接:USB-C:手機 – 13W

連接:USB-C PD 快充:充電器 – 42W
連接:USB-C:手機 – 10W
連接:USB-C:手機 – 7W

連接:USB-C PD 快充:充電器 – 42W
連接:USB-A:手機 – 9W
連接:USB-A:手機 – 7W

連接:USB-C PD 快充:充電器 – 42W
連接:USB-C:手機 – 8W
連接:USB-C:手機 – 5W
連接:USB-A:手機 – 3W

連接:USB-C PD 快充:充電器 – 42W
連接:USB-C:手機 – 8W
連接:USB-C:手機 – 3W
連接:USB-A:手機 – 3W
連接:USB-A:手機 – 3W

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 65W 的 GaN 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可以單獨使用 USB Type C 進行充電,只要 MacBook 有支援 USB-C 充電即可,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均勉強適合(但不會太快,僅能剛剛好能充電),除了 MacBook Pro(15吋/ 2016-2019)與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無法盡用最高的 96W / 140W 充電不適合外,其他型號在實際使用環境上都不會有太明顯的差異。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以下型號不推介使用: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不超過 18W(雖然測試時有出現過 20W 標示),但實際使用情況下,如果你使用的是 iPad 建議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以便 iPad 最少能夠用到 30W。

更佳的情況是為 iPad 充電時,不要同時連接 MacBook Air / Pro 供電,以免出現供電不足,一個晚上未能完全充電的情況。若旅行期間,晚上需要同時為多產品充電,建議在 MacBook 上使用 AlDente 等智能調節充電工具,再連接 iPad 充電,可以讓兩部裝置得到更佳充電效果。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27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2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10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1-World 65W GaN 旅行充電轉插(UA8)其 USB-A 僅支援 QC3.0 最高 18W 速度。

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3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以其 65W 的旅行充電能力,在 2022 年是旅遊最佳選擇之一。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255 的 momax 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momax 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CM20)。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架(CM20)
輸入:USB 5V 3A / 9V 3A / 12V 3A
輸出:無線充電 5W / 7.5W / 10W / 15W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最高輸出:15W
總輸出:15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97mm x 61.5mm x 8mm
重量:80g
售價:HK$255

外觀

momax 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包裝盒內含物很簡單,除了透明面蓋的無線充電器外,就是 1 個冷氣口夾,並不包含充電線及充電插頭。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 本體以黑色與透明面蓋為設計,表面上可以看到有 momax 字眼,也可以明顯看到充電線圈與磁吸磁石。

momax 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底下有一個 USB-C 充電器協助供電。而左方則有一個 on/off 鍵,這個 on/off 鍵控制無線充電是否開啟。

機背有注明相關的充電能力,包括輸入 5V 3A / 9V 3A / 12V 3A,即最多 36W。至於輸出則是 5W / 7.5W / 10W / 15W。由於沒有注明 iPhone MagSafe 官方支援,所以 iPhone 放上去理論上僅支援 7.5W,只有 Android 手機才可能用到最大的 15W 無線充電。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輸入端的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Samsung 2A。由於此車充主要是採用無線充電方式充電,固這組輸入端的數據僅供參考。

把無線充電器放上手機充電時,可以檢測得到 14W 輸入至充電器。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根據現時市售手機無線充電最高功率,應是小米的 100W 無線充電座座,提供最高 100W 的無線充電能力,但僅限指定手機才能用到。其他手機,即使是小米自家手機也只能用到最大 50W 充電,更多手機最多僅支援 30W 無線充電能力。

2022年無線充電 15W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0W 無線充電器也算是快充,但在 2022年大部份無線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0W。產品最少都要擁有 15W 才能算是達到無線充電的低標。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無線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的 App (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不同手機支援的最高充電 W 數有一定差異,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USB-AQC3.0:無線充電:手機:1500mA / 4.4V,約 6.6W

momax 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評價:好用嗎?

iPhone 推介:擁有 MagSafe 保護殼適用

Apple 對 iPhone 對無線充電有一定限制。如果沒有得到認證的手機僅獲 7.5W 充電(獲認證最高可享 15W)。觀乎現時沒有多少款無線車充獲得 Apple 認證的前題下,對於 iPhone 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方便程度。

如果你的 iPhone 有使用 MagSafe 保護殼的話,那麼這款具磁吸能力的無線車充會較方便。反之,若你沒有 MagSafe 保護殼,那麼應該選擇其他,例如具紅外線感應的自動開合的夾式車架應該算是你的最佳選擇。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hone 12 系列
iPhone 13 系列
iPhone 14 系列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必須使用第三方磁吸手機殼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15W Q.Mount Smart 3 磁吸無線充電汽車支架必需使用磁吸裝置,所以若你的 Android 手機有使用適合的磁吸手機殼,那麼便適合使用,若沒有的話則無法使用。

一句總結:

擁有 MagSafe,又鐘意透明嘅朋友,真係最好選擇。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電郵詐騙層出不窮 消費券成黑客釣魚利器

根據 Green Radar 今季GRETI 報告,商業電郵詐騙攻擊比上季增長42.2%。其中最常被冒充的三大品牌包括:LinkedIn 、DHL和HSBC,當中HSBC首次登榜排名第三。第三季度的電郵威脅指數 Green Radar Email Threat Index為 68.1分,反映電郵威脅風險比上季有所提升。

資料發現,單單是2022年上半年度HSBC已經有13次被黑客假冒發出釣魚網站、電郵及短信的記錄。黑客利用HSBC 旗下的電子支付平台假冒為其員工,訛稱幫受害者登記消費券,取得其個人資料再騎劫帳戶騙取資產;涉及款項高達數以億元計港幣。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釣魚攻擊頻繁

NFT交易平台OpenSea不時受到網路釣魚攻擊,黑客覬覦NFT玩家的錢包,精心製作以假亂真的電郵和網站,Green Radar SOC於本季亦發現不少類似的釣魚電郵,誘騙用家點擊釣魚網站連結並響應對錢包助記詞的請求。黑客借此從用家錢包轉走NFT再立即轉手變賣。當中涉及254個NFT被盜,包括價值不斐的熱門收藏系列無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和 Azuki NFT。事件引起關注,用家憂心NFT的安全問題。 

Green Radar 產品營銷執行副總裁李祟基先生表示:黑客的釣魚電郵攻擊越趨頻繁,不同案例的發生亦反映了用戶缺乏網絡安全意識,企業應為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防範意識,為企業建立强大的保護屏障,免受釣魚攻擊的影響。」

【詳解】什麼是 Quick Charge 5 快充(QC5)?QC4+ / QC4.0 / QC3.0 / QC2.0?與 PD / USB4 有何差別?

Quick Charge 5 簡稱 QC5,是 Qualcomm 高通推出的快速充電協議,一般我們可以在市場上看到以「QC5 快充」標示。Qualcomm Quick Charge 5 同時兼容自家前代的 QC4+、QC4、QC3.0 與 QC2.0。

QC5 直流電壓支援 3.3V~20V,而最大的電流是 3A 與 5A,支援最大 100W+ 的功率,並擁有更好不超過 40°C 的熱能管理能力。

完整支援 USD-PD 快充協議

最特別的是 QC5 快充標準兼容另一個快充標準 USB-PD(Power Delivery)及 PD-PPS。

QC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空氣清新機推介 2022:屋企啱用邊款空氣清新機?

踏入秋冬季,香港主要吹東至東北風,將香港以北的地區,如珠三角甚至內陸地區,由工廠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吹到香港,不少讀者開始詢問有關空氣清新機推介,以作家居淨化空氣之用。事實上因為新冠疫情,許多家庭早前已經購入空氣清新機,可能只需簡單更換 / 清洗濾網即可,如果需要更換整台空氣清新機的話,不妨參考以下兩大要點!

選購空氣清新機的兩大要點

CADR 值代表一切?要考慮空氣淨化的空間大小?

空氣清新機一般提供一項名為 Clean Air Delivery Rate 的數值作為參考,這是一款用來表達空氣清新機淨化不同污染物速度的標準,數值高代手清新淨化速度越快。不過,速度快僅代表其空氣經過過濾的速度,但過濾了什麼,沒過濾什麼就要看濾網本身的能力,例如過濾速度快,但不能過濾任何的污染物,那也是沒用的空氣清新機。

另外,每台空氣清新機的可使用面積(適用面積)不同,一般家庭大約 300 – 400 呎空間,兼且有小朋友的話,一台醫療級的空氣清新機(例如:AeraMax Pro AM2 醫療級智能空氣淨化機)就是家中的最佳拍檔。

空氣淨化方式:HEPA濾網、光觸媒、紫外線之外,還有淨化液?

除了窗外吹進來的空氣污染外,寵物和人產生的異味亦是香港家庭最常遇到的問題,市面上有一些針對擁有毛孩居住的家庭空氣清新機產品(例如:Petkit Air MagiCube),一機就可以除臭、殺菌、抗病毒、除甲醛,更有效去除空氣中的硫化氫、二氧化硫、氨氣。機身細小又有效的秘訣,就是靠濃縮淨化液來輔助進行!

當然,市面上還有最常見的過濾方式,例如採用HEPA濾網來吸附比 PM2.5 空氣污染物還要細小的0.3μm大小粒子,配以活性碳濾網和負離子功能來吸附有機化合物和異味,加上紫外線和光觸媒來消毒殺菌。視乎家庭環境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過濾功能。

額外問題:車用空氣清新機如何選?

最多讀者查詢的是適合在車用,而機身細小的空氣清新機。現時有不少適合放置在私家車裡面的空氣清新機型號(例如:SHARP 車載空氣淨化器),由車內的 12V 供電,用家可以用隨附的捆綁帶在座椅 / 扶手上固定好,十分慳位兼方便使用。

資料由 anlander.com 提供

【開箱評測】$258 的 momax 15W Q.Mount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充電汽車支架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momax 15W Q.Mount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充電汽車支架(CM18)。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15W Q.Mount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充電汽車支架(CM18)
輸入:USB 5V 2A / 9V 2A / 12V 2A
輸出:無線充電 5W / 7.5W / 10W / 15W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最高輸出:15W
總輸出:15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113mm x 76.5mm x 67mm
重量:122g
售價:HK$258

外觀

momax Q.Mount 15W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汽車充電支架包裝盒內含物不少,由左至右,左方是支援 QC3.0+ / FCP 的雙頭 USB 車用插頭,然後是 1 個冷氣口夾,1 條 USB-C <> USB-A 一米線及 1 個紅外線感應無線汽車充電支架。

紅外線感應無線汽車充電支架 本體以黑色與銀色為設計,表面上可以看到有 momax 字眼,也印上 15W 無線充電的標誌。

整機尺寸比傳統的夾式手車架大,也會較厚一些。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車夾打開後,最大是 8cm-8.5cm 左右。想要知道自己手機是否適用,可以量度一下自己手機的左右尺寸。

momax Q.Mount 15W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汽車充電支架 在左方與右方都有一個銀色按鍵,這個按鍵按下去可以打開電子夾。適用於已經把手機夾好的情況下,把手機拿出來。若你想把手機放上去的話,則只需要放在機前方便可。

至於右方會多一個 on/off 鍵,這個 on/off 鍵控制兩件事。一是紅外線感應與否,二是無線充電是否開啟。

機背下方也有一個按鍵,它是控制手機座是否 90 度旋轉。按下去的話,手機架可以由直轉橫,或由橫轉直。

充電功率等資訊也可以在這裡看到,可見輸入 5V 2A / 9V 2A / 12V 2A,即最多 24W。至於輸出則是 5W / 7.5W / 10W / 15W。由於沒有注明 iPhone MagSafe 官方支援,所以 iPhone 放上去理論上僅支援 7.5W,只有 Android 手機才可能用到最大的 15W 無線充電。

至於附送的 USB 插頭,根據長方表面的印刷,
第一個 USB-A 支援 QC3.0,提供 5V 3A / 9V 2A / 12V 1.5A 的輸出,即最大 18W。至於另一個 USB-A 則是 5V 2.4A,若 12W。兩個 USB-A 共提供 30W 總輸出。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輸入端的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Samsung 2A。由於此車充主要是採用無線充電方式充電,固這組輸入端的數據僅供參考。

把無線充電器放上手機充電時,可以檢測得到 12W 輸入至充電器。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根據現時市售手機無線充電最高功率,應是小米的 100W 無線充電座座,提供最高 100W 的無線充電能力,但僅限指定手機才能用到。其他手機,即使是小米自家手機也只能用到最大 50W 充電,更多手機最多僅支援 30W 無線充電能力。

2022年無線充電 15W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0W 無線充電器也算是快充,但在 2022年大部份無線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0W。產品最少都要擁有 15W 才能算是達到無線充電的低標。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無線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的 App (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不同手機支援的最高充電 W 數有一定差異,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USB-A QC3.0:無線充電:手機:1660mA / 4.4V,約 7.3W

USB-A QC3.0:無線充電:手機:1430mA / 4.1V,約 5.8W
USB-A:平板:9W

momax Q.Mount 15W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汽車充電支架評價:好用嗎?

iPhone 推介:沒有 MagSafe 保護殼適用

Apple 對 iPhone 對無線充電有一定限制。如果沒有得到認證的手機僅獲 7.5W 充電(獲認證最高可享 15W)。觀乎現時沒有多少款無線車充獲得 Apple 認證的前題下,對於 iPhone 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方便程度。

如果你的 iPhone 有使用 MagSafe 保護殼的話,那麼選擇具磁吸能力的無線車充會較方便。反之,若你沒有 MagSafe 保護殼,那麼這款具紅外線感應的自動開合的夾式車架應該算是你的最佳選擇。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hone 12 系列
iPhone 13 系列
iPhone 14 系列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享受最高 15W 無線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omax Q.Mount 15W Smart 5 紅外線感應無線汽車充電支架最高支援 15W 無線充電。除非手機不支援無線充電,或支援低於 10W 的無線充電能力,否則在紅外線感應自動開合夾式設計的加持下,都將是一個好選擇。

一句總結:

一個可能最啱用大家用嘅車架,可以自動開夾,夾得實,也都有無線充電,唔駛在意是否 iPhone。建議凡有揸車嘅人可以留意一下何時減價。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298 的 M2K 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M2K 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2K
產品名字: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2 / USB Type C x 2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 QC4 / PPS / FCP / SCP / AFC / MTK PE / PE+
單插頭最高輸出:65W
USB-C 最高輸出:65W
USB-A 最高輸出:60W
總輸出:65W
適合使用裝置:Macbook / 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未有注明
重量:未有注明
售價:HK$298

外觀

M2K 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 在手上的是白色版本,但它同時也有推出黑色版本。我們手上的長方形設計的上方是插頭,右方是標誌,寫上 Mini USB Fast Charger 與 GaN 65W PD/QC 字眼。

M2K 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與一般的充電器在配件上有點不同,除了火牛外,也有一個金屬磁貼,與一個三腳型的夾,配合其「夾充」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充電器的底下有一個磁吸能力,主要是配合兩個獨特水平。

我們使用桌面展示這個「夾充」的效果,它主要的設計概念估計就像我們示範那樣,讓我們夾在桌面邊,或者是其他類似的產品上,但如何把收納線收起來估計是大家需要思考的事宜。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較窄的表面上,上方為 2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 65W;下方為 2 個 USB-A,標示支援 QC3.0 60W。

產品底部並沒有注明各個插頭的輸出,只有寫上 Input:22V DC 3.1A 及 Output:65W Max。

參考包裝後方的印刷,支援 PD3.0 / PPS / QC4.0+ / QC3.0 / SCP / FCP / AFC / PE2.0 / SFCP。

USB Type C 單輸出最高可以達到 65W,USB-A 最高可以達到 60W。同時使用 2 個 USB Type C 的時候,第一個可以達到 PD45W,第二個則是 PD 20W。如果同時連接 4 個,USB Type C 同時輸出 PD 20W,USB-A 合共輸出 5V 3A = 18W。

根據包裝說明,此產品已取得《香港機電工程署》認可,獲核證團體簽發的產品安全合格證書。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60W、PPS、QC4。
固定支援 5V 3A / 9V 3A / 12V 3A / 15V 3A / 20V 3A / PPS 3.3-11V 3A。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A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FCP / SCP / AFC / MTK PE+ / MTK PE+2.0 / Samsung 2A 及 QC 3.0 5V, 9V, 12V, 20V, 2.6-20V。(由於測試器材不支援 QC4+,固未能檢測,並不代表產品不支援 QC4+)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GaN 充電器原理,與傳統的最大優點就是「小」「減熱」

我們日常使用的充電器幾乎都是採用開關式控制頻率的「開關式充電器」,原理是把我們的英式三腳插的 220V 50Hz 交流電(AC),轉換成直流電(DC)為我們手機進行充電。為了做到提昇電壓,充電器內除了變壓器外,也有電容、調節頻率的「開關」等等。

以往的「開關」是硅等材料,大概能做到 100KHz,而採用新的「GaN」材料,則可以提昇至 250K~1000KHz。由於「GaN」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所以在提昇電壓上可以使用相萟較小的變壓器。由於變壓器縮小,隨之帶來的熱也減少。因此,在相同輸出功率(W)的情況下,GaN 充電器的體積較小,產生的熱量也較少。

雖然如此,但並非所有 GaN 充電器的體積都一定小,因為體積小與否還要視乎充電器內其他元件,例如 PCB 底板、變壓器、電容、散熱元件、輸出充電插頭與成本等等等。謹記:GaN 可以讓充電器變小,但不一定能小很多,不使用 GaN 充電器,使用傳統採用硅材料的開關充電器也可。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61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43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4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22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14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45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9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5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M2K 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 65W 的 GaN 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可以單獨使用 USB Type C 進行充電,只要 MacBook 有支援 USB-C 充電即可,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均適合(但不會太快,僅能剛剛好能充電),除了 MacBook Pro(15吋 / 2016-2020 及 16吋 / 2019 / 2021)無法盡用最高的 96W 或 140W 充電外,其他型號在實際使用環境上都可以使用。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以下型號不推介使用: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雖然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達 60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但由於除了一些舊型的 iPad 可以在沒有 PD 快充的情況下用到 10W-20W 充電外,很多新款都要求使用 PD 快充制式充電。因此你需要留意,你必須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才能夠好好享受快充。我們也建議在使用 USB Type C 為 iPad 充電時,不要同時插上 USB-A,不然幾乎會降至 10W 充電。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27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8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8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2K 65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 USB-A 支援 QC4+ 最高 60W 速度,如果你手機剛好支援 QC3.0 或 QC4+ 的快充,也可以使用 USB-A 充電。

但一般情況下,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65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辦公室隨手充好選擇,加上有快充的能力。如果是辦公室桌面空間有限,電源在枱下,這個會是好選擇的充電器。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218 的 M2K 37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M2K 37W 4位 GaN PD3.0/QC4+ 迷你充電器(官方稱之為「夾充」)。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2K
產品名字:37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3 / USB Type C x 1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 QC4+ / PPS / FCP
單插頭最高輸出:37W
USB-C 最高輸出:25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37W
適合使用裝置: 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未有注明
重量:未有注明
售價:HK$218

外觀

M2K 37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 迷你充電器 在手上的是紫色版本,但它同時也有推出白色與黑色版本。長方形設計的上方是插頭,右方是標誌,寫上 Mini USB Fast Charger 與 GaN 37W PD/QC 字眼。

白色版本
黑色版本

M2K 37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與一般的充電器在配件上有點不同,除了火牛外,也有一個金屬磁貼,與一個三腳型的夾,配合其「夾充」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充電器的底下有一個磁吸能力,主要是配合兩個獨特水平。

我們使用桌面展示這個「夾充」的效果,它主要的設計概念估計就像我們示範那樣,讓我們夾在桌面邊,或者是其他類似的產品上,但如何把收納線收起來估計是大家需要思考的事宜。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較窄的表面上,上方為 1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 20W;下方為 1 個 USB-A,標示支援 QC3.0 18W 及 2 個 USB-A。

產品底部並沒有注明各個插頭的輸出,只有寫上 Input:22V DC 1.62A 及 Output:37W Max。

參考包裝後方的印刷,
USB Type C 支援 PD3.0 / PPS 標準;支援 5V 3A / 9V 2.77A / 12V 20.8A;提供 25W 輸出。
USB-A 第一個則支援 QC3.0;支援 3.6-6V 3A / 6.2-9V 2A / 9.2-12V 1.5A;提供最大 18W 輸出。至於另外兩個 USB-A 則支援 5V 2.4A。

根據包裝說明,此產品已取得《香港機電工程署》認可,獲核證團體簽發的產品安全合格證書。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25W、PPS、QC4。
固定支援 5V 3A / 9V 2.77A / 12V 20.8A / PPS 3.3-5.9V 3A / 3.3-11V 2.25A。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GaN 充電器原理,與傳統的最大優點就是「小」「減熱」

我們日常使用的充電器幾乎都是採用開關式控制頻率的「開關式充電器」,原理是把我們的英式三腳插的 220V 50Hz 交流電(AC),轉換成直流電(DC)為我們手機進行充電。為了做到提昇電壓,充電器內除了變壓器外,也有電容、調節頻率的「開關」等等。

以往的「開關」是硅等材料,大概能做到 100KHz,而採用新的「GaN」材料,則可以提昇至 250K~1000KHz。由於「GaN」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所以在提昇電壓上可以使用相萟較小的變壓器。由於變壓器縮小,隨之帶來的熱也減少。因此,在相同輸出功率(W)的情況下,GaN 充電器的體積較小,產生的熱量也較少。

雖然如此,但並非所有 GaN 充電器的體積都一定小,因為體積小與否還要視乎充電器內其他元件,例如 PCB 底板、變壓器、電容、散熱元件、輸出充電插頭與成本等等等。謹記:GaN 可以讓充電器變小,但不一定能小很多,不使用 GaN 充電器,使用傳統採用硅材料的開關充電器也可。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24.5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17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7.4W

連接:USB-C:充電器 -最高 17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8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4W

連接:USB-C:充電器 -最高 10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5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6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7W

M2K 37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嗎?不太適合

作為一個總輸出 37W 的旅行充電轉插,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那不會太適合。

iPad 推介:新款的 iPad 不適合使用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不超過 20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除了一些舊型的 iPad 可以用到 20W 充電外,其他幾乎不可能。而且你需要留意,你必須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才有效,也不能同時插上 USB-A,不然幾乎無法充電。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8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7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2K 37W 4位 GaN PD3.0/QC4+ (夾充)迷你充電器其 USB-A 僅支援 QC3.0 最高 18W 速度。

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3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辦公室隨手充好選擇,即使充電高功率不算,但如果是辦公室桌面空間有限,電源在枱下,這個會是好選擇的充電器。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NETGEAR 師傅到】028:烏溪沙泓碧4房大宅 建築材料對WiFi影響解說

大家好,又是我 Router 安裝員 Alan,繼續為大家解答家居使用 WiFi 的各種問題。話說自從上一篇專欄提及到,「如果家中有巨型落地玻璃窗可以大大幫助 WiFi 訊號的傳送,就算單位面積很大也能順利覆蓋」,之後就有朋友問我,到底建築材料是如何影響 WiFi 訊號?因此我決定今次再分享多一個和玻璃窗設置有極大關係的個案。

在分享個案內容前,先和大家講解一下建築材料的分別,有看我專欄的朋友應該留意到我經常說「牆壁阻礙 WiFi 訊號」,越多房越多牆就會令 Router 的覆蓋範圍減低,其實這只是最基本的概念。現實中,不同的建築材料對 WiFi 訊號會有不同的阻隔力,如石屎牆會阻隔大約 30% 的訊號,磚牆及鐵則是約 25%,而木板大約在 5% 左右,玻璃則更低阻隔大約只有 2%。

換句話說,在同一大小的範圍內,十面玻璃牆對 WiFi 的阻礙也不如一面石屎牆。另外還有大型傢俱,因不同材質都有可能會阻礙 WiFi 傳輸。

怎樣突破不同的建築村料及間隔的限制?

和大家「補習」了建築材料的概念後,便來到今次的現實例子。客人李先生新搬到烏溪沙豪宅泓碧,近 1500 呎 4 房的大單位,大家看圖則都能見到,單位擁有 2 間房套房和 2 間細房、多個廁所、露台、雜物房另外還有玄關位,以及極大的廳,如此間格加上大面積,可以想像普通 Router 絕對無法覆蓋,而且在這麼多牆壁的阻礙下,低階的 Mesh WiFi 系統也難以應付。

隨此之外,李先生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就是住在小套房(房1)的兒子用電腦需要插 LAN 線,無論如何這間房都要放一個衛星機,這樣一來最起碼都要使用 3 件套裝的組合,所以他選購了NETGEAR Orbi WiFi 6 三頻Mesh WiFi 無線網絡系統套裝(RBK853)。這正正就是今次個案的重點,如何能令房1可以穩定接收訊號,同時又能確保全屋都能覆蓋網絡?

由於單位的左側是玄關及廚房,這邊是全石屎牆,要直接由大廳的主機發射訊號穿過幾面牆到房 1 是不太可能,還好單位的右側,除了露台外每間房都有大玻璃窗,幾乎連成一線,只要把其中一個衛星機放在這邊的房間,便能有效有傳輸訊號,令主人房及大半間屋都接收得到 WiFi,最後把房 1 的衛星機也接通,這樣便全屋都能被網絡覆蓋,完美解決李先生的問題。我又可以收工了!

最後提提大家,以上個案及內容只供讀者參考,每個地方屋型、裝修間隔及傢俬擺設都有所不同,最好因應自己實際家居環境衡量所需而設置,或選擇上門安裝服務。

網上旗艦店購買及安裝服務查詢:https://netgear.anlander.com/
其他銷售地點:
 http://www.winco.com.hk/NETGEAR-Shop-List/

師傅到!!【NETGEAR Router 安裝有辦法】系列 昔日內容重溫
地區: 香港 / 九龍 / 新界
屋型: 公屋 / 居屋 / 唐樓 / 私人屋苑 / 村屋 / 獨立屋 / 辦公室 / 商舖 / 倉庫
面積: 少於 500 呎 501-1000 呎 / 1001-1500 呎 1501-2000呎 / 2001-3000 呎 / 3000呎以上
間隔: 1 房 / 2-3 房 / 4-5 房 / 6 房或以上

師傅 Profile: Alan
一個招牌跌下來可以壓死幾個的普通 80 後中年男子,Netgear 香港網上旗艦店的安裝師傅,工作主要以安裝 Router 服務為主。香港地家家戶戶都有 Router,不外乎上網打機睇戲追劇買賣,看似跟電視台的連續劇般公式化,但其實每間屋都有其特性,有著不同間隔不同性格;正因為都市人身邊都離不開智能家居產品,所以屋內每個人上網都有不同需求,真係家家都有本難唸的「上網經」。

【開箱評測】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無線耳機:通透模式、動態噪音感應實在_ _ _

Bose 相隔兩年,終於在 2022 年 9 月推出新一代的 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QuietComfort Earbuds II,官方定價與上一代相同仍然是 $2,299,強調最新Bose CustomTune 智能耳內音場調校技術和ActiveSense 動態噪音感應技術,提升消噪及通透的效果。今次會以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接駁 iPhone 13 Pro 進行真心評測。

耳機及充電盒尺寸變小

今代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的耳機尺寸比上一代略小,但相比其他品牌的真無線耳機,仍然有一定「份量」。內置四支 Mic 作感應、測量噪音。

而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的充電盒非常細小,放進褲袋剛剛好。充電盒以 USB-C 充電,耳機及充電盒能提供共24小時續航力。

隨盒附送Fit Kit適耳套裝

Fit Kit適耳套裝提供各3種尺寸的穩固環和耳塞,以達到耳塞與耳朵的最佳貼合程度,防止漏音的情況。

透過 Bose Music App中的 「耳機佩戴測試」,來測試耳機是否存在漏音,以提供最佳的降噪表現。

多款降噪效果,動態噪音感應成 Bose 殺手鐧

除了不少真無線耳機均會提供的等化器調整外,透過 Bose Music App 可設定不同的降噪模式,透過控制降噪程度來應用於不同場境。

感知外界模式的效果有驚喜,相比起其他真無線耳機來說,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的效果比較自然,沒有特意放大環境聲音的情況。

透過動態噪音感應(ActiveSense)可以透過每邊 4 組的 Mic 所收集的噪音,透過獨家演算法去自動調節消噪程度,兼顧好收聽音樂和環境聲音兩方面,令整個體驗得以更美滿。

音質評價:經典 Bose 出色空間感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播放流行曲時,最大的特點是人聲和吉他伴奏比較突出,而且空間感十足。特別是試聽 Kary 的《吳哥窟》時,細緻如樂器的位置都十分清晰,低音比較圓潤,不會覆蓋高、中音的細節。

強大降噪才是最大賣點

Bose 以最佳消噪技術聞名,在地鐵及巴士上實測時,開啟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的安靜模式,瞬間如入無人之境的隔絕外界噪音,效果十分出色,旁邊的乘客聊天的聲音都明顯阻擋了,十分適合通勤時給自己一點 me time 的香港人。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在眾多耳機品牌強調支援無損音樂格式的世代,即使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採用Qualcomm S5 平台,最高支援 Bluetooth 5.3 連線,但依然只支援基本的 AAC 及 SBC 編碼,相比之下有點可惜。不過實際上,iPhone 現時最高也只支援AAC,對於需要強大降噪效果的 iPhone 用家來講,又或者多用流行音樂平台的用家,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的確是最佳的選擇。

【開箱評價】Google Pixel 7 Pro 手機:拍攝規格倒退,靠 AI 力挽狂瀾

上週公佈的 Google Pixel 7 Pro,水貨話咁快就到,特別多謝手機店三禾電氣借出手機,進行快真心評測,睇下 AI 拍攝係咪咁勁。

Google Pixel 7 Pro 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7 吋 3120 x 1440 解像度螢幕
機身體積:162.9 x 76.6 x 8.9mm
重量:212g
CPU:Google Tensor G2
RAM:12GB
ROM:128GB/256GB
系統:Android 13
主相機: 5000 萬像素廣角、1200 萬像素超廣角、4800 萬像素 5 倍遠攝
前置相機:108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00 mAh
其他:120Hz 刷新率螢幕、NFC、IP68 抗水防塵、30W 快速有線充電、快速無線充電、電力分享、享有 5 年的 Pixel 更新服務、超寬頻晶片
定價:HK$7780 起 (水貨)

比 Pixel 7 大部少少,設計識別度高

Google Pixel 7 Pro 體積是比 Pixel 7 大部少少,6.7 吋螢幕及無邊框背蓋都以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保護,提供極高耐刮性能。機背相機凸出的外框,經過拋光處理的鋁合金製造,比上代 Google Pixel 6 Pro 機背相機外框更有質感,設計識別度更高。

Google Pixel 7 Pro 體積是比 Pixel 7 大部少少

以 USB-C 充電

採用 nano SIM + eSIM

無邊框背蓋都以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保護

機背相機凸出的外框,經過拋光處理的鋁合金製造

運行原生 Android 13 系統

Google Pixel 7 Pro 運行原生 Android 13 系統,有人鍾意系統夠「乾淨」,有人會嫌系統功能乜都無,想一部機用兩個 Whatsapp 或者 Facebook 都唔得。系統功能主要可設定螢幕切換刷生率,螢幕顯示的解像度,以及加入保護貼模式,令貼上保護貼時,觸控靈敏度提升。

  • 運行原生 Android 13 系統
  • 可選擇螢幕顯示的解像度

效能不敵 21 年旗艦手機

Google Pixel 7 Pro 設 Google 全新自研晶片 Google Tensor G2、12GB RAM 與最高 256GB ROM 規格,Geekbench 5 成績單核為 1044 分,多核為 2889 分,效能不敵 21 年用 Snapdragon 888 晶片的手機。追求最高性能嘅用家,就好似唔太適合。

  • 單核為 1044 分,多核為 2889 分
  • 效能不敵 21 年用 Snapdragon 888 晶片的手機

拍攝硬件規格比上代有點倒退

Google Pixel 7 Pro 機背相機採用 1/1.31 吋 5000 萬像素 f/1.85 光圈 24mm 廣角鏡 + 1/2.86 吋 1200 萬像素感光元件 f/2.2 光圈 13.4mm 超廣角鏡 + 1/2.55 吋 4800 萬像素感光元件 f/3.5 光圈 116.2mm 潛望鏡。對比上代廣角鏡與超廣角鏡規格完全相同,但潛望鏡上代就用 1/2.0 吋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上代較大,可見 Google Pixel 7 Pro 拍攝硬件規格比上代倒退,市場賺錢最多的 Apple 亦不敢這樣做。

廣角鏡支援 2X 變焦拍攝,都可以可拍攝色彩真實自然,而白平衡準確的細緻畫面,即使 ISO 1000 拍攝,好似完全沒有噪點,雜訊處理做得相當好。

廣角鏡就非常出色,但超廣角鏡就立即變得平庸,放大清晰度有微微不足的問題,ISO 154 亦已出現不少噪點,跟廣角鏡比較一個天一個地。

116.2mm 潛望鏡換算廣角鏡大約是 5 倍變焦距離,支援 30X 數碼變焦,遠拍時點一點對焦的位置,就會長期鎖住對焦點非常方便。5 倍拍攝的色彩、細緻度亦雜訊處理做得相當好,但 30X 數碼變焦就會比較矇矓,不過都是可以意料。

魔術橡皮擦功能作用唔大

Google Pixel 7 Pro 相片編輯功能加入魔術橡皮擦,可以一按移走路人,放大移走路人的部份,後期製作痕跡明顯,顏色一撻撻相片變得不自然,實用度唔高。

  • 魔術橡皮擦功能
  • 一按移走路人
  • 後期製作痕跡明顯,顏色一撻撻

Google Pixel 7 Pro 優點:

  • 設計識別度高
  • 原生 Android 13 系統
  • 廣角鏡有當今手機極頂質素
  • AI 運算效能最強

Google Pixel 7 Pro 缺點:

  • 效能不敵 21 年旗艦手機
  • 魔術橡皮擦功能作用唔大
  • 超廣角鏡質素要改進

【開箱評測】$89 的 xPower TA2 12W USB 旅行充電轉插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 xPower TA2 12W USB 旅行充電轉插。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xPower
產品名字:TA2 12W USB 旅行充電轉插
插頭(公):英式、雙腳圓型、雙腳扁型、支援: AC100-240V
插頭(母):USB-A x 2
支援充電標準:無
單插頭最高輸出:12W
USB-A 最高輸出:12W
總輸出:12W
適合使用裝置:低階 Android 手機 / 小配件
尺寸:55mm x 63mm x 53mm
重量:118g
售價:HK$89

外觀

xPower TA2 12W USB 旅行充電轉插採用黑色設計,就是一個常見的滑動轉旅行插頭上再加入了 2 個 USB-A 插頭。

左側可見支援 UK 英式、US / AUS 雙腳圓型、EU 雙腳扁型插頭。

其中 UK 英式在開口處有硬膠阻檔,如果在旅行時有需要使用 UK 英式插頭,第一次打開時需要用力把它撐開。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同一個表面上,上方為 2 個 USB-A,標示提供 2.4A 輸出。

根據插頭下方的印刷,
USB-A 則支援 5V;並提供最大 24W 輸出。

根據包裝說明,此產品符合《香港機電工程署》IEC 62368-1 國際標準。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單個 USB 充電,使用 JUWEI 測電器測試,可以得到 5V 2.48A 約 14W 充電速度。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單個 USB-A 連接充電器充電,使用 JUWEI 測電器測試,可以得到最高 5V 2.48A 約 14W 充電速度。

連接:USB-A:iPhone -最高 10W

連接:USB-A:iPhone -最高 10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9W

xPower TA2 12W USB 旅行充電轉插評價:好用嗎?

作為一個 Total Output 最多只有 24W,單個最大只有 12W 的旅行充電轉插,應該沒人用來充 MacBook 或 iPad 吧!如果有… 那祝你有一天可以充滿。

在這個年代,只有單獨 12W 的旅行充電轉插,除了可以用來充一些 SmartWatch 等小電量配件外,石先生實在想不到可以用來充什麼終端產品。如果你想要充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的話,那還是建議你另外購買別的充電轉插,最少也要有 18W 左右吧!

一句總結:

過時的產品外遊不適用,便宜莫貪呀!如果有人送你這個充電轉插,或許你可以把它扔回給送給你的人,這樣或許比拿去捐贈更節省慈善機構的營運成本。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138 的 momax 20W 13A/USB-C PD 充電器(US8UK)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MOMAX PD20W 3位 13A / Type C 充電器(US8UK)。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momax
產品名字:ONEPLUG PD20W 2A1C 3位萬能插蘇 US8(US8UK)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13A x 3 / USB-A x 2 / USB Type C x 1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單插頭最高輸出:20W
USB-C 最高輸出:20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20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72mm x 65mm x 85mm
重量:161g
售價:HK$138

外觀

momax PD20W 3位 13A / Type C 充電器採用白色為主軸,正方形設計,大部份為磨砂白色塑膠,六個長方表面中有一個印有 momax 標誌與文字。由於它是家用的萬能插蘇再加 USB 充電功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它本身就有提供 3 個 13A 英式插頭,除了正面外,左右也各有一個,而最底則是一個固定的 13A 英式插頭與保險絲。

momax PD20W 3位 13A / Type C 充電器與 Apple 67W 充電器作對比,可以看到其明顯較 Apple 67W 大。

作為對比,我們把 momax PD20W 3位 13A / Type C 充電器與 Xpower TA2 12W 旅行充電轉插比較,可其體積上要比一般的旅行插頭大。如果你是在家裡使用,雙 13A 蓋面很大可能會擋住另一個 13A 插頭,建議在單 13A 牆身插上使用。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正面,上方左至右為 1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 20W;右方為 2 個 USB-A 支援 QC3.0,而下面則是一個 13A 插孔。

根據表面的印刷,
USB Type C 支援 5V 3A / 9V 2.22A / 12V 1.67A 標準,提供最高 20W 輸出。
USB-A 則支援 QC3.0 5V 3A / 9V 2A / 12V 1.67A,提供最大 18W 輸出。

根據包裝說明,此產品符合《香港機電工程署》規格。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採用 POWER-Z 器材檢測 USB-C 充電標準,可見支援 PD3.0 20W, 5V 3A / 9V 2.22A / 12V 1.67A。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沒 33W 都不太能算「快充」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3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充電池 – 最高 20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9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10W

連接:USB-C: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A:手機 -最高 6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8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20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10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C:MacBook Pro(首選)- 最高 70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momax PD20W 3位 13A / Type C 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不推介:根本不可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只有 20W 的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MacBook Pro (14吋 / 2021)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新款的 iPad 不適合使用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或 USB-C 總輸出均不超過 20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除了一些舊型的 iPad 可以用到 20W 充電外,其他幾乎不可能。而且你需要留意,你必須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才有效,也不能同時插上 USB-A,不然幾乎無法充電。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2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10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可當作一般充電使用

由於總輸出只有 20W,所以最多只能夠單獨採用 USB-A 或 USB-C 為一個裝置充電。即單獨為一部手機使用充電。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均最好只充一部,盡用 18W 或 20W。若同時連接兩部裝置將需要加倍時間,得不償失。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一句總結:

家裡用上一開三插的地方,應該不會有太快的充電需要,這個產品比較適合在梳化旁用來充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498 的 maxpower 100W 4位 PD GaN 充電器(SG510GX)可行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牛魔王 maxpower 的 100W 4 位 GaN USB 充電器(SG510GX)。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牛魔王 maxpower
產品名字:SG510GX 100W 4 位 GaN USB 充電器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2 / USB Type C x 2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 QC4+ / PPS / SCP / FCP / ACP / PE
單插頭最高輸出:100W
USB-C 最高輸出:100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100W
適合使用裝置:MacBook Air / Pro / iPad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100mm x 40mm x 45mm
重量:282g
售價:HK$498

外觀

牛魔王 maxpower GaN SG510GX 100W 4 位 GaN USB 充電器採用黑色為主軸,長方形設計,大部份為磨砂黑色塑膠,四個長方表面中有兩個印有 maxpower 標誌與文字。

作為對比,我們把 牛魔王 maxpower GaN SG510GX 100W 4 位 GaN USB 充電器與 Apple 67W 充電器作對比,可以看到其實際大小感覺不會比 Apple 67W 大很多或小很多。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較窄的表面上,上方為 2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 PPS 與 QC4+;下方為 2 個 USB-A,標示支援 QC3.0。

根據長方表面的印刷,
USB Type C 支援 PD3.0 / QC4+ / PPS / SCP / FCP / AFC / PE 標準;Apple 支援 2.4V,Android 支援 5V 3A / 9V 3A / 12V 3A / 15V 3A / 20V 5A;並提供 100W 輸出。
USB-A 則支援 QC3.0 / FCP / AFC / PE;Apple 支援 2.4A,Android 支援 5V 3A / 9V 2A / 12V 1.5A;並提供最大 18W 輸出。

檢測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有 30W 或以上都算合格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0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GaN 充電器原理,與傳統的最大優點就是「小」「減熱」

我們日常使用的充電器幾乎都是採用開關式控制頻率的「開關式充電器」,原理是把我們的英式三腳插的 220V 50Hz 交流電(AC),轉換成直流電(DC)為我們手機進行充電。為了做到提昇電壓,充電器內除了變壓器外,也有電容、調節頻率的「開關」等等。

以往的「開關」是硅等材料,大概能做到 100KHz,而採用新的「GaN」材料,則可以提昇至 250K~1000KHz。由於「GaN」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所以在提昇電壓上可以使用相萟較小的變壓器。由於變壓器縮小,隨之帶來的熱也減少。因此,在相同輸出功率(W)的情況下,GaN 充電器的體積較小,產生的熱量也較少。

雖然如此,但並非所有 GaN 充電器的體積都一定小,因為體積小與否還要視乎充電器內其他元件,例如 PCB 底板、變壓器、電容、散熱元件、輸出充電插頭與成本等等等。謹記:GaN 可以讓充電器變小,但不一定能小很多,不使用 GaN 充電器,使用傳統採用硅材料的開關充電器也可。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C:MacBook Pro – 最高 88W

連接:USB-C:MacBook Pro(首選)- 最高 70W
連接:USB-C:手機 -最高 20W

連接:USB-C:手機 – 最高 70W
連接:USB-C:MacBook Pro(次選)- 最高 20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20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10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8W

連接:USB-C:MacBook Pro(首選)- 最高 70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連接:USB-C:MacBook Pro(次選)- 最高 48W
連接:USB-C:手機 – 最高 20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maxpower 100W 4 位 GaN USB 充電器(SG510GX)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 100W 的 GaN 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可以單獨使用 USB Type C 進行充電,只要 MacBook 有支援 USB-C 充電即可,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均適合,除了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無法盡用最高的 140W 充電外,其他型號在實際使用環境上都不會有太明顯的差異。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以下型號不推介使用: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單獨使用 USB-C 以獲最佳效能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總輸出不超過 18W(雖然測試時有出現過 20W 標示),但實際使用情況下,如果你使用的是 iPad 建議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以便 iPad 最少能夠用到 20W。

更佳的情況是為 iPad 充電時,不要同時連接 MacBook Air / Pro 供電,以免出現供電不足,一個晚上未能完全充電的情況。若旅行期間,晚上需要同時為多產品充電,建議在 MacBook 上使用 AlDente 等智能調節充電工具,再連接 iPad 充電,可以讓兩部裝置得到更佳充電效果。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為 MacBook 或 iPad 充電同時,單獨使用 USB-A 充電

iPhone 11 以後的所有 iPhone 手機,包括最新的 iPhone 14,最好還是直接使用 USB-C 充電,這樣才能發揮 iPhone PD Type C 充電的 20W 充電速度。

若旅行在外本身也需要充 MacBook 或 iPad 或的話,那麼 iPhone 13 系列或以下型號有需要也可單獨使用 USB-A 連接 Lightning 插頭為 iPhone 充電,但最多只能獲 12W 充電速度,若同時連接 Apple Watch 充電則只能分到約 10W 充電速度。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建議使用 USB-C 充電

Android 手機由於快充支援制式較多,無法一一說明,但基於 maxpower 的 100W 4 位 GaN USB 充電器(SG510GX)其 USB-A 僅支援 QC3.0 最高 18W 速度。

若使用旗艦級手機建議使用 USB Type-C 充電,以享受更快達 30W 或以上的充電速度,特別是手機不少均支援 USB-PD PPS 功能將能有效控制手機發熱情況,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一句總結:

如果想用來充 MacBook,建議還是買總輸輸出更大的充電器,例如 140W 左右,這樣能夠保持單個 USB 一定足夠充 MacBook。不過,若只是偶一為之充 MacBook,其他時間都是手機等等,那就是一個不錯的充電器。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詳解】什麼是 USB-PD 快充(PD)?最新 PD3.1 支援 240W

USB-PD 簡稱 PD,是 USB-IF 協會推出的快速充電協議,一般我們可以在市場上看到以「PD 快充 / PD3.0 / PD3.1」等標示。USB-PD 同時兼容所有自家前代的標準。

USB-PD 3.0 直流電壓支援 5V~20V,而最大的電流是 3A 與 5A,支援最大 100W 的功率。USB-PD 3.1 直流電壓支援 5V~48V,而最大的電流是 3A 與 5A,支援最大 240W 的功率。

USB-PD 快充最為人所知的原因是 Apple iPhone / iPad 與 MacBook 均採用支援 PD 協議,令更多用家更了解與在意 PD 快充制式。

在 USB-PD3.0 起,PD 快充再加入「可編程電源」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作為標準之一,透過受電產品每 10 秒與充電器進行資料交換,使充電器能據受電產品狀況動態調整輸出電壓及電流。QC4.0 符合 PPS 標準之一。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開箱評價】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智能手錶:比 Apple Watch Ultra 全面?更抵玩?

智能手錶由一般監測運動與健康,漸漸可以去極地探險使用,市場上除左 Apple Watch Ultra 之外,賣平接近一半的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都一樣做到,而且用後發現,功能比 Apple Watch Ultra 全面得多。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1.4 吋 450 x 450 解像度螢幕 (45mm)
機身體積:45.4 x 45.4 x 10.5mm
重量:46.5g
CPU:雙核 1.18GHz
RAM:1.5GB
ROM:16GB
系統:Wear OS Powered by Samsung
電池容量:590 mAh
其他:50 米防水 (不適用於潛水或進行高壓水上活動)、匯入行山及踩單車的GPX格式路線檔案、心電圖(ECG)及血壓(BP)測量功能
定價:HK$ 3598 起

都有鈦合金殼,藍寶石玻璃錶面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錶面直徑為 45mm,採用鈦合金殼與藍寶石玻璃錶面,物料與 Apple Watch Ultra 同樣輕巧耐用,但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錶殼較薄,舒適度高,而且用圓面,都會令一般習慣戴錶嘅用家更受落。支援 Always On 長亮顯示,使用時顯示時間的位置亮度正常,但螢幕其他部份就會調暗。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錶殼較 Apple Watch Ultra 薄

Always On 顯示

45mm 錶面正常顯示

使用 20mm 錶帶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以錶側的兩個按鍵,以及觸控螢幕操作,手指沿著螢幕內圍滑動時,可以快速切換頁面,就像以往有錶圈的 Samsung Galaxy Watch 的操作方式。還加入多個手勢操作功能,可立即接聽來電、解除提示與通話及快速啟動應用程序。

錶側設兩個按鍵

手指沿著螢幕內圍滑動時,可以快速切換頁面

手勢立即接聽來電

  • 手勢解除提示與通話
  • 手勢快速啟動應用程序

支援多種健康與運動測量功能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同大部份智能手錶一樣,支援多種健康與運動測量功能。包括心率、血壓、心電圖、跑步、步行、騎單車等。在測量功能比較特別是身體組成功能,分析體脂比重及骨骼肌肉重量 (孕婦不適宜使用);另外睡眠質素測量,更會紀錄用家鼻寒,更能了解自己的睡眠質素。

心率

心電圖

跑步、步行、騎單車等運動測量

身體組成功能

睡眠質素測量

  • 紀錄用家鼻寒,更能了解自己的睡眠質素

可傳送檔案到錶內播放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運行 Wear OS Powered by Samsung 系統,可下載 Google Wear 的應用程式,還可傳送檔案到錶內播放。探險或戶外運動時大部份情況都不能接收流動網絡,手錶播放一些喜愛的音樂提提神或振一下士氣,對探險都有一定作用。

  • 可下載 Google Wear 的應用程式
  • 傳送檔案到錶內播放
  • 手錶播放一些喜愛的音樂提提神或振一下士氣

免費下載健身體驗

在 Wear OS Powered by Samsung 系統,用家可以免費下載健身課堂,對比 Apple 每月需要付費的 Apple Fitness+ 體能訓練 (香港尚未推出) Samsung 更加佛心。而且用家每餐進食的食物,都可以加入,詳細管理個人健康。

  • 免費下載健身課堂
  • 紀錄每餐進食的食物
  • 邊做邊測量

步行或單車越野導航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還支援越野導航功能,用家可於網上下載 GPX 檔案,滙入後就可以透過手機或錶上的螢幕進行越野導航。這功能可選擇步行或單車,亦可以順行或逆行。

  • 滙入 GPX 檔案
  • 功能可選擇步行或單車
  • 透過錶上的螢幕進行越野導航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優點:

  • 定價相宜
  • 外殼堅固
  • 測量功能齊全
  • 免費下載健身課堂
  • 越野導航功能實用

Samsung Galaxy Watch 5 Pro 缺點:

  • 不支援潛水使用

【開箱評測】$200 的 PANTONE 4 Ports 24W 旅行充電轉插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 PANTONE 4 Ports 旅行充電器。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PANTONE
產品名字:4 Ports 旅行充電轉插
插頭(公):英式、雙腳圓型、雙腳扁型、八字扁型,支援: AC100-240V / 50-60Hz / 600mA
插頭(母):USB-A x 4
支援充電標準:沒有
單插頭最高輸出:12W
USB-A 最高輸出:12W
總輸出:24W
適合使用裝置:低階 Android 手機
尺寸:72mm x 55mm x 27mm
重量:159g
售價:HK$200

外觀

PANTONE 4 Ports 旅行充電轉插採用灰色、白色雙色設計,就是一個普通的 13A 插頭上再加入了 4 個 USB-A 插頭。

插頭的位置在同一個方向,由於是直接的 13A 英式插頭,所以需要直接上牆或在拖板上使用。插頭就是 4 個 USB-A,標示支援 5V 2.4A。

根據表面印刷,USB-A 支援 5V / 2.4A;並提供最大 24W。作為旅行充電器,我們也需要了解輸入電力,支援: AC100-240V / 50-60Hz / 600mA。

作為一個旅行充電轉插,它除了有英式三腳插頭外,也有歐洲的雙腳圓型、中國、美國、日本可見的兩腳扁型及八字扁腳型。

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2022年用 12W 充電幾乎害了自己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因此,這個最大只有 12W 的充電器,充一部 4500mAh 電池的手機,幾乎要 4 個小時…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12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9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9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6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6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4W
連接:USB-A:手機 – 最高 4W

PANTONE 4 Ports 旅行充電轉插評價:好用嗎?

作為一個 Total Output 最多只有 24W,單個最大只有 12W 的旅行充電轉插,應該沒人用來充 MacBook 或 iPad 吧!如果有… 那祝你有一天可以充滿。

在這個年代,只有單獨 12W 的旅行充電轉插,除了可以用來充一些 SmartWatch 等小電量配件外,石先生實在想不到可以用來充什麼終端產品。如果你想要充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的話,那還是建議你另外購買別的充電轉插,最少也要有 18W 左右吧!

一句總結:

以 2022年的標準,完全 Outdated,最多只能夠用來充配件,手機等就唔好了!旅行拿去用?真係恭喜你呀!如果有人送你這個充電轉插,或許你可以把它扔回給送給你的人,這樣或許比拿去捐贈更節省慈善機構的營運成本。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49 的 hoco. QC3.0 18W 3位 充電器(C48)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是hoco. QC3.0 3位 USB 充電器(C48)。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hoco.
產品名字:QC3.0 3位 USB 充電器(C48)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3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單插頭最高輸出:18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18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77mm x 45mm x 50mm
重量:70g
售價:HK$49

外觀

hoco. QC3.0 3位 USB 充電器(C48)採用白色長方形設計,表面印有 hoco. 標誌與文字。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 13A 的相反表面上,上方為 2 個 USB-A,下方是一個支援 PD3.0 的 USB-A。

根據表面的印刷,
USB-A 支援 QC3.0 的插頭提供 6.5V 3A / 9V 2A / 12V 1.5A。提供最大 18W 輸出。
至於另外兩個 USB-A 插頭都是支援 5V 2.4A。

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QC / PD 快充最高速度

以下列出 Qualcomm Quick Charge(QC)/ Power Delivery(PD)快速充電的最高速度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QC 1.05V / 2A10W
QC 2.012V / 3A36W
QC 3.020V / 4.6A36W
QC 4 / 4+20V / 5A100W
QC 520V / 5A100W+
標準最大電壓(V)/電流(A)最大功率(W)
USB PD 2.020V / 5A100W
USB PD 3.020V / 5A100W
USB PD 3.148V / 5A240W

2022年沒 33W 都不太能算「快充」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3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A(支援 QC3.0):充電池 – 最高 20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12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5W
連接:USB-A:充電池 – 最高 5W

hoco. QC3.0 3位 USB 充電器(C48)評價:好用嗎?

作為一個 Total Output 最多只有 18W 的充電器,應該沒人用來充 MacBook 或 iPad 吧!如果有… 那祝你有一天可以充滿。

在這個年代,最高 18W 的充電器。如果你想要充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的話,18W 還是可以用的,但就不能算是快充了。如果有人送你這個充電器,還可以用一下或送給很缺又不想買的人,但如果要想快充,還是好好買一個實用的吧!

一句總結:

普通充下 Apple Watch,智能手錶,或者其他配件都仲可以,手機等就不了~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

【開箱評測】$49 的 Joyroom 20W PD 充電器(L-QP2011)

這次開箱測試的 USB 充電器Joyroom 20W Fast Charger USB 充電器(L-QP2011)。Techritual.com 這個全新的充電器欄目將為大家進行各類型的充電器測試,希望能夠覆蓋香港有售的大部份充電器,並為大家作出明智的推介。

產品規格

品牌:JOYROOM
產品名字:20W Fast Charger USB 充電器(L-QP2011)
插頭(公):英式 13A
插頭(母):USB-A x 1 / USB Type C x 1
支援充電標準:PD3.0 / QC3.0 / AFC / FCP
單插頭最高輸出:18W
USB-C 最高輸出:18W
USB-A 最高輸出:18W
總輸出:18W
適合使用裝置:iPhone / Android 手機
尺寸:72mm x 40.4mm x 48.7mm
重量:56g
售價:HK$49

外觀

Joyroom 20W Fast Charger USB 充電器採用黑色為主軸,直身向上長方形設計,磨砂黑色塑膠印上 20W,直接使用英式 13A 插頭,代表必須插在插頭上使用。

插頭的位置全部在上方,1 個 USB Type C,標示支援 PD3.0;上面則是 1 個 USB-A,標示支援 QC3.0。

根據 13A 插頭位置的印刷,
USB-A 則支援 QC3.0,支援 5V 3A / 9V 2A / 12V 1.5A;並提供最大 20W 輸出。
USB Type C 支援 PD3.0,支援 5V 3A / 9V 2.22A / 12V 1.67A 並提供 18W 輸出。

作為對比,我們把 Joyroom 20W Fast Charger USB 充電器與 Apple 67W 充電器作對比,可以看到其實際大小明顯會比 Apple 67W 小,但也沒有說超小。

充電標準

現時的充電標準主要是 Qualcomm 主導的 Quick Charge QC3.0 / QC4+ / QC5 與 USB-PD 的 PD3.0 與 PD3.1。另外還有華為的充電協議,分別是 18W 的 FCP 與最高支援 66W 的 SCP;而 oppo、OnePlus 等則是 VOOC 協議,最高支援 65W,至於 MTK 也有一個不流行的充電協議名為 PE。插頭包括:USB-A 與 USB Type C。

我們進行的測試以 Apple MacBook Pro 13吋、Samsung、小米 Android 手機或 iPhone 等終端產品進行,呈現的數據以真實情況出發,受終端產品內置晶片控電、溫度發熱或 PPS 等多種不同因素影響,與實驗室內或專業控電儀器所進行的測試會有些微差異,但並不影響一般使用者在真實使用環境效果。

充電原理

在以下的充電測試前,我們必需先簡單說明充電原理,充電在乎三個數據 伏特(V)安培(A)瓦特(W),我們日常充電所需的是「瓦特(W)」。

公式是:
伏特(V)x 安培(A)= 瓦特(W)
電壓(V)x 電流(A)= 瓦特(W)

充電速度快慢在乎充電器能夠輸出的瓦特(W)有多大,方法有三種,一是提昇電壓(V),二是提升電流(A),或者第三種方案是兩者都提昇。在大部份的充電協議中,都是採用提昇電壓(V)方式,搭配固定 3A 或 5A 的電流提升充電速度。例如 USB-PD 3.1 協議就是在原有的 20V 上增加 28V、36V 及 48V 以達到 140W、180W 與 240W 的充電速度。

2022年沒 30W 都不太能算「快充」

回到現實世界多一點,以一顆 4500mAh 電池為例,從 0%-100%,不同的 W 數約需要以下的時間才能充滿:
18W 約需要 2 小時
33W 約需要 1 小時
65W 約需要 45 分鐘
120W 約需要 15 分鐘

雖然以往有 18W 或 20W 充電速度會被稱為「快充」,但在普遍充電器都能輕易做 18W 或 20W 的情況下。18W / 20W 已經是充電的低標,沒有達到 33W 以上的在 2022年就很難達到實際生活環境感受下的「快充」了。

充電測試

如上所述,充電測試採用不同終端產品搭配具屏幕顯示充電效率的線材(有四捨五入情況,但影響不大)進行,目的是測試在不同插頭輸出的情況下,各個插頭提供的充電 W 數是多少,並非以實驗室專業設備的控電設備作測試。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18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18W

連接:USB-A:充電器(首選) – 最高 10W
連接:USB-C:充電器 – 最高 6W

連接:USB-A:充電器 – 最高 6W
連接:USB-C:充電器(首選) – 最高 13W

Joyroom 20W Fast Charger USB 充電器評價:好用嗎?

MacBook Air / Pro 不推介:根本不可能

作為一個總輸出只有 20W 的充電器,如果你用來連接電腦或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的話,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
MacBook Air(2018-2020)
MacBook Pro(13吋 / 2016-2019 / 2020)
MacBook Pro(14吋 / 2021)
MacBook Air / Pro(M1 / 2020)
MacBook Air / Pro(M2 / 2022)
– 建議最少供電 67W

MacBook Pro (14吋 / 2021)
MacBook Pro (15吋 / 2016-2019)
MacBook Pro (16吋 / 2019)
– 建議最少供電 96W

MacBook Pro(16吋 / 2019 / 2021)
– 建議最少供電 140W

iPad 推介:新款的 iPad 不適合使用

由於此充電器 USB-A 或 USB-C 總輸出均不超過 20W,在實際使用情況下,除了一些舊型的 iPad 可以用到 20W 充電外,其他幾乎不可能。而且你需要留意,你必須使用 USB Type-C 插頭充電才有效,也不能同時插上 USB-A,不然幾乎無法充電。

以下型號不適合使用(建議使用 USB-C 單獨供電):
iPad Pro(12.9吋 / 3-5代)
iPad Pro(11吋 / 1-3代)
iPad Pro(10.5吋 / 1代)
iPad Air(4-5代)
iPad(7-9代)
iPad mini(6代)
iPhone (iPhone 14)
– 建議最少供電 30W

iPhone 推介:可單獨使用 USB-A / USB-C充電
Samsung / 小米 Android 手機:可當作一般充電使用

由於總輸出只有 20W,所以最多只能夠單獨採用 USB-A 或 USB-C 為一個裝置充電。即單獨為一部手機使用充電。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均最好只充一部,盡用 18W 或 20W。若同時連接兩部裝置將需要加倍時間,得不償失。

以下型號適合使用:
iPad Pro(12.9吋 1-2代)
iPad Pro(9.7吋-10.5吋)
iPad Air(1-3代)
iPad(5-9代)
iPad mini(1-5代)
iPhone(iPhone 5-13)
Apple Watch(1-7 / SE)
– 建議最少供電 12W

一句總結:

早幾年都可以算是快充,但今時今日如果用係 Android 手機上,都只不過係普通充。

查詢:anlander.com 好貨加
更多詳細的充電器開箱評價,請觀看:USB 充電器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