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252

【開箱評測】華為 Mate Xs:將一年前的設計帶來今天還可行嗎?

雖然可摺疊型的智能手機來到今年才算真正在國際市場漸漸流行起來,但要講「起步」,其實要數上年差不多時間發表的 Samsung Galaxy Fold 以及華為 Mate X,只不過兩部機都因為各自看問題而要改良設計。

今日(3月18日),華為的摺機改良版本 Mate Xs 就在香港發售,作價港幣$19,888,我們早前也得到了實機作測試之用,雖然規格有變,但 Mate Xs 的主要設計概念仍然與一年前的 Mate X 沒有太大分別,究竟這樣的設計在一年之後是否仍然可以吸引用家?

華為 Mate Xs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8 吋柔性 AMOLED,解像度 2200 x 2480
機身體積:161.3 x 146.2 x 5.4 mm(打開)、161.3 x 78.5 x 11 mm(摺合)
重量:300g
處理器:Kirin 990 5G (2x 2.86GHz + 2x 2.36Ghz + 4x 1.95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512GB ROM
主相機:4000 萬像素 (標準)、1600 萬像素 (超廣角)、800 萬像素 (長焦)、ToF 距離感測
前置相機:無
電池容量:4500mAh
防水:無
WiFi 6:有
無線充電:有
5G:無
其他:側面指紋、55W HUAWEI SuperCharge

更堅固的軸承設計

綜觀華為機身上下設計,其最大賣點當然就是其可以摺曲的 AMOLED 柔性屏幕,而除些之外,其外在就沒有甚麼特別的賣點了。

作為 Mate Xs 重點的可摺曲 8 吋屏幕

從側面看去會隱約見到摺痕

但從正面看去還好啦…

摺合後,前方的主屏幕為 6.6 吋大

8 吋屏幕為罕見的 55:62 比例屏幕,閱讀網頁感覺十分寬闊

反而用來欣賞舊世代的 4:3 節目效果更佳

在 2019,Mate Xs 的前身 Mate X 曾在內地推出過,而筆者也有上手試玩過舊一代作品,兩者相比之下,Mate Xs 的摺疊鉸位設計改變是最容易察覺的,其不單止是加入了更全面的防塵機制,而且在強度上也明顯增強,每次的「變形」都需要多一點力量才能摺曲機身。

機身主要插槽/按鈕都位於右側的粗邊之上

例如音量控制以及加入指模解鎖的開關

四顆鏡頭同樣配放在這一邊

然而,這樣的設計放在一年前的確新奇,放到一年後、Samsung Galaxy Flip 已經登場的今天,卻令人稍嫌 Mate Xs 的進步未夠多,單是加上一層厚厚塑料保護膜的屏幕,就暗暗透出了實驗的味道。

屏幕邊緣處可以見到十分顯眼的膠膜,千萬不要手賤把它撕走呀

而除了摺合機制之外,Mate Xs 在配置與功能上與上年尾推出的 Mate 30 都十分類似,主要共通點在於它們都採用了 Kirin 990 處理器,而相機規格亦十分近似,只是 Mate Xs 比其多出了一個 Tof 鏡頭作測距之用。

保留華為旗艦系智能操作

Mate Xs 所預載的是 Android 10 系統以及 EMUI 10 介面,雖然就沒有 Google Mobile Service,但主要操作仍是相當典型的 Android 系統。

上面提到,Mate Xs 與 Mate 30 在配置上有不少共通之處,令人頗為驚喜的,是 Mate Xs 改成摺合屏幕的同時卻連 EMUI 的幾點智能操作都照辦煮碗地帶過來了。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信是連指關節觸控都可以放到柔性屏幕之上,可以用指關節雙敲屏幕截圖,又或是以指關節劃出想要截圖的區域

另外,由於需要配合摺曲屏幕的介面,Mate Xs 的介面並沒有採用虛擬導航鍵的選項,而是沿用全屏 Gesture,即從底下劃上回主介面、向上劃並停留則開出多工介面,從左/右側邊緣劃進就是 Back 鍵功能。

與 Mate 30 系列看齊的拍攝實力

Mate Xs 的相機配置與 Mate 30 如出一徹,拍攝質素自然也相當不俗,雖然未有 Mate 30 Pro 同級的 CineCamera,其在夜間的成象也是可圈可點,以下為大家送上幾組試相參考一下:

總結:縱有進步,仍然難以出手…

Mate Xs 的上手感覺,對比起年前的初版的確是結實不少,可以看得出華為為了完善這一部摺機所花的功夫。論設計,Mate Xs 這種外翻式的設計,雖然於技術含量上不及 Samsung Galaxy Fold,但 Mate Xs 在屏幕比例、智能操作配合上都比 Galaxy Fold 優勝。

只不過要讓 Mate Xs 對得起目前將近兩萬大元的售價,還是有點難度。首先,雖然設計的確有利操作、而 Mate Xs 的屏幕比例與顯示質素皆為上品,但摺疊屏幕的技術完成度似乎仍難以讓 Mate Xs 成為一部耐用度可以達到 2~3 年的旗艦機種;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就出於缺乏 GMS,如果只依賴目前尚未成型的 HMS,Mate Xs 的實用性、用途都將會大減 - 至少這種操作體驗是我們未必會捨得用兩萬購買的。

【詳解】什麼是 HDMI 2.1 ?

HDMI 2.1 可以說是 HDMI 標準最重要的升級之一。 HDMI 2.1 最初於 2017 年 11 月發佈,提高 HDMI 的最大寬頻能力,最高可達 48Gbps。這使高清晰度影片可以在 120Hz 時傳輸高達 10K 的分辨率,並增加了許多新功能,包括:動態高動態範圍 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HDR)、支援可變刷新率、快速切換、自動低延模式和增強聲音回傳 (eARC)等。

目前,市場上只有很少的 HDMI 2.1 電視,部分 2020 年的新電視支援某些 HDMI 2.1 功能,但無可用的 HDMI 2.1 訊號源可以利用這些新功能(直到 PlayStation 5 應該可以讓我們真正發揮 HDMI 2.1)。 HDMI 2.1 在電視上廣泛使用還需要一段時間,除了 PS5 及 Xbox Series X 外。

主要特點

HDMI 2.1 是一項重大升級。 它增加了許多新功能,並增加了 HDMI 支援的最大寬頻能力。 以下是 HDMI 2.1 的新增功能和更改列表。

支援 128Gbps

HDMI 2.1 將 HDMI 可以處理的寬頻提高到 48Gbps最大提高到至少 128Gbps。雖然這是新款的 HDMI 2.1 線可以處理的最大寬頻,但實際在電視與解碼器之間要支援 128Gbps 仍然有很長的時間。

例如,如果製造商只希望支援 4k@120Hz,並具有 4:2:0 色度二次採樣,他們僅需要 32.08Gbps,但在說明上仍然可以視為 HDMI 2.1。反過來,電視製造商可以選擇發佈一種電視或屏幕,支援所有新的 HDMI 2.1 功能,但不會實際支援 128Gbps。因此,這讓整個 HDMI 2.1 對消費者更複雜,因為它可能沒法實際達到 128Gbps。

支援新的解像度和更快的刷新率

HDMI 2.1 增加的寬頻將使電視製造商能夠發佈分辨率高達 10K(10420×4320)的新裝置,但別說 10K,8K 距離市場普及仍然有很長的距離。

動態高動態範圍 HDR

與其他 HDR 類似,Dolby Vision 和 HDR 10+等, HDMI 2.1 的動態高動態範圍(HDR)容許影片容基於每個場景甚至每格設置動態範圍。 我們暫不知道這項技術的性能如何,與我們認知的 HDR 有多少差別,但估計效果不會與我們認知的有極大差距。

了解更多有關 HDR 的資訊:HDR 與 SDR 技術對比,它對電視有多重要

自動低延遲模式

自動低延遲模式(ALLM),也稱為自動遊戲模式,是專為遊戲玩家而設計的另一項出色功能。受支援的電視在自動低延遲模式允許下,檢測到正在玩的遊戲時自動啟用電視的低延遲「遊戲」模式。 這免除了您每次開始播放時都必須手動啟用它的麻煩。 它甚至知道玩遊戲、在 YouTube 上觀看遊戲或觀看電影之間的區別,並根據需要自動進行切換。 再一次,Samsung 在此功能方面領先,因為部分 2019 年出產的型號已經支援。至於 PlayStation 5 方面則可以留意是否有「Rady for PlayStation 5」。

快速媒體切換 (QMS)

以前,如果你的電視在更改發送信號的數據(例如電視),屏幕就會變黑幾秒,因為電視需要調整為新信號。這在遊戲機上尤其明顯,因為遊戲機的輸出刷新率甚至分辨率有時會根據內容而變化。快速媒體切換可解決此問題。 當兼容的信號源連接到兼容的顯示器並切換格式時,顯示器將不再顯示黑屏,在不干擾黑屏的情況下立即在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快速畫面傳輸 (QFT)

快速畫面傳輸更改了影像從設備傳輸到電視的方式。影像更高的速率傳輸,可以減少延遲。輸入延遲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顯示器處理圖像並在屏幕上顯示所花費的時間。快速畫面傳輸不會完全消除輸入延遲,但會減少設備(如 PlayStation 5)與電視之間因傳輸時間所引起的延遲。

增強音頻回傳 (eARC)

自 HDMI 1.4 版以來,ARC 已成為 HDMI 標準的一部分。ARC 容許你將所有設備(如:藍光,PlayStation 5 / Xbox Series X 遊戲機等)訊直接連接到電視,並具有一條為高清晰度多媒體電綫將電視連接到接收器。這樣可以實現接收器與電視之間的雙向通信。

聲音訊息從電視發送到設備,或者接收器僅用一根電綫將影像發送回電視。這使你可以將設備連接到電視,並且所有設備都會將聲音訊息發送到電視。 這對於掛牆式電視或吊頂投影機來說非常有用。

可是,ARC 有一些局限性。有限的 1 Mbps 寬頻限制了可通過返回通道發送的聲音質量,從而無法將高質量的未壓縮聲音發送到電視。

新的 eARC 解決了這些問題,並真正確保了電視和設備的效果。它極大地增加了聲音訊可以使用的寬頻量,達到 37Mbps。這種額外的寬頻可以發送未壓縮的 5.1 和 7.1 聲道,例如 Dolby TrueHD 和 DTS-HD MA。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1.2

隨著 HDMI 2.1 對寬頻的新要求,很明顯需要新的壓縮方法。壓縮影片流量最常見方法是一種稱為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的技術。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最初在電腦情況下開發的,由於只能使用RGB顏色,因此無法有效地編碼大多數電視信號。負責維護顯示壓縮流的視頻電子標準協會小組發佈了顯示壓縮流的更新版本,稱為顯示壓縮流1.2。 該版本將最大顏色深度增加到 16-bit,並啟用了本機 YCbCr 4:2:0 和 YCbCr 4:2:2 編碼而無需首先轉換為 RGB。

HDMI 2.1 支援此技術,但並非支援所有HDMI 2.1 的設備,它在不影響圖像質量的大前提下,大大提高了 HDMI 2.1 電綫可以傳輸的最大寬頻。只有非常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設備才需要顯示壓縮流,並且可能需要很多年才普及。

常見問題

問:我的設備支援 HDMI 2.1 的功能 X,它是否支援 HDMI 2.1 ?

答:不一定。 有趣的變化之一是製造商首次可以選擇在 HDMI 2.0中實現 HDMI 2.1的某些功能,包括 VRR 和 ALLM,因為這些功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寬頻。

另一個示例是 eARC 可以透過軟件更新,將其添加到幾乎所有 HDMI 2.0 設備中。 只有少數幾台電視收到了增強音頻回傳更新,其中包括 TCL 電視。 這些設備不是 HDMI 2.1設備。 它們僅支援 HDMI 2.1 上的某些功能。

問:我需要升級電線嗎?

答:這取決於您想做什麼。HDMI 2.1 使用與現有 HDMI Premium High Speed 電綫相同的物理佈局和相同的連接器。除了需要高級高速電線的增強音頻回傳以外,其他大多數新功能都可以通過現有電线在現有設備上實現。但是,如果您想利用任何新分辨率或更高的刷新率,最終將需要升級電线。

要注意,電線本身並未綁定到特定版本。如沒有 HDMI 2.0 電線或 HDMI 2.1 電線之類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將電線通過認證過程,以對電线進行某些最大寬頻認證。 HDMI 2.0通常要求最大寬頻為18Gbps,經過認證的電線可以標記為“優質”。通過 HDMI 2.1 最大寬頻 48Gbps 認證的新電線可以標記為“超高速”。這並不意味著“優質”電線不能與 HDMI 2.1 設備一起使用,只是表明它尚未獲得額外寬頻的認證。

問:我可以升級現有的設備嗎?

答:這取決於 HDMI 2.1 的更高寬頻需要在電視上使用更先進的處理器,因此任何現有的電視都不太可能支援更高的分辨率或刷新率。 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附加功能只需要很少的附加寬頻,儘管它們需要相當大的韌體更改,但可以在現有設備上實現它們。 關於 eARC,具體來說,多家製造商已經宣布了在現有設備上支援計劃,有些已經接受了韌體升級。

問:什麼時候可以預期更多 HDMI 2.1 設備?

答: HDMI 小組仍在製定其 HDMI 認證的詳細計劃。 第一個 HDMI 2.1 認證計劃是針對增強音頻回傳認證的,始於2018年8月。 HDMI 小組尚未宣布何時開始針對 HDMI 2.1其他功能的認證計劃。 儘管如此,首批 HDMI 2.1設備已經開始投入市場。 不幸的是,仍然沒有任何 HDMI 的源設備。

總結

HDMI 2.1 是一項重大升級。 第一代 HDMI 2.1 設備可能會更昂貴,並且不會充分利用新技術,因此我們不建議您等待 HDMI 2.1。 話雖如此,如果您希望家庭影院能夠適應未來的需求,2021 年將發佈更多電視和其他設備,這些設備將至少支援某些 HDMI 2.1 功能。

【開箱評測】華為 nova 7i:外觀顏色幾靚,但相機質素一般,平平地買個 HMS 體驗

華為上半年旗艦 P40P40 Pro 就未見影,不過在此之前就在香港推出了摺機 Mate Xs 以及平價中階手機 nova 7i,當中的 nova 7i 相信是目前香港推出最平價用上 Huawei Mobile Services (HMS) 的手機,有興趣想體驗一下 HMS 到底是甚麼一回事,這部 nova 7i 就低成本讓你感受到。

老實說,計我話這部 nova 7i 的推出,相信或多或少都有想打 Samsung Galaxy Note 10 Lite 的因素在內,雖然一個有 Google 一個無 Google,但兩者效能差不多,而且價錢上都相差成 $2200,的確這個價錢或者都會有人願意入坑,嘗試接受一部無 Google 的手機。以下就讓筆者跟大家說說,我對 nova 7i 有甚麼看法,同時亦會跟大家做個上手評測。

6.4 吋 IPS 屏幕。

華為 nova 7i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4 吋 IPS,解像度 2310 x 1080
機身體積:159.2 x 76.3 x 8.7 mm
重量:183g
處理器:Kirin 810 (2.27GHz + 1.88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128GB ROM
主相機:4800 萬像素 (標準)、800 萬像素 (超廣角)、200 萬像素 (微距)、200 萬像素 (人像景深)
前置相機:16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20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其他:側面指紋、40W HUAWEI SuperCharge

結合粉紅以及粉藍色的「櫻雪晴空」,應該挺合女性眼緣。

粉系色彩!「櫻雪晴空」相信是女生最愛的配色之一

華為 nova 7i 有櫻雪晴空、綺境森林以及幻夜黑三種顏色,如果要簡單化來說,就即是粉紅色、綠色以及黑色。而筆者今次上手的 nova 7i 顏色,是櫻雪晴空,我個人是覺得靚的,不過一個男人拿着這種顏色的手機出街,會有點尷尬,皆因櫻雪晴空是由兩種粉系顏色而成,上半部是粉紅,而下半部則是粉藍,女生應該會很喜愛這配色,但男生……就算心中說美,但應該也不大會拿出街使用吧?

nova 7i 採用了 6.4 吋的 IPS 屏幕,解像度為 2310 x 1080,屏佔比達 90.6%,用上四曲面的玻璃機身設計,機背呈現出搶眼的光影變化以及立體質感,在不同角度看會見到若隱若現的光紋。另外,機背左上方會見到有「四筒」設計的 AI 主鏡頭,而機身側面則有結合指紋辨識功能的電源鍵,整體外觀相當不錯。

屏幕左上方有打孔設計。

下巴位其實都不算窄。

鏡頭難道不像「四筒」嗎?

右側有音量鍵,以及結合指紋辨識功能的電源按鈕。

底部有 3.5mm 耳機孔、USB Type-C 插槽以及喇叭位。

支持雙 nano SIM / 1 張 nano SIM + 1 張 NM Card。

用 HMS 的關係,沒有 Google Play Store,而是用上華為的應用程式市場。

亦都無 Gmail,而是自身的電子郵件應用程式。

配備 Kirin 810 處理器,華為 nova 7i 效能實測

硬件規格部分,華為 nova 7i 配備了自家研發的 Kirin 810 處理器,內置 8GB RAM 以及 128GB ROM,電池容量為 4200mAh。講到電池,這裡又要順帶一提,雖然 nova 7i 只是一部中階手機,但已經有大電兼且還支持 40W HUAWEI SuperCharge 快速充電技術,以一部二千中價位的手機來說,實是難得。

筆者利用《安兔兔評測》應用程式測試手機的效能,得出結果顯示,配備 Kirin 810 + 8GB RAM + 128GB ROM 的 nova 7i,總得分有 302425 分,當中的 CPU 成績有 93061 分,而 GPU 成績則有 83823 分,同樣地,以一部二千中價位的手機來說,這個分數也是相當不錯。

nova 7i 配備四個主鏡頭

華為 nova 7i 具有四個主鏡頭,不過就沒有旗艦系列上的 Leica 認證,四鏡頭的規格為:

  • 4800 萬像素超高清鏡頭
  • 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 (120° 廣角)
  • 200 萬像素微距鏡頭 (可攝距離為 4cm)
  • 200 萬像素景深鏡頭

以下筆者就會針對不同鏡頭以及相機功能,去跟大家談談我對 nova 7i 相機的評價。

4800 萬像素高像素+多幀合成技術,效果不太明顯

從上圖可以留意到,就算是 4800 萬像素,都有分「48MP AI 超清」以及「48MP」,前者用上了多幀合成技術,在拍攝時需要 Hold 住幾秒,拍攝時間較長,有點兒像夜景模式般;而後者則拍攝時間較短,基本上一按快門立即可以拍下照片。那出來的成像會有甚麼不同呢?

可以留意到,用多幀合成技術拍出來的相片,比起普通的 48MP 相片更光亮,然而筆者發現,當放大兩張相片時,清晰度、細緻度其實兩者都差不多,並不見得用上疊相技術後的相片,會保留到更多細節。

標準鏡頭、超廣角鏡頭清晰度不足

一般手機的標準鏡頭都不會太差,但華為 nova 7i 的標準鏡頭,拍出來卻令筆者有點失望。最大的弊處在於,成像比較鬆散,縮圖看不會覺得有太大問題,但當你稍為放大一點來看,就會見到好像影出來的線條不夠「實淨」,明明有對到焦,但又好像無對焦般。

反而超廣角鏡頭問題就不太明顯,畢竟市面上大部分的超廣角鏡頭,都是有清晰度不足的問題,感覺上拍出來的質素雖然不是很細緻,但筆者還是可以接受。

不過都是那一句:縮圖無限好,分享到社交平台後,其實細緻度之類的,又好像沒太大影響。

微距鏡頭質素可接受,如果可攝距離再縮短會更好

nova 7i 支持微距鏡頭拍攝,畢竟只有 200 萬像素,我們不會太奢求拍到幾清的相片,反而着重微距鏡頭能否做到我想要的構圖效果。而微距鏡頭,我認為用來拍攝植物細節,例如花蕊等等,會很適合,就像下圖般,拍出來的花蕊都相當清晰,不過因為 nova 7i 只支持 4cm 距離拍攝,無法再進一步走前一點去拍攝,如果可攝距離能夠再縮短,相信出來的效果會更佳。

景深鏡頭能夠更突出主體

事實上,人像模式以及大光圈模式,都需要用到景深鏡頭去增強效果,不過因為筆者沒有一個很好的 model 給我拍攝,人像模式我就沒有測試,而是嘗試用大光圈模式拍攝。而完成拍攝後,我們還可以後製移動對焦點或是調整光圈大小,營造你想要的效果,不用擔心對錯焦的問題,同時亦能突出主體。就像下圖般,我的目標是石春路上的石頭,而用上大光圈模式後,可以做到「該清晰就清晰,該模糊就模糊」的效果。

總結:縱有不足之處,但性價比還是算高

試玩完這部華為 nova 7i,雖然除了外觀,在相機部分筆者對它好像有諸多批評,好像標準、超廣角鏡頭不清晰,微距鏡頭可攝距離不夠近等等,但想深一層,它也不過是一部二千中價位的手機,即使不完美,也是很合理。

反而特別需要考慮的是,你是否已經有所覺悟,去跳入 Huawei Mobile Services (HMS) 的火坑,如果你已經明白這點,去吧,反正這部 nova 7i 是目前香港有賣最平價用上 HMS 的手機,當是感受一下華為技術有幾強大,都是 OK 無問題的。

性能上其實 nova 7i 是可以拍得住四千中價位的 Samsung Galaxy Note10 Lite,但 nova 7i 便宜 $2200,你又會否考慮投入 HMS 的懷抱呢?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Z Flip:顏值滿分,但實用性偏低

Samsung 日前在香港發表了摺疊屏幕手機 Galaxy Z Flip,筆者一見到實機就覺得:嘩!好靚!設計好令人驚豔!老實一句,筆者真心好鍾意這部手機,如果可以讓我一直使用,那就最好不過。可惜,上手只是一個短暫,始終都是要歸還,只好跟大家分享一下 Galaxy Z Flip 的評測,講下我對它的感覺。

Samsung Galaxy Z Flip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主屏幕) 6.7 吋 Dynamic AMOLED,解像度 2636 x 1080 (副屏幕) 1.1 吋 Super AMOLED,解像度 300 x 112
機身體積:167.9 x 73.6 x 6.9 mm
重量:183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55+ (2.96GHz + 2.42GHz + 1.8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256GB ROM
主相機:1200 (標準)、1200 萬像素 (超廣角
前置相機:10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330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有
5G:無
其他:支援 NFC、側面指紋、15W 快速充電、9W 無線閃充、無線電力分享、支援 WiFi 6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WiFi 6?特性與速度,支援路由器及手機推介 2020

6.7 吋 Dynamic AMOLED 屏幕。

好似鏡盒,但真心好靚!就算不是女生也會喜歡

Samsung Galaxy Z Flip 是品牌第二部摺疊屏幕手機,不過跟上年的 Galaxy Fold 定位完全不同,Galaxy Fold 摺疊屏幕的作用是,手機、平板二合一,想大屏又得,想細屏都得(【評測】Samsung Galaxy Fold)。然而 Galaxy Z Flip 則較為適合女性用家,特點就是將手機變得更細,女士放入包包,男士放入褲袋,都更加容易。

從功能性來看,Galaxy Fold 會顯得更實用,但從可攜性的角度出發,Galaxy Z Flip 則或者會更勝一籌,而且在美觀部分,我會認為 Galaxy Z Flip 更加討人歡喜。

屏幕可以摺疊成不同的角度。

「無段式轉軸」有好有壞

在外觀部分,Galaxy Z Flip 用上了一塊超薄的柔性屏幕,屏幕尺寸為 6.7 吋,但亦因為屏幕實在非常薄,變相在硬度方面就有所犧牲,不過筆者使用了兩天,並不認為真的那麼容易,用手指甲刮一刮都會弄花,所以只要小心不掉落地上,或者摺起的時候不要將異物放到中間部分,理論上還是不用過份擔心。

有一個重點,無論是 Samsung Galaxy Fold 抑或是華為 Mate Xs 都一樣做不到,就是其無段式轉軸。何謂「無段式轉軸」?意思即是屏幕可以屈成任何的角度,而不像 Galaxy Fold 或者華為 Mate Xs 般,一打開就會自動去到某個角度先至停。而當手機屈曲成約 90 度時,看上去會覺得好像女性平時出街隨身帶住的鏡盒,或者女士們使用這部手機,會更加有親切感。

但如果你一心想重拾舊好,想好瀟灑咁 Flip 部機,SORRY!Z Flip 係做唔到的。你可以 Flip 部機,但絕對唔係以前 Feature Phone 個種「爽」嘅感覺。

副屏幕功能有保留

當手機打開的時候,由於 Galaxy Z Flip 具有 21.9:9 的屏幕,相比起 Sony Xperia 1 的 21:9,拿上手的感覺更加修長,好像拿着個遙控器般。修長的機身雖然容易一手掌握,但實際上想單手使用,還是有點不大方便,除非你純粹上下滑 Facebook 看新聞,則另作別論。

另外,機背主鏡頭旁邊會有一塊 1.1 吋的屏幕,解像度為 300 x 112,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來顯示時間和通知,而如果在合上手機的時候連按兩下電源鍵,更可在這 1.1 吋屏幕開啟相機,進行自拍。但,這個功能真的實用嗎?你會用這麼小的屏幕去自拍?這點我有所保留。

啊!注意一點就是,由於手機可以摺疊,其實無可避免的屏幕中央部分會有條明顯的摺痕,尤其在閉屏的時候,會更加顯眼。

當閉屏的時候,中間位置的摺痕會更加明顯。

右側有音量鍵以及結合指紋辨識的電源鍵。

USB Type-C 插槽。

Samsung Galaxy Z Flip 效能測試

Samsung Galaxy Z Flip 配備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55+ 處理器,內置 8GB RAM 以及 256GB ROM,電池容量為 3300mAh。雖然好多網友都覺得,居然只是用 S855+ 要不是用最新 S865 處理器,似乎不太值得入手,但筆者用過 S855+ 以及 S865 處理器的手機,我覺得實際使用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反而電池只有 3300mAh,就讓我有點兒失望,3300mAh 電池還要有兩個屏幕,一般使用還可,但如果經常要影相拍片或是玩遊戲,就似乎不太夠用。

無論怎樣也好,現在筆者還是先跟大家測試一下 Samsung Galaxy Z Flip 的效能,一如既往都是會用《安兔兔評測》應用程式進行測試,雖然 Google 已下架,但還是自行安裝 apk,給大家一睹 Galaxy Z Flip 的成績。總得分是 466748 分,在 S855+ 處理器來說算是正常的分數,當中的 CPU 成績有 134377 分,而 GPU 成績則有 177496 分。

Samsung Galaxy Z Flip 適合經常自拍的人 / YouTuber 使用

上面提過,Samsung Galaxy Z Flip 的屏幕用上了無段式轉軸設計,所以可以自行調校不同的角度。這樣有甚麼好處?就是方便自拍或者拍片開 Live 用。只要你有一個平面,例如枱面,將手機屈曲然後放在平面上,開啟相機再調節角度,那你就可以連腳架都慳返,就能夠自拍或者開 Live,都算相當方便。

只要有個地方可以擺低,就可以隨時自拍或者影相,甚至拍片。而如果細心地看,會發現在開啟相機後,當手機屈曲時,介面會分開上下兩部,上半部分是鏡頭看到的畫面,而下半部份則是功能部份,這種設計確實是相當聰明。

而用上 Samsung Galaxy Z Flip 拍出來的相片,質素又如何呢?可以試的地方並不多,因為本身都不是有太多特別的功能,而且只有雙鏡頭,分別為 1200 萬像素的標準鏡頭以及 12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所以這裡就跟大家說說 Galaxy Z Flip 相機,有甚麼優點缺點。

先看以下幾組圖片: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看完以上三組相片,我認為 Galaxy Z Flip 的相機又以下共通點:

  1. 標準鏡頭相當清晰,拍得上大部份的旗艦手機。
  2. 標準鏡頭細緻度很高,即使放大都不會覺有明顯雜訊,保留到大部分的細節。
  3. 超廣角鏡頭成像相對較為模糊,而且容易出現「對錯焦」的情況,從第三組圖中可以看到,情況更為明顯,明明已經在拍攝前點下紅色盆栽,但結果 Focus 仍是走到了後面,相信是跟拍攝的距離有關,Galaxy Z Flip 的超廣角鏡頭只適合中距離拍攝。

題外話:支擾一攝多拍

雖然 Galaxy Z Flip 並沒有像 Galaxy S20 系列一樣,又有甚麼 8K 攝錄,又有超高解像度,又有 30 倍 / 100 倍 Zoom,但有一個功能 Samsung 還是把它放到 Galaxy Z Flip 上,就是「一攝多拍」。這個功能我們先前都介紹過很多次,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比較適合拍攝動態主體,例如奔跑中的小狗、追風箏的小孩等,用「一攝多拍」拍下一條短片後,手機會利用 AI 分析並捕捉影片裡的精彩時刻,輸出最多 10 條的影片或者相片,並會自動加入一些特別效果,例如超廣角,或者加濾鏡效果等。

總結:顏值滿分,但除了自拍之外,實用性不高

上手玩完這部 Samsung Galaxy Z Flip,我會這樣評價:外觀來說,我真心好鍾意,或許我骨子裡也有一顆少女心吧~(誤),問過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很靚。但,僅止於此。摺疊屏幕的確是一個很獨特的賣點,可惜除了用來自拍或者 YouTuber 拍片輔助,實際摺 MON 用途不太大,講到實用性,還是不及 Samsung Galaxy Fold 或者華為 Mate Xs。

相機只有雙鏡頭,除了標準拍攝就是超廣角,可以說相機部分,除了摺完 MON 用來自拍果下加分之外,並再無其他特色,最多是有 Galaxy S20 系列上的「一攝多拍」,算是有少少玩味性的功能吧。不過,影相質素還是相當不錯,只是超廣角鏡頭犯了大部分手機的通病,都是不夠清晰,顯得模糊。

至於價錢部分,建議零售價 $11998,這個價錢是否抵玩?見仁見智。我個人看法是,始終摺疊屏幕是近年的一種新趨勢,技術成份居多,相比其他手機來說又不會是一式一樣,$11998 這個價錢,絕對是可以接受,當然如果等多一排會減價的話,那就更好吧。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S20+:同 Ultra 係兩個層次!真 S10+ 後繼機極限 20 倍 Zoom

Samsung 日前在香港發表 Galaxy S20 系列新機,分別為 6.2 吋的 Galaxy S20、6.7 吋的 Galaxy S20+ 以及 6.9 吋的 Galaxy S20 Ultra,當中的 Galaxy S20 Ultra,筆者已經分享過我的評價,而相對次一級的 Galaxy S20+,又是否值得大家入手呢?筆者就找來 Galaxy S20+,再一次為大家寫篇真心評測。看完再告訴我,Galaxy S20+ 以及 Galaxy S20 Ultra,你會怎樣抉擇。

Samsung Galaxy S20+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7 吋 Dynamic AMOLED,解像度 3200 x 1440
機身體積:161.9 x 73.7 x 7.8 mm
重量:186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65 (2.84GHz + 2.42GHz + 1.8GHz)
儲存空間:12GB RAM + 128GB ROM
主相機:1200 (標準)、6400 萬像素 (望遠)、1200 萬像素 (超廣角)、ToF 鏡頭
前置相機:10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500mAh
防水:有
WiFi 6:有
無線充電:有
5G:有
其他:支援 NFC、屏下指紋、25W 快速充電、15W 無線閃充、15W 反向充電、支援 5G、支援 IP68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IP68 等級?手機防水防塵標準一次說明

同 S20 / S20 Ultra 相比,S20+ 有甚麼地方不同?

1) 屏幕尺寸:S20+ 屏幕有 6.7 吋

三部手機之中,Samsung Galaxy S20+ 的屏幕尺寸屬於中間 Size,有 6.7 吋,而 S20 和 S20 Ultra 則分別為 6.2 吋以及 6.9 吋。三機解像度同為 3200 x 1440。

2) 相機規格:S20+ 可拍攝 6400 萬像素照片,支援最高 30 倍變焦

上次提到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支持 1.08 億像素拍攝,而今次要說的 Galaxy S20+,沒有 S20 Ultra 的超高解像度,但都有 6400 萬像素,解像度還是相當高。另外,S20 Ultra 支持最高 100 倍數碼變焦,而 S20 以及 S20+ 則只支持最高 30 倍數碼變焦。

Galaxy S20Galaxy S20+Galaxy S20 Ultra
1200 萬像素 (超廣角)1200 萬像素 (超廣角)1200 萬像素 (超廣角)
1200 萬像素 (標準)1200 萬像素 (標準)1.08 億像素 (標準)
6400 萬像素 (望遠)*6400 萬像素 (望遠)*4800 萬像素 (望遠)#
ToF 景深鏡頭ToF 景深鏡頭

*支援 3 倍混合式光學變焦 + 30 倍數碼變焦
#支援 10 倍混合式光學變焦 + 100 倍數碼變焦

3) 電池容量:S20+ 內置 4500mAh 電池

電池容量部分,Samsung Galaxy S20+ 同樣在三機當中,屬中間的級數,內置 4500mAh 電池,相比 S20 的 4000mAh 電池大,但比 S20 Ultra 的 5000mAh 電池小。

4) 充電速度:S20+ 只支援 25W 有線快充

Samsung Galaxy S20+ 跟 S20 一樣,都是支持 25W 有線快充,充電速度比 S20 Ultra 的 45W 慢。另外,三機都支持 15W 無線閃充 + 15W 反向充電。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分享過 Samsung 發出的 S20、S20+、S20 Ultra 規格比較,下面筆者會再 Share 多次,讓大家一目了然。

S20+ 設計才是 S10+ 的後繼機

Samsung Galaxy S20+ 一共有星空黑、星空灰以及晴空藍三種顏色,而今次筆者上手的,是晴空藍的 S20+,而我認為三色之中,就以晴空藍的外型最美,我相信這種顏色,也會深受女性用家喜歡。

Samsung Galaxy S20+ 採用了 6.7 吋 Dynamic AMOLED 屏幕,解像度為 3200 x 1440,屏佔比有 93.7%,並用上 Infinity-O 打孔屏設計。而跟 Galaxy S20 Ultra 一樣,S20+ 的屏幕亦支援 120Hz 的刷新率。

正面跟 S20 Ultra 差別不大,不過反轉機背就會見到,S20+ 跟 S20 Ultra 的鏡頭設計並不相同。雖然大家都是有四個主鏡頭,但相對 S20 Ultra,S20+ 鏡頭設計沒有那種專業的味道,但換個說法,亦可以說 S20+ 沒有 S20 Ultra 那麼誇張,並且沒有那麼突出的感覺。

Infinity-O 打孔屏幕

具有窄邊框,屏佔比達 93.7%

Type C 插槽

右側是音量鍵 + 開關鍵

機頂是三選二的 SIM 卡槽

跟 S20 Ultra 對比,S20 沒有那種專業的味道

順帶一提,S20+ 只有在機身正面,才有用上 Gorilla Glass 6 玻璃,但機背則沒有;而 S20 Ultra 則正反兩面都會有 Gorilla 6。Gorilla Glass 6 的耐用性是 5 代的兩倍,可以承受更多的跌落和更高的高度,根據官方說法,6 代的的耐刮擦性與 5 代相同,但可以從一米高的地方掉落 15次。

屏下指紋識別較上代優勝

Samsung Galaxy S20+ 細長的邊框和弧形邊緣,令它看起來比想像中要小。至於 S10 系列裡的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也繼續保留,但 Samsung 並沒有明確表示乃 Qualcomm 的第二代技術,但與 S10 系列相比,速度和可靠性明顯提高。屏下指紋識別使用上很明顯較上代的 S10 及 Note 10 反應更快,暫時也沒有任何指紋識別出現問題的報告,如果有擔心屏下指紋識別效果的話,S20+ 可以令人放心。

120Hz 好睇也好耗電

如同早前的傳聞,S20+ 也擁有 120Hz 屏幕,在遊戲和播放影片的流暢度很高。事實上,就算唔係遊戲和播放影片,只係平時掃下 Facebook、Instagram 都可以睇到明顯的流暢差別。120Hz 屏幕的特點與早幾年,手機由 720p 屏幕升級到 1080p 屏幕時的感受相似。剛開始使用 120Hz 屏幕時不會感覺到超興奮,但當你習慣了使用 120Hz 屏幕,有一天要你回到 60Hz 屏幕的話,就會很明顯的感覺低一個檔次。

需要提醒大家的係,S20+ 的 120Hz 在預設是關閉的,而當你開啟後,手機的解像度也會同步降低,本來的 1440p 會降至只有 1080p,在數值上弱一些,但看起來不會太明顯。使用 120Hz 後更明顯的是它消耗更多電池。在幾天的實測裡,編輯很明顯感覺到電池耐用程度降低,從本來 60Hz 屏幕能撐一天,無需帶後備電池,變成在傍晚時份需要充電以保平安。

Samsung Galaxy S20+ 效能測試

Samsung Galaxy S20+ 跟 Galaxy S20 Ultra 一樣,用上 Qualcomm Snapdragon 865 處理器,只有 12GB RAM + 128GB ROM 一個版本,有些網友可能會覺得,128GB ROM 不太夠用,但沒辦法,也許這就是 Samsung 的策略,無論是 S20 還是 S20+,都是只有 128GB ROM。想要 256GB 或 512GB ROM?就只能入手更貴的 Galaxy S20 Ultra。

筆者利用《安兔兔評測》應用程式,去為大家做個效能測試,S20+ 的總得分有 561634 分,成績就跟 S20 Ultra 的 565369 分不相伯仲,屬 S865 處理器的正常分數。當中的 CPU 成績有 179011 分,而 GPU 成績則有 219388 分。

相機測試:30 倍 Zoom 並非 S20 Ultra 的級數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一樣,Galaxy S20+ 同樣具備四個主鏡頭,分別為:

  • 1,200 萬像素 F1.8 OIS 標準鏡頭
  • 1,2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頭
  • 6,400 萬像素 F2.0 OIS 望遠鏡頭
  • 提供 AR 及淺景深效果的 ToF 鏡頭

S20+ 最高支持 6,400 萬像素拍攝。

跟 S20 Ultra 一樣,同樣會有 7 種倍率,讓你可以快速切換,不過 S20+ 就最高支持 30 倍的數碼變焦。

上次說過,Galaxy S20 Ultra 的 30 倍數碼變焦好好用,那是否代表在 S20+ 上的 30 倍數碼變焦,都同樣好用呢?S20+ 的望遠鏡頭像素比起 S20 Ultra 還要高,是否就一定會有更好表現?筆者測試過之後,發現原來不是。

當手機的望遠鏡頭上限是 30 倍數碼變焦時,可接受的範圍最盡都只是 20x Zoom,一去到 30 倍 Zoom,又會變成好像 S20 Ultra 100 倍 Zoom 時的模樣,整張圖成像變得相當油畫。以下小編會展示 Samsung Galaxy S20+ 不同倍率的成像,給大家看看其差別……

第一組

第二組

情況就如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去到 100x 變焦一樣,S20+ 一去到 30x 變焦時,就會出現頗為嚴重的油畫化。而事實上,筆者覺得除了第二組相片的 20x 變焦之外,第一組跟第三組的 20 倍變焦,都是不太合格,可以見到細節幾乎已經沒有得七七八八,剩下的只是模糊一片的油畫。所以 S20+ 最好的是 10x 變焦,超過 10x 就看你拍攝的是什麼了!雖然如此,但其實 10x 變焦一般都好夠用。

跟 S20 Ultra 共同擁有的相機功能

8K 攝錄

跟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一樣,Galaxy S20+ 同樣都會支援 8K 攝錄。

Samsung Galaxy S20、Galaxy S20+ 和 Galaxy S20 Ultra 是首批支援 8K 影片拍攝的智能手機。 8K 將提供很多細節,你可以利用內置相簿的「快速裁切」功能,從 8K 影片中擷取一張 3,300 萬像素的相片,這是一個很誇張的事情,但變相所佔的儲存空間會更多,難怪不少網友會說,128GB 恐怕不夠用,若果 S20+ 有 256GB 或更大容量的選擇,或者會更有吸引力。

根據 Samsung 的說法,Samsung Galaxy 20 上一分鐘的 8K 影片將有約 600MB 的大小。這相比 Samsung Galaxy S10+ 上 4K 影片所需的 340 至 350MB 的空間明顯要多,也因此,S20+ 每次拍攝 8K 影片最多只能記錄 5 分鐘。此外,每個 8K 影片以每秒 24張(24fps)的速度拍攝,沒有 60fps,但相對一般使用也足夠用了。

延伸閱讀:【電視選購指南】8K 與 4K 對比,8K 值得升級嗎?

「快速裁切」功能

Samsung Galaxy S20 系列都加入了「快速裁切」功能,這個功能的作用,就是當你用 Samsung 內置的媒體播放器播放影片 / 打開相片時,可以快速 Printscreen 成最高 3,300 萬像素的相片。當然,這個功能亦適用於相片上,你可以放大一張相片至你滿意的構圖,然後按一下左上方的「裁切」鍵,就可以成功擷下一張高像素的相片,相當實用。

一攝多拍 捕捉精彩時刻

一攝多拍其實最理想的玩法,是拍攝一些動態的事物,例如一個正在踏單車的小朋友、或者一隻奔跑中的小狗,當你按下一攝多拍的快門,相機就會拍下一條簡短的影片,然後就會透過 AI,剪輯成最多 10 條精選的相片或者影片,幫你捕捉最精采、最美的時刻,並會自動加入一些輯圖效果 / 配樂。

總結:S20+、S20 Ultra 邊部值得買?

試玩完 Galaxy S20+,雖然 S20+ 同 S20 Ultra 有不少地方是很相似,例如所擁有的部份相機功能,包括一攝多拍、8K 攝錄等等,但如果要說到 S20+ 的 Zoom 鏡,好明顯比起 S20 Ultra 遜色得多,實際可接受的範圍,大概只是 10 倍變焦,極少部分情況下 20 倍變焦會拍到滿意的相片,更莫說 30 倍變焦,拍出來充滿油畫的味道。

或者是筆者這幾天都在玩 Galaxy S20 Ultra,突然降 Level 用上 S20+,硬是覺得有種失望的感覺,如果我是買家,S20+ 以及 S20 Ultra 給我選擇,相信我會毫不猶疑選擇入手 S20 Ultra – 哪怕價錢上 S20+ 更便宜(相差 $2000)。

當然,雖然講到 Zoom 鏡不太理想,但實際上用 S20+ 的其他鏡頭拍攝,如超廣角、標準拍攝等,還是有不錯的表現。另外還有一點,就是 S20+ 的晴空藍,其實即是類似粉藍的顏色,這種顏色還是吸引到女性的市場。最後價錢部分,Samsung Galaxy S20+ 建議零售價為 $7998,跟 S20 Ultra 相差 $2000。

Rhino Shield 犀牛盾香港宣佈正式於推出供 Samsung S20 Ultra 使用的 SOLIDSUIT 手機保護殼「黑色」及「碳纖」款式,並於 Rhino Shield 香港旗艦店正式上架發售。Rhino Shield 手機保護殼僅 3 毫米薄,而重量輕達僅 30 克,此外手機殼上的開孔位也加大了,以適用更多週邊連接。

Rhino Shield SOLIDSUIT 手機保護殼採用 獨家研發材料 ShockSpread 製作而成,其堅韌材料亦超越軍規標準,加上特別增高邊緣包覆每個落摔邊角,可以吸收高達 3.5 公尺跌落的衝擊,為手機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實測可以看看下面的影片,從樓梯至磚地面都沒有問題,持續拍攝,看起來實際讓人放心不少。

【開箱】ProMini Qs60V PD3.0/QC4+ 60W 快速充電器

做到小巧而電力輸出強、一機多充的充電器,應該可以深得旅拍背包族和 Vblogger 民心。因為背包客帶的物品愈細愈輕,出遊就可以更輕鬆;而 Vblogger 外出拍攝時和背包客亦一樣,帶備一個小巧輕便、一機多充的充電器能以備不時之需。ProMini Qs60V PD3.0/QC4+ 60W 快速充電器,不但小巧,輸出的電力和可供充電的插口亦夠多!


麻雀雖小 「火」力十足

ProMini Qs60V PD3.0/QC4+ 60W 快速充電器尺寸只有 91 x 60 x 29 mm,重量只有 171g,但它的總輸出為 60W。小巧輕便,而且總輸出力強,適合旅遊背包族外遊使用,亦適合 Vblogger(尤其是用 Macbook 或是支援 PD 的新款筆記型電腦)用 ProMini Qs60V 取代桌上幾個得一兩個 USB 插口的充電器,令工作空間更簡潔。

一充五 三大快充技巧齊備

ProMini Qs60V PD3.0/QC4+ 60W 快速充電器除了小巧、有不錯的總輸出能力之外,它更有五個插口,可同時為五個裝置充電,插口分別是一個 USB-C PD 3.0、一個 USB-A QC3.0,以及三個 USB-A。而 USB-C PD 3.0 最大輸出為 45W,能為 15吋 Macbook Pro 等筆記型電腦供電。

另外,它也有一個 USB-A QC3.0 快充插口,支援近年流動裝置快充電。而剩下的 3 個 USB-A 合共提供最大 3A 輸出。ProMini Qs60V 設有智能識別,會自動檢測,防止過流、過壓、過熱和短路,提升用家使用時的安全性。

產品規格 :
輸入:AC 100~240V  50/60Hz  1A
輸出 1:Type-C port, DC5V=3A , 9V=3A, 12V=3A, 15V=3A, 20V=2.25A (45W – PD3.0 PPS / QC3.0)
輸出 2:USB-A port, DC5V=3A
輸出 3:USB-A port, DC5V=3A
輸出 4:USB-A port, DC5V=3A (Output 2,3,4 – Smart Charge 5V=3A shared)
輸出 5:USB-A port, DC3.6V~6V=3A,6V~9V=2A, 9V~12V=1.5A (18W – QC3.0)
總輸出 : 最大. 60W
尺寸 : 91 x 60 x 29 mm
重量 : 171克

【開箱評測】ASUS Lyra Voice,與對手 NETGEAR Orbi Voice

Mesh WiFi已是大家在家中建構網絡時的首選,最大誘因當然是可令全屋網絡覆蓋得更好,讓智能手機、Notebook等裝置可以更穩定地連線之外,屋內其他智能裝置也可以很順暢地連線,方便隨時操作。

之不過若還是使用手機去操控不同智能家電,似乎就不算最方便。如此一來唔少朋友都會考慮入手智能喇叭,靠把聲就可以操控全屋已接入網絡的智能產品。

智能喇叭愈出愈多,有推出 Mesh WiFi的廠商,便考慮何不如Mesh WiFi 與智能喇叭二合為一,智能喇叭衛星路由器便應運而生。市場上這類產品還未算太多,大廠Netgear的Orbi Voice正是這類裝置,而台灣廠商ASUS Lyra Voice亦是智能喇叭衛星路由器其中一個選擇,很多朋友自然將兩者比較,剛巧筆者也對這兩款產品十分有興趣,便找來同大家評比評比。

鬥大小

Orbi Voice同自家的Orbi Mesh Wi-Fi外形大同小異,也同一般喇叭分別不大。

Orbi Voice 擺放位置可以較為隨意。

Lyra Voice長條形設計似Soundbar。

要找一個較大面積的位置安放好Lyra Voice,電視機前的位置會是不錯。

Orbi Voice與Lyra Voice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前者其實同自家的Orbi Mesh Wi-Fi外形大同小異,體積因要整合喇叭而較一般Orbi主機或衛星大,但外形同一般喇叭分別不大,因中高頻單元與低頻單元是上下式放置,因此擺放位置可以較為隨意;Lyra Voice則以長條形設計,外觀似電視用Soundbar,也因為這個造型,令用戶要找一個較大面積的位置安放好Lyra Voice,亦由於低音增強的Passive Radiators是在左右兩側,這要為Lyra Voice額外多留一點空間。

鬥靚聲

Orbi Voice用上美國 Harman Kardon 的音響技術。

Lyra Voice左右兩邊各有一個8W雙動圈單元及低音增強的Passive Radiators。

作為一款智能喇叭衛星路由器,其中一個用途是方便用戶聽歌,因此播歌質素也會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Orbi Voice內置一個1吋中高頻單元、一個3.5吋低音單元,以及低音反射式導管所構成,輸出功率達35W,更重要的是用上美國 Harman Kardon 的音響技術,音質有保證。

Lyra Voice的Soundbar設計左右兩邊各有一個8W雙動圈單元及低音增強的Passive Radiators,而且支援DTS環繞聲及藍牙連線,可以利用Bluetooth功能與手機連接,照理睇戲的話Lyra Voice效果也會比較好,看看自己的取向。

鬥速度

Orbi Voice頻道延伸訊號較高,網絡整體速度會較快。

Lyra Voice會因應Mesh Wi-Fi網絡中的裝置,而令頻道延伸訊號速度有差別,使整個網絡速度未必可以想像中快。

前面提過ASUS Lyra Voice相比Netgear Orbi Voice,是可以當作主機或Node使用,彈性較大,Lyra Voice更可以配合用戶舊的ASUS Router成為Mesh Wi-Fi系統,減低建構成本。不過配搭不同Router的話,Mesh Wi-Fi網絡中的專用通道就會有所不同。舉例最多人用的ASUS RT-AC68U配合Lyra Voice的話,兩者之間就使用1,300Mbps的頻道作為延伸訊號傳輸使用。

Orbi Voice使用套裝的話,因主機支援三頻,所以會使用5GHz、1,733Mbps的頻道延伸訊號至Orbi Voice,而且最高可覆蓋4,000平方尺,因此兩機之間速度是較Lyra Voice快很多,對網絡高要求的用戶會比較合適。

鬥智能

Orbi Voice與Lyra Voice均支援Amazon Alexa。

更新後的Orbi Voice支援KKBOX播歌功能,比只有Spotify較有彈性。

Lyra Voice支援Spotify,亦可利用藍牙功能與手機連線播放音樂。

由於Alexa智能助理並不支援廣東話,要操作的話就用英語。

既然是帶有智能元素,Orbi Voice與Lyra Voice當然是要支援智能助理。Orbi Voice與Lyra Voice均支援Amazon Alexa智能助理,透過語音指令就可以查詢天氣、播放歌曲及控制家中不同智能家電。不過要注意,Alexa智能助理並不支援廣東話,要操作的話就用英語,而且也要留意已有或打算添置的智能家電是否支援Amazon Alexa。

查詢:NETGEAR Orbi Voice
查詢:ASUS Lyra Voice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A51:平價中階手機,不如等多陣先?

還記得上回小編跟大家分享過 Samsung 中階手機 Galaxy A71 的評測 嗎?事實上,除了 Samsung A71 外,Samsung 同期亦在香港推出了另一部中階手機 Samsung A51,是 A50S 的升級版(【評測】Samsung Galaxy A50s :平價手機,真三卡、NFC 樣樣齊),相比起 Samsung A71 還要便宜,到底兩部手機又有幾大分別呢?小編就找來 Samsung A51,再跟大家真心評測一下。

Samsung Galaxy A51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 吋 Super AMOLED,解像度 2400 x 1080
機身體積:158.5 x 73.6 x 7.9 mm
重量:172g
處理器:Exynos 9611 (2.3GHz + 1.7GHz)
儲存空間:6GB RAM + 128GB ROM
主相機:4800 萬像素 (標準)、1200 萬像素 (超廣角)、500 萬像素 (微距)、500 萬像素 (人像景深)
前置相機:32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00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其他:支援 NFC、屏下指紋、15W 快速充電

Galaxy A51 帶來的顯著升級是 Infinity-O 屏幕設計,具備 3,200前置鏡頭,與 Galaxy Note 10 上出現的中央打孔相同,但較細一點。A51 屏幕 6.5吋,採用 One UI 2.0 及 Android 10。

Galaxy A51 其他規格與 Galaxy A50s 相同(【評測】Samsung Galaxy A50s),分別有 4GB 或 6GB RAM,64GB 或 128GB 儲存空間,4,000mAh電池(支援快速充電15W),屏下指紋和採用 Exynos 9611 處理器。A51 背面與 A50S 一樣具有「3D Glasstic」機身設計,具有類似棱鏡的十字形圖案,並且漸變效果根據光線的照射方式而變化。

Samsung A51 VS Samsung A71

看完以上關於 Samsung A51 的規格配置,到底這部手機跟 Galaxy A71 有甚麼明顯的分別呢?

屏幕尺寸不同:A51 較細

Samsung Galaxy A51 用上 6.5 吋 Super AMOLED 屏幕,而 Samsung A71 則用上 6.7 吋 Super AMOLED 屏幕,換言之,Galaxy A51 屏幕尺寸相對比較小,而體積、重量也因此而比 Galaxy A71 細和輕。不過留意一點,Galaxy A51 厚度有 7.9mm,比 Galaxy A71 的 7.7mm 略厚。

處理器、記憶體大小不同:A71 用 Qualcomm

Samsung Galaxy A51 配備了自家 Exynos 9611 處理器,內置 6GB RAM;而 Samsung Galaxy A71 則用上 Qualcomm Snapdragon 730 處理器,內置 8GB RAM。那 Exynos 9611 效能又怎樣呢?稍後再說。

四鏡頭配置不同:A51 僅 4,800 萬

Samsung Galaxy A51 以及 Galaxy A71 相機最關鍵的分別,在於標準鏡頭部份,Galaxy A51 用的是 4800 萬像素感光元件,而 Galaxy A71 則是用上 6400 萬像素感光元件。而其餘三個鏡頭配置則是相同。

A51 四鏡頭分別是:

  • 主鏡頭:4,800萬
  • 超廣角:1,200萬
  • 微距:500萬
  • 深度:500萬

A71 四鏡頭分別是:

  • 主鏡頭:6,400萬
  • 超廣角:1,200萬
  • 微距:500萬
  • 深度:500萬

電池容量、快速充電功率不同:A51 少 500mAh

Samsung Galaxy A51 電池容量為 4000mAh,支持 15W 快速充電;而 Samsung A71 電池容量則為 4500mAh,支援 25W 快速充電。

Samsung A51 與 A71 規格比較

SpecsGalaxy A51Galaxy A71
Display6.5-inch Infinity-O Super AMOLED, Full HD+ 1080×2400 pixels, 20:96.7-inch Infinity-O Super AMOLED, Full HD+ 1080×2400 pixels
ProcessorExynos 9611, octa-core (4×2.3GHz Cortex-A73, 4×1.7GHz Cortex-A53), Mali-G72 MP3 GPUUnspecified, Octa-Core (Dual 2.2GHz + Hexa 1.8GHz)
RAM4/6GB6/8GB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F2.0Camera 2: 12MP ultra-wide (123 degrees), F2.2Camera 3: 5MP depth, F2.2Camera 4: 5MP macro, F2.4Camera 1: 64MP, F1.8Camera 2: 12MP ultra-wide (123 degrees), F2.2Camera 3: 5MP depth, F2.2Camera 4: 5MP macro, F2.4
Front Camera32MP, F2.232MP, F2.2
Storage64/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Samsung One UI 2.0Android 10, Samsung One UI 2.0
Battery4,000 mAh, fast wired charging (15 watts)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 watts)
Connectivity4G LTE,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ual SIM4G LTE,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ual SIM
Dimensions158.5×74.7×7.7 mm, 172g163.6 x 76.0 x 7.7mm
Other featuresDolby Atmos (wired audio), facial recognition, in-display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Dolby Atmos (wired audio), facial recognition,in-display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外觀:稜鏡機背設計,紋理跟 Samsung A71 略有不同

若不仔細看,從機背上你未必會分得出,Samsung A51 與 Samsung A71 的分別。而事實上,雖然兩者都是用上稜鏡機背設計,但其紋理有些少的差別。由於之前部 SamsungA71 已經不在我手,所以小編就找來官方圖片,讓大家看看兩機紋理上的差別:

而跟 Samsung A71 一樣,你會見到 Samsung A51 都是用上方形的鏡頭設計,甚至連四鏡頭的排列方式都是一樣,都是用上 L 字形排列。而小編估計,這種設計的鏡頭,Samsung 應該會用上 1 至 2 年……吧。

這次我手上的是幻彩黑色的 Samsung Galaxy A51。

具有四個主鏡頭,用上方形設計,而鏡頭則排列呈 L 字。

跟 Samsung Galaxy A71 一樣,用上了 Infinity-O 打孔設計。

真三卡 SIM 插槽。

Samsung A51 處理器效能測試

Samsung A51 配備了 Exynos 9611 處理器,內置 6GB RAM 以及 128GB ROM,電池容量為 4000mAh。不用 Qualcomm U 而是用上 Samsung 自家 Exynos U,效能部份跟上次 Samsung A51 相差幾遠呢?小編就用跑分軟件《安兔兔評測》,測試一下 Samsung A51 的效能。

根據《安兔兔評測》跑分結果顯示,用上 Exynos 9611 處理器,內置 6GB RAM 以及 128GB ROM 的 Samsung A51,總得分為 186332 分,跟 Samsung A71 相差 9000 分左右,當中的 CPU 成績有 58903 分,而 GPU 成績則為 45772 分。

相機測試:沒有 2x 鏡還是可惜之處

Samsung Galaxy A51 具有四個主鏡頭,鏡頭組合跟 Galaxy A71 一樣,同樣是高像素標準、超廣角、微距以及人像景深鏡頭的四鏡頭組合,不過沒有了當年 Galaxy A9 (2018) 的 2x 光學變焦鏡頭,個人認為還是那句:可惜。不過如果你平時喜歡拍攝一些十分細微的物體,例如花卉、昆蟲,微距鏡頭或者會是個加分點。以下小編會用為大家展示,Samsung Galaxy A51 不同鏡頭拍出來的成像:

犯了跟 Galaxy A71 相同毛病:超廣角成像不清晰

Samsung Galaxy A51 在標準鏡頭部份,表現相當不錯,細緻度高之餘,顏色亦很鮮豔。然而,Galaxy A51 犯了跟 Galaxy A71相同的毛病,就是當用上超廣角鏡頭拍攝時,飽和度會較標準鏡頭低,感覺顏色比較暗淡,更重要是一放大相片來看,會發現顆粒、雜訊頗為明顯,整體感覺不清晰。

至於景深鏡頭方面,成像則顯得有點偏暗,但細緻度還是相當高。

標準鏡頭
超廣角鏡頭
景深鏡頭

微距鏡頭拍攝距離 4cm,拍攝太細東西有難度

至於微距鏡頭部分,Samsung A51 只支援 40mm (即 4cm) 的拍攝距離,用來拍攝十分細微的事物,就頗有難度,但如果好像下圖般,拍攝一朵大花的花蕊,則還是可以有理想的效果。但拍到歸拍到,細緻度就稍為遜色。

總結:二千中價位或者再等多陣

Samsung A51 在外觀上雖然跟 Samsung A71 有點類似,同樣是稜鏡設計四鏡頭,而且用上方形設計,但仔細看會見到在紋理上有少許分別,但並沒有影響其美觀值,都稱得上是靚仔。

相機部份,Samsung A51 質素跟 Samsung A71 差不多,同樣是在標準鏡頭、人像景深鏡頭表現不錯,但在超廣角鏡頭則稍嫌略欠清晰度。最大可惜還是沒有 2x 光學變焦,而是用上微距鏡頭,對鍾意拍花卉、昆蟲的人是好事,但對我來說則作用不大。

雖然在效能上,Samsung A51 用上的 Exynos 9611 處理器,不及 Samsung A71 的 Qualcomm Snapdragon 730 處理器,但一分錢一分貨,價錢上 Samsung A51 比 Samsung A71 便宜了 $800,只售 $2798,暫時看來還可以接受,但三月新機眾多,或者再等多陣睇定啲先?

【規格比較】Samsung Z Flip 對 Motorola RAZR

0

Samsung Z Flip 正式發佈,與 Motorola RAZR 的定位明顯唔同,但價錢相似的情況,你又會買邊部呢?

好明顯,Samsung 更佳的處理器、相機、支援八達通付款的 Samsung Pay 係硬件上比較吸引,但係講外型又以 Motorola RAZR 的復古造型吸引啲,講真真係好難揀。望下下面嘅規格表,你又願意為外表犧牲幾多規格呢?

【規格比較】Samsung Z Flip 對 Motorola RAZR

Galaxy Z FlipMotorola Razr
SizeUnfolded: 167.3 x 73.6 x 7.2 mm, Folded: 87.4 x 73.6 x 17.3 mmUnfolded: 172 x 72 x 6.9 mm, folded: 94 x 72 x 14 mm
Weight 183 grams (6.46 ounces)205 grams (7.2 ounces)
Screen size6.7-inch Dynamic AMOLED and 1.06-inch Super AMOLED6.2-inch POLED and 2.7-inch GOLED
Screen resolution2636 x 1080 pixels  and 300 x 112 pixels 2142 x 876 pixels and 800 x 600 pixels
Operating systemAndroid 10Android 9.0 Pie
Storage256GB128GB
MicroSD card slotNoNo
Tap-to-pay servicesSamsung Pay, Google PayGoogle Pay
ProcessorQualcomm Snapdragon 855 PlusQualcomm Snapdragon 710
RAM8GB6GB
Camera12-megapixel and 12MP ultrawide rear, 10MP front16-megapixel rear, 5MP front
Video2160p at 60fps2160p at 30fps, 1080p at 30fps
Bluetooth version5.05.0
PortsUSB-CUSB-C
Fingerprint sensorYes, sideYes, front
Water resistanceTBASplash-resistant nano-coating
Battery3,300mAhFast charging (15W)Qi wireless charging2,510mAhFast charging (15W)
App marketplaceGoogle Play StoreGoogle Play Store
Network supportTBAVerizon
ColorsMirror Purple, Mirror BlackNoir Black
Price$1,380$1,500

【規格比較】Samsung S20 Plus 對 S20 Ultra

0

Samsung 正式公佈他們全新的 Galaxy S20 系列。在定位上,S20 取代了去年的 S10e 入門旗艦定位,而 S20+ 則取代了去年 S10 的中級旗艦定位,至於最強的則是規格超跨張的 S20 Ultra

【規格比較】Samsung S20 Plus 對 S20 Ultra

Galaxy S20 PlusGalaxy S20 Ultra
Size161.9 × 73.7 × 7.8mm (6.37 × 2.9 × 0.3 inches)166.9 × 76 × 8.8mm (6.57 × 2.99 × 0.34 inches)
Weight186 grams (6.56 ounces)220 grams (7.76 ounces)
Screen size6.7-inch Dynamic AMOLED6.9-inch Dynamic AMOLED
Screen resolution3,200 × 1,440 pixels (525 pixels-per-inch)3,200 × 1,440 pixels (511 ppi)
Operating systemAndroid 10Android 10
Storage128, 512GB128, 512GB
MicroSD card slotYesYes
Tap-to-pay servicesSamsung Pay, Google PaySamsung Pay, Google Pay
ProcessorQualcomm Snapdragon 865Qualcomm Snapdragon 865
RAM12GB12, 16GB
Camera12-megapixel, 64MP telephoto, 12MP ultrawide, and ToF sensor rear, 10MP front108-megapixel, 48MP telephoto, 12MP ultrawide, and ToF sensor rear, 40MP front
Video8K at 30 fps, 4K at 60 frames per second, 1080p at 240 fps, 720p at 960 fps8K at 30 fps, 4K at 60 fps, 1080p at 240 fps, 720p at 960 fps
Bluetooth version5.05.0
PortsUSB-CUSB-C
Fingerprint sensorYes, in-displayYes, in-display
Water resistanceIP68IP68
Battery4,500mAhFast charging (25W)Qi wireless charging5,000mAhFast charging (45W)Qi wireless charging
App marketplaceGoogle Play StoreGoogle Play Store
Network supportAll major carriersAll major carriers
ColorsCosmic Gray, Cloud Blue, Cosmic BlackCosmic Gray, Cosmic Black

【規格比較】Samsung S20 對 S20 Plus

0

相比 S20 Ultra 的強桿,兩款比較親民嘅 S20 系列手機 – S20 及 S20 Plua 又差幾多呢?S20 擁有 6.2吋 QHD+ HDR10+ 認證屏幕,而 Galaxy S20+ 則是 6.7吋,但無論是那個均支援 120Hz 屏幕刷新率,對影片及遊戲都是一個很好的提昇。

Samsung S20 及 S20+ 均採用最新的 7nm 64-bit Exynos 990 處理器(部份為 Qualcomm S865),並提供 8GB / 12GB RAM 選項。S20 提供 128GB 儲存空間,而 S20+ 則是 512GB 儲存空間,兩者均提供最大 1TB 的 microSD 插槽。

在相機方面,S20 / S20+ 具有以下相同的鏡頭,Galaxy S20+ 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個 ToF 鏡頭。其他主要的規格包括: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Wireless PowerShare,快速無線充電 2.0,Samsung Pay 和 IP68 防水防塵,並將分別提供 4G LTE 和 5G 版本,並支援 WiFi 6

  • 1,200 萬像素 f/1.8 OIS 鏡頭
  • 1,200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頭屏
  • 6,400萬像素 f/2.0 OIS 長焦鏡頭(3 倍光學變焦和 30倍混合變焦)
  • 1,000萬像素 f/2.2 自拍鏡頭

【規格比較】Galaxy S20 對 S20 Plus

Galaxy S20Galaxy S20 Plus
Size151.7 x 69.1 x 7.9mm (5.97 x 2.72 x 0.31 inches)161.9 x 73.7 x 7.8mm (6.37 x 2.9 x 0.3 inches)
Weight 163 grams (5.74 ounces)186 grams (6.56 ounces)
Screen size6.2-inch Dynamic AMOLED6.7-inch Dynamic AMOLED
Screen resolution3,200 x 1,440 pixels (563 pixels-per-inch)3,200 x 1,440 pixels (525 ppi)
Operating systemAndroid 10Android 10
Storage128GB128, 512GB
MicroSD card slotYesYes
Tap-to-pay servicesSamsung Pay, Google PaySamsung Pay, Google Pay
ProcessorQualcomm Snapdragon 865Qualcomm Snapdragon 865
RAM12GB12GB
Camera12-megapixel, 64MP telephoto, and 12MP ultrawide rear, 10MP front12-megapixel, 64MP telephoto, 12MP ultrawide, and ToF sensor rear, 10MP front
Video8K at 30 fps, 4K at 60 frames per second, 1080p at 240 fps, 720p at 960 fps8K at 30 fps, 4K at 60 fps, 1080p at 240 fps, 720p at 960 fps
Bluetooth version5.05.0
PortsUSB-CUSB-C
Fingerprint sensorYes, in-displayYes, in-display
Water resistanceIP68IP68
Battery4,000mAhFast charging (25W)Qi wireless charging4,500mAhFast charging (25W)Qi wireless charging
App marketplaceGoogle Play StoreGoogle Play Store
Network supportTBATBA
ColorsCosmic Gray, Cloud Blue, Cloud PinkCosmic Gray, Cloud Blue, Cosmic Black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S20 Ultra:100 倍變焦只是 _ _,30 倍更實用!

不得了!不得了!最近 Samsung 推出的 Galaxy S20 系列,實在太搶眼,當中就以最大部、6.9 吋的 Galaxy S20 Ultra,最具吸引力,就連筆者都被它深深吸引住,並不是外形上有幾靚,而是在影相部分真的很屈機,我會評價它為史無前例、目前最強的「長炮手機」,它的 100 倍數碼變焦,稱得上是無機能及。當然,有優點,亦有不足之處,以下筆者就會寫篇真心評測,看完之後,是否要購買,就閣下自行決定。

以往 Galaxy S 系列,一般只有普通版以及 Plus 版,但由去年 Galaxy S10 系列開始,Samsung 就作出一些新的嘗試,希望可以吸納更多新的客戶群。Galaxy S10 系列就加入了細屏幕旗艦:Galaxy S10e,而今次 Galaxy S20 Ultra 不玩細屏幕旗艦,改為加入更大號的 Galaxy S20 Ultra,而 Samsung 表示這部手機定位是一部專業級的手機,所有最強的配置,都會加入到這部手機之中。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9 吋 Dynamic AMOLED,解像度 3200 x 1440
機身體積:166.9 x 76 x 8.8 mm
重量:220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65 (2.84GHz + 2.42GHz + 1.8GHz)
儲存空間:12GB RAM + 256GB ROM / 16GB RAM + 512GB ROM
主相機:1 億 800 萬像素 (標準)、4800 萬像素 (望遠)、1200 萬像素 (超廣角)、ToF 鏡頭
前置相機:40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00mAh
防水:有
WiFi 6:有
無線充電:有
5G:有
其他:支援 NFC、屏下指紋、45W 快速充電、15W 無線閃充、15W 反向充電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IP68 等級?手機防水防塵標準一次說明

6.9 吋屏幕,解像度為 3200 x 1440。

S20 Ultra 對比 S20 / S20+ 優勢的地方:

1) 屏幕尺寸:S20 Ultra 有 6.9 吋

上代的 Galaxy S10 系列,Samsung 就破天荒推出了 S10e 細屏幕旗艦,然而今代的 Galaxy S20 系列,則不玩細屏手機,而特地推出了一部比 Galaxy S20、Galaxy S20+ 更大的 Galaxy S20 Ultra,屏幕尺寸達 6.9 吋。而 Galaxy S20 和 Galaxy S20+,則分別為 6.2 吋和 6.7 吋,三機解像度同為 3200 x 1440。

2) 相機規格:S20 Ultra 有最高 1 億 800 萬像素鏡頭,支援 100 倍變焦

Galaxy S20Galaxy S20+Galaxy S20 Ultra
1200 萬像素 (超廣角)1200 萬像素 (超廣角)1200 萬像素 (超廣角)
1200 萬像素 (標準)1200 萬像素 (標準)1.08 億像素 (標準)
6400 萬像素 (望遠)*6400 萬像素 (望遠)*4800 萬像素 (望遠)#
ToF 景深鏡頭ToF 景深鏡頭

*支援 3 倍混合式光學變焦 + 30 倍數碼變焦
#支援 10 倍混合式光學變焦 + 100 倍數碼變焦

3) 電池容量:S20 Ultra 電池有 5000mAh

三部手機之中,就以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電量最多,有 5000mAh,而 Galaxy S20 以及 Galaxy S20+ 則分別有 4000mAh 以及 4500mAh。

4) 充電速度:S20 Ultra 支援 45W 快速充電

三部手機之中,亦以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充電速度最快,支援 45W 有線快充,而 Galaxy S20 以及 Galaxy S20+ 則最高支持 25W 有線快充。

當日 Samsung 發出的新聞稿中,有一幅 Galaxy S20、S20+ 以及 S20 Ultra 三機規格比較,十分清晰可以看到三部手機之間的分別,因為太正,筆者都禁不住放出來,跟大家開心 Share 一下。

灰色的機背,很有沉實穩重的感覺。

S20 Ultra 正背面均採用 Gorilla Glass 6

Galaxy S20 Ultra 是三款 Samsung S20 系列手機中功能最多的。從 1.08億像素鏡頭,到 100倍變焦,至 16GB RAM,Galaxy S20 Ultra 提供的功能遠遠超過 Galaxy S20 和 G​​alaxy S20+。

Samsung 表示,S20 Ultra 在正面和背面都使用 Gorilla Glass 6,是第一款採用的 Galaxy 手機。 Galaxy S10 系列雖然也有使用 Gorilla Glass 6,但僅在正面使用。S20 和 S20+ 也僅在正面,而 S10 及 Note 10 的背面則是 Gorilla Glass 5。Gorilla Glass 6 的耐用性是 5 代的兩倍,可以承受更多的跌落和更高的高度,根據官方說法,6 代的的耐刮擦性與 5 代相同,但可以從一米高的地方掉落 15次。

正因為它是一部定位為專業的手機,所以外形上會比較沉實穩重,顏色不會有太多花巧,只有黑色和灰色兩種。今次筆者上手的,是灰色的 Galaxy S20 Ultra,屏幕有 6.9 吋,用上 Infinity-O 打孔設計,機背的鏡頭設計也充滿 Professional 的味道,上面寫着的 100X SPACE ZOOM,夠霸氣,我鍾意。

不過,在外觀上我認為有兩大敗筆,也係買家必須接受的缺點:

  • 鏡頭偏凸:比起一個 $1 硬幣略厚,把背部放在平面上,手機很明顯會有擺動。
  • 機身偏重:現時一般手機都是 200g 之下,但 S20 Ultra 卻重 220g,莫講話女用家未必接受,男用家都可能要啲時間適應。

Infinity-O 打孔設計。

沒有 3.5mm 耳機孔。

三選二 SIM 卡槽。

比 $1 硬幣略厚。

S20 Ultra 邊框相當窄

屏下指紋識別較上代優勝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的屏幕是 6.9吋 QHD+ AMOLED,細長的邊框和弧形邊緣,令它看起來比想像中要小。至於 S10 系列裡的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也繼續保留,但 Samsung 並沒有明確表示乃 Qualcomm 的第二代技術,但與 S10 系列相比,速度和可靠性明顯提高。

屏下指紋識別使用上很明顯較上代的 S10 及 Note 10 反應更快,暫時也沒有任何指紋識別出現問題的報告,如果有擔心屏下指紋識別效果的話,S20 Ultra 可以令人放心。

120Hz 好睇,也好耗電

如同早前的傳聞,S20 Ultra 擁有 120Hz 屏幕,在遊戲和播放影片的流暢度很高。事實上,就算唔係遊戲和播放影片,只係平時掃下 Facebook、Instagram 都可以睇到明顯的流暢差別。120Hz 屏幕的特點與早幾年,手機由 720p 屏幕升級到 1080p 屏幕時的感受相似。剛開始使用 120Hz 屏幕時不會感覺到超興奮,但當你習慣了使用 120Hz 屏幕,有一天要你回到 60Hz 屏幕的話,就會很明顯的感覺低一個檔次。

需要提醒大家的係,S20 Ultra 的 120Hz 在預設是關閉的,而當你開啟後,手機的解像度也會同步降低,本來的 1440p 會降至只有 1080p,在數值上弱一些,但看起來不會太明顯。使用 120Hz 後更明顯的是它消耗更多電池。在幾天的實測裡,編輯很明顯感覺到電池耐用程度降低,從本來 60Hz 屏幕能撐一天,無需帶後備電池,變成在傍晚時份需要充電以保平安。根據 PhoneArena 的實測,120Hz 屏幕會導致手機使用時間降低 2 小時左右。

  •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60Hz 電池使用時間:12 hours 23 minutes
  •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120Hz 電池使用時間:10 hours 2 minutes

Samsung S20 Ultra 一如預計採用 Android 10 和 One UI 2.1。新功能包括基於 AI 的拍照照模式,可以自動對應不同場景,並加入了與 Google Duo 的結合,可進行多達 8 人的 HD 通話,並進行 8K 影片拍攝並分享至 YouTube。

效能測試:S865 旗艦處理器有幾強?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是香港推出首部 Qualcomm Snapdragon 865 處理器,有兩個儲存容量版本,分別為 12GB RAM + 256GB ROM 以及 16GB RAM + 512GB ROM。而筆者手上的,是 12GB RAM + 256GB ROM,用《安兔兔評測》應用程式,去為大家做個效能測試。不過因為在筆者撰文時,《安兔兔評測》被 Google Play 下架,所以只好直接在安兔兔官方網站,下載最新版本的《安兔兔評測》APK 進行測試。

總得分為 565369 分,屬 S865 處理器的正常分數,當中的 CPU 成績有 179970 分,而 GPU 成績則有 218411 分,比起 S855 / S855+ 處理器,效能強上很多。

相機測試:100 倍變焦影到,但質素欠佳!不過 30 倍 Zoom 很好用

Samsung S20 Ultra 最強桿的話題一定是它的 100位變焦相機。它的 4 鏡頭包括:

  • 1.08億像素 f/1.8 OIS 主鏡頭
  • 1,2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頭
  • 4,800 萬像素 f/3.5 OIS 長焦鏡頭
  • 提供 AR 及淺景深效果的 ToF 鏡頭

Samsung 並沒有確切地說出實際長焦鏡頭的光學放大倍數,但經多次測試發現是 4 倍光學變焦。光學部份採用棱鏡技術,令手機擁有光學變焦放大放果。至於 S20 Ultra 的 100倍變焦,主要是利用 4 倍光學變焦配合 1.08億像素的主鏡行裁切而成,所以質素會有減弱。

最高可以 1.08 億像素拍攝。

為方便用家進行變焦,S20 Ultra 的相機界面,多了 7 種變焦倍率,讓用家能夠快速進行切換,瞬間變成 100 倍變焦。

可惜的是,100 倍數碼變焦,雖說確實可以拍到很遠的景物,但成像相當模糊,質素就如小米、華為 Zoom 到 50 倍的時候差不多。不過,如果將倍率改成 30 倍 Zoom,就相當好用,筆者住在 2X 樓,從家中用 30 倍 Zoom 影落樓下馬路上的的士,居然連的士車牌號碼都拍得一清二楚,這點即使是華為 P30 Pro 的 50 倍 Zoom,都貌似做不到。

以下筆者會給大家展示一下,不同倍率拍出來的成像,看看 100 倍 Zoom 可以做到哪個 Level: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從上面三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超廣角拍攝,至 30 倍變焦拍攝,成像都算相當清晰,然而 Samsung 最引以為傲的 100 倍數碼變焦,就真的只是限於「影到」,影不到美觀的相片,影到幾遠似乎都沒太大作用。第二組相片因為重點是文字,看上去 100 倍變焦拍攝表現不算太差,至少這麼遠範圍拍到這些小字,都算是很強,但第二組及第三組圖就明顯見到出事,會變得很油畫的感覺,好像看着一張抽象畫般。這點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得到吧!

30x 是比較合理的可用範圍

100 倍變焦出事,但唔代表 S20 Ultra 的遠攝唔掂,因為係 30x 內的遠攝實都係可用範圍,例如以下呢張 30x 變焦就可以見到,無論係光位、暗位至最後的山上的樹都仍然可以見到有一定層次,雖然未算好勁,但以手機來講真係合格有餘。

順帶一提的是,當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變焦到 30 倍時,在畫面右上方會出現一個小方格,這個小方格的作用就是幫助用家取景,知道自己鏡頭對着哪一個點,這個功能相當實用。

S20 Ultra 夜拍效果

講完日頭,也同大家講下夜晚,係 1.08億像素加持下的夜景拍攝,S20 Ultra 又值唔值呢?走上山頂夜拍香港,你可以見到就算手持都可以清晰可見。當然夜拍嘅質素唔會適合你係電腦上放大來慢慢聞相,但以手機屏幕、影相留念,Share Facebook、IG、WhatsApp 等來計,S20 Ultra 夜景質素確實唔錯。

咁同上一代嘅 S10+ 比較又如何呢?下面兩張係係同一個位罝利用「夜間」模式拍攝,你可以見到兩部機嘅差距就咁睇唔係咁大,但如果你放大啲睇及睇真啲個色就會覺得 S20 Ultra 確實小勝一點點。咁小勝一點點又值唔值得俾一萬呢?Well… 睇你銀包有幾多錢囉!

S20 Ultra 夜拍效果最多用 10x

由於 S20 Ultra 有 100x 變焦,所以上到山頂也都試埋變焦加夜拍效果。雖然上面講 S20 Ultra 30x 變焦係可用,但來到夜晚,就會再進一步降至 10x。30x 都得,但好曚相信大家都唔會接受到,更何況 100x 夜拍好似鬼影咁…

10x 加夜晚模式拍攝,以手機來講,S20 Ultra 都算無得輸,一來其他手機根本影唔到呢個焦距,二來係夜間模式加下,S20 Ultra 本身會將幾張相重疊,再加入數碼防抖,令成張相可視性高左。係手機上睇 OK,放上 Facebook 等都可以接受,但你話好靚就當然唔會,但起碼「影到」,以前係「影唔到」。

其他相機功能介紹

除了有 1.08 億像素拍攝以及 100 倍數碼變焦之外,其實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亦有不少玩味性的功能,例如一攝多拍、8K 攝錄等。

一攝多拍 驚喜得來夠實用

一攝多拍其實最理想的玩法,是拍攝一些動態的事物,例如一個正在踏單車的小朋友、或者一隻奔跑中的小狗,當你按下一攝多拍的快門,相機就會拍下一條簡短的影片,然後就會透過 AI,剪輯成最多 10 條精選的相片或者影片,幫你捕捉最精采、最美的時刻,並會自動加入一些輯圖效果 / 配樂。可惜,筆者身邊沒有一些動態的事物拍給大家作示範,只好拿着一隻毛公仔,來作個介紹。

8K 攝錄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同時會支援 8K 攝錄的功能,不過先勿論有沒有 8K 電視支援,普通用家使用,是否真的需要用到 8K 來攝錄呢?相信就沒有這個必要。因此 Samsung 一再強調,這部手機的主要客戶群是一些專業人士,所以自然要在手機上加入這些專業級的功能。

Samsung Galaxy S20,Galaxy S20+ Galaxy S20 Ultra 是首批支援 8K 影片拍攝的智能手機。 8K 將提供很多細節,而你實際上可以利用 8K 影片截取 3,300 萬像素的畫面,這是一個很跨張的事情,但你同時需要更多儲存空間來儲存他們。

根據 Samsung 的說法,Samsung Galaxy 20 上一分鐘的 8K 影片將有約 600MB 的大小。這相比 Samsung Galaxy S10+ 上 4K 影片所需的 340 至 350MB 的空間明顯要多,也因此,S20 Ultra 每次拍攝 8K 影片最多只能記錄 5 分鐘。此外,每個 8K 影片以每秒 24張(24fps)的速度拍攝,沒有 60fps,但相對一般使用也足夠用了。

延伸閱讀:【電視選購指南】8K 與 4K 對比,8K 值得升級嗎?

「快速裁切」功能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加入了「快速裁切」功能,這個功能的作用,就是當你用 Samsung 內置的媒體播放器播放影片時,可以快速 Printscreen 成最高 3300 萬像素的相片。當然,這個功能亦適用於相片上,你可以放大一張相片至你滿意的構圖,然後按一下左上方的「裁切」鍵,就可以成功擷下一張高像素的相片,相當實用。

總結:歷來最好的 Samsung Galaxy S 手機,但真心貴

玩完這部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筆者覺得十分滿意,雖然還是有少許缺憾地方,例如機身偏重,鏡頭比較凸,同時它的 100 倍變焦真的不太實用,因為賣點只是影到,但質素則沒有保證。不過,100 倍變焦其實我們平時很少會用到,如果願意降低一點要求,縮到 30 倍變焦,其實質素還是相當不錯,很多朋友都讚好!S20 Ultra 絕對是 Samsung 上半年拿來擊敗所有 Android 手機對手的利器,差別就是用戶會選擇它還是 Samsung 自己的對手 – Z Flip 而已。你想影相定要摺呢?

但更加重點的是,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價錢偏貴,12GB RAM + 256GB ROM 版本,建議零售價要 $9998,而 16GB RAM + 512GB ROM 版本,價錢更高達 $10998,過萬元買這部 Galaxy S20 Ultra,是否抵玩,見仁見智。但我個人認為,不嫌貴而你平時又喜歡影相、拍片的話,這部手機確實值得擁有。

Rhino Shield 犀牛盾香港宣佈正式於推出供 Samsung S20 Ultra 使用的 SOLIDSUIT 手機保護殼「黑色」及「碳纖」款式,並於 Rhino Shield 香港旗艦店正式上架發售。Rhino Shield 手機保護殼僅 3 毫米薄,而重量輕達僅 30 克,此外手機殼上的開孔位也加大了,以適用更多週邊連接。

Rhino Shield SOLIDSUIT 手機保護殼採用 獨家研發材料 ShockSpread 製作而成,其堅韌材料亦超越軍規標準,加上特別增高邊緣包覆每個落摔邊角,可以吸收高達 3.5 公尺跌落的衝擊,為手機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實測可以看看下面的影片,從樓梯至磚地面都沒有問題,持續拍攝,看起來實際讓人放心不少。

【開箱評測】j5create JCDP385 一機解決充電與傳輸功能

對於要出差到外地工作的朋友來說,相信都深深感受行李的重擔,既有電腦、電話,仲要預備不同的充電器和轉插,真係少一件都不行,而 j5create JCDP385 卻以結合了電源供應和數據傳輸的功能於一身,讓你輕鬆以一台設備,便解決所有問題,讓你更輕鬆應對所有工作。

j5create JCDP385 具備有 5 個接口,機身尺寸為 6 x 6 x 4 CM,呈方型的一個盒子,而這次介紹的型號與 j5create 其他同類設備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電源接口,同時又有 HDMI、Type-C、Type-A 及 SD 卡插槽。

JCDP385 機身支援 100 至 240V 電壓,能夠輸出 45W 電源,透過 USB-C 為其他設備供應電力,如 Macbook 或支援 USB-C 的 Notebook 進行充電。

機身四邊均有不同的插頭,包括支援解像度達 4K @ 30Hz 輸出的 HDMI 接口,方便令電腦的畫面投放至其他螢幕或大電視上,或在會議上進行簡報。

另一邊的 SD 卡插槽能夠兼容 SD/SDHC/SDXC,方便傳輸檔案、相片及文件等資料。

至於另一邊則具備有 2 個 USB 3.1 (Gen 1) 的 Type-A 接口,在 AC 電源下支援 BC 1.2 (最高 1.5A)的電力輸出,即可以為其他設備充電,亦可用於傳輸文件、檔案。

1 個 USB-C 接口具有上行充電及 PD 2.0 快充技術,能夠輸出最高 35W 電力,連 Macbook 、Switch 遊戲機都適用。

總結一下,這款 j5create JCDP385 極具實用的價值,既可提供電力同時又可傳送資料,而且不需要緊貼於電腦的機身上,不會因設計而阻礙機身原有的週邊接口,加上又能適用各國的電壓,對於要經常出差的朋友,JCDP385 大大減輕了行李的壓力。

查詢:j5create 品牌專區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A71:相機有進步,可惜沒了變焦鏡頭

談到 Samsung 最廣受大眾歡迎的手機系列,你以為是 Galaxy S / Galaxy Note 系列?錯了。有大舖朋友曾經告訴小編,其實平民價錢的 Galaxy A 系列中低階手機,才是最多人入手。

當然箇中原因大家都好明白,不外乎就是因為個 $ 字,特別是中階手機,價錢親民又一般夠用。最近 Samsung 在香港推出了 Samsung A51 以及 Samsung A71,都是中階手機的代表作,而小編目前手上就只有 Galaxy A71,所以先為大家做個 Galaxy A71 的評測,說說我對這部手機的評價。

Samsung Galaxy A71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7 吋 Super AMOLED,解像度 2400 x 1080
機身體積:163.6 x 76.0 x 7.7 mm
重量:179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730, 2.2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128GB ROM
主相機:6400 萬像素 (標準)、1200 萬像素 (超廣角)、500 萬像素 (微距)、500 萬像素 (人像景深)
前置相機:32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50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其他:支援 NFC、屏下指紋、25W 快速充電

A71 與 A70 規格比較

SpecsGalaxy A71Galaxy A70
Display6.7-inch Infinity-O Super AMOLED, Full HD+  1080×2400 pixels6.7-inch Infinity-U Super AMOLED, Full HD+ 1080×2400 pixels
ProcessorOcta Core (Dual 2.2GHz + Hexa 1.8GHz)Octa-core (2×2.0GHz, 6×1.7GHz Cortex-A53)
RAM6/8GB6/8GB
Rear CameraCamera 1: 64MP, F1.8Camera 2: 12MP ultra-wide (123 degrees), F2.2Camera 3: 5MP depth, F2.2Camera 4: 5MP macro, F2.4Camera 1: 32MP, F1.7Camera 2: 8MP ultra-wide (123 degrees), F2.2Camera 3: 5MP depth, F2.2
Front Camera32MP, F2.232MP, F2.0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Samsung One UI 2.0Android 9 Pie, Samsung One UI 1.1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 watts)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 watts)
Connectivity4G LTE,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ual SIM4G LTE,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ual SIM
Dimensions163.6 x 76.0 x 7.7mm164.3×76.7×7.9 mm
Other featuresDolby Atmos (wired audio), facial recognition,in-display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Dolby Atmos (wired audio), facial recognition,in-display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Samsung A51 與 A71 規格比較

SpecsGalaxy A51Galaxy A71
Display6.5-inch Infinity-O Super AMOLED, Full HD+ 1080×2400 pixels, 20:96.7-inch Infinity-O Super AMOLED, Full HD+ 1080×2400 pixels
ProcessorExynos 9611, octa-core (4×2.3GHz Cortex-A73, 4×1.7GHz Cortex-A53), Mali-G72 MP3 GPUUnspecified, Octa-Core (Dual 2.2GHz + Hexa 1.8GHz)
RAM4/6GB6/8GB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F2.0Camera 2: 12MP ultra-wide (123 degrees), F2.2Camera 3: 5MP depth, F2.2Camera 4: 5MP macro, F2.4Camera 1: 64MP, F1.8Camera 2: 12MP ultra-wide (123 degrees), F2.2Camera 3: 5MP depth, F2.2Camera 4: 5MP macro, F2.4
Front Camera32MP, F2.232MP, F2.2
Storage64/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Samsung One UI 2.0Android 10, Samsung One UI 2.0
Battery4,000 mAh, fast wired charging (15 watts)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 watts)
Connectivity4G LTE,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ual SIM4G LTE,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ual SIM
Dimensions158.5×74.7×7.7 mm, 172g163.6 x 76.0 x 7.7mm
Other featuresDolby Atmos (wired audio), facial recognition, in-display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Dolby Atmos (wired audio), facial recognition,in-display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6.7 吋 Super AMOLED 屏幕

外觀:有如 Galaxy A50s 的稜鏡機背設計

還記得小編早前寫過的 Samsung Galaxy A50s 嗎?今次這部 Galaxy A71 機背某些地方,就跟 Galaxy A50s 相似,就好像機背獨特的 3D 玻璃,令機背有如稜鏡一般的效果。不過由於我手上的 Galaxy A71 是幻銀色版本,因此稜鏡效果不如先前 Galaxy A50s 明顯,但依舊不失它的時尚味道。

而 Galaxy A71 另一個特色,就是它方形的鏡頭設計,四個鏡頭以 L 字排列方式呈現,是目前眾多手機之中,比較少見的設計。這種設計你喜歡嗎?

Infinity-O 打孔設計
機背呈稜鏡效果
有真三卡插槽

Samsung Galaxy A71 處理器效能測試

在硬件配置部份,Samsung Galaxy A71 配備了 Qualcomm Snapdragon 730 2.2GHz 處理器,內置 8GB RAM 以及 128GB ROM,電池容量有 4500mAh。而用上這組配置的 Galaxy A71,效能部份又如何呢?小編簡單一點,用知名跑分軟件《安兔兔評測》,為大家測試一下這部手機的效能。

根據《安兔兔評測》應用程式跑分結果顯示,Galaxy A71 的總得分為 275818 分,當中的 CPU 成績有 97104 分,而 GPU 成績則有 71244 分。

相機測試:捨棄了變焦鏡頭,真的是好事?

繼 Samsung Galaxy A9 (2018) 之後,Samsung 再次在 Galaxy A71 上用上四個主鏡頭設計。不過跟當年 Galaxy A9 不同的是,Galaxy A71 放棄了 2x 光學變焦鏡頭,取而代之改為了一個 500 萬像素的微距鏡頭,對於平時會用手機影相的網友來說,你認為這是否一件好事呢?

Samsung Galaxy A71 四個鏡頭分別為:

  • 6400 萬像素高像素標準鏡頭、
  •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
  • 500 萬像素的微距鏡頭以及
  • 500 萬像素人像景深鏡頭。

以下筆者會分別展示 Samsung Galaxy A71 不同鏡頭拍出來的成像,看看大家認為是否滿意:

超廣角明顯不清晰

先看看第一組相片,一共有三張,分別是用標準鏡頭、超廣角鏡頭以及景深鏡頭拍攝的,拍攝地點是一間日式餐廳 (室內拍攝)。一直以來,Galaxy A9 (2018) 的相機質素一直成為眾人話柄,鏡頭的確夠多,但拍出來質素並不理想;而今次 Galaxy A71,相機質素似乎有了大大改善,標準鏡頭細緻度相當高,就算放大來看都不會十分模糊,然而超廣角鏡頭拍攝,一放大即見明顯不清晰的情況。至於景深鏡頭部份,在顏色部份感覺偏暗,但細緻度還是挺不錯的。

夜拍進步有驚喜

小編成日都說,一部手機影相好不好,一看夜拍照就知道。而我認為,今次 Galaxy A71 即使在夜拍部份,表現都比以往進步得多,雖然超廣角拍攝依舊會有模糊的情況,但標準鏡頭以及景深鏡頭,小編都相當滿意,特別是景深鏡頭,雖然剛才的室內照顯得好像偏暗,但到了室外夜拍,在光差大的情況下,反而看到對比度很高,更能突出本體。

微距無用,還我 2x 光學變焦

至於微距鏡頭部份,筆者認為這個微距鏡頭作用不太大,情願用回 2x 光學變焦鏡頭,似乎更實際。主要是它的微距鏡頭,實際只支持到 40mm (即 4cm) 的拍攝距離,就好像下圖般,筆者在拍攝一枝鉛筆上的文字,其實影完出來,並不覺得是「微距」…… 就等於你想影一塊樹葉的紋理,但用了微距鏡頭,依然會影到整片樹葉,而非再近距離直接看到葉紋,得物無所用。

評測總結:A71 整體進步但有遺憾

Samsung Galaxy A71 外觀來說算是靚靚仔仔,都稱得上有點特別,鏡頭方塊形設計接不接受到,就見仁見智。效能跑分有 27 萬多,其實一般使用都相當夠用,並不會有明顯卡頓的感覺。

相機方面是值得一讚的,因為可以看出 Samsung 確實在相機部分下了功夫,不再像之前那部 Galaxy A9 (2018) 般,鏡頭雖多,玩味性是高,但質素不堪設想。標準鏡頭、人像景深鏡頭,拍出來質素都抵不錯,但可惜在於,今代的 Galaxy A71 放棄了 2x 光學變焦,而改用了微距鏡頭,但只支援 4cm 的拍攝距離,筆者個人認為這裡有點浪費了。

最後,說說這部 Galaxy A71 價錢,建議零售價為 $3598,大舖並沒有一出即減,這個價錢,大家接受得到嗎?不如等多陣減價先仲好

Android TV 加入 Google Assistant 系列設定教學

0

Android TV 是由 Google 推出,專門用於電視上的作業系統,現時市面上具備 Android TV 系統的電視品牌分別有 Sony 及 TCL。

無論是哪一個品牌,由於都是採用 Android TV 系統,所以在設定上都是大同小異。當你購買新電視或強制恢復原廠設定後,當開機時就會馬上進入「初始設定」,只要你跟隨步驟就可以快速地完成連接網際網路、新增 Google 帳戶、調頻,接收電視節目。

基本上完全沒有難度,只要一步一步跟住做就可以,而當你係過程中去到 Google Assistant 的畫面,按的指示把它啟動,你就可以使用語音要求內建的 Google Assistant,播放你喜愛的電視節目或電影、控制開關、調較音量及轉台等。

此外,你亦可以把直接把 IP CAM 的畫面投放至電視上播出,口令就是「OK GOOGLE,Show me the outdoor camera」至於控制電視的口令,就是:「Ok Google, Volume up / Down」、「Ok Google, turn on / off TV」

由於同屬 Google 品牌,所以只要你完成所有設定之後,《Google Home》app 就會自動彈出提示,通知你要把電視機加入,如同 netzhome 一樣,只要把設備添加至 《Google Home》內,所對應的房間就可以。

內容節錄自:【詳解】Google Home 喇叭:香港 Assistant 有廣東話?設定和中文指令教學

防毒面具充當口罩,可行嗎? 最緊要 P100

武漢肺炎來勢汹汹,外科口罩一個難求,即時有口罩網購列表也不是這麼容易買到,但經歷了抗爭行動及大量催淚彈攻擊,大家對防毒面罩的認知提昇了一個層次,也有較多資訊買到,那麼在沒有外科口罩的情況下,防毒面罩有用嗎?

阻隔飛沫散播

無論是外科口罩,還是防毒面具,重點都係一個,就係阻隔飛沫傳播,而根據資料,依家嘅武漢肺炎嘅冠狀病毒 Size 大約係 0.6μm,飛沫則是 1μm 至 45μm。而外科口罩及防毒面具基本上都係以 0.3μm 為阻隔目標,例如我地成日講嘅 N95 或今篇講嘅 P100。

第一個主要係背後嘅數字:

95: 代表隔到 95% 以上 0.3μm 直徑大的粒子
99: 代表隔到 99% 以上 0.3μm 直徑大的粒子
100: 代表隔到 99.97% 以上 0.3μm 直徑大的粒子

至於前面嘅英文字 N R P 則分別代表:

N 代表非抗油(NOT RESISTANT TO OIL),完全擋不住油性粒子;
R 代表耐油性粒子(LIMITED OIL PROOF),最多頂住油性粒子八小時;
P 代表抗油(RESISTANT TO OIL),可以頂得住油性粒子。

SARS 當年用咩野?

睇完上述嘅唔明白唔緊要,先有個了解。因為最直接嘅認識係去了解當年 SARS 時專業嘅保護衣會著啲咩,而根據搵到嘅資料,當年 SARS 保護措施之一除左係外科口罩,更高級嘅也都有防毒面具,例如上面小圖嘅應該就係 沈袓堯教授帶緊 P100 級嘅濾棉。

至於大個張圖搵到嘅就係當年清潔淘大花園時清潔人員嘅保護衣物,面罩可見似乎係 3M 6800 全保護面罩、6001 濾罐及 P100 級濾棉。

必用:濾棉 P100

3M 6800 全保護面罩、6001 濾罐及 P100 級濾棉即係講咩呢?大家又要睇番上面呢張係「防毒面具(豬咀)推薦:各款型號與效能說明介紹」出現過嘅圖片啦!簡單來講,濾罐由於係過濾毒氣,所以係今次嘅情況只係阻隔細菌,唔係阻隔催淚彈等有毒氣體,濾罐係用唔著的,反而表上的濾棉先係最重要。

你可以見到各濾棉都有唔同特性,2071 的 N95、2078 的 P95 及 2097 的 P100。睇番上面嘅要求,其實無論係 N95, P95, P100 都可以過濾 0.3μm 直徑大的粒子,分別只係 95% 定 99.97%。

至於最底部份嘅濾棉組合式濾毒罐,由於都有 P100 等級,所以同最上面嘅 2097 濾棉同樣道理,但由於 60926 等的濾棉組合式濾毒罐有外盒保護,係除落來後要消毒清潔會較 2097 等方面。

HKHA Level C 用 6800 + 6006 + P100

另外,根據搵到嘅資料:香港醫院應乎生化事件的準備,當中有提到 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 standard level C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包括:

a full-face mask (3M Model 6800 series; 3M, Minnesota, US), and multi-vapour canister-equipped respirator (3M Model 6006; 3M, Minnesota, US). In the case of a biological
attack, a particulate filter (3M Model 2091 P100; 3M, Minnesota, US) of a standard defin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P100 will be adopted. This particulate filter can have 99.97% effectiveness in filtering particles greater than 0.3 mm in diameter.

即 3M 6800 series + 3M 6006 濾罐 + 3M 2091 P100 濾棉

根據以上嘅資料可以進一步推斷,如果真係買唔到外科口罩,又要出街去高危地區,咁用面罩配合濾棉係可以的 (濾罐係今次係無用的),但一定要用後消毒。

用後即遮 用後要消毒

如同係之前「【推薦】口罩詳細介紹:如何佩戴抗病毒、3M N95 正確使用方法及選購教學」入面講嘅一樣,除口罩時,要先洗手,避免接觸到口罩外層,否則附在口罩外的細菌經手除下時再通過眼睛等器官進入身體就點戴都無用。

所以係各類的介紹都係話你知要更換,用後即棄,以免重用時有問題。即使係 2091 濾棉直接用係面罩都係要用後即棄,所以成本好高。如果想再用唯有消毒表面抹乾淨,博一博。因為要消毒抹嘅關係,更貴的 60926 反而因為有外盒,某程度上清潔會容易啲,雖然都無用後即棄咁好,但作為最後手段,都係一個選擇。

面罩清潔步驟(圖上,片下)

需配合面罩使用

至於面罩方面,可以參考番上篇「防毒面具(豬咀)推薦:各款型號與效能說明介紹」,因為要選擇半面罩定全面罩都好睇個人需要,基本上其需要全面罩,半罩加眼鏡都應該安全,始終家下唔係生化襲擊。上篇也都有埋購買連結,大家可以自行決定。當然最好係全面罩,但價格高,難寄運。

面罩本身嘅清洗,3M 本身說不能使用有機溶劑,包括:稀釋劑、香蕉水、調薄水、乾洗油、去漬油、松香水、黏著劑、強力膠、金屬除污劑、油墨、油彩、油漆、凡立水、殺蟲劑、表面處理劑。

面罩配戴要做氣密測試先有用

同口罩要戴得啱先有用一樣,防毒面具都要戴得啱,所以戴左記得做氣密測試。用手封住個前口做正氣壓測試,及封住兩邊做負氣壓測試先得。

想慳啲考慮用呢個氣密蓋

一個面罩要有一對即兩個 2091 或者 60926,如果成日抹都唔知捱得幾耐,但其實平時出街又唔駛用到一對咁勁,所以有人整左 3D Print 設計左隻氣密蓋,等你可以封返其中一邊,令面罩由本身嘅左右各一,用一對,減至用一個。以 $80 一對 2091 計,用左個蓋後變左 $40 一個就出得街,成本真心低左唔少,值得考慮下。

另外,謹記後生嘅帶住出街幾乎必然被警察截查,要有心理及被搜袋準備,所以儘量說服非後生仔用會安全啲。根據 31 號嘅鴨記情報 60926 已經賣緊 $348,各五金網店都無貨,睇來又要海外網購… 臘‍♂️

【肺炎】何謂「非合資格人士」?醫院管理局具體收費係幾錢?

0

香港政府今天宣佈會對「非合資格人士」收費,咁到底咩係「合資格人士」,咩係「非合資格人士」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說明「符合資格人士」包括:

  • 持有根據《人事登記條例》(第177章) 所簽發香港身份證的人士,但若該人士是憑藉其已獲入境或逗留准許而獲簽發香港身份證,而該准許已經逾期或不再有效則除外; 
  • 身為香港居民的11歲以下兒童;或 
  •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認可的其他人士。 

非合資格人士 收費

根據上面嘅定義,「非合資格人士」即無香港身份證、或無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認可的其他人士都要收費,咁到底收幾多錢呢?基本上去急症室係 $1,230,住院一日係 $5,100 – $24,400。至於更多詳細可以睇下表。

服務收費 / 港幣
急症室 每次診症1,230元
住院費用 (普通科醫院)每天5,100元
住院費用 (精神科醫院)每天2,340元
深切治療病房 每天24,400元
加護病房 每天13,650元
嬰兒護理室 每天1,340元
產科分娩服務
已確認預約個案,包括: 
• 一次產前檢查; 
• 分娩或有關分娩服務;及 
• 三日(兩晚)普通病房分娩或有關分娩住院服務
39,000元
產科分娩服務
未確認預約個案或沒有接受由醫院管理局提供的產前檢查之人士, 包括: 
• 分娩或有關分娩服務;及 
• 三日(兩晚)普通病房分娩或有關分娩住院服務
90,000元
專科門診 (包括專職醫療診所)每次診症1,190元
普通科門診 每次診症445元
敷藥或注射 每次100元
腎科中心/診所或其他日間醫療設施的血液透析日間程序及治理 每次診症3,000元 (長期),每次診症6,000元 (急性)
腫瘤科診所日間程序及治理 每次診症895元
眼科診所日間程序及治理 每次診症725元
在日間醫療設施接受日間程序及治理 每次診症5,100元
精神科日間醫院 每次診症1,260元
老人科日間醫院 每次診症1,960元
復康日間醫院 每次診症1,320元
社康護理服務 (普通科)每次535元
社康護理服務 (精神科)每次1,550元
社區專職醫療服務 每次1,730元

教學:如何把智能產品添加至 Google Home

0

把 Google Home 設定後,便可以把不同品牌的產品加入 Google Home 之中,集中於一處,你先可以發揮 Google Assistant 的功能。

各家品牌在推出智能產品的時候,都會同步推出專屬的 app,你需要先在 app 中為產品進行連接網絡等設定,然後接下來就可以把它們再加入 Google Home 之中,我們以 netzhome 作為例子進行解說。

首先,你需要在 《netzhome》app 為的設備連接上家中的 WiFi,然後再打開 《Google Home》app,步驟如下,按首頁左下角的圖示進入下一個介面,然後按「設定」、「新增」、「設定裝置」,在介面中選擇「與 Google 服務連結」,這樣 Google 就會搜尋設備,並進行連接。

把裝置適當地分配到「房間」

經過以上步驟之後,接下來就是把該設備分配到「房間」,例如電插座是在主人房,你就要在 《Google Home》 中把該電座設定在主人房。如此類推,只要把不同品牌的設備添加到 《Google Home》,並分配好房間,整個佈置便完成。

完成後所有設定之後,你就可以透過 Google Assistant 智能語音助理以口令,例如:「Ok Google, Turn on bedroom TV」設定在睡房中,用於連接電視的 netzhome 電掣就會通電,讓電視開啟。

透過控制電流,就可以簡單把舊式的家電升級為智化產品,同時你亦可利用「Routines」功能,當說出關鍵字的時候,便可以串連一組多款設備,同時開或關。

內容節錄自:【詳解】Google Home 喇叭:香港 Assistant 有廣東話?設定和中文指令教學

【開箱評測】Magic-Pro ProMini Qs120 – 雙 PD 雙 QC 快速充電器 (120W)

數一數近年新推出的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遊戲機、筆記型電腦、外置電池,大部份都改用了 USB-Type C 插口,而且支援 PD 3.0 快速充電功能,對於講求效率的香港人,如果要在短時間內為兩台 PD 3.0 電子產品快速充電,ProMini Qs120 Quick Changing Station 必然是不二之選!

PD 3.0 單一輸出可達 100W!雙 PD 3.0 輸出各60W!同時快充兩部筆記型電腦

ProMini Qs120 Quick Changing Station 是 ProMini 中首款有 2 個 USB-C PD 3.0 插口的充電器,它單一最大輸出為 100W,對比現時「最大食」的 16 吋 Macbook Pro 原廠充電器最輸出 96W,Qs120 單一輸出能力就可以把 16 吋 Macbook Pro 原裝充電器比下去!如改為幫兩個 PD 3.0 裝置充電時,兩個 USB-C PD 3.0 最高輸出各可達 60W,要應付兩台筆記型電腦同時快速充電都無問題!非常適合有多個 PD 3.0 裝置的用家、重度筆記型電腦用家,以及在開放辦公室創業的小公司使用!

▲ ProMini Qs120 充 Macbook Pro 16″ 可以全速100W充電

▲ 測試 USB-C PD 3.0 單一輸出為 99.07W,而USB-A QC 3.0 單一輸出為 18.12W,合共最大輸出達 117W,接近說明的 120W。(測試受實際環境所限) 

▲ QS120 可同時為兩部 Macbook Pro 各輸出 60W 電力。

▲ QS120 尺寸上比 Macbook Pro 原裝火牛長一些,但輸出電力和插口更多,比原裝更實用!

雙 USB-A QC 3.0!防過充保護延長裝置電力壽命

既然說 ProMini Qs120 Quick Changing Station 是為快充而生,除了有 2 個 USB-C PD 3.0 的插口外,也是搭載兩個 QC 3.0 的插口,每個輸出最大為 18W。為了保障安全及提高裝置電池壽命,ProMini Qs120 Quick Changing Station 不論是 USB-C PD 3.0 還是 USB-A QC 3.0 都有防過充保護,可減少因為電池過充而發生爆炸導致災害,或是因為電池過充而令裝置電池發脹,縮減電池壽命,間接令裝置更耐用。

▲ QS120 設有防過充保護,既可避免過充導致電池爆炸,又可延長裝置電池壽命。

查詢:Magic-Pro ProMini Qs120 – 雙 PD 雙 QC 快速充電器 (120W)

產品規格 :
輸入:AC 100-240V~ 50/60Hz 1.8A
單一Type-C PD輸出:
輸出 1:Type-C port, DC5V⎓3A, 9V⎓3A, 12V⎓3A, 15V⎓3A, 20V⎓5A (100W – PD3.0 PPS / QC3.0)
輸出 2:Type-C port, DC5V⎓3A, 9V⎓3A, 12V⎓3A, 15V⎓3A, 20V⎓5A (100W – PD3.0 PPS / QC3.0)
雙Type-C PD輸出:
輸出 1:Type-C port, DC5V⎓3A, 9V⎓3A, 12V⎓3A, 15V⎓3A, 20V⎓3A (60W – PD3.0 PPS / QC3.0)
輸出 2:Type-C port, DC5V⎓3A, 9V⎓3A, 12V⎓3A, 15V⎓3A, 20V⎓3A (60W – PD3.0 PPS / QC3.0)
PPS輸出Type-C port:DC3.3V-11V⎓4A, 3.3V-20V⎓5A
輸出 3:USB-A port, DC4.5V⎓5A, 5V⎓4.5A, 3.6V-6.5V⎓3A, 6.5V-9V⎓2A, 9V-12V⎓1.5A (22.5W/18W – SCP / QC3.0)
輸出 4:USB-A port, DC4.5V⎓5A, 5V⎓4.5A, 3.6V-6.5V⎓3A, 6.5V-9V⎓2A, 9V-12V⎓1.5A (22.5W/18W – SCP / QC3.0)
總輸出 : 最大. 120W
尺寸 : 113 x 80 x 29 mm
重量 : 299克


【開箱評測】Magic-Pro ProMini Ls10 PD3.0/QC4+ 快速充電流動電池 (10000mAh)

回想幾年前的外置電池都是又大又重,不過近年的鋰電技術發展迅速,同樣的電容量鋰電已經變得又薄又輕,受惠的除了有手機外,可為手機充電的外置電亦同樣得益。ProMini LS10 備有10000 mAh,機身纖巧輕便,即使用家手持手機和 LS10 一邊充電,一邊用手機也不會覺得是負擔!

重量不足 200克 比 iPhone 11 Pro Max 還輕ProMini LS10 的機身為 128 x 67 x 13.9 mm,重量為 195g,比起最新的 iPhone 11 Pro Max 的226g 還要輕,即使和筆者使用的 iPhone X 的 174g 比起來也不是重很多,即使拿著手機,一邊用一邊充電,感覺和拿著一盒 375 ml 飲品感覺不差太多。而它的電量為 10000 mAh,可為大部分手機充滿電約 2 次,足夠用家玩手機玩足一日。

▲ LS 10 比筆者用的 IPhone X 不是厚很多。

▲ 機身有手機繩孔,方便用家加上手機繩。

一條 Lightning 線可以充手機又可回充 LS10 iPhone 用家外遊幾日時,通常會遇到一個小問題,就是記得帶 Lightning 線、充電線、充電線和外置電,但幫外置電充電的線往往就忘記了帶。為了方便用家, ProMini 特別做了一個 Lightning輸入電力的插口,令用家可以用一條 Lightning 線,就可以為 iPhone 充電,或是為 LS10 充回電力,減少帶線問題。

▲ 設有 Lightning 線輸入電力,就能「一線走天涯」。

支援 PD 3.0 充電 可為筆記型電腦臨時續航 LS10 雖然十分小巧,但別以為它只可以為手機、平板電腦充電,它還備有一個 USB-C PD 3.0的插口,最大輸出為 18W,可為 Macbook 等筆記型電腦臨時續航。雖然電力輸出未必足夠做到「回血」, 但仍可為筆記型電腦做到一定程度的續航。

▲ 支援 PD 3.0 的筆記型電腦可以用 LS10 做臨時續航。

▲ 機側有一個電量顯示燈。

查詢:Magic-Pro ProMini Ls10 PD3.0/QC4+ 快速充電流動電池 (10000mAh)

產品規格 :
電池類型:鋰聚合物電池
電池容量:10000 mAh (37Wh)
輸入:Type-C port, DC5V=2A, 9V=2A, 12V=1.5A (18W – PD3.0)
Lightning, DC5V=2A
輸出:Type-C port, DC5V=3A, 9V=2A, 12V=1.5A (18W – PD3.0 / QC3.0)
USB-A 輸出 , DC5V=3A, 9V=2A, 12V=1.5A (18W – QC3.0)
總輸出 : 最大. 18W
尺寸 : 128 x 67 x 13.9 mm
重量 : 195克

【評測】Samsung Galaxy S10 Lite

Samsung Galaxy S10 Lite 評測將有待手機發佈再撰寫,現時請先看相關的傳聞止渴。

以下為 S10 Lite 發佈消息總匯

與同期發表的 Note 10 Lite 比較,Samsung S10 Lite 定位要明確很多。Samsung 的目標很明顯,就是要把 S10 的好用一個更低價、更大屏幕的形態帶給消息者。

Samsung S10 Lite 有 6.7吋 Full HD + Super AMOLED Infinity-O 屏幕,屏下指紋,較 S10+ 的 6.4吋 QHD+ 屏幕還要大,而且直接採用中間開孔的前鏡頭方式,與 Samsung 自 2019 年下半年的手機設計睇齊。至於所以有的實體按鍵也都放在手機的右側位置。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與 Note 10 Lite 誰勝誰負?後者鏡頭比較好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硬體規格保持頂級最讓人滿意

S10 Lite 最令人滿意的是它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55 處理器,提供 6GB / 8GB RAM 和 128GB 儲存空間及 4,500mAH 電池與 25W 快速充電能力,一切都是頂配的規格,而且還直接使用最的 Android 10 + One UI 2.0 系統並支援 Bixby,AR Emoji 和 Samsung Pay 等。

唯一可惜的是 S10 Lite 採用了 Samsung A51 相同的 4,800萬 OIS 鏡頭,1,200萬像素 123度超廣角及 500萬像素微距鏡頭。前鏡頭則是 3,200萬像素的 F2.2 標準鏡頭。

2020 年 2 月香港推出

雖然是 S10 系列的一部份,但很明顯它的定位在低價大屏幕大電池手機,特別是與 S10e 比較的話就會更明顯看出其分野。2020 年 2 月在香港推出時預計會有黑色、白色與藍色,但暫時未知價格。

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

Galaxy S10 LiteGalaxy S10Galaxy S10+
Display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 HDR10+ certified6.1-inch, Curved Dynamic AMOLED, 3040×1440 pixels QHD+, 19:9, HDR10+ certified6.4-inch, Curved Dynamic AMOLED, 3040×1440 pixels QHD+, 19:9, HDR10+ certified
S PenNoNoNo
ProcessorSnapdragon 855 octa-core (up to 2.84GHz), 7nm, 64-bitExynos 9820/Snapdragon 855, octa-core, 8nm/7nm, 64-bitExynos 9820/Snapdragon 855, octa-core, 8nm/7nm, 64-bit
RAM6GB/8GB LPDDR48GB LPDDR48GB/12GB LPDDR4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OIS,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2.0Camera 2: 12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3: 5MP macro, F2.4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2MP telephoto, F2.4,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2MP telephoto, F2.4,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
Front Camera32-megapixel, F2.210MP, F1.9,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10MP primary, F1.9,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 + 8MP RGB depth sensor, F2.2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128GB/512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128GB/512GB/1T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One UI 2.0Android 9 Pie, One UIAndroid 9 Pie, One UI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3,400 mAh, fast wired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4,100 mAh, fast wired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
Connectivity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4G LTE (Cat.20),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4G LTE (Cat.20),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imensions162.5 x 75.6 x 8.1mm, 186g149.9×70.4×7.8 mm, 157g157.6×74.1×7.8, 175g (198g for ceramic)
Sensors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
Other features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in-display ultrasonic fingerprint sensor, heart rate sensor, face recognition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heart rate sensor, face recognition

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規格比較

Galaxy S10 LiteGalaxy S10e
Display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 HDR10+ certified5.8-inch, Dynamic AMOLED Infinity-O, 2280×1080 pixels, 19:9, HDR10+ certified
S PenNoNo
ProcessorSnapdragon 855 octa-core (up to 2.84GHz), 7nm, 64-bitExynos 9820/Snapdragon 855, octa-core, 8nm/7nm, 64-bit
RAM6GB/8GB6GB/8GB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OIS,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2.0Camera 2: 12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3: 5MP macro, F2.4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
Front camera32-megapixel, F2.210MP, F1.9,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128GB/256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One UI 2.0Android 9 Pie, One UI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3,100 mAh, fast wired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
Connectivity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20,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
Sensors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
Other features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heart rate sensor, face recognition
Dimensions162.5 x 75.6 x 8.1mm, 186g142.2×69.9×7.9 mm, 150g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對 S10e

4

如果 Samusng Galaxy S10e 的屏幕太細,那麼今次發佈的 S10 Lite 應該就啱用了。作為第五部以 S10 命名的手機,到底同樣定位入門旗艦機的 S10 Lite 與 S10e 多少差別呢?

Samsung S10 Lite 有三個主鏡頭,但它的配搭不算突出,與 A51 相似,採用的是 4,800萬 OIS 鏡頭,1,200萬像素 123度超廣角及 500萬像素微距鏡頭。兩部相機的前鏡頭均是 3,200萬像素的 F2.2 標準鏡頭。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與 Note 10 Lite 誰勝誰負?後者鏡頭比較好
【規格比較】Galaxy Note 10 Lite 對 Galaxy Note 10 對 Note 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更大的屏幕,更大的電池

比較優勝的地方是它擁有 4,500mAh 電池及 25W 快充能力,而且採用 Android 10 + One UI 2.0,在軟件上都是比較新,不用再等待更新(香港已經有更新了)。當然它的最大差別是擁有一個 6.7 吋的大屏幕,較 S10e 的 5.8 吋有明顯差別,這點對喜歡大屏幕手機的人來說很重要。到底這個 S10e 的大屏幕版本 S10 Lite 與它小屏幕版本還有多少規格差別呢?下表可以幫到你。

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規格比較

Galaxy S10 LiteGalaxy S10e
Display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 HDR10+ certified5.8-inch, Dynamic AMOLED Infinity-O, 2280×1080 pixels, 19:9, HDR10+ certified
S PenNoNo
ProcessorSnapdragon 855 octa-core (up to 2.84GHz), 7nm, 64-bitExynos 9820/Snapdragon 855, octa-core, 8nm/7nm, 64-bit
RAM6GB/8GB6GB/8GB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OIS,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2.0Camera 2: 12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3: 5MP macro, F2.4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
Front camera32-megapixel, F2.210MP, F1.9,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128GB/256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One UI 2.0Android 9 Pie, One UI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3,100 mAh, fast wired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
Connectivity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20,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
Sensors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
Other features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heart rate sensor, face recognition
Dimensions162.5 x 75.6 x 8.1mm, 186g142.2×69.9×7.9 mm, 150g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對 S10 對 S10+

4

新推出的 Samsung Galaxy S10 Lite 基本上是去年上半年推出的 Samsung Galaxy S10 系列入門版。如果一直想等待 S11 / S20 推出,而便 S10 系列降價入手的朋友,這部 S10 Lite 會是一個很好的入手機會。

比 S10/ S10+ 更大的屏幕與電池

在定位上,S10 Lite 較 Note 10 Lite 更清晰,它的 6.7 吋大屏幕與 S10 系列本來有明顯差距,而 2K 雖然較 QHD+ 差,但也能夠提供足夠的吸引力,而且採用相同的 Qualcomm Snapdragon S855 處理器,加上有 6GB / 8GB RAM 與 128GB 儲存空間,基本上已經可以聞到大賣的味道。

唯一失望的是它的鏡頭配搭雖然有趣,但無法與 S10 系列抗衡,但它有一個 4,500mAh 電池、比 S10+ 還要大 400mAh,對喜歡大機的朋友來講實在太吸引了。下面有完整的規格比較,讓你可以更好的理解三部手機的差別。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與 Note 10 Lite 誰勝誰負?後者鏡頭比較好
【規格比較】Galaxy Note 10 Lite 對 Galaxy Note 10 對 Note 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

Galaxy S10 LiteGalaxy S10Galaxy S10+
Display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 HDR10+ certified6.1-inch, Curved Dynamic AMOLED, 3040×1440 pixels QHD+, 19:9, HDR10+ certified6.4-inch, Curved Dynamic AMOLED, 3040×1440 pixels QHD+, 19:9, HDR10+ certified
S PenNoNoNo
ProcessorSnapdragon 855 octa-core (up to 2.84GHz), 7nm, 64-bitExynos 9820/Snapdragon 855, octa-core, 8nm/7nm, 64-bitExynos 9820/Snapdragon 855, octa-core, 8nm/7nm, 64-bit
RAM6GB/8GB LPDDR48GB LPDDR48GB/12GB LPDDR4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OIS,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2.0Camera 2: 12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3: 5MP macro, F2.4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2MP telephoto, F2.4,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2MP telephoto, F2.4,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
Front Camera32-megapixel, F2.210MP, F1.9,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10MP primary, F1.9,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 + 8MP RGB depth sensor, F2.2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128GB/512G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128GB/512GB/1TB, microSD slot (up to 512GB)
SoftwareAndroid 10, One UI 2.0Android 9 Pie, One UIAndroid 9 Pie, One UI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3,400 mAh, fast wired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4,100 mAh, fast wired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
Connectivity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4G LTE (Cat.20),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4G LTE (Cat.20), Bluetooth 5.0, Wi-Fi a/b/g/n/ac, USB Type-C, 3.5mm headphone jack
Dimensions162.5 x 75.6 x 8.1mm, 186g149.9×70.4×7.8 mm, 157g157.6×74.1×7.8, 175g (198g for ceramic)
Sensors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
Other features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in-display ultrasonic fingerprint sensor, heart rate sensor, face recognition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heart rate sensor, face recognition

【規格比較】Samsung Note 10 Lite 對 Note 10 對 Note 10+

5

Samsung 這次的策略很令人意外,特別是在本來的 Note 10 / Note 10+ 外,再增加一部 Note 10 Lite,讓喜歡 S Pen 的朋友又多一個選擇。

Samsung Note 10 Lite 的定位有點奇怪,它雖然與 Galaxy Note 10 在部份規格上相同,例如支援 25W 快速充電和 1,600萬廣角鏡頭,但其他硬件則和早兩年的手機一樣,實在很奇怪,例如使用的 Exynos 9810 是 S9 與 Note 9 的配置,實在有一種很強型的清舊貨感覺。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與 Note 10 Lite 誰勝誰負?後者鏡頭比較好
【規格比較】Galaxy Note 10 Lite 對 Galaxy Note 10 對 Note 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與 Note 10 / Note 10+ 比較,Note 10 Lite 有一個很明顯的優勢,就是採用最新的 Android 10 + One UI 2.0 系統,而且電池比 Note 10 多 1,000mAh,比 Note 10+ 多 200mAh(這也算是優勢吧)想知道這三部手機具體的規格差在那裡,可以看下表會更清楚。

Galaxy Note 10 Lite 對 Galaxy Note 10 對 Note 10+ 規格比較

Galaxy Note 10 LiteGalaxy Note 10Galaxy Note 10+
Display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6.3-inch, Dynamic AMOLED Infinity-O, 2280×1080 pixels, 19:9, HDR10+ certified6.8-inch, Dynamic AMOLED Infinity-O, 3040×1440 pixels, 20:9, HDR10+ certified
S PenYes, 4,096 pressure levels, Bluetooth controlYes, 4,096 pressure levels, Bluetooth control, 6-axis sensor including gyro and acceleration sensor for gesture controlYes, 4,096 pressure levels, Bluetooth control, 6-axis sensor including gyro and acceleration sensor for gesture control
ProcessorExynos 9810 (quad-core 2.7GHz + quad-core 1.7GHz), 64-bit, 10nmExynos 9825/Snapdragon 855, octa-core, 7nm, 64-bitExynos 9825/Snapdragon 855, octa-core, 7nm, 64-bit
RAM6GB/8GB8GB12GB
Rear Camera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7Camera 2: 12MP telephoto, 2x optical zoom, F2.4,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2MP telephoto, 2x optical zoom, F2.1,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5/F2.4Camera 2: 12MP telephoto, 2x optical zoom, F2.1,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4: DepthVision 3D ToF, VGA, F1.4
Front Camera32-megapixel, f/2.210MP, F2.2,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10MP, F2.2, Dual Pixel (2PD) autofocus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256GB/512GB, non-expandable256GB/512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
SoftwareAndroid 10, One UI 2.0Android 9 Pie, One UI 1.5Android 9 Pie, One UI 1.5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3,500 mAh, fast wired charging (25W)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12W),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4,300 mAh, fast wired charging (up to 45W, charger sold separately) and fast wireless charging (15W), reverse wireless charging (PowerShare)
Connectivity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4G LTE (Cat.20), Bluetooth 5.0, Wi-Fi 802.11 a/b/g/n/ac/ax, MU-MIMO,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4G LTE (Cat.20), Bluetooth 5.0, Wi-Fi 802.11 a/b/g/n/ac/ax, MU-MIMO,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
Dimensions163.7 x 76.1 x 8.7mm, 199g151 x 71.8 x 7.9mm, 168g162.3 x 77.2 x 7.9mm, 196g
SensorsAccelerometer, Barometer, Ultrasonic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Ultrasonic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Ultrasonic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
Other features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face recognition, Zoom-in MIC, Screen Recorder, AR DoodleAKG earphones, stereo speakers, Dolby Atmos, AR Emoji, Bixby, Samsung Pay, IP68 water & dust resistance, face recognition, Zoom-in MIC, Screen Recorder,  AR Doodle, 3D Scanner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與 Note 10 Lite 誰勝誰負?後者鏡頭比較好

7

在 Android 第一大堆對手華為失去競爭資格後,Samsung 乘勝追擊,推出基於 2019 年旗艦手機為主軸的 Samsung Galaxy S10 LiteGalaxy Note 10 Lite。這兩部手機有很多規格都相似,除了那個 Note 10 Lite 有 S Pen 外,其他細微的差異到底在那裡呢?我們跟大家來一個好好比較。

相機之別差在 4,800 萬像素

Samsung Note 10 Lite 有更好的主鏡頭,1,200萬像素的 Dual Pixel F1.7 光圈 4K 鏡頭,配合 1,200 萬像素 2 倍光學變焦鏡頭及一個 1,600 萬像素的 F2.2 123度廣角鏡頭。

至於 Samsung S10 Lite 的主鏡頭則與 A51 相似,4,800萬 OIS 鏡頭,1,200萬像素 123度超廣角及 500萬像素微距鏡頭。兩部相機的前鏡頭均是 3,200萬像素的 F2.2 標準鏡頭。

【規格比較】Samsung S10 Lite 與 Note 10 Lite 誰勝誰負?後者鏡頭比較好
【規格比較】Galaxy Note 10 Lite 對 Galaxy Note 10 對 Note 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Galaxy S10 對 S10+
【規格比較】Galaxy S10 Lite 對 S10e

Note 10 Lite 僅用 Exynos 9810 處理器

至於另一個主要差別是 Note 10 Lite 採用 Samsung 自家的 Exynos 9810 處理器,並配備了 S Pen,而 Samsung S10 Lite 則採用 Qualcomm Snapdragon 855 處理器。其他更多詳細的規格比較,可以直接觀看下表:

Galaxy S10 Lite vs Galaxy Note 10 Lite 規格比較

Galaxy S10 LiteGalaxy Note 10 Lite
Display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 HDR10+ certified6.7-inch, Super AMOLED Infinity-O, 2400×1080 pixels, 20:9
S PenNoYes, 4,096 pressure levels, Bluetooth control
ProcessorSnapdragon 855 octa-core (up to 2.84GHz), 7nm, 64-bitExynos 9810 (quad-core 2.7GHz + quad-core 1.7GHz), 64-bit, 10nm
RAM6GB/8GB6GB/8GB
Rear CameraCamera 1: 48MP, OIS,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2.0Camera 2: 12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Camera 3: 5MP macro, F2.4Camera 1: 12MP,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 4K video recording, F1.7Camera 2: 12MP telephoto, 2x optical zoom, F2.4, OIS, Dual Pixel autofocusCamera 3: 16MP super wide-angle, 123-degree FOV, F2.2
Front camera32-megapixel, F2.232-megapixel, F2.2
Storage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128GB, microSD slot (up to 1TB)
SoftwareAndroid 10, One UI 2.0Android 10, One UI 2.0
Battery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4,500 mAh, super fast wired charging (25W)
Connectivity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Wi-Fi 802.11 a/b/g/n/ac, LTE Cat.11, MU-MIMO, Bluetooth 5.0, ANT+, USB Type-C, NFC, GPS, Galileo, Glonass, BeiDou
Sensors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Accelerometer, Barometer, Fingerprint sensor (in-display), Gyro sensor, Geomagnetic sensor, Hall sensor, Proximity sensor
Other features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Samsung Pay, Bixby, face recognition, AR Emoji, Dolby Atmos (wired)
Dimensions162.5 x 75.6 x 8.1mm, 186g163.7 x 76.1 x 8.7mm, 199g

【開箱評測】TCL P8S Android 智能電視,平玩之選

踏入 4K 時代,連手機也能輕鬆拍到 4K 影片,拍完之後與一眾親朋好友在家分享,家裡的智能電視怎能沒有 4K 解像度?TCL 近陣子推出了一系列的智能電視,其中一款 4K 的智能電視 TCL P8S 相當實惠,港幣 6000 有找!

不論是利用隨電視附送的座檯金屬支撐腳,或是上牆掛起來(額外購置),TCL P8S 安裝亦十分方便。機身背後設有 3 個 HDMI 插口及 2 個 USB 2.0 插口,方便連接不同的影音娛樂裝置,例如 Switch、藍光影碟機、Apple TV 等。

隨電視附送的兩個遙控,左邊的是傳統連選台數字鍵的那種,而右邊的是簡單一點的智能遙控,說實在的,現在很多人都不會看電視節目,開電視最常看的就是 Netflix、YouTube 或者其他串流影音平台,加上右邊的智能遙控設有麥克風,可以進行 Google Assistant 等語音輸入和操作,比如說在 YouTube 搜尋影片的話,這個遙控就很有用。

細心留意的話,還會看到遙控上有 Google Assistant 和 Netflix 的快捷鍵,一按即啟動,十分方便!

TCL P8S 採用 Android 9.0 系統,內置了Netflix、YouTube 等基本 Apps,用家亦可在 Google Play Store 下載其他 App 在電視上使用。當然,P8S 已內置了 Chromecast,亦可投射手機內容到電視上。

【推薦】Android TV 新手必備 Apps 2020:免費電影、新聞直播、體育娛樂

採用無邊框全螢幕設計的 P8S,四邊的邊框只有 2mm,而邊框到螢幕顯像的位置大概有 8mm。

顯示質素方面亦十分出色,P8S 具備廣色域技術(WCG)及支援 HDR10+ 顯示,另外亦有 Smart HDR 模式來調整畫面的對比度和光度,進一步提升視覺體驗。這麼多旗艦級電視的功能,售價方面卻相當親民,P8S 50吋版本的官方售價為 HK$5,980,55吋則為 HK$6,980。

TCL P8S 的詳細資料,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tcl.com/hk/zh-hk/products.html

【開箱評測】小米 Note 10 Pro:1 億像素、5 倍光學變焦相機超屈機

2019 年眾多款手機,有無哪一部令小編覺得吸引呢?撇除 Samsung Galaxy Fold 這類超昂貴的摺疊屏幕手機不說,今年我認為最有看頭的手機,結果連我自己都嚇一嚇,居然是小米。

沒錯,就是小米 11 月在香港推出的小米 Note 10 Pro (即中國的 CC9 Pro Premium),最大賣點就是,它是全球首部配備 1 億像素、可量產的手機,重點是價格便宜,$4,000 有找已有華為旗艦 Mate 30 Pro 的相機實力。

小米 Note 10 Pro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47 吋 AMOLED,解像度 2340 x 1080
機身體積:157.8 x 74.2 x 9.67 mm
重量:208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730G, 2.2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256GB ROM
主相機:1 億像素 (超高解像度)、2000 萬像素 (超廣角)、1200 萬像素 (人像)、500 萬像素 (長焦)、200 萬像素 (微距)
前置相機:32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26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其他:支援 NFC、紅外線遙控、屏下指紋、30W 快速充電

【詳解】什麼是 IP68 等級?手機防水防塵標準一次說明

外觀跟華為 P30 Pro 極相似

假如不仔細看這部小米 Note 10 Pro,就這樣拿上手驟眼看,會誤以為是華為的 P30 Pro,特別是當你選擇了「冰雪極光」的顏色,則更加容易被誤會。當然,如果你細心留意,就會發現鏡頭部份的排列方式跟華為 P30 Pro 不一樣,而且小米 Note 10 Pro 比華為 P30 Pro 還要多一個鏡頭,簡單來說,一共有五個主鏡頭,是繼 Nokia 9 Pureview 之後,第二部配備五個主鏡頭的手機。

就咁睇,或者會以為係華為 P 系列
3D 曲面、水滴瀏海設計

雙卡雙待,但沒有 microSD 擴充

與此同時,小米 Note 10 Pro 跟早前評測的 Samsung Galaxy A50s 一樣,具有水滴瀏海設計,用上 6.47 吋 2K 屏幕,解像度為 2340 x 1080,正反兩面的玻璃都用上 3D 曲面設計,機背更易於貼近手掌,加強手感的舒適度。

沒有實體指紋辨識鍵,小米 Note 10 Pro 支援屏下指紋解鎖功能;然而在外觀上最大的不足,在於雖然小米 Note 10 Pro 支援雙卡雙待功能,但卻沒有 microSD 卡擴充,這點對於小編來說,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對於部份用家來說,沒有 microSD 卡擴充,難免會有點不放心,整天會擔憂出現儲存容量不夠用的情況 (好在小米 Note 10 Pro 都有 256GB ROM)。不過,機底保留了 3.5mm 耳機孔,這點還是值得一讚。

使用潮興的屏下指紋
雙卡雙待,不提供 microSD 擴充
機底有 3.5mm 及 USB-C 插槽

僅用中階 Qualcomm S730G 處理器

有趣的是,小米 Note 10 Pro 定位都是傾向旗艦級別:又有五個主鏡頭,而且首次用到 Samsung 的 1 億像素感光元件,又有 5260mAh 大電池……但想不到所用的處理器並不是旗艦級數,而是與 Samsung A80 相同的中階 Qualcomm Snapdragon 730G 2.2GHz 八核心處理器,這點令小編感到有點意外。

根據 Qualcomm 資料,Snapdragon 730G 係 8nm 製程,採用四核心 Kryo 470,最高 2.2GHz,GPU 為 Adreno 618,採用 X15 LTE modem 最高 800Mbps(較現時最強的 X24 達 2Gbps 明顯弱),支援 4K 屏幕、相機最高支援 4,800萬像素(單鏡)及 2,200萬像素(雙鏡)。

小米 Note 10 Pro 效能測試

根據《安兔兔評測》跑分軟件的結果,配備 Qualcomm Snapdragon 730G 處理器的小米 Note 10 Pro,總分有 270119 分,當中的 CPU 成績為 96344 分,而 GPU 成績則為 70740 分,唔算好,但也不算差。

相機測試:1 億像素相片細緻度相當高,不過也太佔空間吧

事實上,要評論影相實力,並不能單看相機像素,畢竟如果像素愈大就叫愈好,這樣的說法也未免太兒戲,還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到成像質素,例如感光元件大小、光圈大小等等。小米 Note 10 Pro 用上了 1/1.33 吋的超大感光元件,而且光圈值有 F1.69,更用上了八片式鏡頭,能夠拍攝出更清楚、銳利的影像,並支援 Remosaic 技術,能夠做到硬件直出 1 億像素超高清相片,就算放到好大來看,細節都依然相當清晰。

不過這裡要提一提,1 億像素固然影到好多細節,但就是因為細節太豐富,導致每張用 1 億像素鏡頭拍出來的照片,Size 都相當大,一張相成 2X MB,相當佔空間。小米 Note 10 Pro 具有五鏡頭的組合:

  • 1 億像素 (超高解像度)
  • 2,000 萬像素 (超廣角)
  • 1,200 萬像素 (人像)
  • 500 萬像素 (5 倍長焦)
  • 200 萬像素 (微距)

而小編認為當中的 500 萬像素 5 倍長焦鏡頭,也是小米 Note 10 Pro 的殺手鐧之一,因為它的遠攝實力,實在能夠媲美華為 P30 Pro,同樣做到 5 倍光學變焦、10 倍混合變焦以及 50 倍數碼變焦。一部 $4000 有找的手機,就已經用到這麼屈機的相機功能,光是這點已經贏華為幾碼遠。大家又同意嗎?

小米 Note 10 Pro 使用的是中間 ISOCELL,S20 Ultra 使用 ISOCELL Plus

1 億像素拍攝

小米 Note 10 Pro 鏡頭有 1 億像素主要原因係用 Samsung 的 ISOCELL 感應器,是手機界第一款超過 1 億像素的手機圖像感應器,也是一款具有更大的 1/1.33吋傳感器,配合鏡頭的 F/1.65 大光圈及 OIS 防手震。下圖左邊是用 1 億像素鏡頭拍出來的照片,而右邊則是從這張 1 億像素成像 CUT 出來的一小部份,可以見到就連這麼細的禮物盒,放到這麼大都能夠保留細節,相當清晰,這點實在令人震驚。

超廣角拍攝

影風景相用超廣角拍攝,的確影到感覺良好的照片。不過一般手機用超廣角拍攝,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左右兩邊會出現變形情況。而因為小米 Note 10 Pro 具備「超廣角畸變矯正」功能,你會發現最後出來的成像,並沒有因超廣角拍攝而造成變形。

超廣角拍攝

1 – 50 倍變焦拍攝

以上四張相片,分別用 1x 普通、5x 變焦、10x 變焦以及 50x 變焦,在一座天橋上同一位置進行拍攝。比較值得留意的,是 5x 以及 10x 的變焦,得益於小米 Note 10 Pro 的 5 倍光學變焦以及 10 倍混合變焦,令拍攝出來的成像依然保有相當清晰的細節,在這兩張照片中,我們幾乎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巴士上的車牌號碼 (這功能也未免太強了吧!);而雖然小米 Note 10 Pro 高達 50 倍的數碼變焦,的確可以影到十分遠的東西,但明顯會「起渣」,一片模糊。

2cm 微距拍攝

小米 Note 10 Pro 的 200 萬像素微距鏡頭,能夠在 2cm 的距離之下進行拍攝,於是乎小編就嘗試拍攝一棵聖誕樹上的公仔,拍攝出這個效果,可以見到這麼近距離拍攝,都可以拍得相當清楚。

2cm 微距拍攝

結論

試玩過這部小米 Note 10 Pro,我可以同大家講,它是我近年罕見會真心覺得不錯的小米手機,雖然在這篇文章中,小編花了很大篇幅分享好多它在相機部份的特色,例如 1 億像素鏡頭、50 倍數碼變焦、2cm 微距拍攝等等,但其實除此之外,它還有不少的優點,5260mAh 大電池,又真的不能小看,而且整體設計、造工良好,再加上又有 NFC、屏下指紋等技術,一部手機基本應有的功能,小米 Note 10 Pro 應有盡有,賣價 $4000 有找,想要一部影相靚嘅手機,揀呢部並不過份。

不過並非說小米 Note 10 Pro 沒有缺點,最重要的是它效能部分只屬中階,採用的是 Qualcomm S730G,並不是旗艦級的 S8xx 系列,另外它沒有 microSD 擴充,雖然內置的 256GB ROM 應該可以讓用家撐到一段時間,但當內存滿了的時候,沒有 microSD 擴充還是會令人很徬徨。

事實上,小米 Note 10 Pro 還有一個稍為低階的版本,它的名字叫小米 Note 10,外觀上基本一樣,最主要不同是,小米 Note 10 的相機鏡頭是七片式,而小米 Note 10 Pro 則是八片式,讓小米 Note 10 Pro 成像更銳利清晰。同時,小米 Note 10 內置 6GB RAM + 128GB ROM,而小米 Note 10 Pro 則內置 8GB RAM + 256GB ROM,這就是兩機之間最主要的分別。而小米 Note 10 建議零售價為 $3399,小米 Note 10 Pro 建議零售價則為 $3999,相差 $600 大家又會選擇哪一部呢?(無理由揀平啲個部)

【推薦】寵物飲水機評價 2019:Petkit、Petoneer 比較、使用要點及問題

2

飲水身體好,每日都要飲 8 杯水,依個雖然唔係咩大道理,但就係人都知,不過對於動物來說,佢地又未必會定時定量走去飲水,原因在於動物的天性都係鍾意飲活水源,平時就咁擺一碗水係度,真係吸引唔到佢地飲,所以市面又推出左名為「寵物飲水機」既好物,恰好利用動物既天性,令水源不斷流動,從而吸引貓貓、狗狗飲水。

好啦,到底咩係寵物飲水機呢?今次同你一文解說其工作原理、使用要點,以及運作上遇到既特別問題,仲會詳盡介紹埋不同品牌的水機俾你,同時比較一下兩大熱門型號:Petkit 及 Petoneer 的特點。

傳統喝水方式的缺點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般傳統的餵水方式就係會單單放一碗水,或者使用掛架式的水樽。傳統放碗水的方式,令灰塵、毛髮容易掉落水中,貓貓、狗狗要彎曲起個身去飲,對於年輕、健康的動物當然不會構成問題,問題就在於高齡的動物,曲起身會對牠們的頸部、脊椎帶來負擔。至於掛架式的水樽,亦未必令貓咪及大型的狗仔用舒適的姿勢飲水,直接影響牠們喝水的意慾。

仲有一個關於動物生理的重點,就是嘴旁兩邊連接神經系統的鬍鬚,由於是幫助動物貓咪判斷與物體的距離和方向,如果所用的容器太細的話,會令牠們的鬍鬚觸碰到容器的邊,直接造成困擾的狀況,影響飲食和喝水的意慾。所以大家要慎選寬口的容器及水機。

寵物飲水機結構解說

了解牠們的習性之後,接下來就是為寵物飲水機進行解說,寵物飲水機是由儲水倉、水泵組合、過瀘系統及活水盤而成,然後各品牌再加入特別的功能。例如 PETKIT 第 2 代 寵物智能飲水機可搭上加溫器,而 Petoneer Fresco Ultra 智能寵物飲水機,更具有 WiFi 連線功能,可以透過手機 app 監控水機運作,也可以連結 Google Assistant 及 Alexa。

  • 活水盤
  • 過濾系統
  • 水泵組合
  • 儲水倉

寵物智能飲水機內設有一個儲水倉,當接上電源運作時,水源會透過機內的水泵把水從儲水倉泵至頂部的出水口,湧向水糟的位置,而頂部水槽設有疏水孔,水會經過三重過瀘系統,配合瀘芯、瀘綿,以隔絕灰塵、毛髮之後,並再次向下流回儲水倉,形成一個活水循環系統。

不過要注意,寵物飲水機的過濾功能只是基本過濾,並不能與人類用的濾水機相比。各位貓奴唔好一時口渴,與主人共飲一水。

水機就是要造出「活水源」

水循環系統令水不斷流動,形成一種如「活水源」的環境,引發動物愛喝活水的天性,吸引佢地埋去飲更多的水,同時水機的頂層水槽邊位低,設計上巧妙地避開鬍鬚,減低鬍鬚觸碰到容器的機會。此外,由於機體都具有一定的高度,迎合不同身型的貓咪及狗仔,不會過低或太高,而影響牠們喝水。

寵物飲水機的選購要點

過濾會否是「假.過濾」?

大家在選購時,相信都會著重於水機過濾系統的部份,唔講你唔知,並唔係每一個牌子的水機都有依個系統,亦有部份聲稱有既,原來只不過是一塊簡單又薄過瀘紙,過瀘唔夠好的話,浮於水既毛髮、灰塵就會積晒係機內的水泵,除左水唔乾淨之外,仲好容易整壞部水機,所以大家選購既時候,要留意一下過瀘系統。

運作噪音會否過大?

此外,雖然寵物飲水機係為貓、狗而設,不過都要顧及「人」的部份,如果開機運作時,水泵發出太大嘈音,夜闌人靜時水流的聲音,亦會對生活帶來困擾。

無水會否提示/斷電?

其次,萬一儲水倉內無水,水泵就會因「乾燒」而壞,仲有,所以機身一定要有水量不足的提示功能,或者低過某水位,而啟動自動關機、斷電,以保安全。

所以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就要搵一部具有超靜音馬達的水泵,最好就係可以配合埋智能運作模式,可以因應日間、夜間而改變出水的頻率,儘量減低音量帶來的騷擾。

寵物飲水機評價 2019

市面上現時較流行的飲水機有 2 大品牌:PETKIT 及 Petoneer,兩個品牌分別有推出 4 個不同型的寵物飲水機,機款的設計相近,具備大容量的儲水倉、多重過瀘系統、寬闊的頂部水槽,分別就在額外功能:

PETKIT EVERSWEET 第 2 代水機

優點:三重過瀘、智能雙運作模式、水量不足提示、自動關機、設加溫器出暖水
缺點:塑膠料機身、沒有後備電池,斷電不可運作。

機身尺寸為 18 x 18 x 15.5cm,儲水量為 2 公升,機身搭載了三層過濾系統,水由頂部水槽回流時,都會經過大網孔、微孔瀘綿、瀘芯,最後流回至底部的儲水倉,同時再經水泵湧至出水口,成為活水流循環系統,而且亦有更換濾芯提醒,令你掌握定時更換濾芯,確保水源健康。

機身採用超靜音馬達,配合智能運作雙模式的話,會因應日夜不同的時間,而改變湧泉頻率,減低水流聲引起的滋擾感覺,另外亦設有水量不足警示燈,當水位低至安全級別時,就會自動關機,保障用家。

仲有,PETKIT EVERSWEET 第 2 代水機亦有推出週邊配件,就係可以配合加溫器一齊用,冬天都可以提供暖水俾貓仔、狗仔飲。

售價:HK$358
查詢:PETKIT 第 2 代水機

PETKIT EVERSWEET 第 3 代水機

優點:智能脈沖水流、內置後備電池可不斷電運作、不鏽鋼機身,無咁易滋生細菌
缺點:儲水倉容量減少,不可搭配加溫器

第 3 代水機採用全新的設計,升級為 304 不鏽鋼,並改為圓筒式外觀,而儲水量則變小為 1.35 公升,好處就係無咁容易滋生細菌,同樣都有三層過濾系統及更換瀘芯提醒功能。特別之處在於一改水泵的設計,採用智能脈沖方式,頂部水槽的浮毛推至濾芯,更佳的過瀘效果。

全新的超靜音馬達比上一代減少 25% 噪音,配備智能運作雙模式,可因日夜而改變頻湧泉的出水效果,水機同時設有低水位提示,當水量不足時就會自動停機,避免發生意外,當家中停電的話,內置後備電池可確保水機不斷運作,即係你去左旅行或屋企無人都唔怕寵物無水飲。

售價:HK$658
查詢:PETKIT 第 3 代水機

Petoneer Fresco Ultra UV 殺菌型 智能寵物飲水機

優點:紫外光殺菌技術、手機 APP 管理、支援 WiFi 連線成為智能家電
缺點:價格非常高、塑膠物料

Petoneer Fresco Ultra 比起前兩者貴一倍!原因就係在於多左「紫外光殺菌技術」及「手機 APP 遠程管理」兩大功能,先簡單講介紹一下,水機都有多重過瀘功能,運作與 PETKIT 沒有多大的分別,水從頂部水槽回流時,都會經過網孔、瀘綿、瀘芯,最後流回至底部儲水倉,同時再由水泵把水湧出水口形成為活水循環。

三機的重點分別就係在於 Petoneer 在 2L 大容量的儲水倉內加入 UV253.7 紫外光殺菌技術,雖然都係塑膠物料呀,但用左紫外光就真係唔止清毛髮同灰塵,仲殺滅埋細菌,另外仲有高精度 TDS 水質探針,可以檢測到水質的情況,令你一目了然。缺水、換水、濾芯更換提醒這些功能都齊備。

機身採用超靜音水泵,亦有睡眠燈光感測,這些為「人」而設的功能,水機只需要用 USB 5V 供電就可以運作,5V 係咩概念?咪就係平時用黎充電話既移動電池,都已經可以足以供電俾水機,夠晒安全。

最後,Petoneer Fresco Ultra 係有自家專屬既應用程式,你可以從手機遠程控制水機,或查看水質的問題、水量等數據,既然可以用 app ,亦代表水機可以透過 WiFi 連接網絡,Petoneer 現時係支援 Google Assistant 和 Amazon Alexa 兩大語音系統,如果你有玩開智能家居既,依部機就啱晒胃口。

售價:HK$1,277
查詢:Petoneer Fresco Ultra

Petoneer Fresco Pro 智能寵物飲水機 (WiFi版)

優點:手機 APP 管理、支援 WiFi 連線成為智能家電
缺點:塑膠物料、不可無線運作

如果 Fresco Ultra 太貴的話,又想把寵物水機融入智能家居生態圈,你可以揀同品牌,平少少既 Petoneer Fresco Pro 智能寵物飲水機,外型設計與功能大致與前者相同,最大的分別就是其 2L 的儲水箱內沒有了「紫外光殺菌技術」。

Petoneer Fresco Pro 同樣地具有多重淨化過瀘系統,把水中的雜質去除掉之後再由水箱把水往上泵出,營造活水源的感覺,至於為「人」而設方面,機身採用超靜音水泵,亦有睡眠燈光感測,能夠因應光線而判斷你的作息時間,從而控制水流量。

此外,Petoneer 的專屬應用程式,讓你可以遠程控制 Petoneer Fresco Pro,只要連接上家中的 WiFi 網絡,你便可以在 app 的介面中查看水質、水量等數據,同時支援 Google Assistant 和 Amazon Alexa 兩大語音系統,即係可以叫:「OK,Google turn on/off [Petoneer Fresco Pro]」,控制水機開關。

售價:HK$798
查詢:Petoneer Fresco Pro(WiFi版)

平、中、貴價 揀邊部好?

如果沒有特別要求既,PETKIT 第 2 代水機係最簡單既選擇,重點係夠晒平,而同品牌既第 3 代水機就再靜啲之於,由於採用不鏽鋼機身,所以係無咁易滋生細菌,比較健康,價錢亦係中等位。雖然,Petoneer 有 UV 紫外光殺菌,仲支援 app 同 WiFi 連線,可以加入智能家居既生活圈,不過成千幾蚊就似乎未必個個負擔得起。

總之寵物水機就有平價、中價、貴價,單純從「寵物」出發既,可以揀平價既 PETKIT 第 2 代,想多少少為「人」著想,就中價機既就係 PETKIT 第 3 代,錢完全唔係問題的話,就直接買最貴架啦!

【開箱評測】頂級三頻 WiFi 6 路由器:NETGEAR RAX200 與 ASUS GT-AX11000

自從 WiFi 聯盟推出 9.6Gbps 的 WiFi 6 制式(前稱:802.11ax),相關的 Router 便如雨後春筍,而最頂級的已進化至三頻,NETGEAR Nighthawk RAX200 AX12 和 ROG Rapture GT-AX11000 是當中的表表者,兩者速度均達 11,000Mbps,價位也在五千港元上下,消費者要如何選擇?

WiFi 6 優勢:OFDMA

在進入比拼之前,先來了解一下 WiFi 6 Router 升級三頻後所帶來的好處。眾所周知,WiFi 6 的優勢在於會利用 OFDMA 排程,同時傳輸多個裝置的所用數據,有效減少頻寬負荷和延遲,因而上載和下載速度都得以提升,比一般的快 4 倍,除了令線上遊戲、4K/8K 串流影片、以及使用 AR/VR 時表現更流暢外,同時亦有助打造智能家居。

值得一提是,要發揮 WiFi 6 的優勢,所連接 Router 的裝置如手機、Notebook 或平板電腦都需支援WiFi 6規格,例如筆者所用的 Samsung Note 10+ 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 Samsung S10 / Fold 系列、iPhone 11 系列、Lenovo / HP 最新 Notebook 也支援 WiFi 6)。補充一點,如大家所用的桌面電腦不支援 WiFi 6 也不需擔心,只需加裝一張網絡卡便可。

三頻加持速度更穩定

一般 WiFi 6 Router 只提供傳統的雙頻連接,最新的產品已支援三頻,除了有傳統的 2.4 GHz 與 5 GHz 雙頻管道外,還更進一步把那 5 GHz 分流為二,與 2.4GHz 頻段組合成三頻 AX 無線網絡,即一個 2.4GHz 與兩個 5GHz 頻段,三頻 Tri-Band Wi-Fi,來優化每部所連接的裝置上網速度。

  • NETGEAR Nighthawk AX12AX200
  • 規格:IEEE 802.11 a/b/g/n/ac、Wi-Fi 6 (802.11ax)
  • 頻譜:2.4GHz、2x 5GHz
  • 天線模式:「Tx︰4 + Rx︰4」@ 2.4GHz、2x「Tx︰4 + Rx︰4」@ 5GHz
  • 無線連線速度:1,148Mbps @ 2.4GHz、2x 4,804Mbps @ 5GHz
  • 有線介面:1x 1Gbps WAN、1x 2.5Gbps WAN/LAN、4x Gigabit LAN、2x USB 3.0
  • 支援:64/128-bit WEP、WPA、WPA2、WPA3、WPS
  • 其他功能:硬碟、打機分享、VPN 伺服器、QoS
  • ASUS ROG Rapture GT-AX11000
  • 規格:IEEE 802.11a/b/g/n/ac、802.11ax
  • 使用頻譜:2.4GHz、2 x 5GHz
  • 天線模式:「Tx︰4、 Rx︰4」@ 2.4GHz、2x「Tx︰4、Rx︰4」@ 5GHz
  • 無線速度:1,148Mbps @ 2.4GHz、2x 4,804Mbps @ 5GHz
  • 介面:1x WAN、4x Gigabit LAN、1x 2.5Gbps LAN、2x USB 3.0
  • 保安技術支援:64/128-bit WEP、WPA、WPA2、WPS
  • 其他功能:硬碟、寬流動寬頻手指分享、VPN、Parental Control、Ai Cloud、WTFast

規格比拚:ASUS 輸三頻非全 WiFi 6

NETGEAR Nighthawk RAX200 WiFi 6 Router 支援雙向 (上行,下載) OFDMA,並搭配 12-Stream MU-MIMO 傳輸技術,其三頻最多同時支援 12 個串流(四個 2.4GHz + 兩個 5GHz 各四個),提供11,000Mbps 無線連接速度。

此外,產品內置了 64bit 1.8GHz 四核處理器及 8 枝高性能天線,可放大 WiFi 訊號,增加覆蓋範圍;機身具備五個 GbE級 (WANx1+LANx4) 網絡插槽,可透過鍊路聚合 (Link Aggregation) 倍增頻寬,並設有一個 2.5 / 1Gbps Multi-Gig端子,連接 NAS 伺服器時增加傳輸速度(Synology / QNAP 等 NAS 均支援)。 

RAX200 採用機翼式隱藏天線設計
RAX200 接口數量不算多,但勝在種類豐富
WPS 制等隱藏於機面

至於 ROG Rapture GT-AX11000 規格與 NETGEAR Nighthawk RAX200大致一樣,但從下表可見,最大分別是其中一個 5GHz 頻段只屬 AC 標準(唔通呢啲就係所謂嘅假AX三頻?),記憶體容量也少一倍,為 256MB。

ASUS GT-AX11000 採用同系經典八天線陣列設計,威猛十足
指示燈在前方,清晰可見
後方插頭整齊有序,雙方數量一致

外型比拼:RAX200 順眼 / GT-AX11000 動感

外型上,NETGEAR Nighthawk RAX200 WiFi 6 Router 由於把天線內置於兩翼內,整體外觀有如戰機,有如家中陳設,看起來比有 8 枝大線外露的 ROG Rapture GT-AX11000 順眼(主要係女主人眼中較順眼),清潔起來也較方便。

重量和體積方面,Nighthawk RAX200 較輕巧,易於擺放,而 ROG Rapture GT-AX11000 則定位電競,所以 ROG Logo 設有 RGB 七彩燈效,支援數百種顏色顯示,並提供靜態、脈動、色彩循環、彗星及快閃猛擊 5 種燈效,動感十足

GT-AX11000 / RAX200 的平面視覺

安裝過程:

先來安裝ROG Rapture GT-AX11000,它機底印有 SSID 的標籤,卻沒有提供密碼,於是先以 Note 10+ 手機隨意連一個 Asus 的 SSID,按盒內指引以瀏覽器進入官網,其後便可設定密碼,完成後按指示更新 Firmwire 即可。

至於 Nighthawk RAX200 機底印有 SSID 的標籤和密碼,選用有關 SSID 後輸入密碼,隨即自動進入手機瀏覽器開始設定,主要是自定各 SSID 的密碼,完成後按指示更新 Firmwire 即可。

以用家體驗而言,Nighthawk RAX200和 ROG Rapture GT-AX11000 在安裝過程上一樣順暢,唯在硬件組裝方面,後者需安裝 8 枝天線,有點費時。

訊號強度、速度實試

是次測試在本人公司的 500Mbps 寛頻進行,均是以 WiFi 6 手機 Note 10+ 進行 Speedtest,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在公司內無阻隔情況中,另一個是在公司門外約 100 尺外的轉角距離,詳情參照下圖。

在訊號方面,Nighthawk RAX200 和 ROG Rapture GT-AX11000 即使在遠距離的測試位 2,依然可連接 Note 10+ 執行Speedtest;速度上,三頻 WiFi 6 的數字確是突破天際,遠超過三數千元內的 Router 不到 100Mbps 的水平,這是從 App 內歷史紀錄參照得到(如圖)。

歷史速度無法超越 100Mbps

NETGEAR RAX200 速度大幅拋離

仔細分析測試結果,發現在 5GHz 下,Nighthawk RAX200 的上載速度較為優勝,下載則不相上下。要留意是,在 2.4GHz 情況下,Nighthawk RAX200的 上下載速度都拋離了 ROG Rapture GT-AX11000。

個人認為,NETGEAR Nighthawk RAX200 AX12 比較可取,除了在 2.4GHz 表現佔優外,面對女主人猛烈的清潔攻勢也較有勝算,有此擔憂的朋友們應該明白。

NETGEAR Nighthawk RAX200 定價$5,280
ASUS ROG Rapture GT-AX11000 定價$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