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4

Huawei Pura X 拆解視頻展示內部結構

華為於三月發佈了 Pura X,這款設備再次在形態上帶來創新,繼 Mate XT 之後,Pura X 採用翻蓋式可摺疊設計,展開時的屏幕比例為 16:10,呈現出小型平板的外觀。市場上尚無類似產品,華為在尋求創意改進形態方面的努力值得讚賞,而非不斷推出類似的可預測設備。

然而,這款設備顯然並不適合所有人。首先,由於是華為產品,這意味著無法使用 Google 服務,而其形態設計可能也會讓部分用戶感到不便。此外,華為的芯片性能也並不理想。儘管如此,Pura X 仍然引人入勝,對於想了解內部結構的人來說,現在有機會透過視頻進行觀察。該視頻為中文,但如果開啟自動翻譯字幕,效果相當不錯。

有趣的是,Pura X 的 SoC 包裝方式與 Apple 類似,而中框的供應商也是 Apple 的合作夥伴。如需進一步了解 Pura X,已經有詳細的實機評測可供參考。

規格 描述
顯示屏 16:10 屏幕比例
價格 $[價格] / 約 HK$ [價格]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amsung Galaxy Z Fold 7 發佈日期及預訂時間推測

根據最新的消息,Samsung Galaxy Z Fold 7 可能會成為今年最佳的可摺疊手機,因為有傳聞指出這款繼任 Samsung Galaxy Z Fold 6 的新機型將會有顯著的升級。雖然目前尚未正式發佈,但預計很快就會推出,以下是對 Samsung Galaxy Z Fold 7 的發佈日期、預訂日期和運送日期的預測,這些預測基於各種泄露信息、傳聞以及 Samsung 以往的時間安排。

在發佈日期方面,預測 Samsung Galaxy Z Fold 7 將於 7 月 2 日或 7 月 9 日進行發佈。這是因為過去幾款機型均是在 7 月發佈,根據韓國媒體 The JoongAng 的報導,預計這款手機會在 7 月初亮相,這意味著可能在前幾周內發佈。此外,Samsung 通常在星期三揭曉新的 Z Fold 型號,因此 7 月 2 日或 7 月 9 日是最有可能的選擇。儘管 The JoongAng 的報導可能不準確,但考慮到去年 Samsung Galaxy Z Fold 6 是在 7 月 10 日發佈的,且 Samsung 近幾年來的發佈日期都逐漸提前,因此預計今年也會遵循這一趨勢。

在預訂日期方面,預測 Samsung Galaxy Z Fold 7 的預訂將於 7 月 2 日或 7 月 9 日開放。這是因為 Samsung 通常會在發佈新設備的同一天開放預訂,例如 Samsung Galaxy Z Fold 6、Samsung Galaxy Z Flip 6 和 Samsung Galaxy S25。因此,儘管有可能 Samsung 會打破這一慣例,但這種可能性不大。如果預訂日期有所變動,可能是因為發佈日期的預測出現錯誤,無論何時發佈,幾乎可以肯定會在同一天開放預訂。

至於運送日期,目前的預測相對不確定,因為這不僅取決於發佈日期的準確性,還因為 Samsung 在運送時間上並不如預訂時間那樣一致。不過,根據以往幾款 Samsung Galaxy Z Fold 型號和其他 Samsung 手機的模式,運送通常會在發佈後約兩周進行。具體的時間差異通常在 12 至 16 天之間。因此,如果 Samsung Galaxy Z Fold 7 是在 7 月 2 日發佈,則可能在 7 月 16 日運送,或者前後一兩天。如果是在 7 月 9 日發佈,則運送時間可能會在 7 月 23 日左右。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Google 發佈 NotebookLM 應用程式,將於 2025 年 5 月 20 日登場

NotebookLM 移動應用程式現已上架,將於不久後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推出,預計在 2025 年 5 月 20 日的 Google I/O 大會上將有更多消息發佈。

Google 上月已暗示 NotebookLM 應用程式即將到來,現在該 AI 研究應用程式已在 Google Play 商店和 Apple App Store 上架。雖然目前無法下載,但可進行預訂,預訂後應用程式將在正式推出時自動下載到手機上。根據 Apple App Store 的資訊,正式發佈日期為 2025 年 5 月 20 日,正好與 Google I/O 2025 開幕日相同。

NotebookLM 是一款基於 AI 的資源工具,可以整合來自文件、網頁等的資訊,並提供智能摘要、回答數據問題,甚至能夠生成虛擬播客。根據應用程式的截圖,似乎將包括播客創建功能,還有添加來源的界面,以及與 AI 進行對話的面板。

NotebookLM 是 Google Gemini 的一個有用替代選擇,特別適合需要 AI 幫助處理特定資料的情況,例如科學研究項目或當前行業趨勢報告。根據使用經驗,NotebookLM 通常比 Gemini 更加正式,並且所有回應均附有引用,以便用戶檢查是否有錯誤。如果訂閱 Google One AI Premium 計劃,NotebookLM 還提供更高的使用限制和更多的自定義選項。

預計在 2025 年 5 月 20 日的 Google I/O 大會上,將會有大量關於 AI 的新資訊發佈,包括可能針對搜尋的 AI 模式更新,屆時將會持續報導所有相關公告。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Google 發佈 NotebookLM 應用程式,將於 2025 年 5 月 20 日登場

NotebookLM 手機應用程式現已上架,預計將於 2025 年 5 月 20 日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正式發佈。雖然目前尚未開放下載,但用戶可以進行預訂,屆時應用程式將自動下載至手機。根據 Apple App Store 的資訊,這一日正好是 Google I/O 2025 的開幕日,屆時將有更多相關消息公布。

NotebookLM 是一款基於人工智能的資源工具,可以整合文件、網頁等資訊,提供智能摘要,並能對數據進行提問,甚至生成模擬播客。根據應用程式的截圖顯示,NotebookLM 將包含播客或「音頻概述」創建功能,並提供添加來源和與人工智能進行對話的面板。

NotebookLM 是 Google Gemini 的一個有用替代方案,特別是在用戶需要針對特定資料集獲取 AI 協助時,例如科學研究項目或行業趨勢報告。根據使用經驗,NotebookLM 通常比 Gemini 更為嚴肅,並在所有回應中提供引用,方便用戶檢查其準確性。此外,訂閱 Google One AI Premium 計劃的用戶將享有更高的使用限制和更多自定義選項。

隨著 Google I/O 2025 的臨近,預計將有大量與 AI 相關的消息發布,包括可能針對搜索的 AI 模式更新。Apple 在推動創新和市場競爭方面的優勢將持續影響業界,顯示出其在技術領域的成長潛力。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儲值卡評測請即睇:SIM Card 大全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sim-card-review/

Honor 400 Pro 在 Geekbench 測試中顯示規格細節

最近有關 honor 400 和 honor 400 Pro 的消息不斷流出,今日 honor 400 Pro 在 Geekbench 在線數據庫中被發現。這證實了該設備搭載 Snapdragon 8 Gen 3 SoC,並在測試中配備了 12GB RAM。

honor 400 Pro 將從發佈之日起運行 Android 15。根據先前的傳聞,該設備將配備 2 億像素主攝像頭、50 百萬像素長焦攝像頭、50 百萬像素自拍攝像頭、6.7 英寸「1.5K」OLED 顯示屏,具備 120 Hz 刷新率,並搭載 5,300 mAh 電池,支持 100W 快速有線充電。其厚度約為 8.1mm,重量為 205g。

目前尚不清楚 honor 400 和 honor 400 Pro 何時會加入已正式發佈的 honor 400 Lite 產品線,但將會持續關注後續消息。

型號 處理器 RAM 主攝像頭 長焦攝像頭 自拍攝像頭 顯示屏 電池 厚度 重量 價格
honor 400 Pro Snapdragon 8 Gen 3 12GB 2 億像素 50 百萬像素 50 百萬像素 6.7 英寸 “1.5K” OLED, 120 Hz 5,300 mAh, 100W 快充 8.1mm 205g $[價格] / 約 HK$ [價格]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amsung Care+ 現在允許現有旗艦機型用戶報名參加

Samsung Care+ 通常僅在購買新設備時可用,但從現在起至 6 月 15 日,所有擁有特定設備的用戶均可報名參加。這些設備包括 Galaxy S25、S25+、S25 Ultra、Z Fold6、Z Flip6、Tab S10+ 和 Tab S10 Ultra。這對於那些在購買時未報名的用戶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機會。

報名時,設備需保持良好狀態。如設備損壞,則需先進行修理,才能報名參加 Care+。Samsung 將通過視頻通話來驗證設備的狀況。

Samsung Care+ 的價格依設備而異,日費介於 $0.32 至 $0.58 之間,約 HK$ 2.50 至 HK$ 4.52。該服務包括對跌落和液體濺灑造成的損壞無限次修理,當天提供 $0 的屏幕和背面玻璃修理,以及對遺失或被竊設備的當天更換。此外,還提供 Knox Guard Security,所有維修和更換服務均在美國超過 700 家 Samsung 授權地點進行,由認證技術人員使用正品 Samsung 零件進行維修。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Joyoung 九陽母親節有獎問答活動|贏取北海道雙人來回機票!

母親節將至,Joyoung 九陽特別舉辦有獎問答活動,讓大家除了表達對母親的感謝與愛意外,還有機會贏取豐富禮品,包括國泰航空雙人來回香港至北海道經濟客位機票(價值 $11,160)及 HKTVmall 電子購物禮券。是次活動由 2025 年 5 月 4 日起至 5 月 18 日舉行,所有參加者只需完成指定步驟,即可獲得參加資格。最具創意及心思的回答將有機會獲得獎品。

參加方法如下:

首先,參加者需讚好 Joyoung HK Facebook 專頁並追蹤其 Instagram 帳號。其次,需要讚好 Facebook 上的有獎問答活動帖子,並將該帖文分享到個人 Facebook 專頁(分享權限需設為公開)。最後,填寫活動表格並回答問題。

活動表格連結如下:
https://forms.gle/vErDSmcGBVvimaoN9

獎品詳情包括:

- 國泰航空雙人來回香港至北海道經濟客位機票(價值:$11,160),名額共兩個。得獎者須於活動期內購買任何 Joyoung 香港行貨產品,並上載有效購買單據。
- HKTVmall $500 電子購物禮券,有效期至 2026 年 4 月 30 日,名額共十個。

【開測測試】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卡

ROG Strix 系列的 GeForce RTX 50 終於上市了!

在結束系列 GeForce RTX 5060 Ti 顯示卡測試之後,我們又回到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卡身上。

原因很簡單,因為 GeForce RTX 5070 Ti 的 ROG Strix 系列顯示卡終於要上市了。

ASUS 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有了些改變,也就是讓 ROG Astral 取代 ROG Strix 成為最高階的顯示卡系列產品線,至於 ROG Strix 與 TUF Gaming、ProArt、Prime 與 DUAL 等系列則是提供玩家不一樣的選擇。

旗艦級別的 ROG Matrix 依舊存在,只是不到用時,我們不會見到它的身影。

與 ROG Astral 的 4 風扇設計顯示卡不同,ROG Strix 維持 3 風扇設計,同樣在 ID 設計上沒有 ROG Astral 那麼奢華。相較之下,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沒有 ProArt 那般低調,或者是 TUF Gaming 般的強悍,但金屬銘板,搭配透明塑膠上蓋的設計,讓我們有延續 GeForce RTX 40 系列的風格在。

3.2 槽設計的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採用雙滾珠軸承的 11 葉軸向式風扇,且在散熱鰭片方面導入與 ROG Astral,甚至是過去 ASUS 顯示卡沒有採用的波浪式鰭片設計。

波浪式鰭片設計,也許是一種試驗與嘗試,就如 ROG Astral 全黑化鰭片設計般。

風扇葉片採用正反正配置,在 50 度以下不會轉動,但 GPU 溫度達到 55 度後,風扇就會開始慢速轉動。

另一方面,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不是使用傳統銅底,反倒是使用較貴的 Vapor Chamber 與 GPU 接觸,提供更佳的散熱表現,用以提升顯示卡的效能表現與穩定度。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的顯示卡熱管配置也相當有趣,因為總數 8 根熱管中,可以見到 8mm 與 6mm 熱管的相互搭配。

在 GPU 的導熱材質部分,ASUS 選擇表現更佳的相變化導熱片(Phase-Change GPU Thermal Pad)。相變化導熱片對於銅低或者是 Vapor Chamber 的平整度有一定要求,若平整度較差,整體散熱表現會有所打折。

此外,相變化導熱片在剛使用時,與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整張顯示卡的散熱表現也會不一樣。背板部分也可以見到相當大的開孔,其目的是用以強化散熱表現。

就如 ROG Astral 藉由第 4 顆風扇快速將顯示卡熱管的熱排出般,顯示卡背板有無開孔,或者是開孔大小,對於整張顯示卡的散熱是有一定影響的。

反向的 12V-2×6 接頭,以及 P-Mode 和 Q-Mode 的雙 vBIOS 設計都能在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卡上見到;比較有趣的是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的 P-Mode 與 Q-Mode 有些許差異,前者的 TGP 為 320W,且風扇轉速更積極,至於後者的 TGP 則是與標準 GeForce RTX 5070 TI 同為 300W。

與正常 4 組 I/O 配置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不同,ROG Strix 顯示卡擁有 3x DisplayPort 2.1b + 2x HDMI 2.1b 共 5 組 I/O 配置,搭配上 SU304 不鏽鋼材質的 I/O Bracket。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的 RGB 配置相當特別,除了上方的導光條外,ASUS 也將 RGB 燈效發散到風扇葉片上,這樣的呈現方式不免讓我們回想到 ROG Strix GeForce RTX 30 系列般的風格。

與一般的 GeForce RTX 5070 Ti 不同,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卡 P-Mode 的 TGP 為 320W,因為在實測部分,我們套用這個模式進行;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7 9800X3D,搭配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主機板進行。

3DMark –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3DMark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GeForce RTX 5070 Ti
TIme Spy 22770 24920 8.628%
Graphic score 24556 28079 12.547%
CPU score 16127 15220 -5.959%
TIme Spy Extreme 10985 12085 9.102%
Graphic score 12042 13694 12.064%
CPU score 7339 7256 -1.144%
Fire Strike 45845 51674 11.280%
Graphic score 56166 67345 16.600%
Physics score 40057 39587 -1.187%
Combo score 21211 22594 6.121%
Fire Strike Extreme 28022 33661 16.752%
Graphic score 29285 35094 16.553%
Physics score 40031 39587 -1.122%
Combo score 15802 19857 20.421%
Fire Strike Ultra 15070 18577 18.878%
Graphic score 14804 18523 20.078%
Physics score 39661 39648 -0.033%
Combo score 8397 10466 19.769%
Steel Nomad 5707 7037 18.900%
Steel Nomand Light 26226 30502 14.019%
Portal Royal 16067 19738 18.599%
Speed Way 6529 7771 15.982%
DLSS Feature Test(FG OFF) 34.71 43.29 19.820%
DLSS SR Performance
4x 281.53 N/A

4K Gaming –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4K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GeForce RTX 5070 Ti
Borderlands 3(ULTRA|DirectX 12) 89.78 101.46 11.512%
CS2(VERY HIGH) 142.9 178.8 20.078%
Cyberpunk 2077
ULTRA 45.33 60.34 24.876%
RT_ULTRA 26.57 31.02 14.346%
PT 13.85 15.58 11.104%
PT_Performance_FG 78.8 N/A
PT_Performance_FG_4X|DLSS 4 162.05 N/A
Final Fantasy 14 Dawntrail 145.76 151.11 3.540%
Hitman 3 142.35 166.97 14.745%
Metro Exodus(UTLRA) 89.49 101.2 11.571%
Rainbow Six Siege(ULTRA|VULKAN) 269 310 13.226%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HIGHEST) 118 136 13.235%
Total War:War Hammer 3 61 76.3 20.052%

1440p Gaming –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1440P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GeForce RTX 5070 Ti
Borderlands 3(ULTRA|DirectX 12) 165.79 175.2 5.371%
CS2(VERY HIGH) 278 318.8 12.798%
Cyberpunk 2077
ULTRA 107.11 127.07 15.708%
RT_ULTRA 54.58 59.48 8.238%
PT 30.78 34.8 11.552%
PT_Performance_FG 145.49 N/A
PT_Performance_FG_4X|DLSS 4 263.05 N/A
Final Fantasy 14 Dawntrail 285.31 296.66 3.826%
Hitman 3
MAX 263.48 286.23 7.948%
MAX|RT ON 90.26 N/A
MAX|RT ON|DLSS|FG 420.5 N/A
Guardian of Galaxy(ULTRA|RT_ULTRA) 130 153 15.033%
Metro Exodus(UTLRA) 136.82 150.15 8.878%
Rainbow Six Siege(ULTRA|VULKAN) 461 508 9.252%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HIGHEST) 222 253 12.253%
Total War:War Hammer 3 115 146.3 21.394%

ASUS 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調整了產品線策略,將 ROG Astral 加入到 ROG Strix 之上,而下面維持 TUF Gaming、ProArt、Prime 以及 Dual 系列,讓整個 GeForce RTX 50 的產品線相當豐滿。

不難見到,這樣的規劃也許是為了主機板相互搭配。

相較於 ROG Astral 在上蓋與材質方面的強化,ROG Strix 在上蓋與背板方面就親民許多。前面,我們也提到,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的上蓋設計,雖然沒有 ProArt 般低調,或者是 TUF Gaming 那樣強悍,但可以感受到 DUAL + ProArt 的影子出現在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 系列上。

另外,RGB 燈光呈現方式與 GeForce RTX 30 系列有些相同。相較於 ROG Astral GeForce RTX 50,ROG Strix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的的燈光設計可能會獲得更多玩家關注。

但,我們對於 ROG Astral 的喜好會更勝 ROG Strix 許多。

針對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的實測到這裡暫告一段落,謝謝收看。

【開測測試】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12G, 顯示卡

應該是最後一張 GeForce RTX 5070 的測試。

我們快速來看看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系列顯示卡。

WINDFORCE SFF 系列的 GeForce RTX 5070 顯示卡,其尺寸為 282 x 110 x 50mm,是一款符合 NVIDIA Small Form Factor 規範的 GeForce RTX 5070 顯示卡。

全黑色系設計,WINDFORCE SFF 系列外觀設計相當樸實,沒有太花俏的設計,更沒有任何 RGB 燈光效果加持,對於想要燈效的玩家們,這款顯示卡可能沒那麼符合需求。

WINDFORCE SFF 系列採用風之力散熱系統,搭配上 9 葉的 Hawk 風扇葉片,搭配上奈米石墨烯潤滑油,就官方說法是,相關潤滑油可以讓油封軸承風扇壽命延長 2.1 倍,使其耐用度與滾珠軸承一樣。

至於是否如此,就交給時間來解釋了。

另外,WINDFORCE SFF 系列也使用了導熱凝膠(對,就是那個伺服器等級的導熱凝膠),好在我們手上的卡,導熱凝膠並沒有溢出的問題。。。

3 風扇設計的 GeForce RTX 5070 Ti WINDFORCE SFF 搭配正逆轉功能,實際上轉動方向從左到右為逆轉|正轉|逆轉,GPU 溫度較低或者是低負載時,風扇會停止轉動,達成 0dBA 效果。

也許是因為產品定位關係,WINDFORCE SFF 系列的熱管與銅底並未進行表面處理,而是讓它維持原色(銅色)。

有趣的是,這款 GeForce RTX 5070 顯示卡也採用了反向的 12V-2×6 接頭。

也可以見到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顯示卡背板開了很大的孔,也就是所謂的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這樣的做法可以大幅提升顯示卡的散熱效率。

2 槽設計的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顯示卡提供 3x DisplayPort 2.1b + 1x HDMI 2.1b 供使用,這部分與大部分 GeForce RTX 5070 沒有太大差異。

跟著我們來看看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顯示卡的效能與溫度表現。

3DMark –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12G

3DMark FOUNDERS EDITION WINDFORCE SFF
TIme Spy 21130 20860 -1.294%
Graphic score 22357 22117 -1.085%
CPU score 16119 15779 -2.155%
TIme Spy Extreme 10096 9841 -2.591%
Graphic score 10723 10530 -1.833%
CPU score 7584 7181 -5.612%
Fire Strike 45538 45321 -0.479%
Graphic score 55385 55546 0.290%
Physics score 40265 39933 -0.831%
Combo score 21310 20808 -2.413%
Fire Strike Extreme 27323 27200 -0.452%
Graphic score 28525 28526 0.004%
Physics score 40125 38850 -3.282%
Combo score 15227 15125 -0.674%
Fire Strike Ultra 14499 14442 -0.395%
Graphic score 14274 14267 -0.049%
Physics score 40226 39856 -0.928%
Combo score 7877 7747 -1.678%
Steel Nomad 5024 5231 3.957%
Steel Nomand Light 22753 22792 0.171%
Portal Royal 14105 14203 0.690%
Speed Way 5879 5793 -1.485%
DLSS Feature Test(FG OFF) 30.66 30.31 -1.155%
DLSS SR Performance
4x 195.73 212.51 7.896%

1440p Gaming –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12G

1440p Gaming FOUNDERS EDITION WINDFORCE SFF
Borderlands 3(ULTRA|DirectX 12) 144.11 137.71 -4.647%
CS2(VERY HIGH) 266.8 260.3 -2.497%
Cyberpunk 2077
ULTRA 106.63 107.21 0.541%
ULTRA|RT 45.76 45.1 -1.463%
PT 24.5 24.68 0.729%
PT_Performance_FG_4X|DLSS 4 209.55 205.35 -2.045%
Final Fantasy 14 Dawntrail 243.99 236.81 -3.032%
Metro Exodus(UTLRA) 136.82 120.76 -13.299%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 200 198 -1.010%
Total War:War Hammer 3 117.9 105.9 -11.331%

1080p Gaming –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12G

1080p Gaming FOUNDERS EDITION WINDFORCE SFF
Borderlands 3(ULTRA|DirectX 12) 199.1 192.58 -3.386%
CS2(VERY HIGH) 370.2 365.7 -1.231%
Cyberpunk 2077
ULTRA 161.4 162.22 0.505%
ULTRA|RT 74.02 72.49 -2.111%
PT 42.35 38.55 -9.857%
PT_Performance_FG_4X|DLSS 4 316.58 308.55 -2.602%
Metro Exodus(UTLRA) 134.33 150.76 10.898%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 299 293 -2.048%
Total War:War Hammer 3 150.4 153.1 1.764%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顯示卡的 TGP(Total Graphics Power)為 250W。

MODEL:WINDFORCE SFF vs FOUNDERS EDITION;
GPU Clock:2535MHz vs 2287MHz,Δ 248MHz;
GPU Temp:67.4 ℃ vs 73.4 ℃,Δ 6 ℃;
GDDR7 Temp:60 ℃ vs 66 ℃,Δ 6 ℃;
Fan Speed:2125 RPM vs 2465 RPM,Δ 340 RPM;

3 風扇設計的 WINDFORCE SFF 系列 GeForce RTX 5070 整體表現都要較 Founders Edition 佳,特別是在 GPU 時脈部分,可以見到散熱表現較佳的 WINDFORCE SFF 有著更高的時脈表現。

隨著時間推進,GeForce RTX 5070 的貨源有著越來越多的趨勢,玩家在市場上也有著更自由的選項。

對於導熱凝膠部分,只要不溢出,日常使用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至於碰到溢出的使用者,那就只能聯繫 GIGABYTE 客服進行後續處理。

符合 NVIDIA SFF 規範的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SFF 12G 顯示卡,雖然沒有 RGB 燈光的加持,但對於小機殼玩家來說,其尺寸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開測測試】MSI MAG B850M Mortar WiFi, microATX 裝機板

針對 AMD Ryzen 9000 處理器設計的 MAG B850M Mortar,MSI 複製高性價比成功經驗,結合 15 相電源迴路、5GbE 與全功能 Wi-Fi 7 無線網路模組、EZ DIY 等機能設計,吸引玩家的目光。

採用 AMD B850 晶片組設計的 MAG B850M Mortar WiFi,官方參考價為 6,990 元,一如這價格帶多數的競爭產品,採取 microATX 尺寸設定。就產品線規劃而言,外觀主視覺無異於兄弟產品 MAG B860M Mortar WiFi,但是因應平台與晶片組的不同,線路設計布局各自做出所需調整。

MAG B850M Mortar WiFi 設計配置

植基於 8 層、2oz 厚度銅印刷電路板基礎,處理器電源迴路採用 Duet Rail 設計為 12 + 2 + 1 相,其中 Vcore 那 12 相選用 60A 規格功率級元件,電源輸入端則配置為 2 組 8pin 插座。對於運作產生廢熱,熱源先以 7W/mK 散熱墊伺候,而 I/O 背板這端的散熱片加大尺寸成為遮罩,全數以金屬材質構成。

MAG B850M Mortar WiFi 可搭配 Ryzen 9000 / 8000 / 7000 系列處理器,MSI 以 EZ OC Tuning 為名提供多種效能面向可玩性,在 UEFI BIOS 內可以調整如 Performance Preset、Performance Switch、PBO Thermal Point 等 PBO 相關選項,亦可藉由 Config TDP 自訂運作功率等條件。

其 4 組 DDR5 記憶體插槽,支援 UDIMM、CUDIMM 和 AMD EXPO、XMP 等形式模組,使用 Ryzen 9000 處理器搭配 1DPC 1R 安裝條件時,時脈最高可來到 DDR5-8200+。至於在 UEFI BIOS,還可透過 High-Efficiency Mode 和 Memory Timing Preset 選項,擠壓出更多性能並縮短延遲。

MAG B850M Mortar WiFi 提供 2 組 PCIe 插槽,通道配置視搭配使用的處理器而定,概要資訊如下列。其中編號 PCIE_E1 插槽通常用於安裝顯示卡,最高可支援至 PCIe 5.0 x16 模式,MSI 除了採用第二代鋼鐵裝甲強化設計,也導入 EZ PCIe Release 機構設計,使顯示卡拆卸更為快速便利。

PCIe 插槽配置

編號 PCIE_E1(處理器供應通道):
PCIe 5.0 x16(當使用 Ryzen 9000 / 7000 系列處理器)
PCIe 4.0 x8(當使用 Ryzen 8700 / 8600 / 8400 系列處理器)
PCIe 4.0 x4(當使用 Ryzen 8500 / 8300 系列處理器)

編號 PCIE_E2(晶片組供應通道):
PCIe 4.0 x4

在裝機階段可以留意到,MSI 同樣額外為它配備 PCIe 8pin 電源插槽,官方稱之為 PCIE 拓源架構設計,藉以達成承受 2.5X 瞬間峰值的可能性。另外保留元素包含 EZ CONN(JAF_1)插座,透過轉接線可提供額外 ARGB Gen 1 和風扇插座,搭配 MSI 自家特定風扇之類裝置,則是可以簡化連接線材數量。

儲存以 3 組 M.2 插槽為主,支援規格視處理器而定,概要規則如下列。編號 M.2_1 / 2 插槽配備 EZ M.2 Shield Frozr II、EZ M.2 Clip II,以及散熱底板、導熱墊等設計,惟不大適合高發熱量的 PCIe 5.0 NVMe 模組。至於 M.2_3 位在背面,沒有散熱片等配套措施,倒也尚屬合理。

儲存插槽配置

SATA 6Gb/s 共 4 埠

編號 M.2_1(處理器供應通道):
PCIe 5.0 x4(當使用 Ryzen 9000 / 7000 系列處理器)
PCIe 4.0 x4(當使用 Ryzen 8000 系列處理器)

編號 M.2_2(處理器供應通道):
PCIe 5.0 x4(當使用 Ryzen 9000 / 7000 系列處理器)
PCIe 4.0 x4(當使用 Ryzen 8700 / 8600 / 8400 系列處理器)
PCIe 4.0 x2(當使用 Ryzen 8500 / 8300 系列處理器)

編號 M.2_3(晶片組供應通道):
PCIe 4.0 x2

I/O 背板部位包含預裝遮蓋,以及 EZ Button 等 EZ DIY 元素,EZ Button 是指提供 Flash BIOS 與 Clear CMOS 小按鈕。針對處理器內顯部分,配備 HDMI 2.1 FRL 得以支援 8K @ 60Hz 輸出,而 USB 雖說晶片組並未配備 USB4 介面,但此處有 2 埠 USB Type-C 增加了使用彈性。

USB 介面配置

USB 3.2 Gen 2×2(20Gbps):1x
USB 3.2 Gen 2(10Gbps):3x Type-A、1x Type-C、1x Type-C 機殼前置面板擴充
USB 3.2 Gen 1(5Gbps):4x Type-A、2x Type-C 機殼前置面板擴充
USB 2.0:4x 機殼前置面板擴充

MSI 列為賣點的網路配置,乙太網路使用 Realtek 8126-VB 控制器,得以支援 5Gbps 速率,而 Qualcomm FastConnect 7800 Wi-Fi 7 無線網路模組,支援 2.4 / 5 / 6GHz 頻段和 320MHz 頻寬。其中無線網路部分,除了採用 EZ Wi-Fi Antenna 快速插拔設計,外接式天線的基座還有磁吸設計。

至於內建的 Audio Boost 5 音效部分,植基於 Realtek ALC4080 編解碼器,搭配音效電容、隔離線路、降爆音等用料 / 設計。

MAG B850M Mortar WiFi 性能實測

對於如此設計配置的 MAG B850M Mortar WiFi,實際搭配 Ryzen 7 9800X3D、UEFI BIOS(7E61v1A22)維持預設值,來看 MSI 將為使用者提供何等性能體驗。

MAG B850M Mortar WiFi 就整體來看,MSI 從規格開設、用料再到附加功能性的導入,都以高性價比做為主要方針。在相近價格帶,它擁有諸多 EZ DIY 機能設計,網路配置規格更是一步到位,並不會很快就面臨汰換升級這問題。

除了設計配置或說片面規格面向,MSI 在 UEFI BIOS 保留了相當可玩性,就算用來搭配高階甚至旗艦處理器,也不會導致性能發揮受限。如果有意組裝 Ryzen 平台,MAG B850M Mortar WiFi 確實是相當實惠的選擇,心動嗎?!

【說明】摺疊 iPhone 整理:設計傳聞、價格洩漏及目前所知的一切

A foldable iPhone 是一個不會消失的傳聞,但也許是有其原因。因為雖然這個設備已經被傳聞了近十年,但現在有跡象顯示它可能很快就會發佈。

目前有哪些傳聞在流傳?Apple 的第一款可摺疊手機將如何與 Samsung Galaxy Z Flip 6 和 Google Pixel 9 Pro Fold 等產品區分開來?以下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一切。

摺疊 iPhone : 設計


可摺疊手機有兩種型號:標準摺疊手機像平裝書一樣打開,翻蓋手機(如2000年代早期的手機)則像化妝鏡一樣打開。Samsung 兩者皆有:Galaxy Z Fold 6 是前者,Z Flip 6 是後者。

Apple 的可摺疊 iPhone 過去與這兩種設計都有關聯,這使得該設備的實際型號不明朗。早期的傳聞稱它將是一款翻蓋手機,而最近的消息則提到更標準的可摺疊設計。

我們預期後者,因為這將允許更大的屏幕。翻蓋手機通常屏幕較小,而更標準的可摺疊手機則通常打開後提供約 7-8 英寸的顯示屏,這相當於一個小平板。

鑒於 Apple 的移動 OLED 屏幕在業內名列前茅,我們預期它將使用標準的可摺疊設計,以最大化屏幕空間。

至於這對 iPad Mini 的影響,則無法預測…

摺疊 iPhone : 推出時間

可摺疊 iPhone 多年來一直是傳聞,許多潛在的發佈窗口被提出。但最近更可靠的消息來源開始發聲,出現了一種共識。

如果他們的預測是正確的,可摺疊 iPhone 可能會在明年發佈。

分析師 Jeff Pu 預測(通過 9to5Mac)可摺疊 iPhone 將在 2026 年與可摺疊 iPad 一起發佈。這與 Bloomberg 的 Mark Gurman 先前的報導相符。

Pu 和 Gurman 是最可靠的 Apple 分析師之一。雖然其他一些人預測我們不會在 2027 年之前看到 Apple 的可摺疊設備,但這兩位的共識表明我們可能會比預期更早看到 Apple 進入可摺疊市場。

摺疊 iPhone : 屏幕尺寸

Ming-Chi Kuo 是另一位備受尊敬的 Apple 分析師,他在 2025 年 3 月分享了他對可摺疊 iPhone 外觀的預測。

他認為該設備將具有「書本式」設計,外部屏幕為 5.5 英寸,打開後的顯示屏為 7.8 英寸。

該外部屏幕將比 iPhone 16(6.1 英寸)小,並且小於競爭對手 Samsung Galaxy Z Fold 6(6.2 英寸)和 Google Pixel 9 Pro Fold(6.3 英寸)。其展開後的屏幕將比 Z Fold 6 的(7.6 英寸)大,但比 Pixel 9 Pro Fold 的(8 英寸)小。

屏幕的折痕在早期的可摺疊手機中曾造成問題。它不僅非常明顯,還導致一些早期模型在使用後出現裂紋和損壞。幸運的是,這些問題自那時以來已經得到解決,並且不太可能出現在 Apple 的設備中——有時,市場上不是第一個推出的產品反而更好。

根據 Business Korea 的報導,Apple 將在其可摺疊 iPhone 中使用無折痕的 Samsung OLED 面板。Samsung 自 2019 年原始 Galaxy Fold 發佈以來已經製造了六年的可摺疊屏幕,因此在這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

我們預期可摺疊 iPhone 將擁有與 iPhone 16 Pro 和 Pro Max 相同的 120Hz ProMotion 顯示技術。這使得這些手機的最大刷新率是 60Hz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的兩倍,意味著在快速移動的遊戲和電影中模糊感更少。

摺疊 iPhone : 規格超強

最近,有關可摺疊 iPhone 潛在規格的更多細節開始浮出水面。

在他的廣泛博客文章中,資深 Apple 觀察家 Ming-Chi Kuo 預測可摺疊將是一款「真正的 AI 驅動手機」。鑒於近年來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這並不令人驚訝——甚至入門級的 iPhone 16e 也具備人工智能功能。

「多模態功能和跨應用整合是 AI 設備使用案例中的趨勢,」他指出。「更大的屏幕增強了 AI 體驗,使得在查看完整地圖應用的同時與聊天機器人討論旅行計劃等場景成為可能。」

Apple 希望避免一款笨重的設備,並將重用一些在今年超薄 iPhone 17 Air 中使用的技術和技術,根據 Mark Gurman 的說法。這將意味著 Apple 自家的緊湊 C1 調製解調器(也用於 iPhone 16e)、無 SIM 卡托和高密度電池技術——不過在 iPhone 17 Air 正式發佈之前,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具備這些功能。

Kuo 同意這將是一款纖薄的設備。他預計折疊時厚度在 9mm 到 9.5mm 之間,展開時在 4.5mm 到 4.8mm 之間。這將使其折疊時比 7.8mm 的 iPhone 16 稍厚,但展開時明顯更薄。這也將使其比 Samsung Galaxy Z Fold 6 更薄,後者折疊時厚度為 12.1mm,展開時為 5.6mm。

在性能方面,我們可以期待 Apple 當時的頂級處理器(如果 A19 今年隨 iPhone 17 發佈,則可能是 A20)。

這聽起來像是一款非常未來感的設備,但在某些方面,它可能會有些退步。Kuo 推測它將在側邊按鈕上配備 Touch ID,而不是 Face ID。他表示,Apple 可能因為設備內部空間的限制而不使用面部識別技術——如果無法縮小前置 TrueDepth 相機模組,它將完全省略這個功能。

摺疊 iPhone : 售價

壞消息是,這將會很貴。預測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同意這一點。

Kuo 預測價格在 $2000 到 $2500 之間,而來自 Barclays Bank 的一位分析師則認為價格將為 $2300(通過 MacRumors)。Gurman 的猜測?「約 $2000。」

作為參考,Samsung Galaxy Z Fold 6 的價格為 £1799 / $1900 / AU$2737,而 Google Pixel 9 Pro Fold 的價格為 £1749 / $1799 / AU$2699。因此,如果這些傳聞屬實,Apple 的可摺疊手機將比其競爭對手更貴。

這並不令人驚訝。Apple 的設備一向都是高端的。即使是其「預算」型的 iPhone 16e 起價也為 £599 / $599 / AU$999。

但人們真的願意為可摺疊 iPhone 支付兩倍於 iPhone 16 Pro Max 的價格嗎?某些人肯定會,但為了吸引不僅僅是 Apple 忠實用戶,該公司必須出色地執行這款手機。它確實有足夠的時間來開發這款產品。

日本電話卡推介 / 韓國電話卡推介
一㩒即做:香港網速測試 SpeedTest HK

【說明】Spotify HiFi 整理:發佈日期傳聞、價格預測及最新消息概覽

For fans of high-fidelity audio, Spotify HiFi 可能是聖杯。自從在 2021 年揭示其無損、CD 質量音頻的計劃後,全球的音響愛好者一直在耐心等待 Spotify 能夠縮短與 Tidal 和 Apple Music 等競爭服務之間的差距。儘管 Spotify 仍被視為最佳音樂串流服務之一,但至今尚未推出其備受期待的 HiFi 層級,距今已近五年。

在高解析音頻領域,Apple 和 Amazon 遙遙領先於 Spotify。自 2021 年以來,這兩個服務的訂閱者已能享受無損音質的好處,而 Spotify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至今仍在思考。隨著 Spotify 不斷揭示其新訂閱層級的計劃,我們距離獲得其無損音頻的目標愈發接近。

不幸的是,即使 Spotify HiFi 最終推出,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最初僅會在“選定市場”中提供。雖然 Spotify 尚未確定該服務的具體價格,但我們相信 Spotify HiFi 層級的價格將高於目前標準的高級訂閱,該訂閱的價格為 $11.99 / 約 HK$ 60。並且並不保證 Spotify 整個目錄中的每首歌曲都會有 HiFi 版本可用。

儘管有這樣明顯的缺點,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 Spotify HiFi 的歌曲將可以保存並下載到設備上以供離線收聽,這意味著用戶將能夠隨時隨地攜帶其新的無損音樂庫。

準備好迎接無損音頻了嗎?以下是我們對 Spotify HiFi 的所有了解。

Spotify HiFi 發佈日期傳聞

簡而言之,我們目前無法指出具體的發佈日期。自 Spotify 揭示其計劃以引入無損音頻以增強訂閱者的音樂聆聽體驗以來,已經過去五年,原定於 2021 年推出。2021 年時,一名 Reddit 用戶分享了一段視頻,標題為“這是即將推出的 HiFi 上線流程的預覽”,似乎為潛在的 HiFi 用戶提供了服務的幕後導覽。

儘管在其“五件關於 Spotify HiFi 的事”博客文章中分享了這一點,並確認它將作為高級訂閱的升級提供,但 HiFi 音頻仍然沒有被添加。

在 2021 年,Spotify 表示:“從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選定市場的高級訂閱者將能夠升級其音質至 Spotify HiFi,並以藝術家意圖的方式聆聽他們最喜愛的歌曲。”然而,我們已經等待很久的官方更新,現在已經到達 2025 年,我們真的不知道 Spotify HiFi 何時能夠最終發佈。即使 Spotify 首席執行官 Daniel Ek 也不確定,他聲稱添加 Spotify HiFi 的延遲主要是由於授權問題。

除了授權權益外,Spotify HiFi 的延遲也可以歸因於其對社交功能的全力關注,例如 Spotify Wrapped,以及其將更多 AI 整合進用戶體驗的使命;其震撼的 AI DJ 功能和生成的 Daylist 功能(我經常使用的功能之一)是其最受歡迎的 AI 工具之一。最近,我們報導了 Spotify 的計劃,即在 2025 年“加倍專注於音樂”,我們認為這可能有兩種路徑:要麼是期待已久的 HiFi 層級,要麼是更多的 AI 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選定市場意味著我們不會在所有地區同時看到 Spotify HiFi 上線。以往,當 Spotify 推出新功能時,通常是從美國和歐洲開始,但現在該服務已在超過 180 個市場中可用,很難說哪些市場會最早獲得新服務。

另一個與 Spotify HiFi 發佈日期相關的問題是,無論何時最終宣布,似乎不太可能所有 Spotify Connect 設備都會同時獲得升級——這意味著某些揚聲器,例如 Sonos One 和 PS5 可能會在你的舊款 AV 接收器之前就獲得這一功能。

Spotify HiFi 價格預測

截至目前,Spotify HiFi 尚未確定價格,因此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只是推測。我們曾經認為 Spotify HiFi 將作為一個全新的訂閱層級推出,但我們後來得知它可能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層級,也不是一個新的 Music Pro 功能,而可能只是高級計劃的 $5 附加功能。Spotify Premium 目前的月費為 $11.99 / 約 HK$ 60,因此如果 $5 附加功能的傳聞屬實,我們推測 Spotify HiFi 的價格可能在 $14.99 到 $19.99 之間,這感覺是一個安全的預測。

影響這一預測的還有競爭情況:Tidal 訂閱的月費為 $19.99,而高解析音頻串流服務如 Qobuz 和 Deezer 的月費分別為 $14.99 和 $11.99。Amazon Music Unlimited 和 Apple Music 的價格稍微便宜,並且現在都包含無損串流選項,如果 Spotify HiFi 最終推出,可能也會在相似的價格範圍內。

Spotify HiFi 音質

那麼,Spotify HiFi 的無損音頻究竟有多好呢?據說至少會和 CD 的音質一樣好——甚至可能更好。

根據 Spotify 的說法,Spotify HiFi 將向你的設備串流 CD 質量的無損音頻。理想情況下,這些設備應該連接到一個網絡並能夠使用 Spotify Connect,否則,你需要通過藍牙傳輸,這可能會降低音質。

在 Spotify HiFi 尚未推出的情況下,你可以在帳戶設置中調整音頻串流質量,以改善你的聆聽體驗。只需進入 Spotify 設置,並點擊“音質”。

這比 Spotify 當前提供的 320kbps 要好得多,並且可能會將該服務的潛在音質提升到與 Tidal、Deezer,甚至 Apple 的 Digital Masters 相當的水平。談到 Apple Digital Masters,Spotify 也可能會超越 HiFi,提供 96kHz / 24-bit 的音頻,但我們不抱太大希望。

那麼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在實際意義上,無損音頻格式比有損格式包含更多的細節和數據。這意味著能夠聽到你從未聽過的新細節,這些細節可能在數據壓縮時被刪除。它還應該聽起來更寬廣和更具沉浸感,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你使用的耳機或揚聲器。

Spotify HiFi 歌曲目錄

Spotify HiFi 最不明朗的細節是,Spotify 超過 1 億首歌曲的目錄中將包含多少首——以及哪些歌曲。最安全的假設是,它不會支持 Spotify 廣泛目錄中的每首歌曲,但應該會有數百萬首。

其中可能包括來自主要唱片公司的熱門歌曲,這些公司已經將文件分發到其他服務,而一些來自小型唱片公司和舊版歌曲的音樂可能不會被納入。我們會持續關注哪些歌曲會被納入,但目前,最好還是把你的 CD 藏品放在原地,直到新細節出現。

日本電話卡推介 / 韓國電話卡推介
一㩒即做:香港網速測試 SpeedTest HK

Redmi Note 14 Pro+ 新增沙金色選擇

小米 Xiaomi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佈了 Redmi Note 14 Pro+,並推出了三種顏色,現在又新增了一種名為沙金色的選擇。這種顏色的特點是沙質金色,而非閃亮的金色,顏色的命名頗具描述性。新顏色將在整個歐洲市場推出,並已在小米 Xiaomi 的網上商店中上架,包括英國和德國。

除了顏色的變化外,這款手機與之前推出的 Redmi Note 14 Pro+ 並無其他不同。該手機配備了 6.67 吋 1220 x 2712 的 AMOLED 顯示屏,擁有 120 Hz 的刷新率和 3,000 尼特的峰值亮度,搭載 Snapdragon 7s Gen 3 處理器,提供 8GB 或 12GB 的 RAM,存儲選擇為 256GB 或 512GB。相機方面,後置三鏡頭系統包括 2 億像素主鏡頭(具備光學防抖)、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和 200 萬像素微距鏡頭,前置則為 200 萬像素自拍鏡頭。此外,該手機配備 5,110 mAh 電池,支持 120W 有線快充。

規格 詳細資訊
顯示屏 6.67 吋 AMOLED,1220 x 2712,120 Hz 刷新率,3,000 尼特峰值亮度
處理器 Snapdragon 7s Gen 3
RAM 8GB / 12GB
存儲 256GB / 512GB
後置相機 2 億像素主鏡頭(光學防抖)、800 萬像素超廣角、200 萬像素微距
前置相機 200 萬像素
電池 5,110 mAh,支持 120W 有線快充
價格 $[美元價格] / 約 HK$ [港元價格]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教學】如何在 Windows 11 的 Copilot 應用程式中調整文字大小

Windows 11 的 Copilot 應用程式提供一個直接在桌面上的 AI 助手,但用戶經常發現默認的文字大小難以閱讀。不幸的是,Copilot 應用程式本身目前並未在其界面內提供直接的設置來更改文字大小。然而,有幾種方法可以使用內建的 Windows 功能來調整文字大小並改善可讀性。

方法 1:使用 Windows 放大鏡進行臨時文字放大

如果您需要快速、臨時放大 Copilot 的文字而不永久更改任何設置,Windows 放大鏡可以是一個有用的工具。

步驟 1:按下 Win + Plus (+) 以啟動放大鏡。這會立即放大螢幕內容。

步驟 2:通過反覆按下 Win + Plus (+)Win + Minus (-) 來調整縮放級別,直到達到舒適的文字大小。

步驟 3:完成後,按下 Win + Esc 關閉放大鏡。

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快速調整,並不會影響系統範圍的設置。

方法 2:將 Copilot 安裝為漸進式網路應用程式(PWA)

更靈活的替代方案是將 Copilot 體驗安裝為漸進式網路應用程式(PWA),這樣可以自由調整和重新定位應用程式窗口,包括通過瀏覽器設置進行文字縮放。

步驟 1:打開您的瀏覽器(建議使用 Microsoft Edge),並導航至官方的 Copilot PWA 網址: copilot.microsoft.com/?dpwa=1。

步驟 2:從 Edge 瀏覽器菜單中,選擇應用程式並點擊將此網站安裝為應用程式。

步驟 3:安裝完成後,從桌面或任務欄啟動 Copilot PWA。您現在可以使用標準縮放快捷鍵(Ctrl + Plus (+)Ctrl + Minus (-))輕鬆調整文字大小。

這種方法讓您在自定義 Copilot 體驗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性,方便進行文字調整和重新定位。在 Windows 11 上調整 Copilot 應用程式的文字大小非常簡單,選擇最適合您工作流程的方法,享受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儲值卡評測請即睇:SIM Card 大全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sim-card-review/

Google Search 的 AI 模式在美國擴展並新增功能

Google Search 在三月推出的 AI 模式,旨在將搜索體驗轉變為類似與聊天機器人的對話形式。現在,該功能已向所有美國的 Google Labs 用戶開放,無需等候名單。用戶可直接進入 Labs 啟用此功能。根據 Google 的說法,在未來幾周內,美國的一小部分用戶將在搜索中看到 AI 模式選項,而無需進入 Labs 啟用。

接下來一周內,AI 模式將推出視覺化的地點和產品卡片,使用者可以點擊以獲取更多詳細信息。針對餐廳、美容院和商店等地點的卡片,將顯示評分、評論和營業時間;而產品卡片則會提供可購買選項,包括實時價格、圖片、運送詳情和當地庫存。

此外,AI 模式在桌面端還新增了左側面板,顯示用戶過去的搜索記錄,方便快速返回之前的查詢。每個主題都將包括 AI 模式已找到的信息,並可進行後續提問。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ony Xperia 1 VII 確認處理器、RAM 及 Android 版本資訊

Sony 的 Xperia 1 VII 即將登場,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其前一代產品於 2024 年 5 月發佈。此外,早在 4 月,已經出現了其 CAD 渲染圖和實際認證圖片。

根據最新的 Geekbench 測試,Xperia 1 VII 的處理器、RAM 容量及 Android 版本已經在基準測試的在線數據庫中顯示出來。該機型將搭載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這一選擇並不令人意外,因為 Sony 一直以來都選用最新的高端 Snapdragon 處理器。該 SoC 配備 12GB RAM,並將運行 Android 15。

基準測試所顯示的資訊並不多,之前泄露的 CAD 渲染圖則顯示該機型的設計與前代幾乎無異,這表明 Sony 仍然堅持其獨特的設計語言。據稱,Xperia 1 VII 的尺寸為 161.9 x 74.5 x 8.5mm,與 1 VI 相比,僅在高度、寬度和厚度上有微小變化。螢幕尺寸則預計保持在 6.5 吋。

型號 處理器 RAM 操作系統 尺寸 (mm) 螢幕尺寸 (吋) 價格 (USD / HKD)
Xperia 1 VII Snapdragon 8 Elite 12GB Android 15 161.9 x 74.5 x 8.5 6.5 $999 / 約 HK$ 7,792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完整規格與價格洩露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最近確認將於 5 月 13 日發佈。根據先前的消息,該手機將於 5 月 23 日在中國和韓國上市,並於 5 月 30 日在更多地區上架。

近期的洩露資訊提供了該設備的詳細規格、三種顏色的渲染圖及定價信息。

顏色 存儲容量 價格 (歐元) 價格 (美元 / 港元)
鈦黑色 256GB €1,249 $1,600 / 約 HK$ 12,480
鈦藍色 512GB €1,369 $1,760 / 約 HK$ 13,728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配備 6.7 吋 1440 x 3120 AMOLED 屏幕,支持 120 Hz 刷新率,並內建超聲波指紋傳感器。屏幕上方覆蓋 Corning Gorilla Glass Ceramic 2,背面則使用 Gorilla Glass Victus 2,框架材質為鈦金屬。

該手機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 SoC,配備 12GB RAM。主攝像頭為 2 億像素,光圈為 f/1.7,並具備光學防抖功能;超廣角鏡頭為 1,200 萬像素,光圈為 f/2.2;前置攝像頭同樣為 1,200 萬像素,光圈為 f/2.2。該設備將運行 Android 15,並搭載 One UI 7。

在追求輕薄的設計下,S25 Edge 配備 3,900 mAh 的電池,為整個 S25 系列中最小的電池容量,但仍支持無線充電。該手機厚度僅為 5.85mm,重量為 163g,同時具備 IP68 防塵防水等級。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amsung Galaxy Z Flip 7 可能規格概覽:新舊交替的升級預測

根據目前的消息,Samsung Galaxy Z Flip 7 可能不會對 Samsung Galaxy Z Flip 6 進行全面升級,許多方面可能保持不變。不過,手機的某些部分有望獲得顯著改善。

雖然尚未有確定的消息,但可以根據已知的泄露信息和傳聞,對可能的規格進行預測。以下是預測的 Samsung Galaxy Z Flip 7 規格:

規格 Samsung Galaxy Z Flip 7
顯示屏 6.85 吋 AMOLED(主屏),4 吋 AMOLED(外屏)
解析度 1080 x 2640 像素+(主屏),720 x 748 像素+(外屏)
刷新率 120Hz(主屏),60Hz(外屏)
芯片組 Snapdragon 8 Elite
後置相機 5,000 萬像素廣角,1,200 萬像素超廣角
前置相機 1,000 萬像素
RAM 12GB
儲存空間 256GB,512GB
電池 4,300mAh

根據多個消息來源,Samsung Galaxy Z Flip 7 的外屏尺寸將增至約 4 吋,相比之下,Samsung Galaxy Z Flip 6 的外屏僅為 3.4 吋,這將使得外屏在使用時更加方便。此外,主屏的尺寸也將略微增大至 6.85 吋,相比於 6.7 吋的前一代,使用體驗將會有所提升。

在解析度方面,預計 Samsung Galaxy Z Flip 7 將至少達到 1080 x 2640 像素的主屏解析度,以及 720 x 748 像素的外屏解析度。主屏的刷新率預計將保持在 120Hz,而外屏則可能為 60Hz。

芯片組方面,Samsung Galaxy Z Flip 7 傳聞將使用 Snapdragon 8 Elite 或 Exynos 2500,具體取決於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哪種芯片,都將比現有型號中的 Snapdragon 8 Gen 3 有所提升。

在 RAM 和儲存方面,Samsung Galaxy Z Flip 7 仍然將提供 12GB RAM 和 256GB 或 512GB 的儲存選擇,這與 Samsung Galaxy Z Flip 6 相同。不過,其性能可能因更大的蒸汽冷卻室而有所提升。

相機方面的消息則相對令人失望,傳聞指出 Samsung Galaxy Z Flip 7 的相機配置將與前一代相同,包括 5,000 萬像素的主相機、1,200 萬像素的超廣角相機以及 1,000 萬像素的前置相機。

最後,電池容量將提升至 4,300mAh,相比於前一代的 4,000mAh,這將是一項明顯的改進。至於充電速度,Samsung Galaxy Z Flip 6 支援 25W 有線充電和 15W 無線充電,預計 Samsung Galaxy Z Flip 7 至少會維持相同的充電標準。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銷量超越 S25 和 S25+ 之和

根據韓國 Hana Securities 的一份最新報告,Samsung 的 Galaxy S25 Ultra 是該系列中最受歡迎的型號,甚至銷量超過了其他兩個型號的總和。

在上市的前兩個月內,Samsung 共售出 916 萬部 Galaxy S25 系列手機,其中 Galaxy S25 Ultra 的銷量達到 508 萬部,佔了一半以上。Galaxy S25 緊隨其後,售出 241 萬部,而 S25+ 則以 167 萬部位列第三。合併計算,S25 和 S25+ 的銷量比 S25 Ultra 少了 100 萬部。

這樣的銷量表現是否意味著 Plus 型號的未來需要重新考慮?Apple 曾經面臨類似的情況,最終選擇停產 Plus 型號,並推出 iPhone 17 Air。Samsung 則即將推出 S25 Edge,作為該系列的第四個型號,而非替代任何現有型號。值得關注的是,S25 Edge 是否能夠超越 S25+ 的銷量,儘管兩者擁有相同的螢幕尺寸,但 S25 Edge 更薄,且缺少專用的遠攝鏡頭(不過,其主攝像頭的性能更佳)。

儘管 Ultra 型號的價格是三者中最高的,但其銷量表現卻在情理之中。作為 Samsung 的旗艦型號,Ultra 具備全方位的高端配置,而其他型號則有一定的妥協。因此,若尋求最佳的 Samsung 智能手機體驗,Ultra 無疑是唯一的選擇。此外,在分期付款的情況下,Ultra 的月供與其兄弟型號相比並不算太高。

型號 銷量 (部) 價格 (美元 / 港元)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5,080,000 $1,199 / 約 HK$ 9,351
Samsung Galaxy S25 2,410,000 $999 / 約 HK$ 7,792
Samsung Galaxy S25+ 1,670,000 $1,099 / 約 HK$ 8,573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Motorola Edge 60 Pro 開啟預訂,特色與規格一覽

Motorola 的新款 Edge 60 Pro 今日在印度開始預訂,並隨之寄來了其非專業版的手機。

Motorola Edge 60 Pro 和 Edge 60 的外觀設計各具特色,Pro 版本採用迷人的 Pantone Dazzling Blue,而 Edge 60 則為 Pantone Shamrock。仔細觀察後可見,兩者的背面材質有所不同,藍色版本具有類似尼龍的質感,呈現出纖維感;綠色版本則使用了常見的素皮材質,手感更為牢固。

這兩款手機之間還存在其他差異,Pro 版本配備更快的 SoC(Dimensity 8350 對比 7300),電池容量也更大(6,000mAh 對比 5,200mAh),並且 Pro 版本還增加了一個特殊的 AI 鍵。

以下是 Edge 60 Pro 的價格資訊:

版本 價格
512GB €599 / 約 HK$ 4,672
256GB ₹30,000 / 約 HK$ 3,846

該手機隨附 Motorola 香氣盒裝、硬殼保護套、SIM 卡彈出工具及 USB-C 充電線。其尼龍背面設計獨特,顏色也十分吸引,Motorola 的手機近期在 Pantone 顏色和香氛包裝方面頗具特色。

Edge 60 系列的四曲面機身和纖薄邊框使其在當前以平面手機為主流的市場中顯得與眾不同。Motorola 表示,這款 6.7 吋顯示屏是其迄今為止最亮的,亮度達到 4,500 nits。P-OLED 面板清晰且對比度高,色彩深邃,支持 10 位色(10 億色),具備 120Hz 刷新率及 HDR10+ 支持,音響方面則經過 Dolby Atmos 調校,帶來優質的音效體驗。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Apple 被禁止在美國應用程式中限制外部支付鏈接及收取佣金

美國地區法官 Yvonne Gonzalez Rogers 今日裁定,Apple 從即日起不再允許在應用程式商店內對外部支付鏈接徵稅,也不能限制這些鏈接在應用程式中的顯示方式。這項裁決源於 Apple 與 Epic Games 之間持續超過四年的法律爭議。雖然早前的裁決對 Apple 有利,但此次裁決對 Epic 以及所有希望在美國 iOS 應用程式商店中發佈應用的開發者而言,都是一項勝利,這些開發者不希望因使用 Apple 的支付系統而支付費用。

根據此次裁決,Apple 不再能對消費者在應用程式外部進行的購買徵收任何佣金或費用。Apple 也不能限制開發者在應用程式外部購買鏈接的樣式、格式或位置,也不能阻止或限制按鈕或其他行動呼籲的使用。此外,Apple 不能干擾消費者選擇離開應用程式,僅能提供中立的訊息告知用戶將前往第三方網站。

Apple 的情況並不樂觀,因為公司財務副總裁 Alex Roman 被發現作偽證,而公司 CEO Tim Cook 亦被指控故意違反法院 2021 年的原始裁決,儘管 Apple Fellow Phil Schiller 提出不同意見。對於這項裁決,Apple 表示「我們強烈不同意該決定。我們將遵守法院的命令並提出上訴。」

最初,Apple 要求通過其應用程式商店發佈應用的開發者強制所有用戶使用 Apple 自家的支付系統進行應用內購買。與應用本身的購買類似,任何應用內購買均需支付總金額的 30% 作為稅金,這部分由 Apple 獲得。開發者被禁止在其應用中設置外部購買頁面的鏈接,甚至不能暗示這些頁面的存在。而當後來的裁決禁止 Apple 這樣做時,Apple 每當用戶試圖點擊外部支付鏈接時,便會採取恐嚇手段。即使是外部支付也需支付 27% 的稅金。

Epic 和 Spotify 也對此裁決發表聲明,表示對此結果感到滿意,並將立即更新其應用。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vivo Y19 5G 發佈:搭載 MediaTek Dimensity 6300 SoC 及 AI 功能

vivo Y19 5G 在印度發佈,這是一款全新的智能手機,與2019年的 Y19 不同。該設備配備了一塊 6.74 吋 720 x 1,600 像素的 LCD 顯示屏,支持 90 Hz 刷新率,搭載 MediaTek Dimensity 6300 SoC,配有一個 1,300 萬像素的後置攝像頭(f/2.2 光圈)以及一個 80 萬像素的裝飾性傳感器,前置則是 500 萬像素的自拍攝像頭(f/2.2 光圈),並配備 5,500 毫安時的電池,支持 15W 有線充電。

該設備的尺寸為 167.3 x 76.95 x 8.19 毫米,重量為 199 克,具有 IP64 認證,防塵防潑水,並設有側邊指紋傳感器。它運行 Android 15,並搭載 vivo 的 Funtouch OS 15。vivo 表示,該電池在經過 1,600 次充放電循環後,仍能保持超過 80% 的容量。

顏色選擇上包括鈦銀和莊嚴綠。價格方面,4GB RAM + 64GB 儲存版本的起售價為 INR 10,499(約 $1,344 / HK$ 10,487),4GB RAM + 128GB 儲存版本為 INR 11,499(約 $1,474 / HK$ 11,517),而 6GB RAM + 128GB 儲存的高配版本則為 INR 12,999(約 $1,666 / HK$ 12,999)。該設備擁有 eMMC 5.1 存儲,並可通過三合一插槽擴展,支持兩張 nano SIM 卡和一張 microSD 卡。手機還支持 AI Erase、AI Photo Enhance 和 AI Documents 功能。

vivo Y19 5G 可以在 Flipkart、vivo 的在線商店以及選定的零售商店購買,6GB RAM + 128GB 儲存版本可提供零首付的 3 個月免息分期付款選擇。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微軟準備在 Azure 平台上托管 Elon Musk 的 Grok AI 模型

根據可靠消息來源,微軟正在指示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工程師準備托管 Elon Musk 的 Grok AI 模型。近期,微軟與 xAI 展開了討論,計劃通過 Azure 雲服務將 Grok AI 模型提供給客戶及微軟的產品團隊。這一舉措可能在公司內部引發爭議,並進一步加劇與微軟合作夥伴 OpenAI 之間的緊張關係。

如果交易順利,Grok 將在微軟的 AI 開發平台 Azure AI Foundry 上提供,開發者可以訪問各種 AI 服務、工具和預建模型,以便開發 AI 應用和代理。這將使開發者能夠在其應用中使用 Grok,並可能讓微軟在其自家應用和服務中也使用這一 AI 模型。微軟對此事未作評論。

過去一年來,微軟的 Azure AI Foundry 業務穩步增長,並迅速接受來自多個與 OpenAI 競爭的 AI 實驗室的模型。今年早些時候,擾亂 AI 領域的中國初創公司 DeepSeek 迫使微軟迅速採納其超便宜的 R1 模型。DeepSeek 在 Azure AI Foundry 的部署速度異常迅速,微軟首席執行官 Satya Nadella 迅速指示工程師在幾天內測試和部署 R1。

據了解,Nadella 一直在推動微軟托管 Grok,因為他渴望讓微軟成為任何流行或新興 AI 模型的托管提供商。微軟的 Azure AI 團隊不斷需要引入新模型或採購硬件,以解鎖更多 AI 能力,這是微軟建立 AI 平台和將 AI 代理轉變為數字工作力的努力之一。

微軟 AI 平台的企業副總裁 Asha Sharma 在接受《The Verge》採訪時表示:「我們過去 50 年建立的所有系統都需要應用於 AI 代理。對於 Azure AI Foundry,我們正在思考如何演變為每個代理後端的操作系統。」

將 Grok 提供給開發者的目標是微軟希望成為 AI 模型和 AI 代理背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平台,但這並不意味著 AI 實驗室正在轉向微軟滿足其 AI 模型訓練需求。據報導,xAI 首席執行官 Elon Musk 去年取消了與 Oracle 的一項潛在 100 億美元的伺服器交易,並在 Twitter 上表示 xAI 將轉向「內部」訓練未來模型,而不再依賴 Oracle 伺服器。

目前尚不清楚微軟是否會獲得 Grok AI 模型的獨家托管協議,或者像 Amazon 這樣的競爭對手是否也能托管該模型。據了解,微軟僅考慮提供托管 Grok 模型的能力,而不提供未來模型訓練的伺服器。

微軟托管 Musk 的 Grok AI 模型可能會在公司內部引發一些緊張,尤其是考慮到他參與的備受爭議的政府效率部門(DOGE)項目。Musk 表示,他將在本月某個時候從 DOGE 的工作中退後,而 Grok 在 Azure 上的公告可能會在微軟的 Build 開發者大會上於 5 月 19 日發布。

除了 DOGE 的問題,托管 Grok 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微軟與 OpenAI 之間的緊張關係。ChatGPT 的創始公司本月早些時候對 Musk 提起反訴,稱這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正在使用「不誠實的手段來拖延 OpenAI」。Elon Musk 與 OpenAI 之間的公開爭執源於他與這家他共同創立的 AI 實驗室的複雜關係。

同時,還有多份報導指出微軟與 OpenAI 之間在容量需求和 AI 模型訪問方面的緊張關係。就在本周,《華爾街日報》報導稱,Nadella 與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正在「逐漸疏遠」,而 Nadella 去年聘請 Mustafa Suleyman 的舉動被視為對 Altman 和 OpenAI 的「保險政策」。

據報導,Suleyman 和他的微軟 AI 團隊一直在努力構建可以直接與 OpenAI 競爭的 AI 模型,但未取得太大成功。因此,微軟仍依賴 OpenAI 來提供其 Office 和 Copilot 中的大多數 AI 功能。微軟還預期 OpenAI 的 GPT-5 模型將於本月發布,但 OpenAI 的時間表最近變得不穩定,因為其升級的圖像生成模型成功後出現了新模型公告的延遲和容量問題。據悉,GPT-5 本月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在 Azure 上托管 Grok 是微軟願意尋求其他 AI 模型的明顯跡象。微軟擁有的 GitHub Copilot 已經支持來自 Anthropic 和 Google 的模型,除了 OpenAI。因此,未來主流 Copilot 也可能讓用戶選擇多種競爭的 AI 模型,特別是如果這能進一步推進微軟成為 AI 開發者和用戶的首選目的地的願望。

微軟最近推出 Recall 和 AI 驅動的 Windows 搜索功能,供 Copilot Plus PC 使用。經過近一年的延遲,Recall 最終上線,該功能可以截取 Copilot Plus PC 上幾乎所有的操作,並與改進的 AI 驅動的 Windows 搜索界面和類似於 Google Circle to Search 的 Click to Do 功能一起提供。

微軟正在全球範圍內提高 Xbox 控制台、控制器和遊戲的價格。從今天開始,Xbox Series S/X 控制台的價格上漲,其中 Xbox Series S(512GB)型號將從 $299.99 上漲至 $379.99,漲幅為 $80。而 Xbox Series X(1TB)將上漲至 $599.99,比現有的 $499.99 價格上漲 $100。此外,微軟還警告稱,部分第一方 Xbox 遊戲的價格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從 $69.99 上漲至 $79.99,但 Xbox Game Pass 的價格目前保持不變。

Windows 11 的語音輸入將很快允許用戶關閉不雅詞過濾器。微軟正在更改 Windows 11 上語音輸入的過濾器運作方式,未來用戶將能夠禁用過濾器,讓所有不雅詞語自由發揮。Windows Insiders 可以在 Dev 和 Beta 渠道版本中訪問新的切換開關,這表明它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向所有 Windows 11 用戶提供。

目前,微軟代碼中多達 30% 的部分已由 AI 編寫。Nadella 本周在 Meta 的 LlamaCon 上與 Meta 首席執行官 Mark Zuckerberg 討論了公司對 AI 模型的使用。他表示:「我想在我們的一些項目中,今天的代碼庫中大約 20% 到 30% 的代碼可能都是由軟件編寫的。」目前尚不清楚微軟如何測量這一數據或涉及多少代碼,但這與 Google 首席執行官 Sundar Pichai 去年的說法相似。

微軟在第三季度財報中報告了強勁的雲增長。微軟的雲收入達到 $42.4 億美元 / 約 HK$ 330.72 億元,同比增長 20%。微軟還簡要介紹了關於關稅的情況,指出其 Windows OEM 收入增長部分是由於「由於關稅不確定性,庫存水平仍然較高」。遊戲收入和 Xbox 內容及服務均有所上升,但 Xbox 硬件收入再次下降(雖然下降幅度不如前幾個季度嚴重)。

Windows 的地圖應用即將消失。微軟計劃在 7 月從 Microsoft Store 中移除地圖應用,並推出更新使其無法使用。該應用最早在 Windows 11 的 24H2 版本中被拆分,因此微軟完全關閉該應用只是時間問題。

微軟 Edge 瀏覽器將獲得企業安全連接器。微軟為其 Edge 瀏覽器建立了一個安全框架,將允許企業將其連接到身份驗證和數據丟失防護提供商。微軟已與 Cisco、CrowdStrike、Symantec、RSA 等公司合作推出 Edge 的連接器。

微軟宣布新的歐洲數字承諾。微軟總裁 Brad Smith 本周在布魯塞爾宣布了公司的新歐洲承諾。其中最重要的是承諾「在地緣政治波動時維護歐洲的數字韌性」。這明顯是針對特朗普政府的言論,微軟表示將在必要時採取法律行動。「如果我們被任何國家的政府命令在歐洲暫停或停止雲業務,我們承諾微軟將迅速並積極地對此進行抗辯,利用所有可用的法律手段,包括尋求法律訴訟。」Smith 說。

Towerborne 現已在 Xbox 上推出。PC 玩家在 Steam 上已享受 Towerborne 的早期訪問數月,而本周 Xbox 玩家也能在 Xbox Game Preview 中體驗這款掠奪者格鬥遊戲。Stoic 與 Xbox Game Studios 合作開發該遊戲,並在收集反饋後將推出完整的免費遊玩版本。

微軟的重大 AI 招聘未能與 OpenAI 匹敵。微軟為使 Copilot 更加友好於消費者的努力似乎未獲成功。報導指出,Copilot 在過去一年中每周用戶數一直停留在 2000 萬人。這給微軟 AI 首席執行官 Mustafa Suleyman 帶來壓力,他去年加入公司,希望能有所改變。微軟 AI 也據報導正在開發自己的 AI 模型,以降低對 OpenAI 的依賴,但訓練進展並不理想。

【教學】如何在香港申請 Google Gemini 及訂閱 Google Gemini Advanced /
【說明】4 個方法,讓你的 iPhone / Android 在香港無需 VPN 就能用 ChatGPT

Tecno Camon 40 Pro 電池壽命及充電測試結果分析

在對 Tecno Camon 40 Pro(5G 版本)進行測試後,分享其電池壽命的發現。該手機配備了 5,200mAh 的電池,支持 45W 有線充電,並擁有一塊曲面 6.78 吋 OLED 顯示屏,刷新率高達 144Hz。其核心處理器為 Dimensity 7300,這是一款來自 TSMC 的 4nm 芯片。

在電池壽命測試中,去年推出的 Camon 30 Pro 雖然電池稍小,僅為 5,000mAh,但搭載了更高端的 Dimensity 8200 Ultimate(同樣基於 4nm 製程)。在遊戲測試中,舊款機型的表現優於新款,額外多出一小時的使用時間。在通話測試中,舊款也顯示出優勢,而網頁和視頻測試的結果相近,使得 2024 年的 Pro 型号在主動使用時間上多出 40 分鐘。

最近的 Motorola Edge 60 Fusion 也值得比較,該全球型號同樣使用 Dimensity 7300 芯片,電池容量也為 5,200mAh。雖然屏幕稍小,但解析度更高,Motorola 的 6.67 吋 1220p+ 顯示屏相比 Tecno 的 6.78 吋 1080p+ 顯示屏有超過 2 小時的視頻播放優勢,這使其在測試中稍微超過 Tecno。

Infinix Note 50 Pro+ 也是一個有趣的比較對象,擁有與 Tecno 相同的 6.78 吋 144Hz 顯示屏和 5,200mAh 電池,但使用的是 Dimensity 8350,這是一款基於更先進的 N4P 製程的芯片。與 Camon 30 Pro 不同,8000 系列芯片在遊戲測試中表現不佳,網頁和視頻測試的結果也明顯低於 Camon 40 Pro,這使得 Infinix 在主動使用時間上比 Tecno 低了兩小時。

Poco X7 則搭載 Dimensity 7300 Ultra(7300 的小變種)和 5,110mAh 的電池(比 Tecno 少 90mAh)。其 6.67 吋 1220p+ 顯示屏的解析度更高,刷新率為 120Hz。儘管硬件相近,X7 在主動使用時間上卻少了 2.5 小時,整體表現不如 Tecno。

在充電速度測試中,Tecno Camon 40 Pro 支持 45W 充電器,並隨機附贈一個。這一充電功率低於前一款 Camon 30 Pro 的 70W。Camon 40 Pro 的充電起步較慢,因為大多數競爭對手支持更高的充電速率。雖然某些競爭機型擁有更小的電池,但與 Poco X7 的 90mAh 差異不足以解釋在 15 分鐘時的 8% 差距。

在 30 分鐘的測試中,X7 的優勢持續擴大。與此同時,Infinix Note 50 Pro+ 在此時已經完成充電。Motorola Edge 60 Fusion(同樣擁有 5,200mAh 電池)顯示出其更高的 68W 充電優勢。值得注意的是,Tecno Camon 40 Pro 在充滿電的時間上比 Poco X7 快了一分鐘,儘管在 15 分鐘和 30 分鐘時表現落後。Motorola 則比 Tecno 快 20 分鐘達到 100% 的充電,而 Camon 40 Pro 也比其前身慢了 15 分鐘。

Tecno Camon 40 Pro 在同類產品中擁有良好的電池壽命,充電速度在充至 100% 時表現尚可,但快速充電的效果不如預期。與 Camon 30 Pro 相比,這款 2024 型號在電池壽命和充電速度上均有下降,這一點不容忽視。此外,還需評估其性能和相機配置(Camon 30 Pro 配備 50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而 40 Pro 則僅為 800 萬像素模組)。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Epic Games 宣布《Fortnite》將於下周重返美國 iOS App Store

Epic Games 首席執行官 Tim Sweeney 宣布,《Fortnite》將於下周重返美國 iOS App Store,這一消息是在今日法庭裁決後公布的。該遊戲自四年前因為與 Apple 之間的爭議而被下架,當時 Epic 因不滿 Apple 30% 的應用內購買手續費,決定在遊戲中加入自己的支付系統以繞過 Apple 的規定。這一行為明顯違反了 App Store 的指導方針,因此 Apple 將該遊戲從商店中移除,儘管當時遊戲非常受歡迎。隨後,Epic 立即對 Apple 提起訴訟,並發佈了一系列反對 Apple 的視頻。

四年後,Epic 似乎實現了其訴求,獲得了開發者可以使用自己的支付系統而不需支付 Apple 佣金的權利。Sweeney 在其 X 帖子中表示,作為和解提議,Epic Games 將放棄所有當前及未來與此議題相關的訴訟,前提是 Apple 將美國法庭的裁決擴展至全球。

儘管 Apple 已經表示將對美國法庭的裁決提出上訴,但 Sweeney 的提議不太可能被接受。考慮到一位 Apple 副總裁在法庭上被發現作偽證,Apple 翻盤的機會目前看起來相當渺茫。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發佈日期似乎已確定

Samsung 最近被傳聞將於 5 月 13 日正式發佈 Galaxy S25 Edge,並計劃在 5 月 23 日在韓國和中國上市,隨後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全球市場於 5 月 30 日推出。

根據知名爆料者 Evan Blass 的最新洩漏,5 月 13 日的日期似乎已獲得確認。由於該洩漏文件已因「版權持有者」的投訴而從社交媒體 X 中刪除,這通常意味著 Samsung 本身已聯繫該社交平台要求刪除該材料,這表明該信息的準確性。

因此,5 月 13 日的日期似乎已經確定,現在只剩下 Samsung 自行宣布該事件的時間。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Apple 將面臨 App Store 規則變更,Fortnite 可能重返 iPhone

一名法官裁定 Apple 侵犯過去的命令,必須立即改變其 App Store 規則。這意味著 Fortnite 可能會迅速重返 App Store。Apple 與 Fortnite 開發商 Epic Games 之間的爭執已持續多年,主要圍繞 Apple 對應用收取的費用。現在,法官裁定 Apple 故意違反了一項法院命令,這可能導致 Fortnite 的回歸。

該法院命令要求 Apple 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告知用戶,他們可以通過其他網站或應用商店獲得更便宜的交易,即不必通過官方 App Store 購買。然而,負責該案件的法官現在宣稱,Apple 進行了“故意違反”,因為雖然 Apple 允許開發者鏈接到外部應用商店,但仍對這些購買收取佣金,並對如何表述和展示這些外部鏈接進行嚴格限制。

法官裁定這是持續的反競爭行為,原始禁令旨在禁止此類行為,並要求 Apple 立即改變其 App Store 的做法。Apple 現在無法阻止開發者告知用戶有關外部應用商店的信息,無法規定外部鏈接的放置位置或表述方式,也無法對在其 App Store 之外的銷售收取佣金。

Apple 對此表示強烈不同意,並計劃遵守法院命令並提出上訴。顯然,這場爭鬥還遠未結束。

此案最有趣的方面或許在於它對核心遊戲 Fortnite 的影響。自從 Apple 宣布 Epic Games 嘗試繞過 Apple 的佣金後,這款超人氣遊戲便被禁止在 App Store 上架。然而,如今它可能會有戲劇性的回歸。

Epic Games 的 CEO Tim Sweeney 最近在 X 上宣布,Fortnite 將於“下週”重返 App Store。同時,Sweeney 提出了“和平提案”,希望能徹底結束與 Apple 的爭端。他表示,“如果 Apple 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法院的無摩擦、無 Apple 稅的框架,我們將全球範圍內重返 App Store,並放棄當前和未來的訴訟。”

原始裁決僅適用於美國 App Store,因此 Sweeney 建議 Apple 應在全球範圍內應用新規則。如果 Apple 真的這樣做,App Store 可能會面臨重大變革,而 Fortnite 將引領這一變化。Apple 在這一過程中的創新優勢與成長潛力,將可能對市場帶來積極影響。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儲值卡評測請即睇:SIM Card 大全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sim-card-review/

Android 16 的界面設計更新預覽:五大改變亮相

Android 16 的界面設計更新已在最新的測試版中被發現,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向全球用戶發佈。這次更新顯示出 Google 對其移動操作系統的重大設計改進,涵蓋了多個用戶界面的不同區域。

根據 Android Authority 的報導,這一新外觀隱藏在 Android 16 的最新測試版代碼中。目前尚不清楚這次界面更新是否會與 Android 16 同時推出,但看起來已接近完成。

首先,狀態欄的外觀將會更新,新的狀態欄圖標將顯示 Wi-Fi、電池電量和飛行模式等信息,並且狀態欄時鐘的字體也會有所調整。

其次,通知和快速設置面板也將進行變更,這包括背景模糊效果、重新設計的亮度滑塊以及分段圖標。

在鎖屏方面,將會有視覺上的改進,包括更緊湊的通知欄、動態顏色的引入以及小部件的重新排列。

第四,音量滑塊的用戶界面也將進行改進,滑塊條將變得更細,末端有明顯的手柄,這些細微的調整將使整體外觀更加清新和現代。

最後,設置應用程序將變得更加生動,包含彩色圖標、更小的菜單標題以及指示子頁面的箭頭,旨在使用戶更容易找到和操作設置。

此外,還有一些小的變更,例如圖標形狀的變化和界面中的更多模糊效果。雖然 Google 尚未正式宣布這次更新,但可能會在 2025 年 5 月 20 日舉行的 Google I/O 活動上進行介紹。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

《The Rock 變身抽象藝術:ChatGPT 趨勢引發的意外之旅》

一名 Reddit 用戶利用 ChatGPT 將《The Rock》的圖片重製了 101 次,最初的糟糕重製最終演變為抽象藝術。這一趨勢因為在短時間內創造 101 張圖片所消耗的能源而面臨一些反對聲音。

最近又出現了一個新的 ChatGPT 圖片生成趨勢,雖然這可能是最無意義但同時也最搞笑的趨勢之一,特別是當 AI 出錯時。社交媒體上流行著「創建這張圖片的精確複製品,什麼也不改變」的提示,ChatGPT 嘗試重製一張圖片,通常會進行一些微妙的改變,結果看起來有些奇怪。

一名 Reddit 用戶將 ChatGPT 的這一趨勢推向了全新高度,將著名人物德維恩·約翰遜(Dwayne ‘The Rock’ Johnson)的圖片轉變為一種奇怪的抽象藝術,甚至讓人懷疑畢卡索是否會在墳墓中翻身。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通過要求 ChatGPT 重製這張圖片 101 次,每次都以新生成的 AI 創作作為起點。整個過程可在 Reddit 的影片中觀看。

起初,這張圖片的重製雖然有些微妙的不同,但卻顯得不夠成功,隨著 ChatGPT 更改他的衣服,然後是嘴巴,最終所有可辨識的特徵都消失了,留下了一片混亂。這個 Reddit 貼文截至目前已有 42,000 次讚和近 3,000 條評論,其中一條最受歡迎的評論寫道:「ChatGPT,更像是 ChatLSD。」

每天都有新的 ChatGPT 圖片趨勢出現,從流行的動作人偶到將寵物變成人類,社交媒體每周都有一些荒謬但又有趣的內容引發熱潮。這一 ChatGPT 趨勢雖然產生了糟糕的結果,但觀察 AI 重製圖像的進展卻相當吸引人。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 AI 模型,不僅能夠盡可能接近 1:1 的重製,還能在要求重製同一張圖片 101 次時,不會產生看起來像彩色嘔吐物的作品。

然而,這些 AI 圖片趨勢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反對聲音,許多人擔心使用 AI 進行無意義的娛樂對地球的影響。一名 Reddit 用戶創建了討論串,呼籲 AI 社群「停止 100 倍圖片生成趨勢」。該用戶 @Guns-and-Pumpkins 在帖子中寫道:「每次生成圖片大約消耗 0.010 kWh 的電力。運行一個提示 100 次消耗約 1 kWh,這足以讓冰箱運行一天或沖泡 20 杯咖啡。將這個數字乘以數百或數千名僅僅為了『表達觀點』而這樣做的人,我們面臨著驚人的能源浪費,這一結論我們早已明白。」

「所以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請求:或許是時候讓這一趨勢結束了。」未來可能不會是 ChatGPT 圖片趨勢最後一次走紅,因此人們或許需要認清使用 AI 伺服器進行無意義任務的影響。畢竟,我們在互聯網上所做的一切都在某種程度上消耗能源,那麼我們應該在哪裡劃定界限呢?

同場加映:香港無痛,不用 VPN 情況下使用 ChatGPT

【教學】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 6 個方法 /
【說明】4 個方法,讓你的 iPhone / Android 在香港無需 VPN 就能用 ChatGPT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發佈日期及相機規格初步了解

根據最新消息,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的發佈日期可能定於 5 月 13 日。這一消息與之前的多個洩漏信息一致,顯示出此日期的可信度。近期,知名洩漏者 Evan Blass 在社交媒體平台 X 上分享了一張顯示手機側面的圖片,並附有「Beyond slim」的字樣,這似乎是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的官方預告圖,並標示了 5 月 13 日的日期。

根據多個來源的報導,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的相機規格也逐漸浮出水面。根據 SammyGuru(通過 GSMArena)的資料,這款手機的主要相機將配備 2 億像素的感應器,這一規格早已被多次提及。至於其他鏡頭,SammyGuru 指出,Samsung Galaxy S25 Edge 將配備與標準 Samsung Galaxy S25 相同的 1,200 萬像素超廣角相機,以及與其他 Galaxy S25 型號相同的 1,200 萬像素自拍相機。

儘管 Samsung 保持了自拍相機的配置,但令人略感失望的是,Samsung Galaxy S25 Edge 似乎不會配備 Galaxy S25 Ultra 的 5,000 萬像素超廣角相機。值得注意的是,這款手機僅有兩個後置鏡頭,因此沒有專用的長焦鏡頭。不過,2 億像素的主感應器可能具備光學品質的 2 倍變焦能力,因為 Galaxy S25 Ultra 的 2 億像素相機已經可以達到這一效果。

儘管 SammyGuru 在洩漏方面的知名度不高,但多方來源均指向 2 億像素的主相機配置,並且目前所有三款 S25 型號均配備相同的 1,200 萬像素自拍相機,因此這一點的準確性相對較高,唯獨超廣角的規格仍有可能存在變數。如果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確實在 5 月 13 日發佈,屆時將會有更多詳情揭曉。

日本電話卡推介 / 台灣電話卡推介

更多手機開箱評價請即睇:手機開箱
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unbox-review/mobile-phone-tab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