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的記憶功能曾經相對簡單,使用者能夠告訴它需要記住的內容,ChatGPT 便會聆聽。自 2024 年起,ChatGPT 開始推出一項記憶功能,使用者可以儲存有用的上下文,包括語氣、寫作風格、目標、興趣和正在進行的項目。使用者可以進入設置查看、更新或刪除這些記憶。偶爾,ChatGPT 會自行記錄一些重要信息,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會記住使用者要求的內容。現在,這一切正在改變。
OpenAI,ChatGPT 的開發公司,正在推出一項重大升級,讓 ChatGPT 除了能夠記住手動保存的少量事實外,還能根據所有過去的對話自動生成未來的回應。根據 OpenAI 的說法,記憶現在有兩種運作方式:一是「已保存的記憶」,由使用者直接添加;二是「聊天歷史」中的見解,這些是 ChatGPT 自動收集的。
這項名為長期或持久記憶的功能,正逐步向 ChatGPT Plus 和 Pro 使用者推出。然而,撰寫時該功能尚未在英國、歐盟、冰島、列支敦士登、挪威或瑞士推出,原因是當地法規的限制。
這裡的想法很簡單:ChatGPT 記住的越多,變得越有用。這對個性化的提升是一個重要的飛躍,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可能失去的東西的思考。
個性化的記憶功能吸引人,因為這意味著使用者不需要重複解釋自己,能得到更相關的答案,這樣的體驗既高效又熟悉。Speechmatics 的產品經理 Rohan Sarin 表示:「個性化一直與記憶有關,了解某人越久,就越不需要重複解釋一切。」
他舉例說,當要求 ChatGPT 推薦比薩店時,它可能會根據使用者的健身目標輕輕引導,這是基於它對使用者的了解。這不僅僅是遵循指令,而是能夠理解潛在的需求。Sarin 認為,這樣的情感共鳴使這些工具顯得非常有用,甚至令人感到安慰,但同時也提高了情感依賴的風險。
在產品的角度,Sarin 指出,存儲數據一直與用戶黏性有關,這使得使用者不斷回來,隨著每次互動,轉換成本也在增加。OpenAI 的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在推特上表示,記憶使得「AI 系統能夠在使用者的生活中了解他們,變得極其有用且個性化。」
這種有用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依賴這些工具來了解我們的風險同樣明顯。
長期記憶在 AI 中的挑戰在於它無法像人類那樣理解上下文。我們本能地將私密與專業、重要與短暫的事物區分開來,而 ChatGPT 可能在這種上下文切換中遇到困難。Sarin 指出,由於人們使用 ChatGPT 的場合極為多樣,這些界限可能會變得模糊。
他舉例說,假如使用者曾提到喜歡《哈利·波特》,那麼 ChatGPT 可能在每一個故事或創意建議中都提及魔法和幻想。這是否意味著它會根據過去的記憶進行回應,即使這些記憶已不再相關?Sarin 認為,「我們的遺忘能力是成長的一部分」,如果 AI 僅反映我們曾經的樣貌,可能會限制我們未來的成長。
在工作環境中,持久記憶可能會大有用處。Matillion 的 AI 和數據科學主管 Julian Wiffen 認為,這可以提高長期項目的連貫性,減少重複提示,並提供更量身定制的助手體驗。然而,他同時也表示擔憂,認為使用者和公司需考慮許多細微之處。他最關心的是隱私、控制和數據安全。
Wiffen 表示:「我常常在提示中進行實驗或隨意思考。我不希望這些被保留,或者更糟的是在其他上下文中再次出現。」他還指出,在技術環境中,代碼片段或敏感數據可能在項目之間傳遞,這可能引發知識產權或合規性問題,這些問題在受規範的行業或協作環境中尤為突出。
OpenAI 強調,使用者仍然可以管理記憶,刪除不再相關的個別記憶,完全關閉記憶功能,或使用新的「臨時聊天」按鈕。該按鈕出現在聊天屏幕的頂部,對於不受過去記憶影響的對話,不會用於建立新記憶。
然而,Wiffen 認為這可能不夠。「我擔心的是缺乏細緻的控制和透明度。」他表示,「模型記住了什麼、保留信息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能真正被遺忘,這些往往不明確。」他還對遵守數據保護法規(如 GDPR)表示擔憂:「即使是出於良好意圖的記憶功能,也可能意外保留敏感的個人數據或項目內部信息。從安全的角度來看,持久記憶擴大了攻擊面。」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該更新尚未在全球範圍內推出的原因。
其他 AI 工具在記憶方面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例如,AI 助手 Claude 不會在當前對話之外存儲持久記憶,這意味著個性化功能較少,但控制和隱私更強。Perplexity 作為一個 AI 搜索引擎,根本不關注記憶,而是實時檢索網絡信息。相比之下,Replika 是一個設計用於情感陪伴的 AI,則反其道而行,存儲長期的情感上下文,以加深與使用者的關係。
每個系統根據其目標以不同方式處理記憶。它們對我們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實現這些目標,無論是幫助我們寫作、連接、搜索還是感受到被理解。問題不在於記憶是否有用,這一點顯然是肯定的,而在於我們是否希望 AI 在這些角色中變得如此出色。
這些工具被設計得如此有用、高效,甚至是不可或缺,這使得人們容易回答「是」。但這種有用性並不是中立的,而是有意圖的。這些系統是由那些在我們依賴它們時受益的公司所建立的。人們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一個能夠記住一切的「第二大腦」,甚至可能比自己記得的還要清楚。而這正是支持這些 AI 工具背後公司的用意所在。
同場加映:香港無痛,不用 VPN 情況下使用 ChatGPT
【教學】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 6 個方法 /
【說明】4 個方法,讓你的 iPhone / Android 在香港無需 VPN 就能用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