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167

3 個 Oculus Quest 3 更勝過 Vision Pro 的理由

近期社交媒體上,有關 Oculus Quest 3 和蘋果 Vision Pro 的討論引起了不少爭議。雖然蘋果的 Vision Pro 售價是 Meta 的 Quest 3 的七倍,但我們將解釋為何 Quest 3 在許多方面仍然更優秀。以下是三個理由,解釋為何 Quest 3 勝過蘋果的 Vision Pro。

1. VR 遊戲

在 VR 遊戲方面,Quest 3 無疑是更出色的選擇。Meta 多年來一直是最暢銷的 VR 頭盔製造商,而其主要用途一直是遊戲。Meta 也在 VR 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鼓勵開發者為 Quest 平台開發遊戲,儘管使用者數量相對較少。

每一款 Quest 頭盔都支援向下兼容。這意味著 Quest 3 可以運行為 Quest 2 和原始 Quest 頭盔開發的遊戲,解鎖了自 2019 年以來不斷增長的遊戲庫。擁有數百款專為 VR 設計的遊戲,你將有豐富的選擇,所有遊戲都可以在 360 度沉浸式環境中進行,並擁有環繞聲音效果。

相比之下,Vision Pro 只有少數幾款 VR 遊戲,或者用蘋果的術語來說,是空間遊戲。Vision Pro 的用戶可以在大型平面窗口中玩 iPad 遊戲,而 Apple Arcade 則提供了豐富的互動遊戲。

即使是 Vision Pro 的空間遊戲也存在一些限制,這使得將許多 VR 遊戲移植到蘋果頭盔變得困難。例如,如果沒有 VR 控制器,你如何瞄準和扣動扳機?如果沒有拇指搖桿,你如何移動超出你的實際空間?

我預測,一些大型遊戲工作室將設計一款 Vision Pro VR 控制器,以配合一款引人入勝的空間遊戲,因為這兩者都是迫切需要的。然而,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實現。Vision Pro 在處理能力和圖像質量方面足以讓 Quest 3 相形見絀,但前提是解決了上述提到的問題。

2. 顯示屏和光學

Quest 3 擁有更好的視野角度(FoV)和更好的中央清晰度。Quest 3 的水平視野角度為 110 度,這意味著你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屏幕的邊緣。而 Vision Pro 的視野角度較小,一些評論家提到在顯示屏周圍看到黑邊。雖然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並不是問題,但大家都同意 Meta 的 Quest 3 在視野角度方面更好。

中央清晰度方面,兩款頭盔都表現良好,但蘋果的 Vision Pro 的解析度是 Quest 3 的兩倍多。如果你想閱讀小字或詳細查看靜態圖像,這一點會有所影響。這也是 Vision Pro 售價高昂的原因之一。

Vision Pro 使用的是微型 OLED 顯示屏,其動態範圍比 Quest 3 的 LCD 面板更寬。然而,OLED 技術也存在一些折衷。一旦事物開始移動,有經驗的 VR 用戶會注意到 Vision Pro 的顯示屏具有明顯的殘影,這會導致畫面模糊。總體而言,Vision Pro 的圖像質量在所有頭盔中都屬於最佳,但在某些方面,Meta 的 Quest 3 仍然勝出。

3. 最佳價值

無論價格如何,Meta 的 Quest 3 在價值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優勢。作為全球領先的 VR 製造商,Quest 3 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VR 頭盔。雖然 Vision Pro 的售價高達 3500 美元,但 Quest 3 的售價非常低,Meta 可能在這款設備上幾乎沒有利潤空間。

價格只是其中一個方面。Quest 3 可以滿足 Vision Pro 的許多功能需求。想要在瀏覽器中打開多個窗口並在做飯時觀看視頻?這兩款 VR 頭盔都能實現。

需要連接到 Mac 掃描或打印文件?蘋果為 Vision Pro 提供了與 Mac 的連接,而 Meta 在安裝 macOS 應用程序時,可以通過 Horizon Workrooms 提供多達三個窗口。

Vision Pro 可以播放 3D 電影和 2D Apple Arcade 遊戲,並使用遊戲控制器進行操作。Quest 3 也可以播放 3D 電影,並且可以通過遊戲控制器連接到 Xbox Cloud 進行 2D 遊戲。

不可忽視的是 VR 遊戲,正如上面提到的。Quest 3 以其龐大的 VR 遊戲庫和與支持 VR 的遊戲 PC 連接時的 SteamVR 兼容性,遠遠超越了 Vision Pro。蘋果的空間遊戲選擇相對較少,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追趕上 Meta。

到底哪款適合你?

如果你不計成本,追求最高品質,那麼你可能會選擇蘋果的 Vision Pro。其眼動追蹤、手勢控制、導航和圖像質量都是無與倫比的,使系統感覺像是空間計算領域的新東西。

如果你還沒有擁有 VR 頭盔,Vision Pro 高達 3500 美元的起價可能讓蘋果的首款空間計算平台不可及。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Quest 3 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對混合現實頭盔的可能性的一個很好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擁有 Quest 3,很難為 Vision Pro 的花費找到合理的理由。事實上,Meta 的 500 美元的 Quest 3 在某些方面甚至勝過了 Vision Pro,而你還可以把剩下的 3000 美元用在其他地方。

【教學】如何禁用 ChatGPT 的記憶功能

OpenAI 已經在 ChatGPT A.I. ChatBot 中添加了「記憶」功能,以幫助它記住你是誰以及你的所有偏好。

這個記憶功能類似於你訪問網站時 cookie 的工作方式。它學習你的瀏覽模式,並建立一個關於你是誰以及你喜歡甚麼的個人資料。同樣,ChatGPT 中的記憶功能將記錄你的偏好,例如你喜歡使用項目符號列出行動項目,或者你擁有一家咖啡店,或者你的女兒喜歡水母等等。

要禁用這個功能,你只需要點擊右下角的你的名字,然後點擊「設置」,從左側的側邊欄進入「個性化」部分。在這裏,關閉新的「記憶」選項,就可以像以前一樣使用 ChatBot ,而不保存任何關於你的資訊。

關閉步驟:

  • 然後點擊「設置」
  • 從左側的側邊欄進入「個性化」部分
  • 關閉新的「記憶」選項
  • 完成

該公司還強調,用戶完全掌控 ChatGPT 的記憶功能,他們可以從設置頁面(設置 -> 個性化 -> 管理)刪除記憶或完全關閉它。你也可以在對話中要求 ChatGPT 忘記某些事情。

請注意,OpenAI 可能會使用你的數據,包括你的記憶,來改進其模型。這適用於免費和付費用戶。如果你不希望公司將你的數據用於訓練目的,那麼你將需要完全關閉聊天歷史記錄。但值得一提的是,ChatGPT 團隊和企業用戶的數據根本不用於訓練

NVIDIA 推出「Chat with RTX」,可在 Windows 上本地運行的 AI 聊天機器人

如果你的個人電腦使用的是相對新款的 NVIDIA 顯示卡,你可以試試這家公司最新的 AI 工具,名為「Chat with RTX」。它將生成式 AI 功能引入了 Windows 個人電腦,依賴於「 NVIDIA RTX 加速」等技術。

「Chat with RTX」被吹捧為 Windows 個人電腦上的「本地、快速、自定義生成式 AI」。因此,在這種類型的 AI ChatBot 上,用戶的私隱會比 Bing Chat、Google Bard 和 ChatGPT 等選項更好。現在,如果你想知道 NVIDIA 的「Chat with RTX」工具是否支援離線使用,是的,它支援!

與當今大家通常使用的基於雲端的 AI ChatBot 相比,使用這種在個人電腦上運行的本地 AI ChatBot 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 NVIDIA 表示「提供的結果快速,用戶的數據留在設備上」。

你可以提供自己的數據集,將本地文件放在個人電腦上。支援各種擴展名,如 PDF 文件、記事本文檔和 Word 文檔。順便說一下,你甚至可以通過將影片鏈接添加到軟件的設置中,提供 YouTube 影片的知識給這個 AI ChatBot !

NVIDIA 的「Chat with RTX」依賴於檢索增強生成 (RAG) 技術,用於提高語言模型的準確性。它還使用 TensorRT-LLM 軟件和你的 GPU 硬件在 Windows 10 和 11 個人電腦上運行。在將各種文檔、筆記和影片提供給「Chat with RTX」後,你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 AI ChatBot 界面與資訊互動!

「Chat with RTX」:系統要求和下載位置

NVIDIA 推出「Chat with RTX」,可在 Windows 上本地運行的 AI 聊天機器人

由於這是一個在本地運行的 AI ChatBot ,所以下載大小在撰寫本文時為 35.1GB。下載中包含了兩個大型語言模型,Mistral 和 Llama 2。你可以在 NVIDIA 的網站上下載「Chat with RTX」。下載完成後,你可以解壓縮該壓縮檔,然後進行「Chat with RTX」的安裝。但是,你需要滿足一些先決條件。

只要滿足特定的硬件要求,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顯示卡的 Windows 個人電腦就可以運行這款新的「Chat with RTX」AI 工具。 NVIDIA 表示這是一個「演示應用程式」,所以可能會有更多功能豐富的版本推出。「Chat with RTX」AI 工具的系統要求如下:

  • 16GB RAM(或更多)
  • NVIDIA RTX 30 系列或 RTX 40 系列顯示卡(具有 8GB+ VRAM 容量)
  • GeForce Driver v535.11 或更高版本

ChatGPT 加入「記憶」功能,希望與你對話更有幫助

0

儘管 OpenAI 對於 GPT-5 的發佈保持沉默,但該公司不斷改進 ChatGPT,並增加新功能。現在,OpenAI 已經在 ChatGPT A.I. ChatBot 中添加了「記憶」功能,以幫助它記住你是誰以及你的所有偏好。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曾表示,他希望使 ChatGPT 對用戶更加個性化,這似乎是邁向這個目標的一步。

ChatGPT 想要知道你真正是誰

這個記憶功能類似於你訪問網站時 cookie 的工作方式。它學習你的瀏覽模式,並建立一個關於你是誰以及你喜歡甚麼的個人資料。同樣,ChatGPT 中的記憶功能將記錄你的偏好,例如你喜歡使用項目符號列出行動項目,或者你擁有一家咖啡店,或者你的女兒喜歡水母等等。

OpenAI 表示,記住用戶的關鍵資訊可以幫助 ChatGPT 在未來的對話中更加有幫助。用戶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的資訊。該公司將記憶功能提供給 ChatGPT 免費和 Plus 用戶使用。然而,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用戶可以使用這個功能。

記憶功能將默認啟用,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因此,有一個「臨時聊天模式」,就像無痕模式一樣,你可以自由聊天,ChatGPT 不會記住任何資訊。

如何禁用 ChatGPT 的記憶功能?

要禁用這個功能,你只需要點擊右下角的你的名字,然後點擊「設置」,從左側的側邊欄進入「個性化」部分。在這裏,關閉新的「記憶」選項,就可以像以前一樣使用 ChatBot ,而不保存任何關於你的資訊。

該公司還強調,用戶完全掌控 ChatGPT 的記憶功能,他們可以從設置頁面(設置 -> 個性化 -> 管理)刪除記憶或完全關閉它。你也可以在對話中要求 ChatGPT 忘記某些事情。

請注意,OpenAI 可能會使用你的數據,包括你的記憶,來改進其模型。這適用於免費和付費用戶。如果你不希望公司將你的數據用於訓練目的,那麼你將需要完全關閉聊天歷史記錄。但值得一提的是,ChatGPT 團隊和企業用戶的數據根本不用於訓練

小米 Redmi A3 公佈,90Hz 屏幕配 MTK Helio G36

小米於今日推出超高性價比的 Redmi A3 智能手機。手機背面採用皮革紋理設計,配備大尺寸螢幕及 90 Hz 畫面更新率,運行 Android 14 作業系統。

螢幕尺寸與類型

Redmi A3 採用 6.71 吋 LCD 螢幕,解像度達 HD+,並支援 90 Hz 畫面更新率,可提供更流暢的視覺效果。螢幕上方中央設有水滴型 Notch,容納 500 萬像素前置鏡頭。螢幕材質為康寧第三代大猩猩玻璃,具備良好的抗摔能力。

Redmi A3 採用 MediaTek Helio G36 處理器,搭配 3/4/6GB RAM 及 64/128GB 儲存空間,處理效能較前代有大幅提升。該機已升級至 Android 14 作業系統,可提供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相機系統賣點

Redmi A3 背面設有主 800 萬像素相機,以及輔助鏡頭,支援雙 LED 閃光燈,可拍攝清晰美觀的照片。另外還具備 5 百萬像素前置鏡頭,可拍攝高品質自拍照。

Redmi A3 已正式升級至 Android 14 作業系統,配合 MIUI 介面,操作流暢,多工處理強大。用家可於 Google Play 商店下載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打造個人化的手機體驗。小米手機一向注重軟硬件結合,Redmi A3 亦不例外。手機內置多項智能軟件功能,包括全景模式、人像模式、夜景模式等,令拍照變得更輕鬆。

Redmi A3 提供 3 種顏色,分別為綠橄欖、深空黑及湖水藍,售價介乎 7299 至 9299 印度盧比(約 80 歐元),2 月 23 日起於小米官網、Flipkart 及 Mi 家零售店發售。

【開箱評測】Samsung S24 旗艦手機:3倍光學變焦配 AI 實用嗎?

Samsung Galaxy S24 系列作為首批 AI 手機,最頂級的 Galaxy S24 Ultra 已經為大家試玩,都有不錯表現,今次試試定價最平的 Galaxy S24,看看使用體驗會不會差很遠。

Samsung Galaxy S24 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2 吋 2340 x 1080
機身體積:147 x 70.6 x 7.6 mm
重量:167g
CPU: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
RAM:8GB
ROM:256GB/512GB
系統:Android 14
主相機: 5000 萬像素廣角 (F1.8)、1200 萬像素超廣角 (F2.2)、1000 萬像 3X 遠攝鏡 (F2.4)
前置相機:12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000mAh
其他:120Hz 螢幕刷新率、IP68、AI 功能、WiFi 6E
定價:HK$5,898 起

機身簡約,手感超好

Samsung Galaxy S24 螢幕尺寸雖然比上代 Galaxy S23 微微提升 0.1 吋,達到 6.2 吋,但是機身闊度更比上代更窄,加上改用了扁平的機身設計,手感變得相當出色。機身設計亦十分簡約,整個設計都十分討好。

螢幕達到 6.2 吋

螢幕邊框很窄

設 1200 萬像素前置相機

喇叭為長條形設計

改用了扁平的機身設計

機身設計亦十分簡約

不設 S-Pen 沒有影響 AI 體驗

Samsung Galaxy S24 連行 Android 14 系統,功能都跟 Galaxy S24 Ultra 接近,包括安全資料夾、Dual messenger、連接 Windows 電腦、DeX 桌面模式。系統亦支援智能通話即時翻譯、轉錄助手、寫作助手及相片編輯器等 AI 功能。即使沒有 S-Pen,如使用 Circle to search by google ,都一樣爽快。

  • Dual messenger
  • 連接 Windows 電腦、DeX 桌面模式
  • 支援各種 Galaxy AI 功能
  • 即使沒有 S-Pen,如使用 Circle to search by google ,都一樣爽快

效能使用時間都頂級

Samsung Galaxy S24 硬件配備 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 CPU、8GB RAM、最高 512GB ROM 與 4000mAh 電池,在 Antutu 及 PcMark 3.0 的跑分成績,分別是 1839365 分及 18 小時 30 分鍾,效能及使用時間都有頂級表現。

  • Antutu 跑分成績是 1839365 分
  • PcMark 3.0 使用時間測試成績是 18 小時 30 分鍾

Samsung S24 有提供支援 WiFi 6 / 6e / WiFi 7嗎?有 IP68「防水」能力嗎?

Samsung S24 的手機規格有一些亮點,例如:都有 Sub-6 和 mmWave 變體,可用性將因地區而異。其他連接性包括 Wi-Fi 6E 和藍牙 5.3 。,並支援 NFC、支援 無線充電、支援 防塵、採用 5G 網絡,那麼 Samsung S24 又是否支援 WiFi 6 / 6e 或 WiFi 7 呢?答案是: 支援 WiFi6、支援 WiFi 6e 及支援 WiFi 7,你又滿意嗎?Samsung S24 是支援 防水功能的,不過無論如何大家使用時還是要多加小心,不要真的放進水裡。

Samsung S24 有無 NFC?支援 Google Pay 嗎?有沒有「無線充電」 Wireless Charge 呢?

現在的 Android S24 有沒有這個很基本的功能呢?還是為了省成本刪掉了呢?根據規格表,Samsung S24 是支援這個功能的,它支援 NFC。支援 Google Play 與否就看不同地區的版本有沒有支援了。談到「無線充電」 Wireless Charge 雖然在手機已經很常見,而 Samsung S24 則支援無線充電。

Samsung S24 支援 microSD 卡槽嗎?有提供 3.5mm 耳機孔嗎?

手機有沒有 microSD 卡槽雖然不是主流的規格要求,但在手機來說是一件值得留意的事情,始終有些用戶對手機的儲存空間有一定要求。如果你是對 microSD 記憶卡有重要想法的朋友,你要留意了。因為 Samsung S24 不支援 microSD 卡。很多品牌的手機都已經拿掉了手機上的 3.5mm,大家都只能使用藍牙耳機,或 USB-C 轉接線,但很明顯後者並不受市場歡迎,那麼這次的 Samsung S24 有沒有 3.5mm 耳機孔呢?答案是:不提供。 Samsung S24 是不提供 3.5mm 耳機孔的手機。

3 鏡主相機未有升級

Samsung Galaxy S24 設三鏡主相機,由 5000 萬像素廣角 (F1.8)、1200 萬像素超廣角 (F2.2)、1000 萬像 3X 遠攝鏡 (F2.4) 組成,相機硬件未有升級。

廣角鏡拍攝的色彩比以往自然,不會過度鮮艷,低光表現有進步,ISO 2000 相片亦看不到明顥的雜訊。超廣角鏡一如以往拍攝表現清晰細緻,亦都支援微距拍攝效果。

3X 遠攝鏡的色彩亦是相當自然,最高支援 30X 拍攝,大約 10X 數碼變焦質素都可以接受,低光用 3X 遠攝鏡就較多雜訊, 未有大太驚喜。

Samsung S24 優點:

  • 手感超好
  • 效能使用時間頂級
  • AI 功能實用

Samsung S24 缺點:

  • 拍攝未有升級

【整理】如何在 Apple TV 安裝使用 VPN!

VPN 近年成為互聯網用戶其中一項必備服務,除了是出於用戶對於網絡私隱度的更深度需求,VPN 可以為用戶打破不同互聯網服務的地域限制,例如跨區收看串流平台的地區限定內容,亦是另一個安裝 VPN 服務的誘因。

而為了方便用戶可以安全方式享受不同地區的娛樂內容,VPN 業界的表表者 NordVPN 早前就推出了專為 Apple TV 而設的專屬 App,安裝之後用戶只需要登入 NordVPN 帳戶及選擇不同地區的伺服器,即可以輕鬆且安全地完成網絡隱身+距區操作,不需要在 Apple TV 的網絡設定裡進行繁複設定,對一般用家而言非常方便。

NordVPN 必裝賣點、用於 Apple TV 更方便

要為 Apple TV 選用最適合的 VPN,需要留意幾個方面,VPN 本身的安全性至關重要,故用戶最好還是避免使用 Hosting 未明的免費 VPN,同時要確保 VPN 本身支援一種或多種的安全協定,NordVPN 就支援了多於一種協定,例如 OpenVPN、IKEv2/IPsec 以及 NordLynx 等。

在安全性及私隱保護方面,NordVPN 都做得十分到位,例如標榜「No-logs」,亦即不會留下任何用戶紀錄,且這方面已經過三次稽核,以確保使用者線上活動保持機密,沒有第三者知道你曾用 VPN 瀏覽過甚麼內容;另外 NordVPN 還提供了 Threat Protection 功能,能為用戶提供額外的安全層,透過阻擋惡意網站、廣告和追蹤器,以及識別感染惡意軟體的文件來提供更安全的瀏覽。

目前,NordVPN 在美洲、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的 60 個地點提供超過 5000 台伺服器,這意味著無論身在何處,總有快速的伺服器可供選擇。在基本的 VPN 服務之外,NordVPN 可以提供專屬 IP、Onion over VPN、Double VPN 等等服務,要使用 P2P 應用如 BitTorrent 等都不受限制。

NordVPN 擁有專屬的 Apple TV App,可以避免繁瑣的設定,另外又提供數量眾多的外地伺服接點、24 小時客服,即使使用上有何疑難,都可以即時獲得解答。

NordVPN 五大優點:

  1. 「No-logs」,亦即不會留下任何用戶紀錄
  2. Threat Protection 功能,阻擋惡意網站、廣告和追蹤器
  3. 60 個地點提供超過 5000 台伺服器
  4. 提供專屬 IP、Onion over VPN、Double VPN
  5. 專屬的 Apple TV App

NordVPN Apple TV App 實裝試用

在 Apple TV 上使用 NordVPN 相當簡單,根據我們的實試,只需要在 Apple TV 的 App Store 搜尋「NordVPN」就可以安裝,另外在登入時亦不需要輸入複雜的密碼,只需要以已登入 NordVPN 帳戶的流動裝置如手機等掃描電視屏幕上的 QR Code 及輸入之後顯示的 6 位字元代碼,就可以進行快速登入並在 Apple TV 上用到 NordVPN 的多樣功能。

在登入之後,用戶就可以在 Apple TV 輸入想要跨區的國家名字,不需要輸入整個地區名稱,NordVPN 都會顯示近似的結果,用戶只需要按國旗大圖示選取自己需要的地區即可,在幾秒之間就可以完成 VPN 伺服器的連接,中間完全不需要觸碰到任何 Apple TV 後台的網絡設定,只需要用到 NordVPN 就能完成跨區操作,即時享受串流平台如 Netflix、Disney+ 佈置在他國限定的媒體內容。

安裝步驟:

  1. App Store 搜尋「NordVPN」
  2. 選擇「安裝」
  3. 安裝成功後可見「QR Code」
  4. 使用手機掃描「QR Cord」
  5. 在手機輸入「6位字元代碼」
  6. 完成

NordVPN 龍年限時優惠、連 NordPass 即減 67% 超抵玩

NordVPN 在跨區的功能方面十分強大,想以最低成本試用一下?除了可以利用文末的一個月免費試用優惠碼,目前 NordVPN 更正進行農曆新年限定的減價優惠!由即日起至 3 月 20 日,一次過購買 2 年方案,即可大減 67% 兼享額外的 3 個月 Nord VPN 服務,立省超過$2000 港幣!

而在 NordVPN 的安全瀏覽及跨區服務之外,訂閱 NordVPN 的「完整方案」或「增強方案」,還會加送 NordVPN 的跨平台密碼管理工具 NordPass,它可以為用戶紀錄不同戶口使用的密碼、在有需要時自動登入,又可以將密碼集中在一個頁面中進行統一管理,同時可以實時偵測用戶密碼是否在網上流出,及時提醒用戶更改密碼。

【教學】如何在 Android 手機上以 Gemini AI 替換 Google Assistant

Google 專門為 Android 用戶提供的 Gemini AI 應用程式,作為「建立真正的 AI Assistant 的重要第一步」。iOS 用戶可以在 Google 應用程式內使用 Gemini,但無法將其設置為默認 Assistant 。如果您也使用 Android 設備,以下是如何讓 Gemini AI 取代標準的 Google Assistant 的方法!

如何將 Gemini AI 設置為您的主要 Google Assistant

由於該應用程式尚未在全球所有地區推出,僅在美國提供,因此您需要一個美國的 Google 帳戶來下載和使用 Gemini 應用程式。請按照我們的便捷指南來學習如何更改 Play 商店的國家。

前往 Google Play 商店,搜索 Gemini,並點擊旁邊的「安裝」按鈕。請確保通過美國的 Google 帳戶訪問 Play 商店。

安裝 Gemini 應用程式

  1. 一旦您打開 Gemini AI 應用程式,您將在屏幕右下角看到「開始」按鈕。點擊它。
  2. 在下一頁上,點擊「我同意」以接受條款和條件。就這樣。

完成這個小設置後,Gemini AI 將自動替換您的 Google Assistant 。現在,您所熟悉的所有訪問 Google Assistant 的方法都將召喚 Gemini AI。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是按住 Android 手機的電源按鈕或說「Ok Google」。

在 Google Assistant 和 Gemini 之間切換

如果您發現您的 Google Assistant 從設備中被刪除了,不要驚慌。您可以再次將它帶回來。要做到這一點,請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1. 前往 Gemini 應用程式,點擊右上角的個人資料圖標。
  2. 然後,點擊出現的下拉菜單中的「設置」。
  1. 接下來,點擊底部的「從 Google 選擇數字 Assistant 」選項。
  2. 在這裡,您可以點擊選擇您想要使用的 Assistant ,並且它將立即設置為您的主要 Assistant 。

如果 Gemini AI 未自動設置為 Android 手機上的默認 Assistant ,這些步驟也很有用。按照上述過程選擇 Gemini 以啟用它。

Gemini 應用程式無法正常工作?位置不支持?試試這個解決方法

如果您按照我們上面概述的步驟操作,並在不支持的地區啟動應用程式時收到「位置不支持」或「Gemini 不可用」的錯誤消息。好吧,按照以下步驟更改 Assistant 的默認語言。

  1. 打開 Google 應用程式,點擊右上角的個人資料圖標。
  2. 接下來,點擊「設置」,然後在下一頁上選擇 Google Assistant 。
  1. 然後,選擇「語言」,並點擊當前使用的語言。
  2. 這將召喚語言選擇菜單。在這裡,選擇「英文(美國)」。

就是這樣。然後,您可以重新啟動 Gemini 應用程式,它應該可以正常工作!若你是在香港的話,則需要在 APKmirror 等第三方平台下載。

香港需要使用 VPN 應用程式

您可以使用 VPN 應用程式繞過限制並解鎖網站。VPN 是解決「Google Gemini 在您的國家不可用」或任何類似錯誤消息的絕佳選擇。大多數 VPN 的伺服器均遍佈全球多個國家。

利用 VPN 連線到外國伺服器後,註冊 Google Gemini 帳號便可以繞過對香港的限制,成功登記 Google Gemini,並使用 Google Gemini 等服務。VPN 除了支援電腦外,也支援平板 / iPad、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等等。無論你在手機、平板或通過藍牙耳機使用 ChatGPT 也都可以利用 NordVPN 繞過有關限制。

【說明】Google Gemini 與 Gemini Advanced 差別:免費版和付費版差別

0

Google 終於推出了 Gemini Advanced ,這是 Gemini 的升級版本,而 Gemini 是 Bard 的重新品牌。 Gemini Advanced 基本上是 Google 對 Microsoft Copilot Pro 的回應。

這兩個進階/專業版模型都提供了增強功能,使得 AI 在解決複雜任務時比其他功能較弱的版本更準確。以下是 Gemini 和 Gemini Advanced 之間的區別。

基礎 LLM 模型

雖然這兩個模型共享相同的基礎,但它們提供了不同的功能,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Gemini 就像一個友好的 AI 助手,可以解決各種日常任務,如回答問題、生成創意文本格式和翻譯語言。 Gemini 由 Gemini 專業版大型語言模型(LLM)提供動力。

Gemini Advanced 是升級版的 AI 模型,具有 Google Ultra 1.0 模型的強大功能,使其在複雜領域具有更強大的能力。 Gemini 是一個友好的助手,而 Gemini Advanced 則更像一個工程師,可以處理編碼、解決棘手的謎題和製作詳細的腳本等任務。 Gemini Advanced 由 Gemini Ultra 1.0 LLM 提供動力。

功能

Gemini 由 Gemini 專業版模型提供推理、規劃、理解等功能。它在全球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英文服務。

Gemini Advanced 讓用戶可以使用 Google 最強大的 AI 模型 Ultra 1.0。 Gemini Advanced 在編碼、邏輯推理、遵循微妙指示和創意協作等高度複雜的任務上更具能力。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 Gemini Advanced 將繼續推出新的獨家功能,包括擴展的多模態功能、更好的編碼功能,以及上傳和更深入分析文件、文檔、數據等的能力。

Gemini Advanced 是一個付費計劃,在 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僅支持英文,但可以回答使用 Gemini 提供的其他語言的查詢。

價格

Gemini 是一個免費的 AI 模型,與 Google 應用程序集成。對於 Gemini Advanced ,用戶需要支付每月 195 港元。 Gemini Advanced 專為高度複雜的任務設計,很快將在 Gmail、Docs 等應用中提供。使用 Google One 的標准版或高級版訂閱的用戶可以在兩個月內免費使用 Gemini Advanced 。

【說明】關於 Google Gemini,暫時已經確定的 7 件事

Gemini 是 Google 所有 AI 工具的新總稱,從 ChatBot 到語音助手和全面的編碼助手都包括在內。它取代了 Google Bard – Google AI ChatBot 的先前名稱 – 和 Duet AI,這是 Google 針對 CoPilot Pro 和 ChatGPT Plus 的工作空間競爭對手的名稱。

(圖片來源: Google )但這不僅僅是一個重新命名。作為推出的一部分, Google 推出了一個新的免費 Google Gemini 應用程式(目前僅在美國提供)。 Google 還首次發佈了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LLM) – Gemini Ultra 1.0。如果 你註冊其新的 Google One AI 高級訂閱服務, 你現在也可以使用它。

這些都是非常令人頭暈目眩的事情,甚至還沒有深入了解 你可以使用這些 AI 工具做些什麼。因此,為了讓 你快速了解有關 Google Gemini 的一切,請閱讀簡單易懂的解釋如下…

1. Gemini 取代了 Google Bard 和 Duet AI

從某些方面來說, Google Gemini 使事情變得更簡單。它是 Google 所有 AI 工具的新總稱,無論 你是在智能手機還是桌面上,還是使用免費版或付費版。

Gemini 取代了 Google Bard( Google 「實驗性」AI ChatBot 的先前名稱)和 Duet AI,這是針對 Google 工作空間的一系列工具。 你想要一個免費的 AI 助手來為 你製作圖像或重新撰寫郵件嗎? 你現在可以轉到 Google Gemini 並開始使用它,只需使用標準的 Google 帳戶即可。

但是,如果 你想要更強大的 Gemini 高級 AI 工具以及訪問 Google 最新的 Gemini Ultra LLM, 你需要支付每月訂閱費用。

2. Gemini 還取代了 Google Assistant

正如上面提到的, Google 推出了一個新的免費 Gemini 應用程式,供 Android 使用。目前在美國推出, Google 表示它將在接下來的幾週內「完全可用」,並將「很快」推出更多地區。 Google 以「很快」而聞名,因此英國和歐盟可能需要耐心等待。

iOS 和 iPhone 也將進行類似的推出,但方法不同。Gemini 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應用程式,而是在 Google 應用程式中提供。

尤其是對於 Android 應用程式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因為它允許 你將 Gemini 設置為默認語音助手,取代現有的 Google 助手。 你可以在應用程式的設置過程中進行設置,只需點擊「同意」,Gemini 將「處理 你手機上的任務」。

這樣一來,無論 你是通過長按主頁按鈕還是說「嘿, Google 」來召喚 Android 手機上的語音助手, 你都將與 Gemini 而不是 Google 助手交談。不過,有證據表明 你可能暫時不想這樣做…

3. 你可能希望暫時使用 Google Assistant

Google Gemini 應用程式只發佈了幾天,使用 Gemini 作為語音助手時出現了一些初期問題和限制的跡象。

Play 商店上充斥着投訴,指出即使使用語音命令,Gemini 也要求 你點擊「提交」,並且與助手相比缺乏功能,包括無法處理免提提醒、家庭設備控制等等。在使用該應用程式進行早期測試時也發現了一些錯誤。

幸運的是, 你可以切換回舊的 Google 助手。只需進入 Gemini 應用程式,點擊右上角的個人資料,然後進入「設置」>「來自 Google 的數字助手」。在這裏, 你可以在 Gemini 和 Google 助手之間進行選擇。

Google 的副總裁兼 Gemini 體驗總經理 Sissie Hsiao 表示,Gemini 是「建立真正的 AI 助手的重要第一步 – 一個可以對話、多模態和有幫助的助手」。但現在看來,「第一步」正在承擔很多重任。

4. Gemini 是與 Google 其他應用程式互動的新方式

就像現已停用的 Bard 一樣,Gemini 旨在成為一種創意共同飛行員,如果 你需要幫助「寫作、腦力激盪、學習等等」,正如 Google 所描述的那樣。因此,與以前一樣, 你可以要求它講個笑話,重新撰寫郵件,幫助研究等等。

同樣,通常的警告仍然存在。 Google 仍然非常明確地表示,「Gemini 會犯錯誤」,即使它每天都在改進,Gemini 「可能提供不準確的資訊,甚至可能發表冒犯性的言論」。

這意味着它的另一個用例可能更有趣。Gemini 還是與 Google 的其他服務(如 YouTube、Google Maps 和 Gmail)互動的一種新方式。要求它「建議一些西雅圖的熱門旅遊景點」,它將在 Google Maps 中顯示它們。

另一個例子是要求它「找到如何快速從羊毛地毯上去除葡萄汁的影片」。這意味着 Gemini 實際上是一種更具對話性的方式來與 YouTube 和 Google Drive 等服務互動。它現在還可以生成圖像,這是 Bard 上週學會的一項技能,然後改名為 Gemini。

5. 免費版 Gemini 有一些限制

與僅限訂閱的 Gemini Advanced 相比,免費版 Gemini( 你可以在 Android 上的 Google Gemini 應用程式、iOS 上的 Google 應用程式或 Gemini 網站上訪問)有相當多的限制。

這部分是因為它基於一個更簡單的大型語言模型(LLM)Gemini Pro,而不是 Google 的新 Gemini Ultra 1.0。廣義而言,免費版較不具創造力,較不準確,無法處理多步問題,無法編碼,數據處理能力更有限。這意味着免費版最適合回答簡單問題、總結郵件、製作圖像以及使用自然語言對 Google 的其他服務進行測試等基本功能。

如果 你正在尋找可以幫助進行高級編碼、複雜創意項目並直接在 Gmail 和 Google Docs 中工作的 AI 助手, Google Gemini Advanced 可能更適合 你,尤其是如果 你已經訂閱了 Google One…

6. Gemini Advanced 對 Google One 用戶具有吸引力

僅限訂閱的 Gemini Advanced 每月收費 19.99 美元 / 18.99 英鎊 / 32.99 澳元,但 你目前可以獲得兩個月的免費試用。令人困惑的是, 你通過支付新的 Google One AI 高級計劃費用來獲得 Advanced,該計劃包括 2TB 的雲存儲。

這意味着如果 你已經支付 Google One 雲存儲計劃(或計劃註冊它),Gemini Advanced 尤其具有吸引力。由於 2TB 的 Google One 計劃每月價格已經是 9.99 美元 / 7.99 英鎊 / 12.49 澳元,這意味着 AI 功能實際上每月額外花費 你 10 美元 / 11 英鎊 / 20 澳元。
對於那些已經擁有 5TB 或更多存儲空間的 Google One 訂閱用戶來說,更好的消息還在後頭。 Google 表示, 你可以「在 2024 年 7 月 21 日之前免費享受 AI 高級功能」。

這意味着 Google 與 Amazon Prime 類似,將其訂閱服務(雲存儲和最強大的 AI 助手)結合在一起,以使它們更具吸引力(並且很可能更具黏性)。

7. Gemini 應用程式香港當然無法使用

雖然 Google 表示 Gemini Android 應用程式「即將推出」到「更多國家和語言」,但它並不能夠在香港使用。

您可以使用 VPN 應用程式繞過限制並解鎖網站。VPN 是解決「Google Gemini 在您的國家不可用」或任何類似錯誤消息的絕佳選擇。大多數 VPN 的伺服器均遍佈全球多個國家。

利用 VPN 連線到外國伺服器後,註冊 Gemini 帳號便可以繞過對香港的限制,成功登記 Google Gemini,並使用 Google Gemini 等服務。VPN 除了支援電腦外,也支援平板 / iPad、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等等。無論你在手機、平板或通過藍牙耳機使用 ChatGPT 也都可以利用 NordVPN 繞過有關限制。

「Frame」是另一款 AI 眼鏡,賣點不是 AI,是創辦人乃前蘋果僱員

硬件初創公司 Brilliant Labs 於 2 月 8 日(星期四)推出了名為「Frame」的新款 AI 驅動眼鏡。這款眼鏡提供黑色、灰色或透明色可供選擇,讓您在行走時依賴 OpenAI 獲取周圍世界的信息。這款眼鏡可以幫助您識別物體、地點和其他感興趣的點,並獲取相關信息。利用 Whisper AI 的音頻翻譯功能,您還可以即時獲取與您一整天互動的音頻線索的信息。

Brilliant Labs 甚至將搜索引擎功能整合到眼鏡中,感謝 Perplexity 的 AI 驅動搜索引擎。因此,當您整天佩戴這款眼鏡時,您可以向 Perplexity 提出問題,並獲得答案。

在這一體驗的核心是 Noa,這款設備的智能 AI 助手。您可以將 Noa 應用程序下載到 iOS 或 Android 設備上,並將其與 Frame 配對。從那時起,Noa 將根據對您的瞭解學習您的查詢、您的行蹤和您的興趣,並創建一個基於其對您的理解的定制體驗。

Brilliant Labs 已經籌集了 600 萬美元用於打造下一代硬件。該公司由前蘋果員工 Bobak Tavangar 領導,此前推出了一款名為 Monocle 的 AR 設備。雖然這款可以固定在眼鏡上的設備仍然可用,但該公司現在似乎專注於看看它是否能在蓬勃發展的 AI 硬件領域競爭。

確實,AI 驅動的硬件正在迅速崛起,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設備。然而,這些設備,從 Humane 的 AI Pin 到 Rabbit 的 R1,仍然在爭奪主流的關注。在某些情況下,對於用戶來說,很難知道如何使用它們,以及如何充分體驗它們。

Brilliant Labs 自 2 月 8 日(星期四)開始接受 Frame 的預訂。這款眼鏡的起價為 349 美元,可選擇配有或不配有處方,但請注意,它只支持球面處方,所以患有散光和其他眼睛疾病的人可能需要等待未來的支持。Brilliant Labs Frame 將於 4 月上市。

【開箱】EDIFIER NeoBuds Pro 2 藍牙降噪耳機,支援 LHDC-V5 高解析編解碼

EDIFIER 第二代旗艦藍牙主動式降噪耳機 NeoBuds Pro 2,除了強化降噪機能還導入 LHDC-V5 編解碼技術,能夠支援 24bit / 192kHz 高解析格式內容,而產品仍然維持平實的價格策略。

NeoBuds Pro 2 建議售價 4,290 元,較前代的 NeoBuds Pro 高出數百元,它主要帶來哪些改變呢?雖然說主打功能性看似相仿,但是 NeoBuds Pro 2 增加支援 LHDC-V5 與 AAC 編解碼器,另外也新帶來寬頻多管道主動降噪,強調主動降噪的深度和範圍皆獲得提升。

除此之外,NeoBuds Pro 2 還提供立體空間音樂與頭部追蹤機能,能夠營造更身歷其境的 360 度環繞效果。EDIFIER 亦針對產品外觀進行微調,充電盒的樣式更簡單俐落,仍然維持提供黑與白兩種配色,另外還藉由紅外線感應器的運用,提供配戴耳機自動播放音樂等便利機能。

NeoBuds Pro 2 設計配置

EDIFIER 提供白色版本 NeoBuds Pro 2 樣品,它實際上不像官方示意圖那般雪白,反而類似象牙白或是說米黃色的感覺。不過無論是耳機本體或充電盒,其塑膠類材質大多採用消光處理,實際觸感良好也不容易留下指紋,包含充電盒的上蓋裝飾設計也更簡單俐落。

NeoBuds Pro 2 耳機本體曲線設計乍看之下沒什改變,維持類似傳統典型耳機的樣式,那稱為棒狀或翼狀的部位,提供大家所熟悉配戴抓取手感。一如多數同類型產品,EDIFIER 標誌上面空間提供觸碰操作設計,至於藍牙連線配對是透過充電盒內的按鍵操作。

就官方示意圖來看,內部發聲元件採用動圈單體搭配 Knowles 平衡電樞驅動器,輔以數位訊號處理和主動分頻技術,讓發聲單元融洽的各司其職。仔細端詳 NeoBuds Pro 2 外觀似乎有不少機關,除了必要的 2 個充電金屬接點,還有感應器、麥克風等影子。

EDIFIER 所謂的寬頻多管道主動降噪,是指內部結構中有一個獨立降噪通道,能與平衡電樞驅動器構成複合效用,從而使降噪深度拓展到 -50dB、範圍 5,000Hz。這複合式主動降噪技術包含運用 AI 演算法,除了提供多種降噪模式選擇,也能提升語音通話的清晰度。

其傳輸介面設計為 Bluetooth v5.3,支援 LDAC、LHDC-V5、SBC、AAC 編解碼,諸如此類規格相較於 NeoBuds Pro 是有所提升。其中 LHDC-V5 支援格式達 24bit / 192kHz,而且具備 128kbps~1,000kbps 流量自動調整機能,高於 LDAC 那 24bit / 96kHz、990kbps(最大)規格。

NeoBuds Pro 2 設計包含 IP54 防塵 / 防潑濺,產品隨附 7 組耳塞,可以找到最合適自己耳道的尺寸。其電池續航力約為 4 + 12 小時(啟用降噪)、最長 5.5 + 16.5 小時,充電盒(5V / 1A)和耳機(5V / 200mA)充飽約 1 個小時,而耳機快充 15 分鐘標榜能有 2 小時播放續航力。

NeoBuds Pro 2 使用體驗

想當然耳,NeoBuds Pro 2 能夠通過 Hi-Res 認證,不過實際使用得經過些許設定。一般預設採用 AAC編解碼(視搭配裝置而定),得安裝專用的 Edifier Connect App,在「設置」>「高清音樂編解碼」內開啟 LDAC、LHDC 才能作用,其主介面的 Hi-Res 標誌是否反白可作為識別依據。

無論是 LDAC 或 LHDC-V5,在 Bluetooth 這低功率無線傳輸框架之下,難免受到硬體限制和環境訊號干擾影響,因而出現播放卡頓這掃興的現象。除了耳機避免和播放裝置離太遠,也可以確認裝置端的 LDAC 之類選項,設置在自動調整位元率模式,相對比較能確保聆聽體驗。

接著就 Edifier Connect App 來看,其主介面會顯示產品圖示與耳機的電池剩餘量,包括前述 Hi-Res 標誌所代表作用。它以分頁方式提供常用功能,「降噪」比較特別的是有防風噪模式,而「音效」則是常見 EQ 調整,預設有純正和動感 2 種組態,另外是發燒友允許自由調整增益、Q 值、頻點,並將將之儲存、管理。

在「場景模式」有音樂、遊戲(標榜 0.06s 低延遲)和空間音頻,其中空間音頻和 LDAC、LHDC 互斥,也就是無法同時開啟使用。「聲聲出彩」如其名,能調整充電盒那燈條的色彩,基本上有 8 種選擇。另外,Edifier Connect App 會自動偵測使用中的影音播放軟體,並在介面內提供簡易播放控制。

更多細部調整歸納在「設置」內,包含用戶手冊、敲擊靈敏度、找回耳機、藍牙設置等,這些基本項目就不贅述。值得動手的包含「操控設置」,無須去記 NeoBuds Pro 2 觸控所代表作用,可以在此自行指定左、右耳的觸碰功能,如播放、音量、降噪模式、場景選擇、喚醒語音助手等。

NeoBuds Pro 2 支援摘下耳機暫停、戴上自動播放音樂,像是戴上耳機並如實和手機連線之後,它會自動讓前次使用的軟體播放音樂,亦可在「入耳檢測」內將之關閉或改為無動作。最後是在夜間還可以發現,主頁出現「助眠音樂」選項,方便使用者來點輕鬆的音樂結束這一天。

實際試聽的設置部分,我們啟用 LDAC 和 LHDC(所搭配裝置實際作用應為 LDAC),並以音樂場景、純正音效模式作為基準,音源則有個人轉檔與 Apple Music 等內容。NeoBuds Pro 2 帶給第一印象,三個頻段算均衡沒有特別突出搶戲之處,初步聽感是符合其價位甚至物超所值。

NeoBuds Pro 2 高音具有一定通透性,聆聽小提琴、鋼琴之類演奏音樂,能夠再生出一定細節量且不失圓潤度。至於人聲和許多樂器集中的中頻,可說是穠纖合度平實呈現,儘管某些歌曲曲目的齒音有些明顯,這牽涉可能成因頗多,無法武斷的評論 NeoBuds Pro 2 優劣。

也或許,是 NeoBuds Pro 2 沒有過多添油加醋調整聲音曲線,盡可能忠實再生歌曲原貌之故吧。至於低頻為主部分,它所能提供量感與延伸性頗佳,Q 彈渾厚之餘也保有足夠反應速度,不會亂成一團顯得模糊,聆聽運用較多電子樂器或鼓類樂器的曲目頗為夠勁。

另外像是主動降噪部分,依據環境、噪音條件而定,NeoBuds Pro 2 能提供合乎期待的效果。而且聲音變化量算是小,不像有些降噪耳機產品那樣,開啟降噪會使聲音變得扁平、沉悶。總而言之,NeoBuds Pro 2 應付多元類型音樂都能提供不俗的聆聽體驗,即便是玩遊戲也可營造出應有氛圍。

NeoBuds Pro 2 建議售價 4,290 元,在這價位提供 LHDC-V5 和 LDAC 編碼支援,又具備主動降噪機能、IP54 設計、Google Fast Pair 等便捷功能性,再加上那近乎可雜食的聲音表現,整體上是讓人頗為滿意。當然了,聲音是很主觀的一件事,如果有興趣不妨先行試聽體驗吧!

Gemini Advanced 訂閱只有主要家庭成員可以使用,其他人想用需要離開家庭

Gemini 是重新品牌的 Google AI,取代了 Google Bard 聊天機器人。Gemini 為 Google 帳戶持有人提供免費版本,高級功能則通過每月 20 美元的訂閱提供。升級到 AI 高級版的 Google One 家庭計劃成員無法使用 Gemini Advanced,可能阻礙其發展。

Google Gemini 推出了新 App 、新的登陸頁面等等,甚至可取代 Google Assistant。任何擁有 Google 帳戶的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它。如果您想要更高級的功能,可以訂閱 Gemini Advanced,但不要指望您的 Google One 家庭計劃中的其他人也能獲得訪問權限。

Google One 是 Google 提供的一個結合了幾項服務的訂閱計劃。免費版提供 15 GB 的 Google Drive 存儲空間。如果您支付更多費用,您將獲得更多的存儲空間和功能,例如 VPN 和額外的 Google Photos 編輯工具。

從昨天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訂閱計劃:AI 高級版。每月收費 20 美元,比次高級訂閱費用高出 10 美元,您不僅可以獲得先前所有的其他功能,還可以獲得 Gemini Advanced 的訪問權限。當 Gemini 在 Gmail、Docs 等 Google Suite 應用程序中可用時,您將可以在這些應用程序中使用 Gemini。

Google One 允許您與家庭計劃中的其他人共享幾乎所有功能的訪問權限。然而,人們幾乎立即注意到,即使是擁有 2 TB 的 AI 高級版計劃,只有計劃擁有人才能訪問 Gemini Advanced。

內部進行了測試,結果證實:家庭成員無法獲得 Gemini Advanced 的訪問權限。在 Google One 的幫助論壇上,它清楚地聲明 “Gemini Advanced 的好處無法與家庭組成員共享”,您必須成為家庭計劃管理員才能使用這些好處。要作為非計劃擁有人訪問 Gemini 高級版,您必須退出家庭群組。

在我們看來,這對全新的 Google Gemini Advanced 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失誤。Gemini 已經是 Google 對如何正確品牌產品毫無頭緒的結果,而且雖然 Gemini 在未來可能會將 Google 助手拋在一邊,但它們目前共存於非常奇怪的邊界上。

Google One 是一個可靠的訂閱服務,如果您使用 Google 進行除文檔以外的任何在線存儲,它是必需品。存儲空間在所有 Google 產品中共享,包括 Gmail、Photos 和 Drive。對於許多人來說,15 GB 的免費存儲空間已經足夠,但升級到 100 GB、200 GB 或甚至 2 TB 以上是不可避免的。

AI 高級版目前是個人和家庭帳戶的頂級選項,但如果 Google 繼續禁止家庭成員訪問 Gemini Advanced,則其發展可能最終受到損害。

按此即看更多:AI 人工智能 新聞
按此即看更多:
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 6 個方法
按此即看更多:5 個「香港」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方法

【教學】如何把 Google Gemini AI 設置取代 Andorid 上的 Google Assistant,一鍵即可喚醒

Google Gemini 是 Google 最先進的 AI 模型系列。Gemini Pro AI 模型是 Google 對 Open AI 的 ChatGPT 的回應。這家搜索巨頭還將 Google Assistant 替換為 Gemini,但香港可不是這麼輕鬆。

您可以輕鬆將 ChatGPT 替換為 Gemini,因為它支持超過 40 種語言,在全球 2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支持(但香港等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一點手段稍後說明)。然而,Google 限制新應用程序僅針對美國的做法而聞名,Gemini 也不例外。

Gemini Advanced 解鎖了 Ultra 1.0,這是 Google 最強大的 AI 模型。它在理解包括編碼、推理和創意協作在內的複雜任務方面表現出色。

此外,Gemini 可以連接到您的所有 Google 應用程序和服務,如 Gmail、Google Docs 等,以幫助您提高生產力。最重要的是,Gemini 現在可以使用 Google 的新 Imagen 2 模型生成圖像。

Gemini 即將推出的一些功能包括:

– 生成代碼
– 代碼調試
– 解釋代碼
– 知道超過 20 種編程語言
– Google Lens
– Google Maps 集成
– Google Docs 集成
– 導出至 Gmail
– 上傳圖像
– 導出至 Google Sheets
– Adobe Firefly 從文字生成圖像

在 Android 上,Gemini 是一種使用生成式 AI 與您協作並幫助您完成工作的新型助手。

香港需要使用 VPN 應用程式

您可以使用 VPN 應用程式繞過限制並解鎖網站。VPN 是解決「Google Gemini 在您的國家不可用」或任何類似錯誤消息的絕佳選擇。大多數 VPN 的伺服器均遍佈全球多個國家。

利用 VPN 連線到外國伺服器後,註冊 Google Gemini 帳號便可以繞過對香港的限制,成功登記 Google Gemini,並使用 Google Gemini 等服務。VPN 除了支援電腦外,也支援平板 / iPad、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等等。無論你在手機、平板或通過藍牙耳機使用 ChatGPT 也都可以利用 NordVPN 繞過有關限制。

Google Gemini Assistant

在 Gemini 應用程序上,您現在可以選擇使用 Google 助手。通過 Gemini,您可以在屏幕上快速獲得方便的提示。無論您需要為照片添加標題還是獲取有關文章的信息,Gemini 都可以幫助您。在 Gemini 應用程序中,您還可以使用許多方便的 Google 助手功能,例如設定計時器和控制智能家居設備,更多功能即將推出。

對於 iOS 用戶,Gemini 即將推出。您將在 Google 應用程序中找到它。只需打開 Gemini,開始創意。在 Google 應用程序中製作自定義圖像、撰寫社交媒體帖子或計劃一個美好的約會之夜。Gemini 將在美國的 Android 和 iOS 手機上以英語推出,全球各地也將陸續推出,包括:在英語、日語和韓語等。

在 Android 上將 Google Assistant 替換為 Gemini

  1. 從這裡下載 Google Gemini APK(香港用戶必需經此下載)
  2. 進入「設置」。
  3. Google
  4. Google 應用程式的設置
  5. 搜索助手和語音
  6. 從那裡,進入 Google 助手 > 語言
  7. 選擇當前語言,將其更改為美國英語
  8. 啟動 Gemini 應用程序。
  9. 這將自動將 Gemini AI 設置為默認的 Google 助手。
  10. 長按主頁按鈕,您將會看到基於 Google Gemini 的新助手。

【開箱】AMD Ryzen 7 8700G 與 Ryzen 5 8600G 處理器,第一款整合 AI NPU 的桌上型產品

擁有 RDNA GPU 架構的 Ryzen 8000G 系列處理器來了。

1 月份相當忙碌,但這裡面最忙碌的是 2024 年 1 月最後一週,因為除了有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Super,同時還有 AMD Ryzen 8000G 系列處理器。

這次登場的 Ryzen 8000G 系列處理器有 4 款產品,分別是 Ryzen 7 8700G、Ryzen 5 8600G、Ryzen 5 8500G,以及針對 SI 推出的 Ryzen 3 8300G;在系列處理器中,除了 Ryzen 7 8700G 與 Ryzen 5 8600G 只有使用 Zen 4 處理器架構外,Ryzen 5 8500G 與 Ryzen 3 8300G 則還加入了 Zen 4c 處理器架構。

Ryzen 3 8300G Ryzen 5 8500G Ryzen 5 8600G Ryzen 7 8700G
Cores / Threads 4 / 8 6 / 12 6 / 12 8 / 16
CPU Arch 1x Zen 4
+
3x Zen 4c
2x Zen 4
+
4x Zen 4c
Zen 4 Zen 4
Process 4nm 4nm 4nm 4nm
Zen 4 Base Frequency
(GHz)
3.4 3.5 4.3 4.2
Zen 4 Boost Frequency
(GHz)
4.9 5.0 5.0 5.1
Zen 4c Base Frequency
(GHz)
3.2 3.7 N/A N/A
Zen 4c Boost Frequency
(GHz)
3.6 3.7 N/A N/A
GPU Radeon 740M Radeon 740M Radeon 760M Radeon 780M
CUs 4 4 8 12
Max Boost Frequency
(GHz)
2.6 2.8 2.8 2.9
Ryzen AI NPU N/A N/A XDNA @ 1.6GHz XDNA @ 1.6GHz
Total Cache
(L2 + L3)
12MB 22MB 22MB 24MB
TDP 65W 65W 65W 65W
PCIe Gen 4 4 4 4
Total Lanes 14 14 20 20
Graphics Lanes 4 4 8 8
Box Cooler N/A AMD Wraith Stealth AMD Wraith Spire
MSRP(USD) N/A $176 $226 $329

AM5 腳位的 Ryzen 8000G 與 Ryzen 5000G 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到 Ryzen 7 8700G 的 Boost Frequency(Max)提升至 5.1GHz,AM4 腳位的 Ryzen 7 5700G 則是 4.6GHz,提升了500MHz 之多。

另外,Ryzen 8000G 系列處理器更重要的部分是,整合了 RDNA 3 GPU 架構的 Radeon 700M GPU,以及 XDNA 架構的 Ryzen AI NPU。

AMD Ryzen 8000G 也是全球第一款整合 AI Engine 的桌上型處理器。Intel 部分在 Meteor Lake 部分已導入 AI Engine,但這僅侷限於筆記型電腦,而非桌上型電腦。可惜的是,在系列 Ryzen 8000G 處理器中,Ryzen 5 8500G 與 Ryzen 3 8300G 沒有整合 Ryzen AI NPU。

以 AMD 提供的資訊,XDNA 架構的 Ryzen AI NPU 可以提供高達 39 TFLOPS 的 TPP(Total Processing Power)。

這次我們收到的測試產品包含 Ryzen 7 8700G、Ryzen 5 8600G、ROG Strix B650-A Gaming WIFI 與支援 AMD EXPO 技術的 GSKILL 16GB x2 DDR5-6500 MT/s 記憶體。

AMD Ryzen 7 8700G 與 Ryzen 5 8600G 是這次 Ryzen 8000G 系列處理器主推的 2 款產品,其中 Ryzen 7 8700G 搭配 Wraith Spire 散熱器,至於 Ryzen 5 8600G 與 Ryzen 5 8500G 則是搭配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

ROG Strix B650-A Gaming WIFI 是一張 ATX 規格的 AM5 腳位主機板,採用 12 + 2 + 1 相供電設計;我們可以見到主機板採用 8 + 4 EPS PIN 供電設計,主要原因是因為它並不是以超頻為主打,所以可以只插上一個 8 PIN 就可。

6 層 PCB 設計的主機板,提供 PCIe 5.0 的 M.2 SSD 插槽。另外,還有 2 個 PCIe 4.0 M.2 SSD 插槽以及 4 個 SATA 6.0Gbps 連接埠。

PCIe 插槽部分為 x16、x1、x1、x16 配置。

不過,需要注意到的是 Ryzen 7 8700G 與 Ryzen 5 8600G 僅提供 PCIe 4.0 x8,而 Ryzen 5 8500G 與 Ryzen 3 8300G 則只有 PCIe 4.0 x4 的顯示卡頻寬。

ROG Strix B650-A Gaming WIFI 這款主機板的 I/O 提供 HDMI 與 DisplayPort 共輸出,其中 HDMI 可以支援到 2.1 規格;同時還有 WiFi 6E(AMD RZ616)與 2.5GbE(Intel I225-V)乙太網路。

這次測試僅提供 Ryzen 7 8700G 與 Ryzen 5 8600G 的效能比較,分別使用處理器附贈的 Wraith Spire 和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進行測試。

Overall Benchmark

CPU Benchmark Ryzen 5 8600G Ryzen 7 8700G
Cinebench 2024
Multi Core 795 971 18.126%
Single Core 107 104 -2.885%
Geekbench 6
Single 2690 2715 0.921%
Multi 12383 14501 14.606%
CPU-Z
Single 682.9 671.9 -1.637%
Multi 5530.2 7235.7 23.571%
Blender
Monster 83.9 112.3 25.289%
Junk Store 60.4 79.6 24.121%
fishy_cat 44.9 59.4 24.411%
PugetBench -Premiere 3944 4209 6.296%
Long GOP 49 53 7.547%
Intraframes Score 43 47 8.511%
Raw Score 82 90 8.889%
GPU Effects Score 14 14 0.000%
Davinci Resolve
SpeedWarp 73 62 -17.742%
PC Mark
Essential 11519 11703 1.572%
Productivity 10881 11135 2.281%
Digtal Content Creation 9212 10550 12.682%
Crossmark
overall 1672 1832 8.734%
productivity 1580 1690 6.509%
creativty 1940 2190 11.416%
responsiveness 1269 1366 7.101%

3DMark

3DMark Ryzen 5 8600G Ryzen 7 8700G
TIme Spy 3131 3652 14.266%
Graphic score 2809 3250 13.569%
CPU score 8958 12224 26.718%
Fire Strike 7238 8420 14.038%
Graphic score 7809 9106 14.243%
Physics score 20777 27476 24.381%
Combo score 2867 3232 11.293%
Night Raid 27236 29723 8.367%
Graphic score 33480 37742 11.292%
CPU score 13242 13487 1.817%
Solar Bay 10758 12657 15.004%
Graphic score 10758 12657 15.004%
Solar Bay Section 1 43.66 50.66 13.818%
Solar Bay Section 2 40.95 48.28 15.182%
Solar Bay Section 3 37.76 45.17 16.405%
Speed Way 499 537 7.076%
Port Royal 1578 1849 14.657%
DXR feature test 5.61 7.01 19.971%
CPU Profile
Max Threads 6376 7954 19.839%
16 threads 6271 7980 21.416%
8 threads 5245 5429 3.389%
4 threads 3203 3148 -1.747%
2 threads 1714 1717 0.175%
1 threads 991 995 0.402%

1080p Gaming

1080p Gaming Ryzen 5 8600G Ryzen 7 8700G
Cyberpunk2077: low, FSR2.0 Performance 66.54 68.51 2.875%
Cyberpunk2077: low_AFMF 100.1 112.15 10.745%
F1 22 (Medium) 77 88 12.500%
Horizon Zero Dawn (Favor) 55 62 11.290%
Horizon Zero Dawn (Favor_AFMF) 83 100 17.000%
Rainbow Six Siege (low) 154 165 6.667%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lowest) 62 72 13.889%
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low) 72.7 83.1 12.515%

Ryzen 5 8600G 搭配的是 Radeon 760M iGPU,而 Ryzen 7 8700G 則是搭配 Radeon 780M iGPU,均為 RDNA 3 GPU 架構。

按照效能來看,Radeon 700M 的效能基本上與 GeForce GTX 1650 相近。另一方面,因為採用 RDNA 3 GPU 架構,所以 Ryzen 8000G 系列處理器也支援我們在 Radeon RX 7600 XT 測試中提到的 AFMF(AMD Fluid Motion Frames)技術。

單純就 1080p 中等特效執行遊戲來說,AMD Ryzen 8000G 大致上都能夠滿足這需求。至於想要搭配獨立顯示卡的話,需特別注意到我們測試的這 2 顆 Ryzen 8000G 處理器僅提供 PCIe 4.0 x8 頻寬。

至於 Zen 4 處理器架構不需要特別再強調,因為要滿足日常需求,它根本沒有任何問題。

此外,Ryzen AI NPU 其實也是 Ryzen 8000G 的一個優勢,比較可惜的是,現階段支援的軟體較少,比較常聽到有 Davinci Resolve、Topaz 與 Teams 視訊軟體,期待未來有更多應用可以搭配 Ryzen AI NPU 讓使用者可以更好體驗其優勢。

不論是在 CPU 或者是 iGPU 表現,代號 Phoenix 的 Ryzen 8000G 要比 2021 年,也就是代號 Cezanne 的 Ryzen 5000G 當時更有能耐許多;不過,未來若是要搭配一張中高階獨立顯示卡的話,考慮 Ryzen 7000 系列可能更為合適,畢竟 AMD 的 AM5 腳位主機板並不便宜… 如果不考慮 AM4 腳位主機板沒有未來性可言的話,那顆 Ryzen 7 5800X3D 也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開箱】ASUS TUF Gaming Z790-BTF WiFi,銀白風格背插式主機板

https://benchlife.info/silver-white-style-bft-motherboard-asus-tuf-gaming-z790-btf-wifi-unboxing/

ASUS 首波 BTF 背插式設計主機板,是先以 Intel B760 晶片組製品投入市場,近期追加開出 ATX 尺寸的 TUF Gaming Z790-BTF WiFi 等新品,滿足效能、超頻玩家所需。

採用 Intel Z790 晶片組的 TUF Gaming Z790-BTF WiFi,支援第 12~14 代 Core 桌上型處理器,有一定的處理器和記憶體超頻可玩性。背插式賣點包含 Advanced BTF,搭配自家 BTF 顯示卡,能將背插精神最大化。

規格設定採用 DDR5 記憶體,除了預設顯示卡專用 PCIe 5.0 x16 插槽,其他 PCIe 和 M.2 插槽採 PCIe 4.0 設定。它也導入 Wi-Fi 7 模組,包含快速插拔  Q-Antenna,以及軟體層 Armoury Crate 測向儀等功能。

TUF Gaming Z790-BTF WiFi 外觀視覺頗為搶眼,VRM 與 M.2 金屬散熱片以銀色呈現,周圍加上白色塑膠類材質遮罩,帶有一些 TUF 草創時期的味道。當然了,印刷電路板還是不脫黑色路線,在背面更是一目了然。

DIGI+VRM 供電迴路設計為 16 + 1 + 1 相,Core / GT 主要使用 60A 等級 DrMOS,搭配 TUF 電感和電容器構成,所搭配散熱片也設計延伸成為 I/O 遮罩,而 8 + 8pin 電源輸入插座是採用低阻質 ProCool 設計。

4 組 DDR5 記憶體插槽,結合 SafeDIMM 設計與 AEMP II 韌體最佳化功能,強調效能與可玩性兼具。規格標示超頻支援至 DDR5-7200,得留意搭配第 14、13 代 Core 處理器,特別是 K / KF 版的達成率比較高。

少數如 Q-LED 和處理器風扇插座,並未因為 BTF 設計而轉移位置,背面另有 6 組風扇插座涵蓋支援 AIO 水冷幫浦,並在軟體層 Fan Xpert 4 提供 AI Cooling II 等機能。燈效則有 3 組 Addressable Gen 2,和 1 組 Aura RGB 插座可用,另外亦有 TB(USB4)插座可搭配自家 Thunderbolt 或 USB4 擴充介面卡。

第 1 組 PCIe 插槽為 PCIe 5.0 x16 設定,採用 SafeSlot 強化與 Q-Release 拉桿解鎖設計,並支援 Advanced BTF 顯示卡(TUF Gaming BTF / ROG Strix BTF),背面提供相對應的 12V-2×6(600W)和 3 組 PCIe 8pin 電源插座。

另外搭配 PCIe x16、x4 插槽各 1 組,都是由 Z790 晶片組供應通道,預設配置同為 PCIe 4.0 x4。多數人應該很少有擴充介面卡安裝需求,這時間點可以考慮搭配 ASUS USB4 PCIe Gen4 擴充卡(將於稍後上市),來獲取 USB4(40Gbps)介面。

儲存提供 4 埠 SATA 6Gb/s 和 4 組 M.2 插槽,SATA 插座也是隱身在背後,而 M.2 都配備散熱片和 M.2 Q-Latch 設計。M.2 通道統一配置為 PCIe 4.0 x4,其中 M.2_1 是由處理器供應獨立通道,至於 M.2_4 同時也支援 SATA 模組。

TUF Gaming Z790-BTF WiFi 在 I/O 背板部位,除了前面提到 VRM 一側散熱片衍伸成遮罩,此處免不了也使用不鏽鋼預載背板設計。主打賣點是導入 Wi-Fi 7 無線網路,實際使用 Intel Wi-Fi 7 BE202 模組,隨附經過白色化處理的 Q-Antenna 快速插拔天線。

2.5Gbps 乙太網路同樣使用 Intel 方案,除了結合 TUF LANGuard 防護設計,連同無線網路在 Armoury Ceate 內提供封包管理等機能。但此處並沒有 DIY 相關便利設計,像 Clear BIOS、BIOS FlashBack 等按鈕,這定位產品通常從缺。

USB 配置為 1 埠 USB 3.2 Gen 2×2、3 埠 USB 3.2 Gen 2(其一為 Type-C)、4 埠 USB 3.2 Gen 1,有 2 埠 Type-C 可用是好事,透過內部的機殼前置擴充插座,可再拉出 1 埠 USB 3.2 Gen 2(Type-C)、2 埠 USB 3.2 Gen 1、4 埠 USB 2.0。

內建音效採用 Realtek ALC1220P 編解碼器,搭配音效電容、隔離線路等設計,除了 Armoury Crate 有提供 AI 降噪,另外還隨附 DTS Audio Processing 機能。如果因故需要使用內顯,亦提供 HDMI 2.1(TMDS)和DisplayPort 1.4 各 1 組,方便彈性運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TUF Gaming Z790-BTF WiFi,它無非是 TUF Gaming 兄弟產品的 BFT / Advanced BTF 版本,換上銀白色系外觀視覺、導入 Wi-Fi 7 和 Q-Antenna 等機能。由於終究是 TUF Gaming 系列產品的一員,主打性價比通常並不會多貴,官方參考售價為 8,490 元,如果對 BTF 有興趣可以參考之。

【開箱】GIGABYT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白色控可以將它列入選項之

嗯… GeForce RTX 40 Super 系列的第二彈,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 月 23 日是 MSRP 版本的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解禁時間,非 MSRP 版本則是 1 月 24 日,同時也是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上市時間;實際上,我們有收到 NVIDIA 寄出的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Ventus 3X,但在測試過程中碰到一些技術問題,導致測試時間被壓縮,以至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相關數據讓大家參考。

但,GIGABYT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 這張非 MSRP 版本的顯示卡,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沒有碰到任何問題,讓我們可以在 1 月 24 日提供相關數據讓大家參考。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將取代 GeForce RTX 4070 Ti,除了將 GPU 更換至 AD103-275,也將 VRAM 從 12GB GDDR6x 提升至 16GB GDDR6x。雖然整體規格小幅度獲得提升,但 TGP(Total Graphics Power)依舊維持在 285W,也許可以用值得開心來形容之。

GIGABYTE 的 AERO 系列顯示卡屬於銀白色系列顯示卡,這次收到的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 採用風之力散熱系統,由 3 顆擁有獨特刀鋒導流造型的 100mm 風扇所組成。

與 MSI 和 ASUS 不同,GIGABYTE 的風扇不是採用雙滾珠軸承(Double Ball Bearing),但他們選擇所謂的「奈米石墨烯潤滑油」,號稱可以讓一般風扇延長 2.1 倍的壽命,達到與滾珠軸承一樣的耐用,且要比滾珠軸承安靜許多。站在我們的立場,我們還是相信雙滾珠軸承的壽命與耐用度,不是一般 Sleeve、HDB 或者是 FDB 類的軸承能夠達到的,要不雙滾珠軸承成本也不會那麼貴…

雖然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的 TGP 在 285W,但 GIGABYTE 還是選擇為 AERO 系列用上 Vapor Chamber,並結合複合式 Heat Pipes,讓 GPU 與 GDDR6x 的熱更快速的傳遞出去。

也許,GIGABYTE 可以認真考慮將 Heat Pipes 進行鍍鎳處理,這種表面處理製程勢必會讓整個散熱模組成本變高,但整體來說,經由表面處理後的 Heat Pipes 會讓使用者有更好的觀感。

選擇金屬背板,是一個相當值得慶幸的事情… 畢竟還是有品牌的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使用塑膠背板… 一張 MSPR 799 美元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連金屬背板都不用,有必要那麼「斤斤計較」?

GIGABY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 採用 12VHPWR 接頭,也不需要再特別強調。

AERO 銘版部分可以在 GCC 軟體進行燈光效果的控制。

在 GIGABY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除了與 GeForce RTX 4070 Ti(我們使用手上的 TUF Gaming 系列)外,同步也提供 AMD Radeon RX 7900 XT MBA(Made By AMD)版本的數據讓大家參考。

3DMark – AMD Radeon RX 7900 XT

3DMark Radeon RX 7900 XT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TIme Spy 24713 24515 -0.808%
Graphic score 26016 24667 -5.469%
CPU score 19252 23690 18.734%
Time Spy Extreme 12473 12297 -1.431%
Graphic score 12600 12087 -4.244%
CPU score 13625 13648 0.169%
Fire Strike 43650 45160 3.344%
Graphic score 57400 55879 -2.722%
Physics score 56201 56446 0.434%
Combo score 13939 16491 15.475%
Fire Strike Extreme 39054 27899 -39.984%
Graphic score 32709 29435 -11.123%
Physics score 56303 56621 0.562%
Combo score 14900 12963 -14.943%
Fire Strike Ultra 16825 15156 -11.012%
Graphic score 16559 14611 -13.332%
Physics score 56213 56758 0.960%
Combo score 8716 8329 -4.646%
Speed Way 5241 6387 17.943%
Port Royal 13691 15828 13.501%
DXR feature test 48.36 73.75 34.427%

在 3DMark 部分,Radeon RX 7900 XT 在 DirectX 12 部分的 Time Spy 系列基本上與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打成平手,但碰到 DirectX 11 的 Fire Strike 系列測試項目,可以見到 Radeon RX 7900 XT 領先幅度還不小。

不過,GeForce RTX 4070 Ti 則是在 Speed Way、Port Royal 以及 DXR Feature Test 等 3 項較新的測試取得一定程度的領先。

4K Gaming – AMD Radeon RX 7900 XT

4K Gaming Radeon RX 7900 XT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Assassin Creed Vahalla 93 104 10.577%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Ultra) 38 42 9.524%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FSR 3 Performance) 148 160 7.500%
Borderlands 3 : bad ass 83.12 78.23 -6.251%
Cyberpunk2077(Ultra) 52.6 46.19 -13.877%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24.69 48.53 49.124%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 54.53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48 67 28.358%
Metro Exodus 88.35 90.75 2.645%
F1 22 (Ultra High) 54 55 1.818%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23 127 3.150%
F1 22 (Ultra High+DLSS3) 149
Forza Horizon 5(Max) 98
Horizon Zero Dawn 102 106 3.774%
Rainbow Six Siege 289 305 5.246%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109 116 6.034%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61.3 62.7 2.233%
Watch Dog Legion(Ultra) 84 77 -9.091%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92

1440p Gaming – AMD Radeon RX 7900 XT

1440p Gaming Radeon RX 7900 XT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Assassin Creed Vahalla 149 170 12.353%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Ultra) 72 81 11.111%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FSR 3 Performance) 220 215 -2.326%
Borderlands 3 : bad ass 156.17 145.54 -7.304%
Cyberpunk2077(Ultra) 113.08 103.65 -9.098%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47.07 87.69 46.322%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AFMF) 121.04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91 130 30.000%
Metro Exodus 136.18 142.11 4.173%
F1 22 (Ultra High) 101 109 7.339%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79 182 1.648%
F1 22 (Ultra High+DLSS3/AFMF) 244
Forza Horizon 5(Max) 141
Horizon Zero Dawn 182 191 4.712%
Rainbow Six Siege 445 551 19.238%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206 222 7.207%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129.5 128.6 -0.700%
Watch Dog Legion(Ultra) 148 129 -14.729%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126

然而在遊戲測試部分,Radeon RX 7900 XT 則是落後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不少,當然也可以見到 Ada Lovelace GPU 架構的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在 DLSS,特別是 DLSS 3 部分的優異表現。

Creative – AMD Radeon RX 7900 XT

1440p Gaming Radeon RX 7900 XT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Assassin Creed Vahalla 149 170 12.353%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Ultra) 72 81 11.111%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FSR 3 Performance) 220 215 -2.326%
Borderlands 3 : bad ass 156.17 145.54 -7.304%
Cyberpunk2077(Ultra) 113.08 103.65 -9.098%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47.07 87.69 46.322%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AFMF) 121.04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91 130 30.000%
Metro Exodus 136.18 142.11 4.173%
F1 22 (Ultra High) 101 109 7.339%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79 182 1.648%
F1 22 (Ultra High+DLSS3/AFMF) 244
Forza Horizon 5(Max) 141
Horizon Zero Dawn 182 191 4.712%
Rainbow Six Siege 445 551 19.238%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206 222 7.207%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129.5 128.6 -0.700%
Watch Dog Legion(Ultra) 148 129 -14.729%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126

Davinci Resolve 部分的數據要特別留意,數字越小,效能表現越好。

3DMark –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3DMark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TIme Spy 23318 24515 4.883%
Graphic score 23261 24667 5.700%
CPU score 23651 23690 0.165%
Time Spy Extreme 11522 12297 6.302%
Graphic score 11215 12087 7.214%
CPU score 13620 13648 0.205%
Fire Strike 44042 45160 2.476%
Graphic score 54002 55879 3.359%
Physics score 56345 56446 0.179%
Combo score 16248 16491 1.474%
Fire Strike Extreme 26841 27899 3.792%
Graphic score 27279 29435 7.325%
Physics score 56653 56621 -0.057%
Combo score 14057 12963 -8.439%
Fire Strike Ultra 14041 15156 7.357%
Graphic score 13515 14611 7.501%
Physics score 56424 56758 0.588%
Combo score 7654 8329 8.104%
Speed Way 5628 6387 11.884%
Port Royal 14426 15828 8.858%
DXR feature test 69.14 73.75 6.251%

4K Gaming –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4K Gaming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Assassin Creed Vahalla 91 104 12.500%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Ultra) 39 42 7.143%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FSR 3 Performance) 142 160 11.250%
Borderlands 3 : bad ass 71.16 78.23 9.037%
Cyberpunk2077(Ultra) 41.55 46.19 10.045%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43.92 48.53 9.499%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 48.74 54.53 10.618%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61 67 8.955%
Metro Exodus 83.64 90.75 7.835%
F1 22 (Ultra High) 51 55 7.273%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19 127 6.299%
F1 22 (Ultra High+DLSS3) 139 149 6.711%
Forza Horizon 5(Max) 94 98 4.082%
Horizon Zero Dawn 92 106 13.208%
Rainbow Six Siege 281 305 7.869%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105 116 9.483%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57.4 62.7 8.453%
Watch Dog Legion(Ultra) 70 77 9.091%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65 92 29.348%

1440p Gaming –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1440p Gaming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Assassin Creed Vahalla 160 170 5.882%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Ultra) 76 81 6.173%
Avata Frontiers of Pandora (FSR 3 Performance) 210 215 2.326%
Borderlands 3 : bad ass 138.78 145.54 4.645%
Cyberpunk2077(Ultra) 97.59 103.65 5.847%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82.23 87.69 6.226%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AFMF) 112.74 121.04 6.857%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119 130 8.462%
Metro Exodus 133.53 142.11 6.038%
F1 22 (Ultra High) 104 109 4.587%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76 182 3.297%
F1 22 (Ultra High+DLSS3/AFMF) 240 244 1.639%
Forza Horizon 5(Max) 135 141 4.255%
Horizon Zero Dawn 173 191 9.424%
Rainbow Six Siege 526 551 4.537%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206 222 7.207%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120.3 128.6 6.454%
Watch Dog Legion(Ultra) 125 129 3.101%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124 126 1.587%

Creative –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Blender
Monster 3425 3782 9.439%
Junk Store 1571 1821 13.729%
fishy_cat 1709 1885 9.337%
PugetBench – Premiere Pro
overall 14309 14991 4.549%
LongGOP Score 140 144 2.778%
Intraframe Score 136 137 0.730%
Raw Score 256 256 0.000%
GPU 86 100 14.000%
Davinci Resolve
50% retime 18 16 -12.500%
Wedding Heavy Styles 37 30 -23.333%
SuperScale 2x 12 10 -20.000%
SuperScale 4xHD 60 50 -20.000%
Speed Warp 11 10 -10.000%
magic mask 17.56 15.27 -14.997%
Stable diffusion
SD 1.5 (50 steps) 38.2 41.3 7.506%
512×512 images/minute
SDXL (20 steps)
768×768 images/minute 27.7 29.1 4.811%
1024×1024 images/minute 12 16.1 25.466%

與 GeForce RTX 4070 Ti 相比較的話,若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沒有領先,那推出的意義就不存在著。然而,也不難發現到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的整體表現沒有 GeForce RTX 4070 至 GeForce RTX 4070 Super 那般有吸引力。

3 風扇設計的 GIGABYT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 在 Furmark 的壓力測試下,GPU 溫度最高為 61.1 攝氏度,而 Hot Spot 則是在 73.3 攝氏度。

風扇轉速在 1,640 RPM;雖然,我們是比較喜歡雙滾珠軸承的風扇,而以現行的技術來說,油封軸承的風扇壽命也要比過去提高不少,但我們還是強烈建議 GIGABYTE 可以在未來的高階顯示卡部分選擇雙滾珠軸承,畢竟這樣不管是行銷,或者是使用者長時間使用,都能獲得更佳的效果。

GIGABYT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ERO OC 16G 顯示卡 TGP(Total Graphics Power)為 284.5W;在 F1 22 與 Cyberpunk 2077 兩款遊戲下,這張顯示卡的 TGP 最高分別是 283W 和 267W。

GPU – 61.1℃ ;
Hot Spot – 73.3℃;
GDDR6x – 56℃;
FAN – 1,640 RPM;
TGP – 284.5W;

整個 Ada Lovelace GPU 架構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 Super 系列來到第 2 款產品,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的第 3 代 RT Cores,第 4 代 Tensor Cores,都讓使用者不論是在遊戲,或者是 AI 運算有著更佳的體驗,特別是 GeForce RTX 40 系列的 DLSS 3 勢必讓使用者有著更佳的遊戲感受。

不過,現在機器上若是 GeForce RTX 40 系列的玩家,應該沒有升級至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的必要性。

但,現在仍舊是 GeForce GTX 或者是 RTX 20 系列的玩家們,是時候想想,口袋是否有足夠的預算將自己的電腦配備稍微升級一番。

如過去我們所測試的 GeForce RTX 4060 Ti AERO OC 8GB、GeForce RTX 4060 AERO OC 8G,其實我們一直在重複著提到風扇的軸承,以及沒有鍍鎳處理的 Heat Pipes… 希望 GIGABYTE 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可以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 AERO 系列顯示卡。

【開箱】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散熱表現相當優異的雙風扇顯示卡

跟著來看看我們收到的第二張 GeForce RTX 4070 Super 顯示卡。

ASUS GeForce RTX 40 系列中,雙風扇的 Dual 系列顯示卡讓我們有著相當不錯的體驗,而這次的 GeForce RTX 4070 Super 系列顯示卡中,除了 Founders Edition 外,我們也收到了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延續著 Dual GeForce RTX 4070 的優點,新登場的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顯示卡採用雙風扇設計,並擁有 0dBA 風扇停轉功能(50 度以下);95mm 的軸向式風扇,搭配上 11 葉片以及雙滾珠軸承(Double Ball Bearing),讓 2.56 槽的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有著非常優異的散熱表現。

金屬的強化背板,也是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的一個特點。

ASUS 官方給出雙滾珠軸承風扇可以提供 70,000 小時的使用時間,相較於油封軸承的 35,000 小時高出一倍。

此外,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散熱器採用 4 根熱導管設計,能夠更有效率的將 GPU 與 VRAM 的熱導出。

跟著就是此款顯示卡提供了 vBIOS 切換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在 Performance 於 Quiet Mode 進行切換,但一般來說,會建議使用預設的 Performance Mode,因為差異在於風扇轉速不同,且安裝在機殼內,一般很難會聽到到風扇轉動的聲音。

往往來說… 顯示卡的高頻音還比較常聽到…

與 Founders Edition 相同,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採用 12VHPWR 接頭,並且盒子內提供一組 2x 8 PIN to 12VHPWR 轉接線。

最後一個特點,就是 304 不鏽鋼材質的 I/O Bracket,搭配上 1x HDMI 2.1a 與 3x DisplayPort 1.4a 輸出端子。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的預設模式的 Boost Clock 為 2475MHz,至於 OC 模式的 Boost Clock 則可以達到 2505MHz。

跟著就是來看看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的效能實測,這裡我們找了 Radeon RX 7800 XT 和 GeForce RTX 3070 這兩張顯示卡與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進行比較。

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CPU:Intel Core i9-14900K
RAM:Adata XPG DDR5-6400 MT/s
MB: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X

3DMark – GeForce RTX 3070 v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3DMark GeForce RTX 3070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TIme Spy 14513 21428 32.271%
Graphic score 13576 21073 35.576%
CPU score 23847 23690 -0.663%
Time Spy Extreme 7260 10513 30.943%
Graphic score 6707 10104 33.620%
CPU score 13627 13645 0.132%
Fire Strike 30692 40852 24.870%
Graphic score 34053 49436 31.117%
Physics score 56458 56348 -0.195%
Combo score 12659 15048 15.876%
Fire Strike Extreme 16759 24778 32.363%
Graphic score 16683 24914 33.038%
Physics score 56155 56388 0.413%
Combo score 8305 13169 36.935%
Fire Strike Ultra 8793 12697 30.747%
Graphic score 8471 12183 30.469%
Physics score 56539 56629 0.159%
Combo score 4439 6874 35.423%
Speed Way 3483 5259 33.771%
Port Royal 8404 13117 35.930%
DXR feature test 32.16 62.55 48.585%

1440p Gaming – GeForce RTX 3070 v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GeForce RTX 3070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Assassin Creed Vahalla 91 128 28.906%
Borderlands 3 : bad ass 83.36 121.35 31.306%
Cyberpunk2077(Ultra) 64.36 91.26 29.476%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49.03 75.52 35.077%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 107.79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72 109 33.945%
Metro Exodus 82.84 121.71 31.937%
F1 22 (Ultra High) 62 95 34.737%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28 169 24.260%
F1 22 (Ultra High+DLSS3) 225
Forza Horizon 5(Max) 84 123 31.707%
Horizon Zero Dawn 119 164 27.439%
Rainbow Six Siege 330 496 33.468%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122 188 35.106%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72.4 109.7 34.002%
Watch Dog Legion(Ultra) 79 111 28.829%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79 117 32.479%

與 GeForce RTX 3070 進行比較的話,遊戲部分至少也有 24% 的領先,但更多的是 30% 的領先幅度,與 3DMark 在 DirectX 12 和 DirectX 11 部分的測試相去不遠;因為 Ampere 架構的 GeForce RTX 30 系列不支援 DLSS 3,因此部分遊戲無法獲得數據。

Creative – GeForce RTX 3070 v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GeForce RTX 3070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Blender
Monster 1551 3327 53.381%
Junk Store 944 1562 39.565%
fishy_cat 867 1671 48.115%
PugetBench – Premiere Pro
overall 11729 14344 18.231%
LongGOP Score 128 146 12.329%
Intraframe Score 132 140 5.714%
Raw Score 175 253 30.830%
GPU 64 83 22.892%
Davinci Resolve
50% retime 134 20 -570.000%
Wedding Heavy Styles 53 38 -39.474%
SuperScale 2x 17 12 -41.667%
SuperScale 4xHD 88 66 -33.333%
Speed Warp 16 12 -33.333%
magic mask 26.57 18.65 -42.466%
Stable diffusion
SD 1.5 (50 steps) 18.75 35 46.429%
512×512 images/minute
SDXL (20 steps) 2.89 24.5 88.204%
768×768 images/minute 11.5

Davinci Resolve 部分的測試數據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裡是是數字越小,表現越佳。

3DMark – Radeon RX 7800 XT v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3DMark AMD Radeon RX 7800 XT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TIme Spy 19343 21428 9.730%
Graphic score 18863 21073 10.487%
CPU score 22607 23690 4.572%
Time Spy Extreme 9397 10513 10.615%
Graphic score 8908 10104 11.837%
CPU score 13649 13645 -0.029%
Fire Strike 38251 40852 6.367%
Graphic score 47327 49436 4.266%
Physics score 56222 56348 0.224%
Combo score 13110 15048 12.879%
Fire Strike Extreme 23713 24778 4.298%
Graphic score 24112 24914 3.219%
Physics score 55641 56388 1.325%
Combo score 11949 13169 9.264%
Fire Strike Ultra 12268 12697 3.379%
Graphic score 11934 12183 2.044%
Physics score 56198 56629 0.761%
Combo score 6251 6874 9.063%
Speed Way 3803 5259 27.686%
Port Royal 10183 13117 22.368%
DXR feature test 33.98 62.55 45.675%

1440p Gaming – Radeon RX 7800 XT v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Radeon RX 7800 XT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Assassin Creed Vahalla 124 128 3.125%
Borderlands 3 : bad ass 119.87 121.35 1.220%
Cyberpunk2077(Ultra) 90.26 91.26 1.096%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2 P) 35.64 75.52 52.807%
Cyberpunk2077(OverDrive+DLSS3) 107.79
Guardian of Galaxy (Ultra High+RT)) 66 109 39.450%
Metro Exodus 100.26 121.71 17.624%
F1 22 (Ultra High) 80 95 15.789%
F1 22 (Ultra High+DLSS2 P) 156 169 7.692%
F1 22 (Ultra High+DLSS3) 225
Forza Horizon 5(Max) 113 123 8.130%
Horizon Zero Dawn 151 164 7.927%
Rainbow Six Siege 398 496 19.758%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highest) 156 188 17.021%
Total War: Three Kingdom) 97.3 109.7 11.304%
Watch Dog Legion(Ultra) 110 111 0.901%
Watch Dog Legion(RT_Ultra DLSS_P) 117

與 499 美元的 AMD Radeon RX 7800 XT 相比較的話,因為 Ray Tracing 的差距,可以見到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在 DLSS 模式開啟的遊戲環境都有著顯著的差距。至於一般遊戲,599 美元的 GeForce RTX 4070 Super 表現似乎也要好上些許。

只是 2 款顯示卡有 100 美元的價差… 若想要在 Ray Tracing 遊戲有著更佳的體驗,價格較高的 GeForce RTX 4070 Super 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更不要說 GeForce RTX 40 系列還支援 DLSS 技術。

對於預算可能有限制,且對於 Ray Tracing 遊戲需求沒有很高的話,499 美元的 AMD Radeon RX 7800 XT 也值得列入考慮範圍中;AMD Radeon RX 7800 XT 的 TBP(Total Board Power)為 263W。

Creative – Radeon RX 7800 XT v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Blender Radeon RX 7800 XT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Monster 1162 3327 65.074%
Junk Store 597 1562 61.780%
fishy_cat 564 1671 66.248%
PugetBench – Premiere Pro
overall 11408 14344 20.468%
LongGOP Score 146 146 0.000%
Intraframe Score 134 140 4.286%
Raw Score 117 253 53.755%
GPU 74 83 10.843%
Davinci Resolve
50% retime 37 20 -85.000%
Wedding Heavy Styles 54 38 -42.105%
SuperScale 2x 25 12 -108.333%
SuperScale 4xHD 134 66 -103.030%
Speed Warp 26 12 -116.667%
magic mask 66 18.65 -253.887%
Stable diffusion
SD 1.5 (50 steps) 8.95 35 74.429%
512×512 images/minute
SDXL (20 steps) 24.5
768×768 images/minute 11.5

Davinci Resolve 部分的測試數據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裡是是數字越小,表現越佳。

相較於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在散熱部分有著更佳的表現。

也可以見到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的風扇轉速在 Furmark 壓榨下,其數據落在 1,450 RPM 左右。

GPU – 64.1℃ vs 69.1℃;
Hot Spot – 73.9℃ vs 82℃;
GDDR6x – 66℃ vs 64℃;
FAN – 1,450 vs 1,873 RPM;
TGP – 219.6 vs 219.4W;

雖然我們手上的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不是超頻版本,但以這張卡的表現(不論是效能或者是溫度)都是一張非常值得購入的顯示卡;如果選購目標是 GeForce RTX 4070 Super 這款顯示卡的話。

但,就如我們在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測試結論中提到的,如果,你現在使用的是 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那沒有必要更換至 GeForce RTX 4070 Super;然而,現在使用的是 GeForce GTX 10、GeForce RTX 20 或者是 GeForce RTX 3070 以下的顯示卡,想要更換至 GeForce RTX 40 系列,那麼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在 1440p 遊戲的條件下,是一張非常不錯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

最後,我們會給予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這款顯示卡 Bronze 推薦的肯定。

【開箱】InWin Dubili 機殼,空間配置非常優異

雖然沒有散裝版本,但整體版本也相當有趣。

2023 年 InWin 推出了 Dubili 機殼,這是屬於他們家 iBuildiShare 系列中的其中一款產品;所謂的 Dubili,其實是 Do Believe,堅持的去“做”你熱衷的事情,並“相信”你自己可以辦得到的意思。

InWin 在部分國家推出了散裝版本讓使用者從無到有自行安裝 Dubili 機殼,但台灣部分則是推出預先安裝 4 顆 InWin Jupiter AJ140 風扇的整機版。

Dubili 的設計概念相當有趣,這款機殼在設計上採用了模組化的概念,材質部分採用了鋁合金(4mm)、強化玻璃與 SECC 鍍鋅鋼板,屬於高直立式機殼,最高可以支援 E-ATX 主機板、160mm CPU 散熱器與 430mm 顯示卡。

我們在機殼上見到 InWin 連小細節都相當在於,特別是 iBuild 雷雕內六角螺絲部分。

前面提到,InWin Dubili 機殼預先安裝了 3 + 1 顆 InWin Jupiter AJ140 風扇;若將它卸下的話,後方可以更換為 120mm 風扇,而前面除了 120mm 風扇,也可以安裝 360mm 或者是 420mm 水冷排。

此外,前面板也設有磁吸式濾網,使用者可以輕鬆卸下進行清理。

前面板內建磁吸式濾網外,我們在機殼的上方與下方也都可以見到磁吸式濾網。

機殼上面可以安裝 360mm 或者是 280mm 冷排,當然也可以安裝 3x 120mm 或者是 2x 140mm 風扇,取決於使用者的需求;下方除了可以裝 180mm 的電源供應器外,也能安裝 2x 120mm 或者是 1x 140mm 風扇。

I/O 配置則是較為簡單,也是相當常見的配置,這包含 1x USB 3.2 Gen 2×2 Type-C、2x USB 3.1 Gen 1 Type-A 與 3.5mm HD Audio Combo。

機殼出廠預設是手把模式,只需要卸下前後手把的 8 顆 iBuild 雷雕內六角螺絲,就能將原本的腳座更換為手把;至於腳座部分,可以在機殼箱子內見到 2 個塑膠腳座。

腳座更換為手把模式的時候,需要留意到手把上預裝的塑膠防滑墊,必須要自行移除。

InWin Dubili 整線設計相當不錯,同時還帶有 FAN 與 ARGB HUB,提供使用者更佳的整線方式。

整台機殼可以安裝多達 2x 3.5 吋 HDD 與 4x 2.5 吋 SSD,若不安裝 3.5 吋 HDD 的話,InWin Dubili 可以安裝 6x 2.5 吋 SSD,這可以滿足不少使用者的需求。

透過 GIGABYTE Z790 AORUS PRO X 主機板、AORUS WATERFORCE X II 360、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Founders Edition 顯示卡,安裝到 InWin Dubili 機殼內。

InWin Dubili Build

機殼內的 2x 2.5 吋 SSD 安裝支架,還能作為電源供應器線材的遮板,這設計可以說相當優異。

我們在近年見到不少設計相似的多面玻璃設計的機殼,InWin 沒有加入這樣的設計風潮中,堅持走自己的路。並且,希望透過自己的 iBuildShare 為出發點,持續在 PC DIY 這個大環境為玩家們帶來不一樣的創意,好比 2023 年推出的模組化 Dubili 機殼,讓玩家可以透過自己的雙手來組裝一台「真正」的機殼。

前 3 後 1 的風扇配置,最多 8x 120mm 風扇安裝,讓整台機器的風流更顯簡單,加上 430mm 長的顯示卡支援,也絕對能滿足現行 GeForce RTX 4090 的玩家群。

細節方面,InWin 也做得相當到位,包含了 iBuild 雷雕內六角螺絲以及鑽切的 4mm 拉絲鋁材手把。

InWin Dubili 提供雙色供選擇,分別是鈦灰與奶油香檳。

另外,InWin 也有提供互動式組裝教學,使用者可以透過 Google Play Store 或者是 iOS 的 App Store 下載。

Android:play.google.com/store/apps/
iOS:apps.apple.com/us/app/

Apple Vision Pro 點解比 Meta Quest 3 貴七倍?答案在此

近日,修理專家 iFixit 發佈了他們對 Apple Vision Pro 的第二部分拆解報告(並附有相應的博客文章)。今次拆解揭示了關於 Apple 高端設備的一些令人驚奇的事實,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拆解過程揭示了這款頭戴式裝置為何如此昂貴的主要原因。

在 Vision Pro 推出之前,曾有洩漏報告稱其每眼將配備 4K 解像度,承諾提供無與倫比的視覺清晰度。 Apple 在發佈時表示,該頭戴式裝置的解像度高於 4K 電視,但公司並未實際說明 Vision Pro 是否達到了 4K 閾值,即 3840×2160 解像度。

那麼,Vision Pro 是否達到了 Apple 的 4K 承諾呢?根據 iFixit 的拆解報告,Vision Pro 中的每個眼罩都擁有極高的像素解像度,為 3660×3200(這是在 2023年6月估算的數字)。

由於水平解像度較低,這並不完全是 4K,但相當於每英吋像素數(ppi)達到了 3386,遠超出任何 Apple 競爭對手的水平。例如,Meta Quest 3 的像素密度只有 1218ppi,而 HTC Vive Pro 更低,僅為 950ppi。

Vision Pro 的超高解像度每眼約有 1140 萬個像素,非常接近 Apple 聲稱的兩眼總像素數 2300 萬。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解像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 Vision Pro 比競爭對手更昂貴:在視覺方面,它遙遙領先。

iFixit 的拆解報告揭示了與 Vision Pro 相關的一系列有趣細節。例如,最近發現該頭戴式裝置的電池組使用了一種訂製的類似 Lightning 的連接器,人們擔心這將限制第三方電池組的可用性。

iFixit 認為,這種連接器實際上是由於電池組的高電壓,超過了大多數電池組的輸出,以滿足頭戴式裝置強大的功耗需求。iFixit 團隊表示, Apple 使用了訂製連接器,以防止人們插入其他配件並意外將其與電池組的高輸出燒毀。

最終,iFixit 將 Vision Pro 的可修復性評分為 10 分中的 4 分。該設備因其模塊化耳罩、帶子和光密封以及「似乎完全沒有零部件配對」(意味着更換零部件應該能夠正常工作)而獲得加分。然而,iFixit 批評了該設備的拆解困難性、無法修復的前玻璃和 OLED 螢幕,以及密封的電池組。

總之,iFixit 的報告讓深入了解了 Vision Pro 的內部運作方式,iFixit 的補充博客文章中還列出了更多細節。確實, Apple 的頭戴式裝置非常昂貴,但至少在視覺保真度方面,你確實能夠得到物有所值的體驗。

最全面,最真心的「手機開箱」即睇: 手機、平板真心評測
更多 SIM Card 評測請即睇:電話卡速度測試比較

【優惠】AIS 泰國電話卡 8日,15GB 再加通話,減至售價 $48

許多人前往泰國旅遊,卻常常忽視了電話卡的重要性。其實,有了泰國當地電話卡,它不僅能提供足夠的網絡數據讓你發照片。畢竟在陌生的環境中,幫你避開旅途中的險阻,讓你的旅程更加順心如意。網店 anlander.com 做緊泰國電話卡優惠「AIS Tourist Sim 8天 泰國 15GB 電話卡」由原價嘅 $120,減到只係要 $45。如果你要買兩張,依家仲有 techritual 讀者獨家優惠:買 2 張泰國 SIM Card 再減 $10 優惠碼:AN-SIM-THAI2

此卡「AIS Tourist Sim 8天 泰國 15GB 電話卡」包括:「15GB」5G/4G LTE高速數據,用完後可享限速任用(上限384kbps),可享額外 10GB「7大社交媒體」流量,不計算在上述「15GB」數據之內,7大社交媒體:Facebook、Line、Instagram、Whatsapp、Wechat、TikTok、Twitter。

AIS Tourist Sim 8天 泰國 15GB 電話卡
售價:HK$48
買 2 張日本 SIM Card 再減 $10 優惠碼:AN-SIM-THAI2
連結:anlander.com

有效期為啟用後連續8天,包括15泰銖通話費用,可致電當地或海外(泰國當地致電當地每分鐘收費1泰銖),免費連續8天使用AIS「SUPER WIFI」,三合一SIM卡設計,適合任何手機,支援手機網絡手享數據(tethering)。部分手機如沒有自動跳轉APN,請手動設置APN名稱為「Internet」。

OpenAI 正在為 DALL-E 3 新增浮水印,以支援 C2PA 標準

0

OpenAI 的圖像生成器 DALL-E 3 將為圖像元數據添加水印,以支持由內容來源和真實性聯盟(C2PA)制定的標準。

該公司表示,C2PA 的水印將出現在 ChatGPT 網站和 DALL-E 3 模型的 API 生成的圖像中。移動用戶將在 2 月 12 日之前獲得這些水印。水印將包括一個不可見的元數據組件和一個可見的 CR 符號,該符號將出現在每個圖像的左上角。

人們可以通過像 Content Credentials Verify 這樣的網站檢查 OpenAI 平台生成的任何圖像的來源 – 即使用了哪個 AI 工具來生成內容。到目前為止,只有靜態圖像,而不是視頻或文本,才能攜帶水印。

OpenAI 表示,將水印元數據添加到圖像中對延遲時間幾乎沒有影響,也不會影響圖像生成的質量。這也將稍微增加某些任務的圖像大小。

Screenshot of the DALL-E 3 metadata

C2PA 是一個由 Adobe 和 Microsoft 等公司組成的團體,他們一直在推動使用內容憑證水印來識別內容的來源,並顯示它是由人類還是使用 AI 生成的。Adobe 創建了一個 Content Credentials 符號,OpenAI 正在將其添加到 DALL-E 3 的創作中。Meta 最近宣布將在其社交媒體平台上為 AI 生成的內容添加標籤。

識別 AI 生成的內容是拜登政府關於 AI 的行政命令中的重要指令之一。但是,水印並不能百分之百阻止誤導信息的傳播。OpenAI 指出,C2PA 的元數據可以「很容易地被意外或故意刪除」,尤其是大多數社交媒體平台經常從上傳的內容中刪除元數據。截圖也會忽略元數據。

按此即看更多:AI 人工智能 新聞
按此即看更多:
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 6 個方法
按此即看更多:5 個「香港」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方法

Google 的人工智能改名了:Gemini

0

Google 在周四宣布將其 Bard 聊天機器人更名為 Gemini,推出了專用的 Gemini Android 應用程式,甚至將所有 Google Workspace 中的 Duet AI 功能整合到 Gemini 品牌中。它還宣布,Gemini Ultra 1.0 – Google 最大且功能最強大的語言模型版本 – 正式向公眾發布。

Gemini 的移動應用程式很可能是大多數人接觸這項新工具的地方。如果您在 Android 上下載新應用程式,它可以將 Gemini 設置為您的默認助手,這意味著當您說「Hey Google」或長按主屏幕按鈕時,它將取代 Google 助手作為回應的對象。到目前為止,似乎 Google 並未完全淘汰助手,但該公司一直在降低助手的優先級,並明確認為 Gemini 是未來的方向。Google 的 Bard(現在是 Gemini)負責人 Sissie Hsiao 表示:「我認為這是建立真正的人工智能助手的重要第一步,它是一個具有對話能力、多模態且比以往更有幫助的助手。」

iOS 沒有專用的 Gemini 應用程式,而且您無法將非 Siri 助手設置為默認。但您將能夠在 Google 應用程式中訪問所有的 AI 功能。此外,為了讓您了解 Gemini 對 Google 的重要性:在應用程式的頂部,將有一個切換按鈕,可讓您從搜索切換到 Gemini。

在 Google 的整個存在期間,搜索一直是最重要的產品;現在,它開始表明 Gemini 可能同樣重要(當然,目前 Google 的搜索 AI 仍稱為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但很可能最終也會更名為 Gemini)。

對於 Gemini 的其他更改主要僅涉及品牌。Google 放棄了 Bard 這個名字,但其聊天機器人在使用上仍然與以前一樣;Google Workspace 中的所有 AI 功能(例如 Gmail 和 Docs)以前被稱為「Duet AI」,現在也被稱為 Gemini。這些功能可以幫助您撰寫電子郵件、組織試算表和完成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任務。

大多數用戶仍將使用 Gemini Pro 的標準版本。要使用 Gemini Ultra,模型的最強大版本,您需要註冊 Gemini Advanced 訂閱,該訂閱是新的每月 20 美元的 Google One AI 高級計劃的一部分(這些名字並不有幫助,Google!)。該訂閱還提供 2TB 的 Google Drive 存儲空間和 Google One 訂閱的所有其他功能,因此 Google 將其定價為僅為現有用戶每月增加 10 美元。對於其他所有用戶來說,這與 ChatGPT Plus 和其他產品的價格相同-每月 20 美元似乎是高端 AI 機器人的行情價格。

Ultra 模型可以包含更多上下文並進行更長的對話
對於每月 20 美元,Hsiao 表示,Gemini Ultra「在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個基準方面設定了最先進的技術水平」。Ultra 模型可以包含更多上下文並進行更長的對話,並且設計用於更擅長於編碼和邏輯推理等複雜任務。

按此即看更多:AI 人工智能 新聞
按此即看更多:
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 6 個方法
按此即看更多:5 個「香港」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方法

Apple AI 出來了!它能讓你用文字描述來執相

這款名為 MGIE 的模型是蘋果與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合作開發的,它可以通過文本提示對圖像進行裁剪、調整大小、翻轉和添加濾鏡。

MGIE 代表多模態語言模型引導圖像編輯,可應用於簡單和複雜的圖像編輯任務,例如修改照片中的特定對象,使其呈現不同的形狀或更明亮。該模型結合了多種不同的語言模型使用方式。

首先,它學習如何解讀用戶的提示,然後「想像」出修改後的效果(例如,要求照片中的天空呈現更藍色,就會增加圖像中天空部分的亮度)。

在使用 MGIE 編輯照片時,用戶只需輸入他們想要改變的圖片內容。該論文舉了編輯一張意大利辣腸披薩的圖片的例子。輸入提示「使其更健康」將添加蔬菜配料。一張在撒哈拉沙漠中的老虎照片看起來很暗,但在告訴模型「增加對比度以模擬更多光線」的指示下,照片變得更亮。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表示:「MGIE 不僅提供簡短但含糊的指導,還能夠明確地解讀視覺意圖,從而實現合理的圖像編輯。我們從各個編輯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證明了我們的 MGIE 在保持競爭效率的同時有效提升了性能。我們還相信 MLLM 引導的框架將對未來的視覺與語言研究做出貢獻。」蘋果已經通過 GitHub 提供了 MGIE 的下載,但還在 Hugging Face Spaces 上發布了一個網絡演示。該公司沒有透露這款模型在研究之外的計劃。

一些圖像生成平台,如 OpenAI 的 DALL-E 3,可以通過文本輸入對其創建的圖片進行簡單的照片編輯任務。作為圖像編輯的首選,Adobe(Photoshop 的創建者)也擁有自己的 AI 編輯模型。其 Firefly AI 模型可以生成填充,為照片添加生成的背景。

按此即看更多:AI 人工智能 新聞
按此即看更多:
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 6 個方法
按此即看更多:5 個「香港」免費使用 ChatGPT-4 的方法

【開箱評測】Samsung S24 Ultra 手機:有 AI 都無大幫助,仍然刺激唔到換機

Samsung 今年的旗艦機 S24 系列總算有點新意,不只是鬥硬件規格,而是將手機重新定位,將 AI 加入在手機之中。當中最高規格的 Galaxy S24 Ultra 會跟以住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今次真心評測就會睇到。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8 吋 1440 x 3120
機身體積:162.3 x 79 x 8.6 mm
重量:233g
CPU: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
RAM:12GB
ROM:256GB、512gb、1TB
系統:Android 14
主相機: 2 億像素廣角 (F1.7)、1200 萬像素超廣角 (F2.2)、1000 萬像素 3X 遠距鏡 (F2.4)、5000 萬像素 5X 潛望遠攝 (F3.4)
前置相機:12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00mAh
其他:120Hz 螢幕刷新率、AI 功能、IP68、45W 充電、15W 無線充電、WiFi 7
定價:HK$9,898 起

轉用直身螢幕,機身同樣頗為大部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設計都比上代改變了不少,例如 6.8 吋螢幕,放棄了曲面設計,改用直身螢幕及轉用了鈦金屬機框等。雖然用上更輕巧的鈦金屬,但機身重量比上代只是輕了 1g,所以都係同上代一樣又大部又重,白白浪費了鈦金屬物料為用家帶來的好處。

設 6.8 吋螢幕

改用直身螢幕

轉用了鈦金屬機框

S-Pen 收納在機底

S-Pen 設計未有太大變化

設計簡約為主

系統功能齊全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運行 Android 14 定制的 One UI 系統,系統功能跟以往一樣齊全,包括有安全資料夾、Dual messenger、連接 Windows 電腦、DeX 桌面模式及 RAM Plus 功能等。S-Pen 亦提供懸浮操作、智能選擇、擷圖編寫及 PENUP 等功能。

  • 安全資料夾
  • Dual messenger
  • 連接 Windows 電腦
  • S-Pen 亦提供懸浮操作

新增 AI 功能

Samsung Galaxy S24 系列主打 AI 功能,如果用家覺得 AI 功能唔知去邊度可以搵到,就可以設定內的進階功能,就可以睇到進階智能的選項,裡面就會詳細講解 AI 功能可以點用。

  • 進階智能裡面就會詳細講解 AI 功能可以點用

智能通話即時翻譯,可以在通話時即時用家的語音或者文字,即時用 AI 翻譯做已設定的語言,對方會以 AI 語音收聽,就算對方不是用 Samsung Galaxy S24 手機都可以用到。

  • 智能通話即時翻譯

轉錄助手就是可以用錄音機功能,將錄音變成文字,之後還可以將文字變成摘要輸出。

  • 轉錄助手

在手機內輸入的文字,亦可以透過三星鍵盤的寫作助手鍵,將文字變成不同風格輸出。

  • 寫作助手
  • 相片編輯器就可以將相片背景以 AI 擴充,亦可以移動主體。
  • 將相片背景以 AI 擴充,亦可以移動主體

玩左幾個 AI 功能,其實用唔少手機應用都可以做到,唯獨係即時通話翻譯比較特別。另外,AI 所產生的數據,在這設定內,亦可點選僅在這裝置處理,應可更保障個人私隱。

效能使用時間都頂級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硬件配置是 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 CPU、12GB RAM、最高 1TB ROM 及 5000mAh 電量,Antutu 效能評分及 PCMark 3.0 使用時間的成績分別是 1880562 分及 20 小時14 分鐘,效能與使用時間都在頂尖水平。

  • Antutu 效能評分 1880562 分
  • PCMark 3.0 使用時間是 20 小時14 分鐘

Samsung S24 Ultra 有提供支援 WiFi 6 / 6e / WiFi 7嗎?

Samsung S24 Ultra 的手機規格有一些亮點,例如:新增通話助手 Call Assist 功能,用戶可於手機內置通話功能中進行雙向即時語音和文字翻譯。只需於預設的應用程式中選擇翻譯語言,然後作正常通話,對方就能即時聽到語音翻譯;而即時翻譯的通話內容亦會以文字形式在分屏模式中顯示。例如,在籌備旅行時需要聯絡當地餐廳或酒店,或是工作上需要與外地人進行通話,都能透過這個功能輕鬆完成,溝通從此零障礙。這個功能無需流動數據或Wi-Fi連接亦能使用,即使對方不是使用Galaxy S24系列智能手機,仍然能夠聽到已翻譯的語音。Samsung Knox亦確保所有對話內容完全保密。支援 NFC、支援 無線充電、支援 防塵、採用 5G 網絡,那麼 Samsung S24 Ultra 又是否支援 WiFi 6 / 6e 或 WiFi 7 呢?答案是: 支援 WiFi6、支援 WiFi 6e 及支援 WiFi 7,你又滿意嗎?

Samsung S24 Ultra 有 IP68「防水」能力嗎?

對於手機的防水功能,很多人覺得是多餘的,但當你手機不幸沾到水的時候,就會開始擔心機是否能夠防水不被影響了。那麼 Samsung 的 S24 Ultra 在規格上又有沒有防水功能呢?什麼等級的防水能力呢?Samsung S24 Ultra 是支援 防水功能的,不過無論如何大家使用時還是要多加小心,不要真的放進水裡。

Samsung S24 Ultra 有無 NFC?有沒有「無線充電」 Wireless Charge 呢?

現在的 Android S24 Ultra 有沒有這個很基本的功能呢?還是為了省成本刪掉了呢?根據規格表,Samsung S24 Ultra 是支援這個功能的,它支援 NFC。談到「無線充電」 Wireless Charge 雖然在手機已經很常見,而 Samsung S24 Ultra 則支援無線充電。

Samsung S24 Ultra 支援 microSD 卡槽嗎?

手機有沒有 microSD 卡槽雖然不是主流的規格要求,但在手機來說是一件值得留意的事情,始終有些用戶對手機的儲存空間有一定要求。如果你是對 microSD 記憶卡有重要想法的朋友,你要留意了。因為 Samsung S24 Ultra 不支援 microSD 卡。

Samsung S24 Ultra 有提供 3.5mm 耳機孔嗎?

很多品牌的手機都已經拿掉了手機上的 3.5mm,大家都只能使用藍牙耳機,或 USB-C 轉接線,但很明顯後者並不受市場歡迎,那麼這次的 Samsung S24 Ultra 有沒有 3.5mm 耳機孔呢?答案是:不提供。 Samsung S24 Ultra 是不提供 3.5mm 耳機孔的手機。

四鏡相機,潛望鏡由 10X 變左 5X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設四鏡主相機,由 2 億像素廣角 (F1.7)、1200 萬像素超廣角 (F2.2)、1000 萬像素 3X 遠距鏡 (F2.4) 及 5000 萬像素 5X 潛望遠攝鏡 (F3.4) 組成。廣角、超廣角同埋 3X 遠距鏡同上代硬件規格一致,但潛望遠攝鏡就由上代 10X 變左 5X,官方說透過用更大面積的感光元件及更大光圈鏡頭,為潛望遠攝鏡升級,並不存在規格倒退的情況。

  • 設四鏡主相機

廣角、超廣角同埋 3X 遠距鏡表現跟上代大致接近,拍攝色彩、動態範圍都有唔錯表現,惟獨除了廣角鏡以外,其餘兩鏡的影像都不夠細緻。

廣角

超廣角

3X 遠攝

5X 潛望遠攝鏡表現比想像好,日光下就算用最遠的 100X 影相,影像都不算很爛,50X 小編認為都可以收貨。

Samsung S24 Ultra 優點:

  • 效能強大
  • 使用時間超強
  • AI 功能有新鮮感
  • 系統功能齊全
  • 潛望鏡效果令人滿意

Samsung S24 Ultra缺點:

  • 機身頗重
  • 主相機未有很大升級
  • 近三代手機整體始終變化有限

【開箱評測】Catalyst Influence Case 黑色 for iPhone 15 Pro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款Catalyst Influence Case黑色手機殼,特別為iPhone 15 Pro量身訂製。這款手機殼具有霹靂防護功能,能夠保護我們的愛機。現在就跟我們關箱王一起來體驗解開這神祕禮盒的樂趣吧!

這款Catalyst Influence Case為iPhone 15 Pro量身打造的手機殼,採用黑色配色,具有霹靂防護功能。通過MIL-STD-810G美國軍規認證,可緩衝10英呎落地撞擊,提供2.5倍的衝擊保護。獨特音頻轉音孔設計可提高30%音量輸出。邊框輕薄,正面凸起保護螢幕,並有4個吊繩孔位。支援MagSafe無線充電,為新iPhone提供全方位防護。

首先我們看到外包裝採用了玄黑色調,簡潔大氣。拆開包裝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手機殼,下方配有吸附式塑料托盒,可以看到配件被整齊收納。 catalyst Logo鮮明清晰,整個包裝給人感覺高端大氣。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欣賞這精美的手機殼吧!

包裝外觀

外包裝為簡約的黑色 Case ,上面印有Catalyst的Logo。開箱後,手機殼躺在吸附式塑料托盒上,非常緊湊。盒內除了手機殼,還有掛繩、說明書等配件。包裝用料考究,給人高檔時尚的感覺。

揭開外包裝,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黑色手機殼。拿在手上,質感非常好,殼身輕薄細緻。開箱過程順利愉快,整個包裝設計考究細緻,給人第一感覺就是「霹靂」!

本體為黑色iPhone 15 Pro手機殼,背面採用霧面設計,手感很舒適。四個角落設有防摔嵌槽,增強擊撞防護。支援Magsafe無線充電功能,不影響使用體驗。配件部分,內含掛繩一條,可讓用戶更方便地攜帶手機。

整體來說,這款Catalyst Influence Case為iPhone 15 Pro量身訂造,手感良好,質感高端。通過MIL-STD-810G美國軍用規範認證,保護性能值得信賴。獨特的霹靂防護設計,增強手機的防摔性能,是我們平日外出的好幫手。

功能與效能

初步使用下來,這款手機殼具有良好的防摔保護功能。它通過了MIL-STD-810G 美國軍用標準測試,可承受高達10英呎的落地撞擊,提供2.5倍的防摔性能。音頻轉音孔提高了30%的音量輸出效果明顯。四角防摔凸起和背面的防滑設計,大大增強了手感和握持性能。

Catalyst Influence Case是為iPhone 15 Pro特別設計的防摔手機殼,具有極佳的保護性能,是照顧我們愛機的最佳選擇。無論是高端質感、霹靂防護,還是人性化設計,都令關箱王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你也在找尋高CP值、貼心的手機殼,那就快點行動,把這款Catalyst收入囊中吧!

Motorola 推出 Moto 40 智能手錶,賣 US$65

Motorola 推出全新的智能手錶 Moto Watch 40。這是 Moto Watch 70 的縮小版,去年 5 月與 Moto Watch 200 一同推出。

Moto Watch 40 搭載了一個 1.57 英吋彎曲 LCD 螢幕,提供超過 85 種錶盤選擇。手錶採用鋅合金外殼和可更換的 Silicon 膠錶帶,並具有 IP67 防水等級。Moto Watch OS 負責軟件部分,Watch 40 支持通知功能,但不支持資訊回復或設備內通話功能。

Moto Watch 40 提供幻影黑和玫瑰金兩種顏色。它支持全天候心率和 SpO2 跟蹤,以及睡眠和壓力監測,並與 Google Fit 集成。Watch 40 配備 240mAh 電池, Motorola 聲稱一次充電可使用長達 10 天。此外,它還支持快速充電,使用附帶的雙極磁性充電器只需 25 分鐘即可充滿電。

Moto Watch 40 售價 65 美元,可從 Motorola 官方網站購買。

最全面,最真心的「手機開箱」即睇: 手機、平板真心評測
更多 SIM Card 評測請即睇:電話卡速度測試比較
更多手機消息: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news/mobile-handheld/

【整理】Samsung Galaxy Ring 傳聞懶人包:重點在健康、Android 可用、售價 $ _ _

Samsung 對於可穿戴裝置並不陌生,早在 2013 年,他們就推出了第一款現代智能手錶 Galaxy Gear。但現在,他們正擴展到全新的領域:智能戒指。這家智能手機巨頭在上個月的 Unpacked 活動上預告了 Galaxy Ring,這標誌着他們在健康追蹤方面的重大擴展。

然而,問題在於 Samsung 並未透露關於 Galaxy Ring 的太多細節。他們在演示會結束時以一段模糊的影片展示了該設備,但並未提供關鍵細節,例如價格、上市時間,更重要的是,它到底能做些什麼。

但 Samsung 的評論表明,健康追蹤將是這款戒指的主要功能,跟隨 Oura、Evie 和其他設計成戴在手指上的微型健康設備的潮流。

Galaxy Ring 的功能將全面圍繞健康

毫無疑問,Galaxy Ring 將成為一款健康追蹤設備。雖然 Samsung 並未對產品本身透露太多,但 Samsung 美國研究部門的 Matthew Wiggins 在 Samsung Unpacked 的主題演講中介紹了這款戒指,稱該公司正在將 Samsung 健康的可能性提升到新的水平。他還將該戒指描述為一款「功能強大且易於使用的健康和健身設備」。

根據 Samsung 電子移動體驗業務數位健康團隊的副總裁兼負責人 Hon Pak 在上個月的 CNET 訪談中表示, Samsung 對於健康追蹤的整體方法圍繞着四個重點領域:活動、營養、睡眠和壓力。

這些核心領域可能提供了一些關於 Galaxy Ring 可能具備的健康功能的線索。 Samsung 的方向還將體現在一些新功能上,這些功能將在 Unpacked 活動上宣佈的 Samsung 健康應用程式中呈現,例如「的活力分數」和「Booster Card」。前者類似於 Oura 的健康狀態評分和 Garmin 的身體電池,它通過評估睡眠、活動、靜息心率和心率變異性等指標來評估 你的身心狀態。而「Booster Card」則在一天之中提供洞察和提示,例如提供可能解釋為何 你昨晚睡眠分數低的觀察。

Samsung Galaxy Unpacked 2024

由於 Galaxy Ring 將支持「的活力分數」,因此很可能該戒指將測量這些類型的指標。在之前的訪談中,Pak 表示, Samsung 的新功能還將包括一項互動的認知警覺測試,可以幫助佩戴者了解他們的分數是否準確,該功能將在 Galaxy Ring 和 Galaxy Watch 上均可使用。

Pak 沒有透露更多細節,但 Galaxy Ring 不會是第一款提供認知測試的可穿戴設備。在 2024 年的 CES 上試用過的 Pison Ready 手環就有一項敏捷測試,需要迅速回應來自手環的閃爍光線。

特別是在睡眠方面,Galaxy Ring 也很可能成為關注的重點,因為相比智能手錶,它更小巧且不會過於顯眼,可以在夜間佩戴。智能戒指通常也比智能手錶和健身手環擁有更長的電池壽命,這要歸功於其簡潔無螢幕的設計。

Pak 在 Unpacked 活動之後表示:「有些人喜歡更簡潔的外形,戒指就代表了這一點。而且它必須時尚、舒適,並且擁有長時間的電池壽命。這些是正在努力實現的特點。」

Ring Samsung Galaxy Unpacked 2024

Galaxy Ring 的顏色:可能有 3 種選擇

如果最終版本的 Galaxy Ring 與在 Unpacked 活動後看到的原型相同,它將有三種顏色可供選擇:銀色、深灰色和金色。設計簡約時尚,幾乎與傳統的新郎婚戒相似。它看起來與 Oura 戒指相似,而且大多數人可能會錯認為它是一件普通的珠寶。( Samsung 不允許拍照)

Galaxy Ring 僅適用於 Android

James Martin/CNET Samsung 的智能戒指將與 Android 設備兼容,類似於 Galaxy Watch。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始終如此。當被問及 Galaxy Ring 是否僅適用於 Android 時,Pak 回答說:「目前是的。」關於 Samsung Galaxy Ring 的未來計劃,現在還為時過早,但如果將其開放給 iPhone,無疑將使其與 Oura 更具競爭力。

Galaxy Ring 的價格和發售日期尚未公佈

Samsung Samsung 尚未透露 Galaxy Ring 的售價和上市時間。但像 Oura Ring、Evie Ring 和 Ultrahuman Ring Air 等智能戒指通常售價在 269 美元至 350 美元之間,具體取決於型號。如果 Galaxy Ring 的價格在這個範圍內,那也不足為奇。

Samsung 通常會在 8 月期間發佈新的 Galaxy Watch 型號,與其新的 Galaxy Z Fold 和 Z Flip 可摺疊手機同步發佈。這將是正式推出 Galaxy Ring 的理想時間,因為它與 Galaxy Watch 有些相似之處。

Vision Pro 即將會有 ChatGPT,現時已試驗中

OenAI 為蘋果 Vision Pro 推出了 VisionOS ChatGPT 應用程式。

在一篇關於這款應用程式的文章中,OpenAI 展示了一段視頻,其中一位使用者向 ChatGPT 瀏覽器提問「用五歲小孩能懂的方式解釋超導體」,並獲得了簡明扼要的回答。

起初,這似乎有些多餘:將一個完全沒有 3D 元素且主要基於文字的應用程式引入一個完全聚焦於 3D 和擴增實境的平台上。與手機版本的應用程式一樣,Vision Pro 版本允許用戶用語音提問和回答,但互動性非常有限。

儘管 ChatGPT 允許用戶生成圖像、創作獨特內容、獲得建議並解決問題,但目前尚未開發出與 Vision Pro 世界獨特結合的應用。然而,想象一下這對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的未來意味著什麼,除了與人工智能對話外,還可以直接從視野中傳送圖像。您可以瀏覽您的食品櫃,並要求人工智能使用這些食材為您製作食譜,或者請它解釋您孩子作業中的難題,就像是 Google Lens 的升級版本。

目前,ChatGPT 在 Vision Pro 上的應用可能還不太多,但隨著像 Google 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視頻,生成式沉浸式視頻也將不遠。ChatGPT 應用程式現已在 VisionOS 應用商店上架。

Apple Vision Pro作業系統 visionOS 1.1 beta:如何在家忘記密碼不用送回店重置?

在用 Apple Vision Pro 時,如果忘記了密碼,使用者需要親自前往 Apple Store 或維修中心,請工作人員協助重置密碼,這無疑給使用者帶來了不便。

但是,在 visionOS 1.1 beta 的更新版本中,蘋果公司新增了一個系統警報功能,當使用者輸入錯誤密碼達到一定次數後,系統會進入「安全鎖定狀態」,此時使用者可以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後重新輸入密碼,或者選擇「清除裝置中的資料」來重新設定 Apple Vision Pro。

值得注意的是,在執行「清除裝置中的資料」之前,使用者需要先驗證 Apple ID,以防止被有心人士利用。

這項新增功能的推出,無疑為使用 Apple Vision Pro 的用戶們帶來了更多方便和選擇。然而,有些用戶對於此功能提出了疑慮,擔心在清除裝置中的資料後,原本的資料將會消失。

最全面,最真心的「手機開箱」即睇: 手機、平板真心評測
更多 SIM Card 評測請即睇:電話卡速度測試比較
更多手機消息:https://www.techritual.com/category/news/mobile-handh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