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240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手機:打機睇片竟成災難

摺疊螢幕手機在去年面世,Samsung 首作 Galaxy Fold 令用家嘩然,不過其機身設計,存在不少缺點。今年摺疊螢幕設計已不再新鮮,新一代手機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一旦用家唔滿意,分分鐘會影響到今後摺疊螢幕的產品計劃,產品使用上的進化,都值得大家留意。今次嘅真心評測,再同大家睇下 Galaxy Z Fold 2 仲有咩可以改進得更好。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硬件規格

機面螢幕:6.2 吋 2260 X 816 解像度 25:9 Super AMOLED Infinity-O (60Hz)
機內螢幕:7.6 吋 2208 X 1768 解像度 22.5:18 Dynamic AMOLED 2X (120Hz)
機身體積:
(完全摺疊時) 159.2 (長)x 68.0 (闊)x 16.8 (鉸位)– 13.8mm
(打開時) 159.2(長)x 128.2(闊) x 6.9(屏幕連框) – 6.0(屏幕)mm
重量:282g
處理器:Snapdragon 865+ (八核 3.09GHz)
儲存空間:12GB RAM + 512GB ROM
主相機:1200 萬像素 f/1.8 (26 mm) + 1200 萬像素 f/2.2 (13mm) + 1200 萬像素 f/2.4 (52mm)
前置相機:
機面 1000 萬像素 f/2.2
機內 1000 萬像素 f/2.2
電池容量:4500 mAh
防水:無
WiFi 6:有
無線充電:25W 快速有線充電、11W 快速無線充電、Power Share 無線逆向充電
5G:有
NFC:有

外型不變,Detail 位大改造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保留上代 Galaxy Fold 的外觀,但細節部份全改,令人耳目一新。機面換上了一塊 6.2 吋開孔螢幕,螢幕已佔據機面超過 80% 範圍,比上代只係 4.6 吋螢幕,觀感唔只提升左一個層次。試玩時,大部份時間,甚至係拍攝時,都淨係用機外螢幕,機入面的 7.6 吋摺疊螢幕,都是用來上網或者睇片為主。

機面換上了一塊 6.2 吋開孔螢幕

前相機為 1000 萬像素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摺疊起來加上機背三鏡頭凸出部份,令到機身看起來比較厚,好彩單手都可以用機外的螢幕操作,但由於機身都幾重,單手用一陣就會覺得有點累。側框設有指紋識別器,並加入拉絲紋,用手指尖輕輕觸摸,可以感受到拉絲紋的凹凸感。

摺疊起來加上機背三鏡頭凸出部份,令到機身看起來比較厚

側框設有指紋識別器

手指尖輕輕觸摸,可以感受到拉絲紋的凹凸感

以 USB-C 充電

機背設三鏡頭相機

摺骹部份亦經過重新設計,打開與收合摺疊螢幕時,都變得更加順滑,而且可以多角度停止,摺疊螢幕的使用方式,亦由上代只有完全打開,變為可以半摺疊使用,令一塊 7.6 吋摺疊螢幕,變成上下兩塊螢幕使用。

Samsung 對第一代出問題的摺疊鉸鏈位置進行了大改造。Samsung 在鉸鏈內部使用的 CAM 結構可以提高剛度,從而使鉸鏈感覺非常堅固。剛性也是使 Flex 模式成為可能的原因。借助 Flex 模式,鉸鏈可以在完全打開和完全關閉之間的任意角度(80 至 160 度之間)自由停止,讓你在內部顯示屏上使用不同的呈現方式,與之配合也進行了一些軟件改進,可以更有效的使用 Flex 模式。

Fold 2 在機身和鉸鏈外殼之間留有纖維以防止灰塵和污垢進入,提高了鉸鏈的耐用性。這次的鉸鏈在折疊和展開動作沒有吱吱作響或擺動。Samsung 指出鉸鏈的折疊能力為 200,000 次。

摺骹背面設有 Samsung 標誌

打開與收合摺疊螢幕時,都變得更加順滑

打開機身,7.6 吋摺疊螢幕亦都換上了開孔設計,觀感亦都比上代好。摺痕比上代明顯,摸落摺痕位置係會凹陷,估計是由於摺疊螢幕機面加入了 Samsung 超薄玻璃所致。

7.6 吋摺疊螢幕亦都換上了開孔設計

內螢幕都設有 1000 萬像素前置相機

摺痕比上代明顯

摺疊螢幕更多玩法

由上代只可以單一地摺疊打開使用,將摺骹部份改良的 Samsung Galaxy Z Fold 2,使用方式有更多變化,例如可以好似 Notebook 咁橫向打開,將摺疊螢幕成 L 形。輸入文字時,摺疊螢幕下半部份的按鍵,中間份部特意留空,令到大家打字時,兩隻手不會做成碰撞,就像在電腦鍵盤上打字一樣。

摺疊螢幕輸入文字時,中間份部特意留空

以往 Android 機的屏幕分割功能,都是只能將屏幕上下一分為二,同時啟動兩個 Apps,Samsung 盡用了 Galaxy Z Fold 2 的特大屏幕,可以同時啟動 3 個 Apps,如啟動 Gmail 與相簿,可以將相片拖到 Gmail 內成為附件,令到操作更加直覺。而且當同時啟動三個 Apps 後,所選擇的 Apps 組合,會記錄在側屏幕快捷應用介面,要重新選用亦都非常方便。

摺疊螢幕同時啟動 3 個 Apps

同時啟動三個 Apps 後,所選擇的 Apps 組合,會記錄在側屏幕快捷應用介面

只能在摺疊螢幕啟動 120Hz 螢幕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的內外螢幕,採用了不一樣的螢幕刷新率,外面為 60Hz,而摺疊螢幕為 120Hz。在顯示設定內,可以將摺疊螢幕自動化提高螢幕刷新率。的而且確,在特大螢幕,更能感覺高刷新率帶來的爽快感。

摺疊螢幕為 120Hz

古怪螢幕比例,令遊戲體驗成為災難

摺疊螢幕無疑上網或看文字時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不過機面內外,都採用一般手機不常用的螢幕比例 (外 25:9、內 22.5:18),令到 Apps 要完美支援變得極為困難。用 YouTube 睇片內外螢幕都不可以全螢幕播放 (外螢幕可以強制全螢幕顯示),浪費了機內的特大螢幕。

外螢幕 YouTube 睇片預設不可以全螢幕顯示

外螢幕睇 YouTube 片可強制全螢幕顯示

內螢幕睇 YouTube 片不可以全螢幕顯示

玩遊戲用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更加災難,雖然運用 Snapdragon 865+ CPU,Antutu 跑分更接近 600,000 分效能頂級。試玩遊戲 Call of Duty,由於螢幕的古怪比例,令到畫面嚴重變形,大大影響遊戲的視野與體驗,即使遊戲表現極為流暢亦不能彌補。

Antutu 跑分更接近 600,000 分效能頂級

用外螢幕玩遊戲 Call of Duty,畫面像壓扁了

用內螢幕玩遊戲 Call of Duty,畫面嚴重變形

三鏡主相機規格有別同廠旗艦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拍攝規格有別於同廠旗艦,遠攝鏡只有兩倍變焦 (52mm),幫它解釋是不想鏡頭凸出機背又講唔通,原因的確不明。

主相機規格:1200 萬像素 f/1.8 (26 mm) + 1200 萬像素 f/2.2 (13mm) + 1200 萬像素 f/2.4 (52mm)

可用機外螢幕取景

有了可以打直及打橫摺疊螢幕的 Samsung Galaxy Z Fold 2,只需在拍攝介面啟動外螢幕,就可以打開機身時,用機外螢幕取景自拍。不過打開外螢幕時,內螢幕還是會繼續運作,手持機身拍攝時,有機會因手持的手指誤觸,而引致切換了拍攝模式或誤按快門。

在拍攝介面啟動外螢幕,就可以打開機身時,用機外螢幕取景自拍

手持機身拍攝時,有機會因手持的手指誤觸,而引致切換了拍攝模式或誤按快門

打橫平放多角度拍攝

平放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機身再打開摺疊螢幕,拍攝介面會變成上屏幕為取景,下屏幕為操作部份,而且拍攝了的相片,可即時在介面上預覽,盡用了大螢幕的優勢。將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打橫平放,透過機身摺疊多角度拍攝。亦可以唔用腳架,長曝光拍攝或縮時影片錄影,令到拍攝變得非常方便。

上屏幕為取景,下屏幕為操作部份,而且拍攝了的相片,可即時在介面上預覽

將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打橫平放,透過機身摺疊多角度拍攝

廣角與超廣角都是高質素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的廣角與超廣角鏡頭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無論在低光與日光環境,都可以拍攝明亮而且色彩飽和度高的相片。長開 HDR 使動態範圍提高,逆光拍攝變得輕鬆。

52mm 鏡支援 10 倍數碼變焦

Samsung Galaxy Z Fold 2 拍攝的焦點,主要落在新鮮的 52mm 鏡頭,雖然拍得沒有 Galaxy Note 20 的 3 倍或 Galaxy Note 20 Ultra 的 5 倍潛望鏡頭那麼遠。但係細緻度與清晰度,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而在拍攝介面,支援 10 倍數碼變焦拍攝,效果顯然有點鬆散,預設的 4 倍數碼變焦則還有不錯的成像效果。另外 52mm 鏡頭都跟 26mm 鏡頭同時支援實時景深拍攝功能。

總結:如果打算睇片或打機,都係用番傳統手機

科技產品好玩之處,就是有頂級的硬件,都要有相應的軟件配合,先可以發揮得最好。Samsung Galaxy Z Fold 2 無疑硬件規格與設計,都沒有令人挑剔之處,不過就是因為硬件不能配合,而引致使用體驗未夠完美。古怪的螢幕比例,令到睇片未能用盡大屏幕的優勢,打機亦都令畫面變形,就是軟件未能配合的結果。如針對這兩方便的用家,個人還是建議用回傳統手機。

【詳解】大家都上網, Modem、Router 是什麼?有咩分別?

互聯網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大家都要上網就要向各大網絡供應商申請服務,而各大服務商收取的月費、提供的頻寬也各有不同,然而服務商為我們的家居安裝寬頻的時候,都會提供一部名為 Modem 的東西,只要接駁好家中的電腦便可以上網,那麼我們為甚麼還要加裝一部 Router 呢?

分清 Modem 與 Router 的功能與定位

Modem 是由網絡供應商提供的調解器,其名字是由英文全名 modulator-demodulator 縮寫而成,它的作用就是把互聯網的類比訊號解為電腦讀取的數碼訊號,同樣地 Modem 也可把電腦的數碼訊號轉化為互聯網的類比訊號。簡單一點,Modem 就是把訊號不斷轉化及解碼,以乎合電腦及遠端的數據機傳輸訊息。

Router 名為路由器,它就如一個部門主管,其主要工作就是以有線的方式,或以無線訊號(Wi-Fi)連接家中各部裝置,如電腦、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從而建立一個內聯網。

如果以公路作為比喻,互聯網就是高速公路,Modem 就是高速公路的一個出入口,而 Router 就是通過出入口之後的網路交匯處,互聯網的訊號就是通過以上的路徑,最終去到目的地即是我們的電腦及手機等裝置。

有了 Modem 還要有 Router?

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後,回歸最多人常有的問題,就是「有了 Modem 還要裝 Router嗎」?這要視乎家中的網絡佈局。Modem 是家中電腦與網絡聯接的橋樑,如果你的家只有一部電腦需要上網,那麼就真的不用加購 Router 了。(香港情況基本上係 Modem + Router)

但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新世代的智能家居,或是家中有多台需要連網的裝置,那麼你就要加裝一部 Router ,如此就可以透過有線或無線 WiFi 連接不同的裝置,建立一個家用的網絡了。

至於 Modem 與 Router 的連接方法也是很簡單,我們以 NETGEAR Mesh WiFi 6 (MK62) 為例,大家先把網絡供應商的寬頻線插入 Modem(或電訊商已經會設定好 Modem),然後再以 Lan 線接上 Modem 及插入 XR500 機後的 WAN 埠便可以放出 WiFi 訊號,如果想以實線連接各裝置,則只需插入 LAN 接口便可。

【解說】你使用熨斗的 6 個常見錯誤

熨斗,很多人都知道很危險,不不小心會熨傷,但你用了這麼多年,真的用熨斗嗎?使用熨斗有很多方法,我們集合了幾個重要的方法,讓你更好的把衣服熨到沒有摺痕。

並非所有衣服都相同溫度

在大部份的情況下,熨斗的中等溫度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但有些衣服上的洗衣標籤有注明,將溫度加到最高可能會毀掉衣服,所以先看衣服標籤。另外,熨斗加熱後,請讓熨斗靜置幾分鐘,以便有時間完全加熱或冷卻,然後再開始使用,這會讓你有更好效果。

衣服不能過乾

如果衣服乾了,要消除褶皺困難得多。將它們在陽光下或在加熱器上放置太長時間會使其僵硬,幾乎變脆,這會導致它們更難去除皺紋。

在衣服仍然略微濕的情況下熨衫,可以讓一切更輕鬆。如果你的衣服由薄織物製成,甚至可以直接將濕衣服直接開始熨,但要確保將其掛起。選擇具有濕度感應功能的滾筒式乾衣機,可以讓衣服保有一點點微濕。

熨斗不夠清潔

正確的熨燙技術是一件事,但是如果沒有清潔的熨斗那一切都沒用。即使是高階款式,在一定程度的使用後上也會形成水垢,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開始在衣服上留下痕跡。

另外,你也應確保在使用後清空熨斗的水箱,也可以看看你的熨斗是否具有自清潔功能,好好保養。

忽略噴水按鈕

如上所述,在最好的情況下,衣服微濕會是最好的。因此,你只需按一下熨斗上的噴水按鈕就可以輕柔地噴灑衣物。

熨後不要立刻穿

剛熨燙的衣服,再趕,也不要立刻穿。需要將衣服掛起來或折疊至少五分鐘,以使壓到的褶㾗完全固定,減少一天中途出現摺痕的機會。如果希望使襯衫盡可能長時間保持無皺紋,則應在熨燙完畢後立即將其掛起,也盡量避免使用鋼絲衣架。選擇木質或塑料的,因為鋼絲衣架的厚度可能會導致襯衫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肩膀上起皺。

整理次序

完全隨機的順序熨燙衣服是很浪費時間的,你應該先規劃費時間的。你應該在熨衫前先整理好,按順去熨衫才是最佳選擇。

微波爐 會影響 WiFi?這是真的

WiFi 無法正常工作?網上傳聞是微波爐的關係?這是真的嗎?我們給你的答案是「真的」。原因是什麼?這裡告訴你。

微波爐使用相同的 2.4GHz

微波會干擾Wi-Fi路由器,因為它們都使用相同 2.4GHz 頻率。當你打開微波爐的時候,很可能相同的頻率在煮食物的同時,也在影響你的 WiFi 上網,所以你就無法上網了。

解決方法看這裡

  1. 把路由器移離微波爐的附近,降低干擾
  2. 路由器不能動的話,搬移微波爐,降低干擾
  3. 兩樣都不能動,直接使用 LAN Cable 連線路由器,降低使用 WiFi 需求
  4. 改用 5GHz,降低 2.4GHz 的機率,減少被影響效果。

【說明】Samsung 全新的 ISOCELL 2.0 感光元件,可能用在 S21 / S30 手機

Samsung 從 S20 Ultra 開始就正式外露了它的感光元件能力,希望讓自家手機在拍攝時都比其他的好。從 S20 UltraNote 20 Ultra 用的都是 1.08億像素的 ISOCELL HM1 和 ISOCELL GN1。現在,三星推出了四個新的 ISOCELL 感光元件。這些新型傳感器由於像素較小,並且有望在具有較小相機中使用。

新的相機傳感器:

  • 1.08億像素的 ISOCELL HM2
  • 6,400萬像素的 ISOCELL GW3
  • 4,800萬像素的 ISOCELL GM5
  • 3,200萬像素的 ISOCELL JD1

相比之下,新的是 0.7µm像素,而舊款的 ISOCELL傳感器使用 0.8µm。新的尺寸縮小了 15%,高度降低了 10%。Samsung 使用了針對 0.7μm 進行了優化的 ISOCELL Plus 和 Smart-ISO 技術。使用類似牆的結構來保留像素中接收到的光,而 Smart-ISO 會智能地調整 ISO 以充分吸入光線。

1.08億像素的 ISOCELL HM2:它是 ISOCELL HMX 和 ISOCELL HM1 的後繼產品。1/1.52吋,3 × 3像素合併,Super PD 自動對焦和 4K 120fps 影片拍攝能力。

6,400萬像素的 ISOCELL GW3:1 / 1.97吋,具有 6,400萬像素,2 × 2像素合併和 4K 60fps 影片拍攝能力。

4,800萬像素的 ISOCELL GM5:該傳感器設計用於遠攝和超廣角相機。它是一個1 / 2.55吋,具有 4,800萬像素,2×2 像素和交錯的 HDR。交錯式 HDR 以 2×2 像素合併格式將每行像素的長,中,短曝光讀數發送給處理器,有助於以更低的噪聲拍攝更明亮,更清晰的圖像。它在折疊變焦模式下最多可以錄製 4K 60fps 影片,在超寬屏模式下最多 4K 120fps 影片拍攝能力。

3,200萬像素的 ISOCELL JD1:1/3.14 吋,具有3,200萬像素,2×2 像素合併和 Full HD 120fps 影片拍攝能力。

【開箱評測】ASUS Zenfone 7 Pro 手機:升級至三鏡頭,缺點未改善

而家大部份人買部手機,都會用黎影相,機身細細的手機方便攜帶之外,更可以瓹窿瓹罅,拍到一般相機較難拍到的角度。ASUS ZenFone 7 Pro 有齊手機拍攝的優點,仲加入三鏡翻轉相機。今次真心評測,會同大家睇睇真實使用體驗會係點。

ASUS ZenFone 7 Pro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67 吋 AMOLED 2X 螢幕 (2400 x 1080)
機身體積:165.08 x 77.28 x 9.6mm
重量:230g
處理器:Snapdragon 865+ (八核處理器,最大速度:3.1GHz)
儲存空間:8GB RAM (LPDDR5)、 256GB ROM
拍攝鏡頭:6400 萬像素 78.3 度 4 軸 OIS 主攝鏡頭 (f/1.8) + 1,200 萬像素 14.3mm 超廣角 (f/2.2) + 800 萬像素 80mm (f/2.4) 遠攝鏡頭
電池容量:5000 mAh
防水:無
WiFi 6:有
無線充電:無
5G:有
NFC:有
其他:NFC、90Hz 螢幕刷新率、30W 有線快速充電、5G 網絡

全面螢幕,換來無防水兼較重的機身

論產品外型,Asus ZenFone 7 Pro 的確係無得輸,真正全面螢幕,而且邊框極窄,觀感賞心悅目,只此一家的三鏡翻轉相機,設計實用而獨特。機側加入快捷鍵、開關及指紋識別器三合一的 Smart Key,解鎖比起上代更加就手。

ASUS ZenFone 7 Pro 有真正全面螢幕

螢幕邊框極窄

觀感賞心悅目

只此一家的三鏡翻轉相機,設計實用而獨特

鏡頭凸出機背少少

機側加入 Smart Key

不過,翻轉相機先天性的弱點,例如不支援防水機身,今代都未有改善,而且翻轉相機組件比一般手機鏡頭較多,加上有特大 5,000mAh 電量,令到機身重量達到 230g,在同螢幕尺寸手機中比較笨重,用埋跟機機殼,重量更加達到約 260g。

採用玻璃機背

以 USB-C 充電

設真三卡槽設計

用埋跟機機殼,重量更加達到約 260g)

機殼有一大功能,就是將翻轉相機鎖上

90Hz 屏幕操作系統細緻

設有 90Hz 螢幕的 Asus ZenFone 7 Pro,系統操作都比一般手機流暢。運行全新 ZenUI 系統功能方面變得更細緻,主要加入 OptiFlex 功能,可加速 Apps 啟動時間,由於機內僅有 8GB RAM,這個功能只可以選擇 15 個 Apps。另外為左可以延長 電池的壽命,電池保養選項內,設有低速充電選擇,可用 10W 慢速充電。


螢幕支援 90Hz

加入 OptiFlex 功能,可加速 Apps 啟動時間

設應用雙開功能

Smart Key 設有多個方法操作

設有 10W 低速充電選擇,可以延長電池的壽命

效能打機體驗媲美電競手機

好多下半年推出嘅旗艦級手機,都用左 Snapdragon 865+ CPU,以前加強版的旗艦 CPU 都只會用落電競級手機,今年變得較為常見。Asus ZenFone 7 Pro 都是應用這粒升級版旗艦 CPU,而 Antutu 跑分,亦都達到 639948 分,效能絕對可以跟電競手機平起平坐。

ASUS ZenFone 7 Pro 玩 Game 時都支援電競機 ROG Phone 3 的 Game Genie 功能,可以啟動高效能模式以外,亦都支援直播、巨集、掛機等專業級遊戲功能。加上完全無遮全擋嘅真正全面屏幕,令 ASUS ZenFone 7 Pro 玩 Game 體驗可以媲美電競手機。

Antutu 跑分,亦都達到 639948 分,效能絕對可以跟電競手機平起平坐

玩 Game 時都支援電競機 ROG Phone 3 的 Game Genie 功能

可以透過翻轉鏡進行遊戲直播

多角度拍攝,但只限垂直相片

大家都知翻轉 3 鏡頭係 Asus ZenFone 7 Pro 最大殺著。用左全新摩打,以及 OIS 鏡頭的翻轉 3 鏡相機,鏡頭可以用快門旁邊個位上下移動、按音量鍵或者用手機已經預設的 3 個角度翻轉,無論翻轉角度的速度與安靜程度,都比上代有所改善。

翻轉 3 鏡頭係 Asus ZenFone 7 Pro 最大殺著

鏡頭可以用快門旁邊個位上下移動、按音量鍵或者用手機已經預設的 3 個角度翻轉)

由於翻轉鏡頭最高可達 180 度,大家可以將鏡頭平放,部機好似做掌上壓,唔洗帶腳架,都可以拍攝長曝光,甚至係影片。而翻轉鏡頭的好處,更加可以幫到大家發挖更多有趣的拍攝角度,如拍攝一排櫈,通常一般手機都完整地記錄各張櫈的顏色與設計,但翻轉鏡頭特別之處,就是可以讓大家在櫈底,再調整角度往上拍,可以拍到比一般手機不一樣的畫面。不過用翻轉鏡頭時,大部份相片都會是垂直,或者 ASUS 工程師要諗諗點樣可以在下一代既用到翻轉鏡頭,又可以自己設定相片的方向,始終此問題上代都有,但今代都係「未解決」。

可以將鏡頭平放,部機好似做掌上壓,唔洗帶腳架,都可以拍攝長曝光,甚至係影片

如拍攝一排櫈

翻轉鏡頭特別之處,就是可以讓大家在櫈底,再調整角度往上拍,可以拍到比一般手機不一樣的畫面

又移同影恐龍公仔

都可以試下用翻轉鏡低角度向上拍攝

就可以拍到呢個畫面

三鏡頭規格:

  • 6400 萬像素 78.3 度 4 軸 OIS 主攝鏡頭 (f/1.8)
  • 1,200 萬像素 14.3mm 超廣角 (f/2.2)
  • 800 萬像素 80mm (f/2.4) 遠攝鏡頭

6400 萬像素拍攝質素基本合格

ASUS ZenFone 7 Pro 的主攝鏡頭為 6400 萬像素 f/1.8 光圈,影像質素雖然唔係驚為天人,但影像還算可靠,而且大部份拍攝場景都難不到它。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亦支援夜景模式

ASUS ZenFone 7 Pro 今次在超廣角鏡用上了與 Galaxy Note 20 相同的感光元件,都令人充滿期待,其拍攝效果比較真實而自然,與 Galaxy Note 20 超廣角鏡頭所拍出的超高動態範圍與極高清晰度的相片,各走了一個極端。超廣角鏡亦同時支援夜景模式,最長可以手動調節至 7 秒手持。

3 倍遠攝鏡最高支援 12 倍數碼變焦

新加入的 3 倍遠攝鏡頭,都支援 OIS,加上光圈都有 f/2.4,影像都叫做穩定。拍攝效果黎講,個人認為測光有時會比現場環境較為明亮,最高支援 12 倍數碼變焦,效果都叫過得去,起碼唔會爛到用唔到。

支援 8K 錄影,動態追蹤 2.0 及自動全景功能

華碩 ZenFone 7 Pro 都支援多個拍攝功能,如現在流行的 8K (30fps) 錄影,動態追蹤 2.0 及自動全景功能。

支援 8K 錄影

動態追蹤 2.0 可以在點選追蹤的主體後,透過翻轉鏡頭移動去追蹤主體,由於翻轉鏡頭在橫向拍攝時,只能夠單一方向移動,實用性打了一定折扣。

動態追蹤 2.0 可透過翻轉鏡頭移動去追蹤主體

自動全景功能則是個人比較鍾意的功能,拍攝時會用翻轉鏡頭自動拍攝六張相片並拼貼成一張超過 180 度的全景相片,主攝或者超廣角鏡頭都作支援。

自動全景功能主攝或者超廣角鏡頭都作支援

總結:沒改善上代缺點,下一代要大改造

加入左遠攝鏡頭的 Asus ZenFone 7 Pro,其實沒有將上一代既缺點改變,如橫向拍攝時,翻轉角度只可以局限單一方向,完善地用翻轉鏡頭時,相片同埋影片,都只可以打直輸出。所以個人認為 ZenFone 8 如果還要用翻轉鏡的概念,就必須要有一個大改造,如翻轉相機使用時主要輸出打直的影像,可以考慮特製一粒正方形的感光元件,令到用家拍攝時可以自己將輸出影像設定為打直或者是打橫。

csl vs 3HKvs CMHK,舊樓無限 4G SIM 邊個最快? 

屋企上網正用和記寬頻,但不知怎的不時都會出現連到線、卻上不到網的問題,以為是 Router 的問題,但試過換個 Router 之後,發現情況並無改善,試想像,當你很順暢在看 YouTube 片,到高潮位時突然 Load 空氣,真心嬲到想一拳打爆部電腦!

反而平時用手機 SIM 的流動網絡 share Wi-Fi 出來,就沒有再出現這種問題,但用手機 share Wi-Fi 始終會有點不方便,畢竟手機還有其他用途,如果因為 share Wi-Fi 而導致續航不能滿足一天所需,感覺還是不太完美!所以,最後小編就找來 NETGEAR Nighthawk M2 流動熱點 Wi-Fi 裝置 (香港版),配合我手上的無限上網 SIM,以滿足我所有流動裝置的日常網絡需要。

NETGEAR Nighthawk M2 邊度有得買?

留意一點,並不是每一間電腦店舖都有這種路由器賣,而小編就留意到,在網店買除了可以用信用卡付款,免額外手續費的同時,又可以儲分,另外更設免費送貨服務,在武漢肺炎疫情緊張之下,能夠足不出戶買到生活所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間網店最近推出春季優惠,NETGEAR Nighthawk M2 只需 $3312,大減成千蚊。

NETGEAR Nighthawk M2 有甚麼特色?

大家可能有印象,去年我們曾經介紹過 NETGEAR Nighthawk M1,那來到第二代,到底跟上代有甚麼主要不同呢?

  1. NETGEAR Nighthawk M1 下載速度最高為 1Gbps,而 NETGEAR Nighthawk M2 則升級至 2Gbps,速度大提升。
  2. 上代的屏幕是呈圓形狀的,而今代的屏幕則是方形設計,並且加入了屏幕觸控功能。

NETGEAR Nighthawk M2 跟上代一樣,都是支援 4G LTE SIM 卡上網,能夠提供 2.4GHz 以及 5GHz 同步雙頻的高速 AC Wi-Fi,能夠同時為多達 20 部裝置提供高速上網,配合 5CA 載波聚合技術,下載速度高達 2Gbps,是現時速度最快的 LTE 流動熱點 WiFi 裝置。

同時,NETGEAR Nighthawk M2 內置 5040mAh 可更換充電鋰電池,續航時間高達 16 小時,值得留意的是,就是即使拿走了電池,接駁室內電源亦能夠做到定點運作,相當方便。另外,透過 JumpBoost 功能亦可為手機或其他裝置進行充電。

NETGEAR Nighthawk M2 支援 CAT 20 LTE 網絡,而支持的頻段包括:

  • LTE FDD: 700 / 800 / 900 / 1800 / 2100 / 2600
  • LTE TDD: 2300 / 2500 / 2600 MHz
  • 3G: 850 / 900 / 1900 / 2100 MHz

市面上有甚麼全速無限上網 Plan 選擇?

想用 NETGEAR Nighthawk M2 取代家用 Router,最起碼你要有張支援真無限上網 (即不會限速) 的 SIM 卡吧。那到底市面上真無限上網計劃,有甚麼選擇,同時月費又會是幾多呢?

CMHK 最平最抵玩

四大網絡商之中,CMHK 可以說是最平、最抵玩的網絡商,真全速無限上網 Plan 有 20GB、50GB 兩個選擇,但事實上反正大家都是真全速無限上網,過了使用限額後繼續享有本地無限全速數據,只是所享用的網絡資源會因應網絡情況而分配會較少,其實 20GB 跟 50GB 分別並不太大,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要選用 CMHK,Join 20GB Plan 已很足夠。

20GB 全速真無限上網 Plan,月費只需 $188 就有交易,簽約 24 個月,另外會送 2GB 大灣區數據 (中國內地及澳門)。而如果你是攜號轉台的話,除了可以豁免每月 $18 行政費,並且會再送多 1GB 大灣區數據,即前後加起來有 3GB,適合偶爾會去內地工作的用家。

csl. 3HK. SmarTone 都有大灣區數據

至於另外三個網絡商,最平無限上網計劃月費,則相差不太遠,都是基本月費再加 $58 升級至真無限上網,合共費用約三百幾蚊左右 (介乎 $326 – $356)。當中要特別留意的,是 SmarTone 的 18GB Plan,這個 Plan 是網上獨家優惠,只能在網店申請,如果去門市的話,無得申請㗎!

另外,SmarTone 這個網上優惠,在合約期內可豁免每月 $18 行政費,而 csl. 及 3HK,則需要額外附加 $18 行政費。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無論 CMHK、csl.、3HK 抑或是 SmarTone,都有附送大灣區數據,以最平 Plan 計算,CMHK 送的大灣區數據最多,如果攜號轉台的話就會有 3GB,其次就是 csl.,送 2GB,再次是 3HK,送 1GB,而送得最少,則是 SmarTone,只有 500MB,不過都跟其月費計劃成正比。

為給大家清晰比較四大網絡商的計劃內容,小編用表格為大家整理一下:

CMHKcsl.3HKSmarTone
最平全速無限數據計劃月費$188$356$346$326
行政費攜號轉台 / 網上上台可豁免$18$18合約期內可豁免
全速數據用量20GB6GB + 6GB15GB18GB
大灣區數據用量2GB (攜號轉台送多 1GB,即共 3GB)2GB1GB500MB
通話分鐘無限任用無限任用5500無限任用

NETGEAR Nighthawk M2 開箱 + 4G LTE SIM 測速

產品資料:NETGEAR Nighthawk M2 流動熱點 Wi-Fi 裝置 (香港版)

好了,看完整個開箱,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整部 NETGEAR Nighthawk M2 的構造,相信第一步要做甚麼,你無理由不知道。沒錯,就是先將電池拆出來,然後插入你的 4G LTE SIM 卡。不過,因為它是支援 microSIM 卡,而非現時主流的 nanoSIM 卡,因此你還是需要借助一些 SIM 卡套,來輔助使用。

放入 SIM 卡後,再開機,等待流動路由器 Load 一會,然後屏幕就會顯示預設的 WiFi Name 以及 WiFi Password (在此之前有可能會先要你選擇 APN),之後用你的流動裝置 (例如手機 / 電腦) 連上 WiFi,即可上網,相當簡單。

你可以看到預設的 WiFi Name 以及 WiFi Password,當然這些你的可以進入設定去自行更改,同時你亦會見到有你使用了多少數據。下方 WiFi 會有個 1 字,代表目前有 1 部裝置正連接着路由器,同時你亦可以在路由器上查看你的 SIM 卡上的 SMS。

速度測試

小編手上有 csl.、CMHK 以及 3HK 的全速數據 SIM 卡,所以我就利用 NETGEAR Nighthawk M2,順便測試一下哪張卡最適合在我家中使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SIM 上網的速度,其實會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時間、地點、下載網頁伺服器、與基站的距離、牆壁的阻隔、甚至天氣,都會對上網速度造成影響。

csl.

小編住在大埔一個居屋的 2X 樓,本身用緊 csl.,其實在我家中的速度並不太快,有時甚至只收到 3.5G 的信號,連 4G 都沒有,所以速度肯定會比較慢。

CMHK

從 NETGEAR Nighthawk M2 路由器上可以見到,用上 CMHK SIM 卡後,信號顯示 4G+,速度明顯比 csl. 快很多,有 32.05 Mbps,一般在家使用都可以應付到。而當用到 5GHz,下載速度就再快一點,有 37.64 Mbps,以我家的地理環境來說,已經算是不錯的表現。

3HK

以前用 csl. 在家使用已經覺得不夠快,誓估不到的是,3HK 居然更慢。而如果就以在我的家中來計,CMHK 是最適合小編在家使用的網絡商,速度足夠應付基本日常使用需要,亦不會像我家中的寬頻一樣,經常 Load 空氣。

當然,每個網絡商都總會有些地方收得好點,有些地方收得沒那麼好,CMHK 適合小編,但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因此只能按照你所住的地區,選擇合適的網絡商。

查詢:anlanderWhatsApp 查詢
更多儲值卡評測請即睇:SIM Card 評測比較

【開箱評測】Samsung Note 20 Ultra 手機:為左 50 倍變焦搞到 S Pen 寫字出事

香港人買機普遍都係買規格最強嘅型號,Samsung Galaxy Note 20 系列唔洗問大家,都係想買 Galaxy Note 20 Ultra,不過睇完今次真心評測,或者會令大家重新考慮 Galaxy Note 20。(三叔唔好打我~)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9 吋 AMOLED 2X 螢幕 (3088×1440)
機身體積:164.8 x 77.2 x 8.1mm
重量:208g
處理器:Snapdragon 865+ (八核處理器,最大速度:3.1GHz)
儲存空間:12GB RAM (LPDDR5)、 256GB /512GB ROM
主相機:1.08 億像素 79 度主攝鏡頭 (f/1.8) + 1,200 萬像素 120 度超廣角 (f/2.2) + 1,200 萬像素 20 度鏡頭 (f/3.0) + 雷射對焦感測器
前置相機:1,000 萬像素 (Dual Pixel AF)
電池容量:4500 mAh
防水:有 IP68
WiFi 6:有
無線充電:有
5G:有
NFC:有
其他:120Hz 螢幕刷新率、Ultra Wide Band 技術、25W 有線快速充電、15W 快速無線充電、逆向無線充電

巨 Mon 機中輕身,鏡頭激凸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螢幕達到 6.9 吋,與 Galaxy S20 Ultra 相同,大家難免會將兩者設計作比較。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無論喺機身厚度同埋重量,都比 Galaxy S20 Ultra 優勝。唔好睇輕 Galaxy Note 20 Ultra 重量只係比 Galaxy S20 Ultra 輕 12g,當大家試過用單手玩兩部機幾十分鐘,就會覺得用 Galaxy Note 20 Ultra 手指明顯無咁疲倦。

Galaxy Note 20 Ultra 螢幕達到 6.9 吋

前置相機都係 1000 萬像素

屏佔比極高

雙曲面螢幕,並採用 Gorilla Glass Victus/7 的保護能力

採用純色的機背

雖然規格上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機身厚度係比 Galaxy S20 Ultra 纖薄 (8.1mm vs 8.6mm),但係其實 Galaxy Note 20 Ultra 係有啲偷雞,機背鏡頭明顯比 Galaxy S20 Ultra 激凸,正因為呢個原因,亦都影響左整部機個使用體驗。(下文會有更詳細解釋)

Galaxy Note 20 Ultra 機身只有 8.1mm 厚

其實 Galaxy Note 20 Ultra 有啲偷雞,機背鏡頭激凸

追上 iPhone 11 的 Dynamic 120Hz 螢幕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有一塊全新 AMOLED 2X 120Hz 刷新率螢幕,雖然加入左自動調整刷新率功能(追上 iPhone 11),例如睇片時會降至 60Hz、玩支援 120Hz 的遊戲會以 120Hz 運行等,但螢幕解像度都係要用 FHD+ (2316 X 1080) 先用到。如果同長開 120Hz 刷新率嘅 Galaxy S20 Ultra 比較,日常系統操作同埋用 Chrome 上網都無咁流暢。

120Hz 螢幕加入自動調整刷新率功能

激凸鏡頭,令平放書寫不穩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支 S-Pen 設計與 Galaxy Note 20 無唔同。S Pen 於左側,並提供更低的延遲,Galaxy Note 20 為26ms,Galaxy Note 20 Ultra 為 9ms,讓你在繪圖,筆記或 S Pen 界面時更流暢。

兩款功能都係加入左多個 Air Gestures 隔空操作,同埋支援多支 S-Pen 書寫。Samsung Note 亦都有錄音記事功能與 PDF 轉 Microsoft Word 或 PowerPoint 檔功能。Galaxy Note 20 Ultra 書寫感無疑比只有 60Hz 屏幕嘅 Galaxy Note 20 更加流暢。

不過,由於 Galaxy Note 20 Ultra 鏡頭實在太過凸出 (不是突出),如果放部機係枱面書寫時,會出現唔平穩,好似搖搖板咁 (Up 下 Up 下),經常要記事嘅朋友,或者要用機套機背厚度變番平均。

如果你係習慣用 Samsung Note 來開會記事,放部機係枱寫野的話,今次呢部 Note 20 Ulta 一定寫到你火到黎~

Galaxy Note 20 Ultra 支 S-Pen 設計與 Galaxy Note 20 無唔同

都係加入左多個 Air Gestures 隔空操作

支援多支 S-Pen 書寫

PDF 轉 Microsoft Word 或 Power Point 檔功能

Snapdragon 865+ CPU 效能頂級

Samsung 下半年嘅旗艦機都換曬 Snapdragon 865+ CPU,不過有 12GB RAM 與最高 512GB ROM 的 Galaxy Note 20 Ultra,跑分有成 592,311 分,是頂級 Android 機效能成績。

跑分有成 592,311 分,是頂級 Android 機效能成績

支援 MicroSD 卡擴充

拍攝規格比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好唔同

如果大家以為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拍攝規格比 Galaxy S20 Ultra,只係多左個雷射對焦感測器,大家就大錯特錯了。其實 Galaxy Note 20 Ultra,先係 Samsung 今年最完美嘅三鏡頭主相機,大家睇多次個拍攝規格先,下面再詳細同大家解釋。

除左影相外,另一個指向性收音是這次的一大改進,這個新功能允許用戶在拍攝影片時在 3 個收音咪之間切換,以捕捉其中一個方向的聲音,從而收音效果。Pro Video Mode 也同時提供 LG 早就有的收音指標圖示,讓你更直接得知收音效果。如果你有使用 Galaxy Buds 的話,開啟藍牙咪功能 Galaxy Buds 會讓其中一個耳機成為收音咪,收音更好更方便。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拍攝規格

  • 1.08 億像素 79 度主鏡頭 (f/1.8)
  • 1,200 萬像素 120 度超廣角 (f/2.2)
  • 1,200 萬像素 20 度潛望鏡頭 (f/3.0)
  • 雷射對焦感測器

主攝鏡頭對焦速度提升

有唔少用戶反應,Galaxy S20 Ultra 的 1.08 億像素主鏡頭,對焦速度慢,而且亦都唔準。不過加入左雷射對焦感測器的 Galaxy Note 20 Ultra 對焦的速度與準繩度都有所提升,尤其是係比較暗既室內環境,對焦表現提升十分明顯。用主鏡頭拍攝,都支援 X1-X4 無損變焦,效果細緻色彩真實,同埋感光元件較大的原因,特寫拍攝輕易拍到景深效果,不過 ISO 640 噪點已經較多,雜訊處理能力有必要提升。

超廣角鏡還是手機中最好

超廣角鏡點先為止好?當然要夠 Wide,聞相果時清晰,動態範圍要夠高,同埋愈少紫邊愈好,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嘅超廣角鏡頭,以上的條件都可以俾到你,而且室內拍攝時,白平衡會有輕微調整,話佢係暫時最好嘅超廣角鏡頭都唔會過份。

不吹水,落番地嘅 50 倍變焦

如果你記得,上次 S20 Ultra Samsung 吹到自己有 100倍變焦,但結果出來效果只係「睇得到」,實用可接受程度只有 30倍(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S20 Ultra:100 倍變焦只是 _ _,30 倍更實用!)令大家跌哂眼鏡。經過上次,Samsung 似乎學精左,叫番自己做 50倍變焦,直接 CUT 走左 100倍選項,效果即時提昇。

上次 S20 Ultra 嘅 100倍真係嚇死人…

當然,實機影過先知,今次 Galaxy Note 20 Ultra 支 20 度潛望鏡,先係真正 5 倍變焦鏡頭。用 Galaxy S20 Ultra 4 倍變焦拍攝時,其實已經切換左去潛望鏡,Galaxy Note 20 Ultra 支鏡可以影得明顯較遠。因此兩部機都用 50 倍變焦拍攝 IFC 頂層,Galaxy Note 20 Ultra 相片明顯清晰得多。

Galaxy Note 20 Ultra

Galaxy S20 Ultra

最遠 50 倍變焦做法聰明

換左 f/3.0 光圈嘅潛望鏡,Galaxy Note 20 Ultra 遠攝表現,確實係比 Galaxy S20 Ultra 提升左唔少,日光用 20 倍以下變焦,畫質都好似完全無影響,而 50 倍變焦影出黎都唔會好爛,當然仲有改進空間。拍攝介面亦同之前一樣,當用超過 15 倍變焦時,就會出現一個小視窗方便取景。

總結:50倍變焦可用,但激凸害死左支 S Pen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鏡頭比起主打影相嘅 Galaxy S20 Ultra 更標青,如果 Galaxy S20 Ultra 唔減價,你又以影相為主,真係諗唔到原因唔揀 Galaxy Note 20 Ultra。

不過,你若是鐘意 S Pen 嘅 Note 系列忠實用家,鏡頭激凸嘅 Note 20 Ultra 令你無法將手機平放檯面寫野確實好大影響。解決方法得兩個,一係用機套令成部機變厚,二係拎起部機用 S-Pen,你又會揀邊個呢?

Samsung Note 20 與 Note 20 Ultra 之別!細機大機買邊部好?

切勿中門大開!5 個安全使用 WiFi 方法

WiFi 是個方便之門,讓大家在家中無線進入網上世界。不過方便之門不代表是個無掩雞籠,安全地使用 WiFi 網絡,一方面可有效地管理 WiFi 網絡,還可免被黑客入侵。

近年推出的路由器,都可以經手機 Apps 管理路由器並進行軟件更新,如果是較舊的型號,就要輸入路由器的 IP 地址,如 192.168.1.1 進入管理控制台,進行以下建議的動作。

使用較強的加密方式

為了免被其他人闖入 WiFi 網絡,相信大家都會為 WiFi 設下密碼。不過大家較為忽略了密碼的加密方式,一般 WiFi 都用 WPA2 加密,但是這個標準已有十多年歷史,很容易受到 KRACK (金鑰重新安裝攻擊) 等嚴重的安全漏洞所影響,故有必要為 WiFi 網絡重新選擇加密的設定。

現在最新的加密協定為 WPA3,選擇 NETGEAR 路由器的話基本上都支援,最好在無線網絡的設定內,在「授權方式」選擇這個加密協定。如路由器尚未支援的話,WPA2-PSK AES 就是用家現有的最佳選擇。

使用訪客模式

訪客模式是大部份路由器的基本功能,如果大家經常有客到訪,都建議大家設立一個訪客用的 WiFi 網絡。訪客模式使用另一個 SSID 上網,與主網絡分開,如主網絡設有一些共享文件及設備訪問權限,都不會讓訪問看到。

使用家長控制功能

為了保護孩子訪問不適當的網站,用家可到管理員頁面或 App 內,啟動家長控制或訪問控制功能。可選擇禁止進入的網頁類型,或是控制可以使用網絡的時間。

使用 VPN

要不留痕跡地上網,除了使用瀏覽器的無痕式視窗功能外,使用 VPN (虛擬私人網絡) 亦是個好選擇。VPN 可將所有網上的活動進行加密,就連 ISP 都不會看不到您的在線活動。使用 VPN 大多要另外購買服務,而且使用時會對網絡速度有一點點影響。

進行防火牆保護措施

大部份新款的路由器都有防火牆保護措施,通常都在管理員頁面內的高級設置內找到,例如 NAT 過濾,端口轉發,端口過濾和服務阻止功能等。這些設定可配置網絡傳出和傳入數據端口,免被黑客受入侵。不過,在調整端口設置時請小心,因為錯誤的設置可能會使路由器容易受到端口掃描程序的攻擊,令黑客因此有機會逃走。

【開箱評測】oppo realme X50 5G 手機:合格得來有 120Hz 夠吸引

oppo 旗下的 realme,以一個平字橫掃東南亞同印度市場,機迷恨到啦,終於唔洗買水貨,realme 正式抵港。首作 realme X50 5G,賣 HK$2599,係一部平價 5G 機,市場上亦只有小米 10 Lite 5G,售價同埋規格可以相提並論。

oppo realme X50 5G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7 吋 TFT,解像度 2400 x 1080
機身體積:163.8 x 75.8 x 8.9 mm
重量:202g
處理器:Snapdragon 765G (八核處理器,最大速度:2.4GHz)
儲存空間:6GB RAM + 128GB
主相機:48MP 標準鏡頭 (f/1.8) + 8MP 超廣角鏡頭 (f/2.3) + 2MP 黑白鏡頭 (f/3.0) + 2MP 微距鏡頭 (f/2.4)
前置相機:16MP (f/2.4) + 2MP 景深鏡頭 (f/2.4)
電池容量:4200 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其他:30W 快速有線充電、支援雙咭雙待、120Hz 刷新率屏幕

設計起碼唔似公模機

平價機為左慳成本,通常都用公模設計,就無特色可言。不過 realme X50 5G 的設計,明顯睇到用左唔少心機,例如 6.57 吋屏幕用雙開孔設計,平價機絕無僅有。側框既音量同開關鍵,都移去側框中間部份,令到使用時更加容易按下使用。

機頂同機底都有加入凹面設計,另外機背仲有斜面的波浪紋。都令 realme X50 5G 擺脫了平價機設計無特色的弊病。

機面設 6.57 吋屏幕

屏幕設雙鏡頭前置相機

帶指紋識別功能的開關移去側框中間部份

音量鍵亦移去側框中間部份

機底設 USB-C 插頭及 SIM 卡槽

機頂同機底都有加入凹面設計

機背仲有斜面的波浪紋

操作似原生 Android 系統,120Hz 屏幕令流暢度大增

運行 realme UI 的 realme X50 5G,操作方式同原生系統相當接近,它的 120Hz 刷新率屏幕,令對操作變得好順暢,完全唔覺用緊一部二千幾蚊既機。系統功能方面,亦都支援如應用分身、遊戲模式、屏幕分割、智能側邊欄等,其實用落係同旗艦機無乜分別。

操作方式同原生系統相當接近

120Hz 刷新率屏幕,令對操作變得好順暢

支援如應用分身

遊戲模式

屏幕分割

智能側邊欄功能

Snapdragon 765G CPU,支援智能 5G 功能

由於支援 5G 網絡既晶片,都仲係只得中高階定位,所以 realme X50 5G 規格都唔會差得去邊。內建 Snapdragon 765G CPU 晶片,Antutu 跑分都有 320,651 分,都屬於中高階 Android 機成績,不過大家要留意,機內只有 128GB ROM,而且唔可以加 Micro SD 卡擴充,要大量裝 App 既用家就要慳住用啦。

跑分都有 320,651 分,都屬於中高階 Android 機成績

唔可以加 Micro SD 卡擴充

支援 5G 網絡的 realme X50 5G,採用 4200 mAh 電量,30W 快電充電功能,比 iPhone 11 Pro Max 充電仲要快。而係網絡設定入面,可以選用智能 5G 功能,達至手機更加慳電。個人估計是當待機時,網絡會自動切換至 4G 待機,減少 5G 網絡連接的時間,達至省電目的。

網絡設定加入智能 5G 功能

前後相機加埋有 6 個鏡頭

論鏡頭數論,前後相機加埋有 6 個鏡頭既 realme X50 5G,鏡頭數目可以話係平價機之冠,不過好多鏡頭其實都有用來填數,令到規格更加好睇而已。

主相機:
48MP 標準鏡頭 (f/1.8)
8MP 超廣角鏡頭 (f/2.3)
2MP 黑白鏡頭 (f/3.0)2MP 微距鏡頭 (f/2.4)

前置相機:
16MP (f/2.4)
2MP 景深鏡頭 (f/2.4)

4800 萬像素主相機表現有驚喜

雖然 realme X50 5G 無遠攝鏡頭,但用 4800 萬像素主相機,都支援到 X1、X2 及 X5 拍攝,勉勉強強叫做可以影遠少少。不過單單用 X1 影像扎實,色彩層次豐富,ISO 1600 都可以保留到唔少細節,表現相當可靠。

超廣角鏡都係有紫邊

只有 8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細節度可以預計唔會好高,但放上去 Facebook 都夠用有餘。超廣鏡雖然視角效果震撼,但亦有唔少紫邊問題,未能打破平價機超廣角鏡畫質都比較一般的事實。

前後鏡都用到人像模式,自動拍攝加入超級煥彩效果
有關拍攝功能,realme X50 5G 前後鏡頭都支援人像模式,如果用後置鏡頭,更可以用加入濾鏡,如下圖的黑白效果,正正是利用黑白鏡頭同時拍攝,令到黑白效果更加真實。用自動模式影相,可以試下用超級煥彩效果,令到張相色彩更加鮮艷。

前鏡頭都支援人像模式

主相機同樣支援人像模式

後置鏡頭用人像模式,更可以用加入濾鏡

自動模式影相,可以試下用超級煥彩效果

令到張相色彩更加鮮艷

總結:120Hz 屏幕令部機爽左好多,影相表現都唔錯

作為第一部打入香港市場既 realme 手機,realme X50 5G 表現無令大家失望,部機平價得黎又有唔少殺手級功能,如120Hz 屏幕令部機爽左好多,而且標準鏡質素相當唔錯。如果大家硬係要問 小米 10 Lite 5G 定係 realme X50 5G 好啲,我會答大家有新當然買新。

【開箱評測】Vivo X50 Pro 手機:變焦 60倍,可接受 20倍、微雲台「買 _ 過」

影相同拍片的質素,會係唔少人買機主要考慮的地方。Vivo X50 Pro 全新的微雲台相機,聲稱防震效果比一般 OIS 鏡頭手機提升 300%,真正的使用體驗會在今次真心評測,無保留地講比大家知。

Vivo X50 Pro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 吋 AMOLED,解像度 2376×1080 (144Hz)
機身體積:158.46 x 72.80 x 8.04mm
重量:181.5g
處理器:Snapdragon 765G (八核 2.4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256GB ROM
主相機:4800 萬像素 f/1.6 (25 mm) + 1300 萬像素 f/2.46 (50mm) + 800 萬像素 f/3.4 (5 倍潛望鏡頭) + 800 萬像素廣角微距鏡頭
前置相機:32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315 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有
其他:屏下指紋、33W 快速有線充電

磨沙機身,輕身好揸方便拍攝

如果要成日拎起部機影相,最好搵部好揸而又輕身的手機,令大家長時間拍攝時,可以輕減負擔。Vivo X50 Pro 機身設計絕對做到呢一點,它的 6.5 吋雙曲面開孔屏幕,有效提升手感。

Vivo X50 Pro 採用 6.5 吋 AMOLED 屏幕

前 3200 萬像素前置鏡頭

屏帶曲面,令手感更好

邊框極窄,屏幕佔高

機身設計出色,唯難脱三叔影子

論整個機身設計,Vivo X50 Pro 絕對是中國手機中最出色的一款,機身厚度只有 8.04mm,放於褲袋都沒有壓力。帶磨沙質感的玻璃機背,不易沾上指模,亦都可以令機身不會像番梘咁冼手。

不過與 Samsung S20 / Note 20 系列嘅旗艦機設計一樣,鏡頭位置在機背突出程度偏高,觀感不算最好之餘,也容易刮花相機外框。裸機一族要有可能刮花的心理準備。(如果不標 Logo,說是 Samsung 的中低機或華強北的山塞三叔機都可能有人信)

機身厚度只有 8.04mm,放於褲袋都沒有壓力

以 USB-C 插頭充電

機頂採用扁平設計

設磨沙質感的玻璃機背

主相機凸出機背

支援雙 nano SIM 咭槽

流暢 90Hz 屏幕,系統功能齊全

運行 FusOS 介面的 Vivo X50 Pro,由於屏幕支援 90Hz 刷新率,操作滑動或者切換頁面的過場動畫顯示都非常流暢。App Drawer 頁面有英文字母目錄,搵 Apps 更方便。系統功能都好齊全,應用雙開、屏幕分割及遊戲魔盒,都可以用到。系統上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有視像通話美顏,仲有 Jovi 智能場景,場景入面最特別是有一個飲水提示功能,可以制定一個飲水計劃,系統會為用家,制定一個每手飲水目標促進健康。

屏幕支援 90Hz 刷新率

App Drawer 頁面有英文字母目錄,搵 Apps 更方便

應用雙開

屏幕分割

遊戲魔盒

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有視像通話美顏

Jovi 智能場景

場景入面最特別是有一個飲水提示功能(見字飲水)

準旗艦機規格,支援 5G 網絡

Vivo X50 Pro 雖然賣價接近 HK$6000,但規格只係配備 Snapdragon 765G CPU(這個決定令人難以理解)、8GB RAM 及 256GB ROM,僅為準旗艦機規格。Antutu 跑分達到 332,569 分,與採用 Snapdragon 865 的旗艦機,約有 200,000 分的差距。好彩部機都支援 5G 網絡,上網速度都與旗艦機接近。

Antutu 跑分達到 332,569 分

支援 5G 網絡,上網速度都與旗艦機接近

四鏡主相機,拍片穩定性高

外型叫做精緻的 Vivo X50 Pro,拍攝方面先係重點。微雲台主相機,就連同系列定位最高的 Vivo X50 Pro+ 都無加入,小編認為更值得大家去玩玩。

Vivo X50 Pro 拍攝規格:

  • 4800 萬像素 f/1.6 (25 mm)
  • 1300 萬像素 f/2.46 (50mm)
  • 800 萬像素 f/3.4 (5 倍潛望鏡頭)
  • 800 萬像素廣角微距鏡頭

主攝拍攝:效果唯一滿意

Vivo X50 Pro 的 4800 萬像素 f/1.6 25 mm 主攝鏡頭,採用 Sony IMX589 1/2″ 感光元件,支持像素四合一功能。配合逆光 HDR 功能,拍攝色彩飽和度高,動態範圍可達 12.3 級 EV 極為廣闊,ISO 1695 雜訊處理表現亦都不錯,大部份光線環境,都可以拍攝出色相片。

手機賣點,全靠微雲台相機 30fps 影片

Vivo 在 X50 Pro 主攝鏡頭加入微雲台,在設定入面,可以先進行校準。在拍攝介面,會出現一個白色波波,用來測量拍攝的穩定度,當白色波波沒有移出外圈,影像都會十分穩定。

拍片前,可將微雲台校準

拍攝介面,會出現一個白色波波,用來測量拍攝的穩定度

無論拍攝什麼規格的影片 (最高 4K 60fps),都可以用微雲台增強穩定性,但係實試發現,拍 30fps 的影片,會比 60fps 影片穩定得多。小編估計是 60fps 影片流暢度太高,令到微雲台跟唔切用家手部的移動,微雲台防震效果因而失去效用。(加左微雲台功能都拍唔到 60fps,咁真係值俾成六千?)

拍 30fps 的影片,會比 60fps 影片穩定得多

後製影片一按攪掂

錄影容易後製花時間,應該是唔少人抗拒拍片的原因。不過 Vivo X50 Pro 新加入的 AI 後製影片功能。一按就加入特效,唔想影片太悶,大家都可以試用 AI 後製影片功能。

加入 AI 後製影片功能

50mm 與 105mm 都支援人像模式

Vivo X50 Pro 的 50mm 與 105mm 潛望鏡頭,都支援人像模式拍攝,可以虛擬鏡頭光圈、虛化的方式及加入不同的風格。用 105mm 潛望鏡頭的虛化效果非常出色,鍾意拍攝特寫或者人像都可以常用。

50mm 細緻度高

拍攝層次感豐富

50mm 與 105mm 潛望鏡頭,都支援人像模式拍攝

可以虛擬鏡頭光圈、虛化的方式及加入不同的風格

50mm 鏡人像模式拍攝

105mm 潛望鏡頭的虛化效果非常出色

105mm 鏡最高拍攝 60倍,可用得 20倍

105mm 的潛望鏡頭,最高支援拍攝 X60 相片。就算在日光下以 105mm 焦距拍攝,清晰度都唔算高,不放大的話個人只可以接受到大約 20倍 的數碼變焦,60倍變焦的功能都只是為左增加產品賣點,實用性非常有限。

X5 拍攝

X20 拍攝

X60 拍攝

日光下拍攝,清晰度都唔算高

超廣角鏡質素都係一般

與潛望鏡頭同樣是 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拍攝清晰度都十分有限,不過色彩層次豐富,都有一定可用性。

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拍攝清晰度都十分有限

色彩層次豐富,都有一定可用性

低光拍攝都有一定可用性

總結:微雲台賣點不足以賣咁貴

試用 Vivo X50 Pro 幾日,微雲台鏡頭,拍影效果穩定(如果係 30fps 的話)。不過就影相方面只有主鏡頭達到高水準,其它鏡頭表現都是在剛剛合格或者是水準以下。

做完成個評測,發現呢部 X50 Pro 可以講只係有微雲台呢個主力賣點,相機質素未達頂級,未能做到鏡鏡滿意,遠攝可用得 20倍實在太可惜,加上處理器只係中階,但都賣成接近 HK$6,000,個人認為有不少下調空間。(同樣價位不如去買三叔嘅 2019 年頂級或者再等下入手 2020 上半年旗艦,或者更加實用)

【開箱評測】ASUS ROG Phone 3 手機:電競手機不是遊戲機,使用時間…

老老實實,千其唔好將電競手機當為遊戲機,兩者的用途與性質都好唔同,大家看看今次 Asus ROG Phone 3 的真心評測就會明白。

Asus ROG Phone 3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 吋 AMOLED,解像度 2340 x 1080 (144Hz)
機身體積:171 x 78 x 9.85 mm
重量:240g
處理器:Snapdragon 865 Plus (嚴選 3.1 GHz 64 位元)
儲存空間:12GB RAM + 512GB ROM
主相機:6400 萬像素 f/1.8 (26.6 mm) + 1300 萬像素 f/2.4 (11mm) + 500 萬像素 f/2 (微距鏡頭)
前置相機:24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6000 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NFC:有
其他:屏下指紋、30W 快速有線充電、支援 5G

全面屏配前置雙喇叭

作為一款專門玩遊戲的手機,產品設計既要方便日常使用,亦都要適合玩遊戲時用。首先 Asus ROG Phone 3 的 6.5″ 屏幕為全面設計,打機果陣無「劉海」或者「開孔」的部份,可以完整顯示遊戲畫面,對遊戲驗體十分重要。機面仲有一對立體聲前置喇叭,今次聲音輸出好特別,一般手機打橫用,手掌會檔住出聲位置,令到聲音變弱,但係 ROG Phone 3 一樣是打橫部機玩 Game,反而可以令聲音輸出更集中同震撼。

Asus ROG Phone 用 6.5″ 全面屏幕

設 2400 萬像素前置相機

機面有前置立體聲喇叭

機身分別在底部與左邊,都加入左 USBC 頭,令到充電時打橫部機玩 Game,都唔會阻礙手部操作。而在機身右邊兩端就加左 AirTrigger 3 感應鍵,連埋新加入的體感操控,令到打機時最多可以加多 5 個 Shortcut,出招就快過對手啦。nano 咭槽仲加入左 GLHF!(Good luck have fun),祝大家玩得好運開心添。

機身左邊加入左 USB-C 頭

機底又有一個 USB-C 頭

機身右邊兩端就加左 AirTrigger 3 感應鍵

雙 nano SIM 咭槽加入 GLHF!

機背設計大同小異

機背就用左電競機慣常的高科技感設計,中間部份都有 ROG Logo RGB 燈,重點設計反而落左旁邊的 Heat Sink 散熱器,反光帶彩虹效果,又有三條紅色線,令部機個設計型上加型。

機背中間部份都有 ROG Logo RGB 燈

重點設計反而落左旁邊的 Heat Sink 散熱器

設三鏡主相機

打機散熱靠外置散熱風扇

出色的散熱系統,可以令到部機長時間運算時,都可以保持 CPU 時頻唔會大跌。大家打機時都建議用番跟機的AeroActive Cooler 3 散熱風扇,它可以將部機散熱效能提高,仲可以連接 3.5mm 耳機打機,背面仲有個座檯架,駁手掣時打機就記得用佢啦。

AeroActive Cooler 3 散熱風扇

可以連接 3.5mm 耳機打機

前面會有 RGB 燈

背面都會有 RGB 燈

仲有個座檯架,駁手掣時打機就記得用佢啦

AirTrigger 3 極個人化,設定最花時間

AirTrigger 3 係 Asus ROG Phone 3 對於遊戲操作的重點功能,今次觸發 AirTrigger 3 的範圍變大左,令到 AirTrigger 3 操作變得多樣化,點擊觸法,可以在一邊的 AirTrigger 3 鍵設定一個或兩個掣;用捽的方式,亦都可以觸法到,睇大家習慣用邊一個方式。而在設定入面,觸法的力度,點擊兩鍵的位置,捽掣左右距離,撥滑的手感,都可以作非常細緻的設定,令到 AirTrigger 3 完全可以個人化。AirTrigger 3 唔單只打機果時用,日常手機操作時都幫到手,系統內可以設定長握或者短握,即時用機內特定功能或開 Apps。

觸法的力度可以設定

設定點擊兩鍵的位置

捽掣左右距離

撥滑的手感

設定長握或者短握,用機內特定功能或開 Apps

手握觸發力度都可以調教

電競打機靠曬 Armouy Crate

為左方便大家打機,Asus ROG Phone 3 系統操作支援垂直或打橫使用,主頁面應用的中間位置,就是這款電競手機核心的 Armouy Crate 應用。這個介面完全為遊戲而生,大家正常唔知有什麼 Game,支援到 ROG Phone 3 的 144Hz 刷生率屏幕,或許對應它的專用配件,在推薦內的選項入面就一目了然,然後就可以一按到 Google Play Store 下載遊戲,完全一條龍服務。

系統操作支援垂直或打橫使用

推薦內可以一目了然地睇到有什麼遊戲支援 ROG Phone 3 的 144Hz 刷新率屏幕

遊戲大廳功能多

Armouy Crate 仲有控制台與遊戲大廳兩個頁面,控制台主要可以啟動 Asus ROG Phone 3 效能最高的 X 模式,而 X 模式好似海賊王路飛咁有三檔,用最高的 Level 3 時,用電量會較多,而且發熱亦會比較嚴重,最好配合 AeroActive Cooler 3 一齊使用。機背的 RGB 燈的色彩與燈效,都可以在控制台調教。

控制台主要可以啟動效能最高的 X 模式

機背的 RGB 燈的色彩與燈效

都可以在控制台調教

遊戲大廳可以完完全全為每一隻遊戲進行細節的設定,包括遊戲運行時屏幕的刷新率,CPU 效能模式,觸控敏感度,防止自動切換 WiFi 及關閉背景同步的網絡設定,滑鼠與鍵盤設定等,設定後仲可以將設定檔案分享。而且在遊戲大廳,仲可以到訪遊戲的官方網頁,睇下隻 Game 有什麼新 Update。

遊戲大廳

屏幕刷新率

CPU 效能模式

觸控敏感度

網絡設定

滑鼠與鍵盤設定

設定後仲可以將設定檔案分享

仲可以到訪遊戲的官方網頁,睇下隻 Game 有什麼新 Update

玩 144 Hz 遊戲超爽快,但耗電

電競手機當然買來玩 Game,不是單純用來覆 WhatsApp,試玩支援 144Hz 刷生率的遊戲《GrimValor》,沒有外接手掣玩,已經俾到我非常爽快的體驗。首先呢隻 Game 係一款橫向動作 RPG 遊戲,對於操作即時性係有好高要求,屏幕觸控的靈敏度與精確度都很好,完全無誤觸的情況。而且玩家仲可以啟動 Game Genie 頁面,鎖上 144 刷生率,令遊戲體驗,可以媲美家用遊戲機。

試玩《GrimValor》已經俾到我非常爽快的體驗

屏幕觸控的靈敏度與精確度都很好,完全無誤觸的情況

仲可以啟動 Game Genie 頁面,鎖上 144 刷新率

再試玩一個操作複雜的 3D 射擊遊戲《Bullet Force》,就可以試試 AirTrigger 3 與體感操控的精確度,如果玩家最初係有去設定入面,手動去設定觸法力度與按鍵距離等,其實係會事半功倍。至於體感操控使用方式直覺,都係非常實用。

操作複雜的 3D 射擊遊戲《Bullet Force》

可以試試 AirTrigger 3 與體感操控的精確度

AirTrigger 3 可以設計一邊以單擊,一邊用其他方式觸發

體感操控使用方式直覺

跑分當今最高,144Hz Game 大約可以玩 4 個鍾

Asus ROG Phone 3 香港版採用 Snapdragon 865+ SoC、12GB RAM 及 512GB ROM,雖然仲未有最高規格的 16GB + 512GB ROM 版本,但係 Antutu 跑分,已經係當今最高成績。Snapdragon 865+ SoC 最高時頻可以去到 3.1GHz,比起 2.84 GHz 的 Snapdragon 865 快大約 10%,所以跑分成績最高亦係可以預計之內。

Antutu 跑分為 648394 分

已經係當今最高成績

Asus ROG Phone 3 效果最高之外,6000 mAh 電量都係當今最大,試用 X 模式 Level 3,鎖上 144Hz 屏幕刷新率連續玩《GrimValor》半小時,大約用 12% 電量,可以推算用最高效能玩 Game,最長可以玩 4 小時,續航力雖然比 Swicth 遊戲機更長,但除非你買部 ROG Phone 3 只係當遊戲機,有一部主機作主要通訊,否則 4 個小時後,你就會變左做失蹤人口。玩手提機無電,最多都係無得玩,但如果大家用 ROG Phone 3 係主機,一係就唔好用到最高效能,一係就帶定個 20000 mAh 支援 PD 充電的尿袋隨身。

13:41 開始計時,電量是 76%

14:12 暫停,電量是 64%

Asus ROG Phone 3 拍攝規格

前置相機:2400 萬像素
主相機:
6400 萬像素 f/1.8 (26.6 mm)
1300 萬像素 f/2.4 (11mm)
500 萬像素 f/2 (微距鏡頭)

6400 萬像三鏡相機不要有太大期望

作為一款手機,拍攝表現都幾重要,有時圍埋打機影下隊友,或者做直播時都用到。Asus ROG Phone 3 的拍攝規格,都可以叫做追上今年中高階的手機。

加入 500 萬像素微距鏡頭的 ROG Phone 3,好似只係為左令拍攝規格變得好聽,試拍後覺得色彩真實影像細緻。6400 萬像素的 26.6mm 主鏡頭,日光下表現都非常唔錯,但室內拍攝,對比超廣角鏡同樣拍攝相同物件,一個輸出橙色,一個輸出紅色 (紅色是正確),睇到主相機室內白平衡唔算好準,因此出色偏色問題。而超廣角鏡雖然可以影到好廣闊的畫面,但係拍攝高光位置時,有頗為嚴重的紫邊情況。拍攝表現日常拍攝都夠用,但唔見有驚喜。

總結:打機正,性能強,但使用時間就

用左 ASUS ROG Phone 3 的 144 Hz 刷新率屏幕打機,爽快度可以媲美甚至超越遊戲機,如果遊戲同樣出現在 Switch 遊戲機,個人覺得可以超越 Switch 的表現。

不過手機還手機,硬件再強,沒有遊戲機的遊戲生態,始終無辦法達到遊戲機的高度,呢個也都唔係手機製造商可以處理嘅問題。好似 ASUS 呢種硬件廠商唯一可以做嘅都只係將硬件推高啲,然後等… 等下遊戲開發商會否係手機遊戲方面落重本。

ROG Phone 3 的 144 Hz 屏幕打機好靚,好爽,但頻率愈高愈耗電,即使 ASUS 採用 6000mAh 電也都只係使用時間不致過短,想長時間都有最好的遊戲表現,又唔想失聯,大家都係要帶個支援 PD 30W 快速充電的尿袋出街幫手。否則你要買多部後備電話以便聯絡。

總括來講,係硬件層面 ASUS 能做的,在 ROG Phone 3 幾乎都盡做,但電競手機始終不是遊戲機,係好多非硬件嘅層面仍然都係要等運到。呢個也都係電競手機至今仍然達不到如同 PSP 或 Switch 高度的問題癥結所在。因為電競手機與遊戲機,在遊戲開發商心中仍然沒有劃上一個「=」。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手機:唯二變的就是 S865+ 與支援 5G

Samsung 日前在香港發表了摺疊屏幕手機 Galaxy Z Flip 5G,筆者一見到實機就想講,其實同 4G 版本無咩大分別,所以今日同大家分享一下 Galaxy Z Flip 5G 的評測,都只係稍改下本來的 Z Flip 版本,更新各變化項目,及講下我對它的感覺。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主屏幕) 6.7 吋 Dynamic AMOLED,解像度 2636 x 1080 (副屏幕) 1.1 吋 Super AMOLED,解像度 300 x 112
機身體積:167.9 x 73.6 x 6.9 mm
重量:183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65+ (2.96GHz + 2.42GHz + 1.8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256GB ROM
主相機:1200 (標準)、1200 萬像素 (超廣角
前置相機:10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330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有
5G:無
NFC:有
其他:側面指紋、15W 快速充電、9W 無線閃充、無線電力分享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WiFi 6?特性與速度,支援路由器及手機推介 2020

6.7 吋 Dynamic AMOLED 屏幕。

好似鏡盒,但真心好靚!就算不是女生也會喜歡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是品牌第 2.5 部摺疊屏幕手機,不過跟上年的 Galaxy Fold 定位完全不同,Galaxy Fold 摺疊屏幕的作用是,手機、平板二合一,想大屏又得,想細屏都得(【評測】Samsung Galaxy Fold)。然而 Galaxy Z Flip 則較為適合女性用家,特點就是將手機變得更細,女士放入包包,男士放入褲袋,都更加容易。

從功能性來看,Galaxy Fold 會顯得更實用,但從可攜性的角度出發,Galaxy Z Flip 5G 則或者會更勝一籌,而且在美觀部分,我會認為 Galaxy Z Flip 5G 更加討人歡喜。

屏幕可以摺疊成不同的角度。

「無段式轉軸」有好有壞

在外觀部分,Galaxy Z Flip 5G 用上了一塊超薄的柔性屏幕,屏幕尺寸為 6.7 吋,但亦因為屏幕實在非常薄,變相在硬度方面就有所犧牲,不過筆者使用了兩天,並不認為真的那麼容易,用手指甲刮一刮都會弄花,所以只要小心不掉落地上,或者摺起的時候不要將異物放到中間部分,理論上還是不用過份擔心。

有一個重點,無論是 Samsung Galaxy Fold 抑或是華為 Mate Xs 都一樣做不到,就是其無段式轉軸。何謂「無段式轉軸」?意思即是屏幕可以屈成任何的角度,而不像 Galaxy Fold 或者華為 Mate Xs 般,一打開就會自動去到某個角度先至停。而當手機屈曲成約 90 度時,看上去會覺得好像女性平時出街隨身帶住的鏡盒,或者女士們使用這部手機,會更加有親切感。

但如果你一心想重拾舊好,想好瀟灑咁 Flip 部機,SORRY!Z Flip 係做唔到的。你可以 Flip 部機,但絕對唔係以前 Feature Phone 個種「爽」嘅感覺。

副屏幕功能有保留

當手機打開的時候,由於 Galaxy Z Flip 5G 具有 21.9:9 的屏幕,相比起 Sony Xperia 1 的 21:9,拿上手的感覺更加修長,好像拿着個遙控器般。修長的機身雖然容易一手掌握,但實際上想單手使用,還是有點不大方便,除非你純粹上下滑 Facebook 看新聞,則另作別論。

另外,機背主鏡頭旁邊會有一塊 1.1 吋的屏幕,解像度為 300 x 112,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來顯示時間和通知,而如果在合上手機的時候連按兩下電源鍵,更可在這 1.1 吋屏幕開啟相機,進行自拍。但,這個功能真的實用嗎?你會用這麼小的屏幕去自拍?這點我有所保留。

啊!注意一點就是,由於手機可以摺疊,其實無可避免的屏幕中央部分會有條明顯的摺痕,尤其在閉屏的時候,會更加顯眼。

當閉屏的時候,中間位置的摺痕會更加明顯。

右側有音量鍵以及結合指紋辨識的電源鍵。

USB Type-C 插槽。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S865+ 效能測試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與本來的 Z Flip 最大差別是改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65+ 處理器,內置 8GB RAM 以及 256GB ROM,電池容量為 3300mAh。

無論怎樣也好,現在筆者還是先跟大家測試一下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的效能,一如既往都是會用《安兔兔評測》應用程式進行測試,雖然 Google 已下架,但還是自行安裝 apk,給大家一睹 Galaxy Z Flip 5G 的成績。總得分是 588421 分,當中的 CPU 成績有 174222 分,而 GPU 成績則有 233856 分。較 Z Flip 的 466748 分更好。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適合經常自拍的人 / YouTuber 使用

上面提過,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的屏幕用上了無段式轉軸設計,所以可以自行調校不同的角度。這樣有甚麼好處?就是方便自拍或者拍片開 Live 用。只要你有一個平面,例如枱面,將手機屈曲然後放在平面上,開啟相機再調節角度,那你就可以連腳架都慳返,就能夠自拍或者開 Live,都算相當方便。

只要有個地方可以擺低,就可以隨時自拍或者影相,甚至拍片。而如果細心地看,會發現在開啟相機後,當手機屈曲時,介面會分開上下兩部,上半部分是鏡頭看到的畫面,而下半部份則是功能部份,這種設計確實是相當聰明。

而用上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 拍出來的相片,質素又如何呢?可以試的地方並不多,因為本身都不是有太多特別的功能,而且只有雙鏡頭,分別為 1200 萬像素的標準鏡頭以及 12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所以這裡就跟大家說說 Galaxy Z Flip 相機,有甚麼優點缺點。

先看以下幾組圖片: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看完以上三組相片,我認為 Galaxy Z Flip 5G 的相機又以下共通點:

  1. 標準鏡頭相當清晰,拍得上大部份的旗艦手機。
  2. 標準鏡頭細緻度很高,即使放大都不會覺有明顯雜訊,保留到大部分的細節。
  3. 超廣角鏡頭成像相對較為模糊,而且容易出現「對錯焦」的情況,從第三組圖中可以看到,情況更為明顯,明明已經在拍攝前點下紅色盆栽,但結果 Focus 仍是走到了後面,相信是跟拍攝的距離有關,Galaxy Z Flip 5G 的超廣角鏡頭只適合中距離拍攝。

題外話:支擾一攝多拍

雖然 Galaxy Z Flip 5G 並沒有像 Galaxy S20 系列一樣,又有甚麼 8K 攝錄,又有超高解像度,又有 30 倍 / 100 倍 Zoom,但有一個功能 Samsung 還是把它放到 Galaxy Z Flip 5G 上,就是「一攝多拍」。這個功能我們先前都介紹過很多次,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比較適合拍攝動態主體,例如奔跑中的小狗、追風箏的小孩等,用「一攝多拍」拍下一條短片後,手機會利用 AI 分析並捕捉影片裡的精彩時刻,輸出最多 10 條的影片或者相片,並會自動加入一些特別效果,例如超廣角,或者加濾鏡效果等。

總結:顏值滿分,但除了自拍之外,實用性不高

上手玩完這部 Samsung Galaxy Z Flip 5G,我會這樣評價:外觀來說,我真心好鍾意,或許我骨子裡也有一顆少女心吧~(誤),問過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很靚。但,僅止於此。摺疊屏幕的確是一個很獨特的賣點,可惜除了用來自拍或者 YouTuber 拍片輔助,實際摺 MON 用途不太大,講到實用性,還是不及 Samsung Galaxy Fold 或者華為 Mate Xs。

相機只有雙鏡頭,除了標準拍攝就是超廣角,可以說相機部分,除了摺完 MON 用來自拍果下加分之外,並再無其他特色,最多是有 Galaxy S20 系列上的「一攝多拍」,算是有少少玩味性的功能吧。不過,影相質素還是相當不錯,只是超廣角鏡頭犯了大部分手機的通病,都是不夠清晰,顯得模糊。

至於買唔買的話,見仁見智。個人看法是買 Z Flip 5G 不如等買 2 手 Galaxy Fold 或者買番平少少的 Z Flip 4G 版本?

【開箱評測】小米手環 5:香港版同小米手環 4 差幾多

小米手環 5 早前就喺香港推出咗,喺香港推出嘅係冇 NFC 嘅普通版,小米香港就賣 $239,比上一代發佈時貴咗廿蚊。價錢就加咗價,咁但係功能又有冇多到呢?

小米手環 5 配備咗一個 1.1 吋 AMOLED 螢幕,顯示面積比上一代多咗 20%,內建咗 65 款手錶錶盤。主體可以同手帶分拆,並支援更換 6 種唔同顏色嘅手帶。

今次最大嘅創新就係終於轉用磁吸幫手環充電,唔洗再每次由手帶拆個主體出黎幫佢充電,起碼個手帶會冇咁容易拉鬆。

小米手環 5 嘅大小同小米手環 4 差唔多,螢幕主要係上下兩邊長咗。

小米手環 5 功能 

今代手環除咗有步數記錄、睡眠模式同心率監測外,仲加入咗 PAI 模式、壓力監測等等嘅模式,其他運動上也都有跳繩、瑜伽(認真?真係用得著?計得準?)至於睡眠方面仲加入埋快速眼動睡眠,又係一個聽落好奇妙嘅功能。至於以下呢個「女性生理期排卵期記錄」就聽落更加有趣,但一切都係靠算法,用唔用得著相對比較看個人感覺。

小米手環5 vs 小米手環 4 vs 華為 Talkband B5

咁究竟小米手環 5 抵唔抵買呢?我哋再同小米手環 4 仲有 HUAWEI Talkband B5 對比吓。

你可以睇到係續航上,小米手環 5 較小米手環 4 差,少左 6 天,但到底少 6 大係咪好重要呢?因為本身都支援 14天,所以呢個續航上未必係最大嘅影響,反而支援磁吸充電會係一個更加吸引嘅要點。

至於功能上,雖然小米手環 5 多左好多,但睇真啲其實你用到新功能嘅機率比較低,對於大眾來講其實上代功能都好齊,唔係驚天地泣鬼神之作。

小米手環 4小米手環 5HONOR BAND 5
螢幕大小0.95″1.1″0.95″
重量22.1g23g22.7g
防水級別5ATM5ATM5ATM
續航20 天14 天14 天
充電方式充電座 (需拆除)磁吸充電 充電座 (無需拆除)
運動模式戶外跑
健走
騎行
室內跑
泳池游泳
鍛煉
戶外跑
健走
騎行
室內跑
泳池游泳
鍛煉
室內單車
太空漫步機
跳繩
瑜伽
划艇機
戶外跑
健走
騎行
室內跑
泳池游泳
鍛煉
室內單車
太空漫步機
划艇機
睡眠模式淺睡
深度睡眠
清醒狀態
午睡
淺睡
深度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
清醒狀態
淺睡
深度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
清醒狀態
健康功能全天心率
手動心率
靜息心率
心率曲線
久坐提醒
記步
目標設定
全天心率
手動心率
靜息心率
心率曲線
女性生理期排卵期記錄
壓力監測
呼吸訓練
PAI活力指數評估

久坐提醒
記步
目標設定
全天心率
手動心率
靜息心率
心率曲線
智能功能播放音樂
查找手機
手機靜音
手機解鎖
手提電腦解鎖
來電提醒
手機勿擾
微信提醒
APP消息提醒
日曆提醒
事件提醒
天氣預報
計時器
倒數計時
遙控拍照
播放音樂
查找手機
手機靜音
手機解鎖
手提電腦解鎖
來電提醒
手機勿擾
微信提醒
APP消息提醒
日曆提醒
事件提醒
天氣預報
計時器
倒數計時
鬧鐘
遙控拍照
播放音樂
查找手機
手機解鎖
來電提醒
微信提醒
天氣預報
售價$189$239$239

總結:小米手環 5 貴 $50 多功能少續航

總結黎講,小米手環 5 小米手環 5 比上一代係多咗功能嘅,比多 50 蚊呢啲功能都無妨。但如果你用緊小米手環 4,係咪值得因為呢啲功能買小米手環 5 呢?答案好明顯就因人而異,而係大部份嘅情況之下都唔係好個原因。

相反,如果係小米手環 5 VS HONOR BAND 5 嘅話,咁小米手環 5 就真係「值」過對手喇,起碼功能上完整好多。

【開箱評測】小米 Redmi Note 9 手機:用慣性創造成功?

小米 Redmi 手機,都是以平價為賣點,可能大家習慣了性價比高這個形容詞,不過平價還平價,使用的體驗先係最重要,不好用的話,送俾你都當係垃圾。新機 Redmi Note 9 HK$1,299 就玩到,亦是款十分平價的手機,究竟能否用慣性創造成功?

小米 Redmi Note 9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3 吋 LCD,解像度 2340 x 1080
機身體積:162.3 X 77.2 X 8.9 mm
重量:199g
處理器:MTK Helio G85 (八核處理器,最大速度:2.0GHz)
儲存空間:4GB RAM + 64GB ROM 或 4GB RAM + 128GB ROM
主相機:4800 萬像素 f/1.79 (標準鏡) + 8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200 萬像素 f/2.4 微距鏡頭 + 200 萬像素景深鏡頭
前置相機:13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20 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沒有
NFC:有
其他:紅外線、18W 快速有線充電、雙咭雙待 4G + 4G

仿玻璃機身,設第五代大猩猩玻璃屏幕

或者是成本所限,Redmi Note 9 未能用上玻璃機背,不過在塑膠的機身,使用了 IMT (Inner Molding Translate label)上色工藝,機背看起來十分通透,像是玻璃一樣。機面的 6.53″ 屏幕面板用上了第五代大猩猩玻璃,以平價機黎講都叫做落重本,機面應該有唔錯耐用度。Redmi Note 9 機身設有 3.5mm 耳機孔、紅外線發射器及真三卡槽設計,連接及擴充都非常方便。

機面的 6.53″ 屏幕面板用上了第五代大猩猩玻璃

前置相機為 1300 萬像素

支援紅外線發聲器

設 3.5mm 耳機孔

SIM 卡槽設於機側

機側設音量及開關鍵

指紋識別器在機背

設真三卡槽設計

運行 MIUI 11 系統

與今年大部份小米手機,Redmi Note 9 都是運行 Android 10 定制的 MIUI 11 系統,護眼模式、手勢操作、遊戲加速、應用雙開及手機分身等,都可以用到。不介意比中高階手機等待時間較長,Redmi Note 9 是個系統功能非常齊全的選擇。

運行 Android 10 定制的 MIUI 11 系統

支援家電遙控功能

可用護眼模式

手勢操作


應用雙開


遊戲加速

MTK Helio G85 SoC 玩小品遊戲無問題

以低價為賣點的 Redmi Note 9,選擇了 MTK Helio G85 SoC,設有 4GB RAM + 64GB ROM 或 4GB RAM + 128GB ROM 版本選擇。採用 big Little 架構,主要以 2GHz ARM Cortex-A75 大核以 + 六個1.8GHz ARM Cortex-A55 小核 CPU 及 1GHz ARM Mali-G52 GPU 的它,在 Antutu 跑分成績約為 208,386 分,比不少同價為如 Nokia 5.3 應用的 Snapdragon 665 效能約高出 10%。試玩新遊戲《口袋森友會》這類效能要求不高的遊戲可以勝任。

內建 MTK Helio G85 SoC

Antutu 跑分成績約為 208,386 分

試玩新遊戲《口袋森友會》這類效能要求不高的遊戲可以勝任

都有四鏡主相機

Redmi Note 9 在拍攝規格賣大包,採用與小米 10 Lite 5G 【開箱評測】小米 10 Lite 5G:唯一賣點係 5G 的中階將價就貨手機)規格接近的 4800 萬像四鏡主相機,主相機規格如下:

  • 4800 萬像素 f/1.79 (標準鏡)
  • 8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200 萬像素 f/2.4 微距鏡頭
  • 200 萬像素景深鏡頭

表現較小米 10 Lite 5G 遜色

Redmi Note 9 依然支援夜景模式、人像模式、AI 場量拍攝、拍攝建議及魔法換天功能,論拍攝質素,雖然它與小米 10 Lite 5G 採用接近一致的拍攝規格,而且標準鏡都支援 X2 無損變焦拍攝,但可能後者配備的 Snapdragon 765G SoC 內的 ISP 圖像處理晶片效能較強,個人認為 Redmi Note 9 的雜訊處理表現較為遜色,就算 ISO 100 都出現唔少雜訊,但拍攝色彩及白平衡都有不錯表現。

支援 AI 場景拍攝

人像模式

人像模式拍攝效果

支援魔法換天功能

標準鏡都支援 X2 無損變焦拍攝

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效果不算細緻

超廣角鏡還是可以拍出震撼的畫面

自動模式拍攝

夜景模式色彩表現被削弱

ISO 100 都出現唔少雜訊

微距鏡都支援專業模式

Redmi Note 9 的專業模式可切換鏡頭使用,用微距鏡拍攝,可啟用補光燈,試用專業模式作手動對焦,調整補光補償及白平衡,會有更佳的表現。

專業模式可切換鏡頭使用

有效提升微距拍攝表現

總結:橋唔怕舊最緊要受

一般用家對售價會比較敏感,以低價上市,而且比同級手機性能略略半個等級的 Redmi Note 9,個人較喜愛它系統功能齊全,總算可以複製小米手機高性價比的成功之路,用慣性創造成功。

【開箱評測】Carrier 開利 AP-3001 旗艦級六重淨化空氣清新機:勁唔勁得過 Dyson?

香港的空間質素不佳,想在家中可以呼吸新鮮空間,可以考慮購買空氣清新機。最近美國品牌 Carrier 開利推出設有六重淨化旗艦級空氣清新機 AP-3001,小編立即同大家進行開箱,看看有什麼過人之處。到底笨笨的外表,勁唔勁得過 Dyson 或者成日吹到自己好勁嘅小米?

空氣污染看 AQI

香港環保署公佈的空氣污染指數名為:AQHI,與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使用的空氣質素指數(AQI)略有不同。特別是我們在手機(Android)(iOS)上可以下載參考的資料大多以 AQI 為準,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 AQI 及其影響範圍。

空氣質素指數等級注意事項
0-50良好空氣污染風險很少。
51-100一般空氣質素可以接受。
101-150對高危人士不健康高危人士可能出現健康反應。公眾暫時未受影響。
151-200不健康高危人士可能出現較嚴重健康反應,部分公眾亦可能出現健康反應。
201-300非常不健康公眾出現健康反應。
301-500危害部分公眾可能出現較嚴重健康反應。

拆除清洗更換濾網極方便

開利 Carrier AP-3001 大約會佔用家中 2 呎 X 1 呎的範圍,以一部旗艦級空氣清新機都唔算阻埞(細過 Dyson 及小米旗艦級款式),機面面蓋用磁力連接,打開清洗隔塵網及更換濾網都非常方便。除了可清洗的前置過濾網外,用家還可以逐層逐層地拆下

  • HEPA H11 過濾網
  • 活性碳過濾網
  • 光觸媒過濾網

這些過濾網 (不洗清洗)分別可用一年、一年及三年,更換濾網不需任何技術。

家用空氣清新機「濾網」定勝負

既然空氣差,那麼可以用空氣清新機過濾污染嗎?無論你係用咩空氣清新機,香港販售的家用版例如 Dyson 及小米都是以吸附塵埃的 HEPA 濾網為主,能過濾,但無法消除異味或殺菌,除非使用的是特別版同時配備活性碳濾芯的版本,但也不是每一款都能過濾病毒。

Carrier AP-3001 大約會佔用 2 呎 X 1 呎的範圍

機面面蓋用磁力連接

可清洗的前置過濾網

HEPA H11 過濾網可用一年

活性碳過濾網可用一年

光觸媒過濾網可用三年

拆開過濾網可看到抽氣扇

機身頂部為潔淨空氣輸出部份

不同濾網有不同作用

HEPA 濾網:最為常見的空氣清新機濾網,是由纖維所製成,可以過濾 99.7% 的 PM0.3,最常見具可靠,但無法重用,也不能消除異味。

活性碳濾網:通過活性碳消除異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但無法過濾灰塵等污染物。當使用約 3-12 個月左右(視面積而定),其本身物質便會飽和,失去功效,需進行更換。

光觸媒:利用紫外光進行有機物分解。不過分解速度慢,空氣通過需要較長,否則無法分解空氣中的細菌。

開利 Carrier AP-3001 背面亦設有一個蓋掩,內設空氣質素測量器,可用棉花棒輕輕為它清潔,令測量結果更準確。包裝內還設有遙控器,方便用家遠距離操作。

背面有手挽位

背面另有一個蓋掩

內設空氣質素測量器

用家可用棉花棒輕輕為它清潔

包裝內還設有遙控器

CADP 達 380立方米

Carrier AP-3001 潔淨空氣輸送率達到 380 立方米,適用於 250-400 平方呎空間。四層過濾網設計,當中 HEPA H11 濾網,有 96.6% 過濾效能,活性碳過濾網可吸附有機揮發物及異味,光觸媒過濾網則可吸附汙染消毒滅菌達 99.9% 以上,配合 253.7nm 紫外線燈,可消毒滅菌達 97%。

機身亦有不同風力、靜音模式、時間模式、UV (紫外光) 及 Anion 負離子淨化模式可以選擇。當 Carrier AP-3001 啟動後,會以藍、綠、紫及紅色顯示測量室內的空氣質素,並會有數值顯示。

HEPA H11 濾網,有 96.6% 過濾效能

活性碳過濾網可吸附有機揮發物及異味

光觸媒過濾網則可吸附汙染消毒滅菌達 99.9% 以上

設有不同的模式選擇

Carrier AP-3001 啟動後,會以藍色顯示

綠色

紫色

紅色顯示測量室內的空氣質素

空氣質素亦會有數值顯示

唔算靚仔,但勝在夠風夠濾網

開箱睇完各項功能,開利 Carrier AP-3001 嘅外觀好明顯唔算特別吸引,同我們平常在家上看到商用冷氣等機種相同,是一款平實唔驚人的款式。不過講規格,其 CADR 達到 380平方尺,可以覆蓋 250-400呎空間,以香港人迷你居或者睡房的尺寸來計算,夠用有餘。

除左 CADR 風力夠外,五層濾網可以講係賣點,有常見嘅 HEPA、有去味嘅活性碳、殺細菌嘅光觸媒,再配合理紫外燈及負離子,可以講係應有盡有。如果唔知咩濾網啱用,想咩濾網都要的話,呢部開利 Carrier AP-3001 或者係你嘅選擇,始終 $2,999 呢個價錢算合理。

我們為何廣告「這麼多」

點進 techritual.com,你或許留意到一件事 -「我們很多廣告」。你或許覺得這些廣告煩厭,認為影響觀看體驗,但「對不起」!為了能夠繼續營運,繼續為大家帶來最持平,真心的評測,只好把廣告盡可能的填滿。

每個廣告都可能為網站帶來收入。你每點擊一次廣告,可以為網站帶來 HK$1 – HK$3 的廣告收入。憑著積少成多,這些廣告收入令編輯組得以在毫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持續把產品的好與壞撰寫出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產品本身的優劣,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請你原諒我們廣告多如繁星,希望讀者們理解!

【詳解】什麼是 2.4GHz?5GHz?速度有何分別?

今天,我們將在此概述許多現代路由器的主要功能,例如最基本雙頻 2.4GHz 和 5GHz,讓你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及如何發揮它的優勢。

事實上,並非每個路由器都提供 2.4GHz 和 5GHz,但是近幾年發佈的大多數設備都有了!這些 Router 都標榜為「雙頻」,而今天的智能手機大多都支援「雙頻」2.4GHz 及 5GHz,除了一些低階的入門手機只有 2.4GHz 而導致速度較慢以外。

首先說明無線頻率,WiFi 就像手機網絡或無線電一樣,都是通過無線電波起作用。路由器和調頻器將無線電波轉換為實際的 1 和 0。WiFi 路由器的無線電池比電視或收音機的更高(更快),也可以乘載更多的資料。

WiFi 頻率的歷史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統一混亂不堪的無線通信標準,IEEE 在 1997 年為無線網絡制定了第一個版本標準 – IEEE 802.11,這個標準建基於 2.4GHz 頻段之上。

1999 年,第一個在 5GHz 頻段上的無線通信標準 – 802.11A 標準面世。隨後,IEEE 推出了數代 IEEE 802.11無線通信標準的更新,其中最被我們熟知的 802.11b/g,則是 2.4GHz 時代主流的三種無線傳輸。

現稱 WiFi 4 的 802.11N標準同時支援 2.4 / 5GHz 頻段,最高傳輸速率為 600Mbps,而 WiFi 5 則同時支援 5GHz 頻段,2020 年下半年後則以最新 WiFi 6 制式為主(WiFi 6 路由器),可同時向前支援 WiFi 4、WiFi 5 制式的電腦及手機,最大傳輸速度是指同時進行 2.4GHz  / 5GHz 時的速率總和。

2.4GHz vs 5GHz

在 2.4GHz 和 5GHz 之間的選擇也不難理解:2.4GHz 可以提供更大的範圍,但信號較弱;而 5GHz 可以提供更強(更快)的信號,但距離較短。這是簡單的物理理論,在較高的頻率下,波會更快地衰減,對於 WiFi 信號和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都是一樣的,使用 5GHz 頻段的設備連接到 WiFi 時,牆壁和其他物體會有更大的影響,所以大部份 Router 現時均同時支援 2.4GHz 及 5GHz 以補兩者之不足。

我們可以通過下圖看出各種物質對於頻率的影響,例如石屎牆最多可以降低 10-15db 的訊號,足以導致你無法接收 WiFi,而玻璃則只會減少 2db,影響微乎其微。

2.4GHz 的擠塞問題

我們常說使用 WiFi 最好是用 5GHz,原因不僅僅因為速度較快及新標準,更因為我們 2.4GHz 頻段在使用上更省電,令很多無線裝置都選擇了它,例如:滑鼠、微波爐、NFC、USB 3.0 等,導致 2.4GHz 訊號頻段出現「擠塞」情況,所以上網要快很多時候都會叫選擇 5GHz。

5GHz 速度較快

雖然 5GHz 較快,但雷達和軍用頻率也是 5GHz,故 5GHz 無線網路也可能有另類干擾,特別是受各國的頻率使用限制有一定很限制,部份 5GHz 內的頻率無法使用,令 5GHz 實際能使用的頻率又沒有理論上多,當人人家裡都用 5GHz 的時候,就要慎選頻道(Channel)以保證暢通無阻。當然,你的 Router 應該都有支援DFS(動態頻率選擇)和 TPC(傳輸功率控制)以減少干擾情況。

選擇沒有人使用的 WiFi Channl

無論你是 Android、iPhone、Windows 還是 Mac 用戶,你都可以通過 WiFi 分析儀來觀察現時使用的 WiFi 有那些 Channel 被佔有,那些空出來。只要選擇空出來的就可以讓自己的 WiFi 速度增加,可以透過 WiFi Channle 分析儀工具查看。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farproc.wifi.analyzer

WiFi 6 5GHz 極速測試

要比較 2.4GHz 和 5GHz 在速度上的差異,我們之前準備了兩款頂級旗艦做為參考比較:【開箱評測】頂級三頻 WiFi 6 路由器:NETGEAR RAX200 與 ASUS GT-AX11000

仔細分析測試結果,發現在 5GHz 下,Nighthawk RAX200 的上載速度較為優勝,下載則不相上下。要留意是,在 2.4GHz 情況下,Nighthawk RAX200的 上下載速度都拋離了 ROG Rapture GT-AX11000。而從總體來看,兩款型號都顯示 5GHz 能獲得速度上的絕對優勢!

WiFi 6 Router(路由器)推介

香港 5G 網絡鋪設要幾耐?現時分三階段

5G 網絡速度,按數據最高可以達到 20Gbps,時延更可低於 10ms,對比 4G 網絡最多可快 20 倍,甚至可以媲美家用寬頻。不過要完善鋪設 5G 網絡,以現時的發展,低頻、中頻及高頻的網絡頻段亦有使用。以下是三個頻段的優點與缺點:

第一階段(現正進行)

低頻主要是在 4G 網絡頻譜中,分割一些給 5G 網絡使用,優點是只需升級現有的網絡基站,就可以支援 5G 網絡,網絡鋪設相對簡單,而且波長較長,可以作大範圍的覆蓋。缺點是網絡速度只會比 4G 網絡快少許,時延亦不會低於 10ms。 (速度低,覆蓋大)

第二階段(未來主力)

中頻是稱為 5G 的黃金頻段 (與低頻網絡合稱 Sub-6),是 5G 網絡的命脈,雖然網絡速度不如高頻的 mmWave 毫米波,但網絡覆蓋較廣,基站鋪設密度較低,網絡亦有一定穿透力,可於戶外或室內使用。 (速度中,覆蓋中)

第三階段(遙遠將來)

網絡速度最高的高頻 mmWave 毫米波受物理所限,網絡覆蓋及穿透力都較低,如要在整個城市以 mmWave 毫米波建設 5G 網絡,可能要像建設 WiFi 網絡般,隔 100 米左右就要加入一個網絡基站,對營運商而言,無疑會增加不少成本。(速度高,覆蓋低)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5G?香港網絡、制式、月費與結界問題

【開箱評測】小米紅米 9 手機 :唔洗一千蚊都可以有要求?

旗艦手機估然受歡迎,但在全球來說最好賣的手機十之有七都是平價的入門機,很多用家,手機要夠大,電池就大就滿意,所以 Redmi 9 紅米 9 就應運而生。

Redmi 9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3 吋 LCD,解像度 2340 x 1080
機身體積:163.32 x 77.01 x 9.1 mm
重量:198g
處理器:MTK Helio G80 (八核處理器,最大速度:2.0GHz)
儲存空間:3GB RAM + 32GB
主相機:1300 萬像素 f/2.2 (標準鏡) + 8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500 萬像素 f/2.4 微距鏡頭 + 200 萬像素 f/2.4 景深鏡頭
前置相機:8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20 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沒有
NFC:有
其他:屏下指紋、18W 快速有線充電、支援雙咭雙待 4G + 4G

大電大屏,附設 NFC

999 嘅機價,真係冇咩好強求了,塑膠機背,採用圓形嘅紋理設計,所以可以做到防滑的嘅效果。以 6.53 吋嘅螢幕黎講,起碼冇以前入門機就係細 Mon 嘅感覺。而手機係用後置指紋解鎖 ( 一千蚊都唔洗,預咗啦) ,支持雙SIM 卡槽及獨立 SD 卡槽。而 Redmi 9 都有 3.5mm 耳機口。

機面採用 6.53 吋水滴屏幕

前相機為 800 萬像素

機頂有紅外線

機底有齊 Type C 口,3.5mm

SIM 卡支援雙 SIM 卡和 SD 卡

MIUI 操作系統 999 不閹割

Redmi 9 繼續採用 MIUI 作業系統,除咗 系統應用程式外,還有預載推薦應用和遊戲應用。而內置的收音機不需插耳機都能使用 (使用耳機更佳),不過需要注意收音機天線喺手機嘅右上方邊框,若有阻擋可能會減弱訊號。而螢幕錄影嘅呢啲基本功能 Redmi 9 都有配備。

MTK Helio G80 處理器

對比其他入門機,使用聯發科 MTK Helio G80 嘅 Redmi 9 有比較好嘅性能,但係手機只係支援 3GB RAM + 32GB ROM,相對其他入門機容量就較少了。Antutu 得分 186175 分,對比其他入門機成績唔錯。而 Redmi 9 嘅電池達 5000mAh,根據小編嘅使用,待機半個月不是難事。

999 都有四鏡頭

雖然 Redmi 9 只係一千蚊都唔洗嘅手機,但係都有四鏡頭的配備。但係除咗主鏡頭同超廣角鏡頭,其餘嘅兩個景深鏡頭同微距鏡頭感覺只係用黎數。

・13MP廣角鏡頭 F/2.2,FOV 75.2°,AF
・8MP超廣角鏡頭 F/2.2,FOV 118°,FF
・5MP微距鏡頭 F/2.4,FF(4cm)
・2MP景深鏡頭 F/2.4,FF

1,300萬廣角鏡頭正常

宜家全系小米手機都差唔多用哂 4,800萬、6,400萬 甚至 1.08億像素的鏡頭,連價錢 1,300 蚊嘅 紅米 Redmi Note 9 都係用 4,800 萬像素嘅鏡頭。但係喺 Redmi 9 只係得一個 1300 萬像素嘅主鏡頭,可以見得 Redmi 9 呢部機只係預你有一個「影得到嘢」嘅鏡頭。

800萬 超廣角鏡頭湊夠數

不知何時開始,連入門機都要超廣角鏡頭,但相信都不用為這個鏡頭存有任何期望,影得清就已經好好架喇。

微距鏡頭用來湊數

微距鏡頭湊數湊夠四鏡。踏入 2020 年,平價機想湊足四個攝頭就一定會加入微距鏡頭。不過 Redmi 9 都係一眾擁有微距鏡頭嘅入門機中最平嘅一部。

總論:呢個價錢呢個配置有乜好怨?

Samsung Galaxy A21s 評測文中,另一位編輯話過對於平價手機,不能太過苛刻。但其實睇睇 紅米 Redmi 9,其實配置都唔配低,甚麼比價錢係 $1,498 嘅 A21s 好,甚至可以匹敵二千頭嘅中低階手機。有 3.5mm 、5000mAh 大電、NFC,基本上入門機需要嘅,佢都有。你要考慮嘅或者係手機廠商嘅背景?

但係唯一可惜嘅係紅米 Redmi 9 只有 3GB RAM 和 32GB ROM,喺 2020 年黎講,呢個配置真係唔係幾夠用。999 呢個價錢,其實中國版已經買到 4+64 版本。希望下次小米香港可以引入最低 4+64 嘅手機啦。

【詳解】PlayStation 5 使用的 HDMI 2.1 是什麼?

PlayStation 5 規格令人興奮,除了大家都看到會全面採用 SSD 硬碟,不再是 HDD 硬碟外,還有 AMD Ryzen Zen 2 8 Core 處理器、16GB GDDR6,支援 4K、8K 等等,但在這些硬體上,你還需要一樣東西才能夠在電視上把 PS5 的效能完完整整的發揮出來,答案就是:HDMI 2.1。

HDMI 2.1 可以說是 HDMI 標準最重要的升級之一。 HDMI 2.1 最初於 2017 年 11 月發佈,提高 HDMI 的最大寬頻能力,最高可達 48Gbps。這使高清晰度影片可以在 120Hz 時傳輸高達 10K 的分辨率,並增加了許多新功能,包括:動態高動態範圍 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HDR)、支援可變刷新率、快速切換、自動低延模式和增強聲音回傳 (eARC)等。

目前,市場上只有很少的 HDMI 2.1 電視,部分 2020 年的新電視支援某些 HDMI 2.1 功能,但無可用的 HDMI 2.1 訊號源可以利用這些新功能(直到 PlayStation 5 應該可以讓我們真正發揮 HDMI 2.1)。 HDMI 2.1 在電視上廣泛使用還需要一段時間,除了 PS5 及 Xbox Series X 外。

主要特點

HDMI 2.1 是一項重大升級。 它增加了許多新功能,並增加了 HDMI 支援的最大寬頻能力。 以下是 HDMI 2.1 的新增功能和更改列表。

支援 128Gbps

HDMI 2.1 將 HDMI 可以處理的寬頻提高到 48Gbps最大提高到至少 128Gbps。雖然這是新款的 HDMI 2.1 線可以處理的最大寬頻,但實際在電視與解碼器之間要支援 128Gbps 仍然有很長的時間。

例如,如果製造商只希望支援 4k@120Hz,並具有 4:2:0 色度二次採樣,他們僅需要 32.08Gbps,但在說明上仍然可以視為 HDMI 2.1。反過來,電視製造商可以選擇發佈一種電視或屏幕,支援所有新的 HDMI 2.1 功能,但不會實際支援 128Gbps。因此,這讓整個 HDMI 2.1 對消費者更複雜,因為它可能沒法實際達到 128Gbps。

支援新的解像度和更快的刷新率

HDMI 2.1 增加的寬頻將使電視製造商能夠發佈分辨率高達 10K(10420×4320)的新裝置,但別說 10K,8K 距離市場普及仍然有很長的距離。

動態高動態範圍 HDR

與其他 HDR 類似,Dolby Vision 和 HDR 10+等, HDMI 2.1 的動態高動態範圍(HDR)容許影片容基於每個場景甚至每格設置動態範圍。 我們暫不知道這項技術的性能如何,與我們認知的 HDR 有多少差別,但估計效果不會與我們認知的有極大差距。

了解更多有關 HDR 的資訊:HDR 與 SDR 技術對比,它對電視有多重要

自動低延遲模式

自動低延遲模式(ALLM),也稱為自動遊戲模式,是專為遊戲玩家而設計的另一項出色功能。受支援的電視在自動低延遲模式允許下,檢測到正在玩的遊戲時自動啟用電視的低延遲「遊戲」模式。 這免除了您每次開始播放時都必須手動啟用它的麻煩。 它甚至知道玩遊戲、在 YouTube 上觀看遊戲或觀看電影之間的區別,並根據需要自動進行切換。 再一次,Samsung 在此功能方面領先,因為部分 2019 年出產的型號已經支援。至於 PlayStation 5 方面則可以留意是否有「Rady for PlayStation 5」。

快速媒體切換 (QMS)

以前,如果你的電視在更改發送信號的數據(例如電視),屏幕就會變黑幾秒,因為電視需要調整為新信號。這在遊戲機上尤其明顯,因為遊戲機的輸出刷新率甚至分辨率有時會根據內容而變化。快速媒體切換可解決此問題。 當兼容的信號源連接到兼容的顯示器並切換格式時,顯示器將不再顯示黑屏,在不干擾黑屏的情況下立即在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快速畫面傳輸 (QFT)

快速畫面傳輸更改了影像從設備傳輸到電視的方式。影像更高的速率傳輸,可以減少延遲。輸入延遲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顯示器處理圖像並在屏幕上顯示所花費的時間。快速畫面傳輸不會完全消除輸入延遲,但會減少設備(如 PlayStation 5)與電視之間因傳輸時間所引起的延遲。

增強音頻回傳 (eARC)

自 HDMI 1.4 版以來,ARC 已成為 HDMI 標準的一部分。ARC 容許你將所有設備(如:藍光,PlayStation 5 / Xbox Series X 遊戲機等)訊直接連接到電視,並具有一條為高清晰度多媒體電綫將電視連接到接收器。這樣可以實現接收器與電視之間的雙向通信。

聲音訊息從電視發送到設備,或者接收器僅用一根電綫將影像發送回電視。這使你可以將設備連接到電視,並且所有設備都會將聲音訊息發送到電視。 這對於掛牆式電視或吊頂投影機來說非常有用。

可是,ARC 有一些局限性。有限的 1 Mbps 寬頻限制了可通過返回通道發送的聲音質量,從而無法將高質量的未壓縮聲音發送到電視。

新的 eARC 解決了這些問題,並真正確保了電視和設備的效果。它極大地增加了聲音訊可以使用的寬頻量,達到 37Mbps。這種額外的寬頻可以發送未壓縮的 5.1 和 7.1 聲道,例如 Dolby TrueHD 和 DTS-HD MA。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1.2

隨著 HDMI 2.1 對寬頻的新要求,很明顯需要新的壓縮方法。壓縮影片流量最常見方法是一種稱為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的技術。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最初在電腦情況下開發的,由於只能使用RGB顏色,因此無法有效地編碼大多數電視信號。負責維護顯示壓縮流的視頻電子標準協會小組發佈了顯示壓縮流的更新版本,稱為顯示壓縮流1.2。 該版本將最大顏色深度增加到 16-bit,並啟用了本機 YCbCr 4:2:0 和 YCbCr 4:2:2 編碼而無需首先轉換為 RGB。

HDMI 2.1 支援此技術,但並非支援所有HDMI 2.1 的設備,它在不影響圖像質量的大前提下,大大提高了 HDMI 2.1 電綫可以傳輸的最大寬頻。只有非常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設備才需要顯示壓縮流,並且可能需要很多年才普及。

常見問題

問:我的設備支援 HDMI 2.1 的功能 X,它是否支援 HDMI 2.1 ?

答:不一定。 有趣的變化之一是製造商首次可以選擇在 HDMI 2.0中實現 HDMI 2.1的某些功能,包括 VRR 和 ALLM,因為這些功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寬頻。

另一個示例是 eARC 可以透過軟件更新,將其添加到幾乎所有 HDMI 2.0 設備中。 只有少數幾台電視收到了增強音頻回傳更新,其中包括 TCL 電視。 這些設備不是 HDMI 2.1設備。 它們僅支援 HDMI 2.1 上的某些功能。

問:我需要升級電線嗎?

答:這取決於您想做什麼。HDMI 2.1 使用與現有 HDMI Premium High Speed 電綫相同的物理佈局和相同的連接器。除了需要高級高速電線的增強音頻回傳以外,其他大多數新功能都可以通過現有電线在現有設備上實現。但是,如果您想利用任何新分辨率或更高的刷新率,最終將需要升級電线。

要注意,電線本身並未綁定到特定版本。如沒有 HDMI 2.0 電線或 HDMI 2.1 電線之類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將電線通過認證過程,以對電线進行某些最大寬頻認證。 HDMI 2.0通常要求最大寬頻為18Gbps,經過認證的電線可以標記為“優質”。通過 HDMI 2.1 最大寬頻 48Gbps 認證的新電線可以標記為“超高速”。這並不意味著“優質”電線不能與 HDMI 2.1 設備一起使用,只是表明它尚未獲得額外寬頻的認證。

問:我可以升級現有的設備嗎?

答:這取決於 HDMI 2.1 的更高寬頻需要在電視上使用更先進的處理器,因此任何現有的電視都不太可能支援更高的分辨率或刷新率。 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附加功能只需要很少的附加寬頻,儘管它們需要相當大的韌體更改,但可以在現有設備上實現它們。 關於 eARC,具體來說,多家製造商已經宣布了在現有設備上支援計劃,有些已經接受了韌體升級。

問:什麼時候可以預期更多 HDMI 2.1 設備?

答: HDMI 小組仍在製定其 HDMI 認證的詳細計劃。 第一個 HDMI 2.1 認證計劃是針對增強音頻回傳認證的,始於2018年8月。 HDMI 小組尚未宣布何時開始針對 HDMI 2.1其他功能的認證計劃。 儘管如此,首批 HDMI 2.1設備已經開始投入市場。 不幸的是,仍然沒有任何 HDMI 的源設備。

總結

HDMI 2.1 是一項重大升級。 第一代 HDMI 2.1 設備可能會更昂貴,並且不會充分利用新技術,因此我們不建議您等待 HDMI 2.1。 話雖如此,如果您希望家庭影院能夠適應未來的需求,2021 年將發佈更多電視和其他設備,這些設備將至少支援某些 HDMI 2.1 功能。

【開箱評測】Samsung Galaxy A21s 手機:平價機你唔係有要求呀~

旗艦機售價離地,大眾化定價的手機更受用家注目。Samsung 面向一般用家市場的 Galaxy A 系列,剛推出的 Galaxy A21S 以不到 $2,000 賣街,究竟 Samsung 推出的平機有冇伏呢?

Samsung Galaxy A21S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 吋 TFT,解像度 1600 × 720
機身體積:163.7 x 75.3 x 8.9 mm
重量:192g
處理器:Exynos 850 (8 X 2GHz)
儲存空間:6GB RAM + 64GB ROM
主相機:4800 萬像素、800 萬像素、200 萬像素 (微距)、200 萬像素 (景深)
前置相機:13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00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無
NFC:有

塑膠機身,設 3.5mm 插頭

Samsung 大部分手機的用上雙面玻璃設計,不過定位所限,Galaxy A21S 只是用上帶幻彩效果的塑膠機身。機身按鍵明顯較為實淨不算好按,還可找到 3.5mm 插頭及真三卡槽。機面的 6.5 吋 HD+ 開孔屏幕,佔屏比比同級手機高,預設的 Wallpaper 更巧妙地把甜甜圈中空部份變成前置鏡頭。

機面設 6.5 吋開孔屏幕

佔屏比比同級手機高

預設的 Wallpaper 更巧妙地把甜甜圈中空部份變成前置鏡頭

設 3.5mm 插頭

機身按鍵明顯較為實淨不算好按

設真.三卡槽

用上帶幻彩效果的塑膠機身

設四鏡主相機

指紋識別器設於機背

屏幕夠大,但解像度不足

6.5 吋屏幕在當今智能手機亦算是一面大屏幕,播 4K Youtube 片,最高只能選擇 720P 解像度,雖然色彩表現亮麗,但近一點會看到不少微粒,顯然是屏幕細緻度不足所致。

4K Youtube 片,最高只能選擇 720P 解像度

色彩表現亮麗

近一點會看到不少微粒,細緻度有點不足

運行 One UI 2.1 介面,因效能删減功能

儘管 Samsung Galaxy A21S 是款入門機,配備 Exynos 850 8nm SoC,6GB RAM 及 64GB ROM,Antutu 跑分只有 124213 分。對比同價位的手機如 Nokia 5.3,效能還低 40%,日常操作速度都比一般手機遲緩。

Antutu 跑分只有 124213 分

運行旗艦機相同 One UI 2.1 介面的 Galaxy A21S (基於 Android 10) ,系統功能設 Dual Messenger、手勢操作、黑暗背景模式、WiFi 傳送多媒體內容的快速分享等,但基於效能的考量,卻删減了私人資料夾功能。筆者反而不明白,為什麼 Galaxy A21S 支援 NFC,可用 Google Pay,但不能用 Samsung Pay。(如果 A21s 可以用 Samsung Pay,即 Smart Octopus 應該係成部機最大賣點,但依家用唔到… 相關 Chips 真係咁貴?)

四鏡頭填數為主

主要以平價為賣點的 Samsung Galaxy A21S,都有四鏡頭主相機,跟隨市場手機設有多鏡頭的潮流,不過由鏡頭規格來看,不少鏡頭主要用來填數從而增加賣點。

  • 4800 萬像素 f/2.0 25mm 鏡頭
  • 800 萬像素 f/2.2 13mm 超廣角鏡頭
  • 200 萬像素 f/2.4 25mm 微距鏡頭
  • 200 萬像素 f/2.4 景深鏡頭

25mm 鏡低光雜訊較多

作為平價的入門機,對 Samsung Galaxy A21S 的拍攝表現,不能用旗艦機哪把尺去量度。日光以 4800 萬像素 25mm 鏡頭拍攝,影像扎實動態範圍廣闊,但低光拍攝時 (約 ISO 640) 雜訊就無所遁形,ISO 1000 在暗位更會出現一層白色的雜訊。連同景深鏡頭,用即時景深預覽,可拍攝散景相片,計算散景速度唔算快,不過效果都算自然。

超廣角鏡只講意境(笑)

13mm 超廣角鏡,比不少手機的同類鏡頭更廣闊,試拍發現用這鏡頭拍攝只講意境不求高質。在隧道口試影,即使 ISO 40 暗位亦有大量雜訊,但鏡頭變形的情況就不太明顯。

微距鏡頭夠分享呃 Like

200 萬像素的微距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為 3CM,試拍扶手、植物、羽毛甚至食物,都有很細緻的表現。即使只有 200 萬像素,但用作分享呃 Like 亦都夠做。

總論:平價機不能太苛刻

對於平價手機,不能太過苛刻,Samsung Galaxy A21S 是款功能齊全的入門手機,既有真.三卡槽設計,屏幕與拍攝表現都叫見得下人,而且以內建 5000 mAh 的手機來說亦算輕巧,HK$1,898 玩到都幾划算。

唯一可惜係 A21s 有 NFC,支援 Google Pay,但不支援 Samsung Pay,即沒有 Smart Octopus,缺少左一個好有吸引力嘅賣點。相比起支唔支援 5G,TechRitual 覺得呢點更重要,希望 Samsung 未來可以加番 Smart Octopus 支援係平價機身上。

【詳解】空氣清新機推介 2020 :香港推介、運作原理與邊隻好?

空氣質素欠佳,有催淚彈的 CS,衍生的二噁英、胡椒球引起的空氣污染,加上近來的武漢肺炎,不少朋友,特別是家中有小孩、老人或敏感患者,都會選擇空氣清新機來過濾,改善空氣質素。市場上有眾多空氣清新機,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今天我們跟大家來一個詳細說明,向你推介實用,話你知到底邊隻好。

空氣污染看 AQI

香港環保署公佈的空氣污染指數名為:AQHI,與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使用的空氣質素指數(AQI)略有不同。特別是我們在手機(Android)(iOS)上可以下載參考的資料大多以 AQI 為準,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 AQI 及其影響範圍。

空氣質素指數 等級 注意事項
0-50 良好 空氣污染風險很少。
51-100 一般 空氣質素可以接受。
101-150 對高危人士不健康 高危人士可能出現健康反應。公眾暫時未受影響。
151-200 不健康 高危人士可能出現較嚴重健康反應,部分公眾亦可能出現健康反應。
201-300 非常不健康 公眾出現健康反應。
301-500 危害 部分公眾可能出現較嚴重健康反應。

 

一般而言,只要超出 100 就需要作出反應。敏感患者一般在 AQI 超越 100 後會有明顯反應,例如渴水、頭痛、呼吸不順等等。一般可以通過「防 PM2.5 口罩」過濾,但如果範圍較大或不適合使用口罩,則可以使用空氣清新機。

CADP 值僅代表淨化速度

空氣清新機一般提供一項名為 Clean Air Delivery Rate 的數值作為參考,這是一款用來表達空氣清新機淨化不同污染物速度的標準,數值高代手清新淨化速度越快。不過,速度快僅代表其空氣經過過濾的速度,但過濾了什麼,沒過濾什麼就要看濾網本身的能力,例如過濾速度快,但不能過濾任何的污染物,那也是沒用的空氣清新機。

家用空氣清新機「濾網」定勝負

既然空氣差,那麼可以用空氣清新機過濾污染嗎?無論你係用咩空氣清新機,香港販售的家用版都是以吸附塵埃、異味或殺菌為目的,並不能過濾二噁英或催淚彈的 CS,也不是每一款都能過濾病毒。

不同的 空氣清新機 使用不同濾網,以下跟大家分不同的濾網,明確說明差別,以便大家選擇:

HEPA 濾網:最為常見的空氣清新機濾網,是由纖維所製成,可以過濾 99.7% 的 PM0.3,最常見具可靠,但無法重用,也不能消除異味。

銀離子:是一種較新被應用於空氣清新機之技術,已被廣泛被應用於不同地方以作抗菌用途,如抗薗通風管道及抗薗油染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菌物質。

活性碳濾網:通過活性碳消除異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但無法過濾灰塵等污染物。當使用約 3-6 個月左右,其本身物質便會飽和,失去功效,需進行更換。

靜電式:一般少於 0.01 微米,可同時隔絕所有細菌及病毒,且有效去除油煙及二手煙之微粒,但需要時刻清洗件組件,否則不能發揮效用,同時擁有除味功能。

負離子:利用化學反應變成一般的水和二氧化碳,讓空氣中的飄浮微粒帶電,在互相吸引後就會掉到地上變成灰塵,但有效範圍很細,一般只能達幾十平方尺,並產生一定數量的「臭氧」,必須空氣流通方可使用。

臭氧:可用作殺菌,但只適合用於水處理方面。因氧非常不穩定,吸入過量會對肺部會造成損害,最好不要使用。

光觸媒:利用紫外光進行有機物分解。不過分解速度慢,除非空氣通過時間長,否則無法分解空氣中的細菌。

空氣清新機介紹,邊隻好 2020

Carrier AP-2006 五重淨化 HEPA 空氣清新機

這款常常看到工業用的 Carrier 世紀開利品牌空氣清新機 AP-2006,CADR 值達到 260m3/hr,適用範圍約 380-550 平方尺,除了有 HEPA H11 濾網,達到 96.6% 效能,單個可用 12 個月,也有能減少甲醛、乙酸、乙醛等有害氣體的活性碳濾網與冷觸媒過濾層,通過 GB/T 18801-2015 標準。加上前置過濾網阻擋 2.5mm 顆粒及負離子產生器,夾埋成五層過濾,確實厲害。

售價:$2,850
查詢:Carrier AP-2006 五重淨化 HEPA 空氣清新機

Autobot Fresh – 家用車用 USB 桌面空氣清新機

採用 HEPA 濾網,由纖維所製成,可以過濾 99.7% 的 PM0.3,最常見具可靠,但無法重用,也不能消除異味。可淨化空氣中的甲醛、PM2.5、灰塵。需要連接電源,無法戶外使用,較適合桌面、辦公室或車廂內使用。

售價:$550
查詢:Autobot Fresh 空氣清新機

Wynd Plus 空氣淨化機

採用銀離子濾網:已被廣泛被應用於不同地方以作抗菌用途,如抗薗通風管道及抗薗油染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菌物質,可捕捉 99% 微粒 ,具備殺滅細菌及黴菌功能。內置鋰電池,可連續使用 8 小時,適合桌面、辦公室、車廂、嬰兒車及戶外等使用,可直接通過機身頂部燈光或手機 App 等通通檢查週邊空氣品質。潔淨空氣量 (CADR) 為 16 立方米/小時,屬較強勁級別。

售價:$1680
查詢:anlander.com

【評測】Microsoft Surface Duo

Microsoft Surface Duo評測仍然有待發佈及推出市場後才會出現,敬請期待。

【詳解】什麼是 NFC?同你講清楚原理、怎麼用!「八達通」、FeliCa、Suica 之別在何處

Android 手機有 NFC 好多年,無論係早期嘅 HTC,定後來嘅 SamsungSONY 都曾經想將佢發揚光大,但一直到 Apple iPhone 有 NFC,及至後來嘅 Samsung PayApple Pay 八達通先至真正有使用場景,咁到底咩係 NFC 呢?同我地身份證用嘅 RFID 又有咩分別呢?今日同你慢慢解釋吓。 

NFC = 近場通訊原理

近距離無線通訊 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 是一個支援大約 4cm 內的通訊協定,是於 2004 年由飛利浦半導體(今恩智浦半導體)、Nokia 和 SONY 三方共同製定。是由無線射頻識別(RFID)演變而成。

早在 NFC 出現前,其實我地係第一代八達通用嘅 FeliCa 都係採用相同技術,而當時 FeliCa 係由 SONY 研發,但由 FeliCa 有先天的限制,所以到後來我們的八達通卡也全部轉換到 NFC 協定,即我們現在使用的新版本八達通都是 NFC 協定(下文再詳細說明)。

NFC 的前世,RFID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原理是利用感應器發射無線電波,觸動感應範圍內的 RFID 標籤,藉由電磁感應產生電流,供應 RFID 標籤上的晶片運作並發出電磁波回應感應器。RFID 分為主動式及被動式:被動式的標籤本身沒有電池的裝置,所需電流全靠感應器的無線電波電磁感應產生,所以只有在接收到感應器發出的訊號才會被動的回應感應器;而主動式的標籤內置有電池,可以主動傳送訊號供感應器讀取,訊號傳送範圍也相對的比被動式廣。

我們的八達通卡、身份證、回鄉卡等使用的 RFID 或 NFC 都屬於被動式,本身並不會主動向外通訊觸動,需要由外部第三方的工具利用電磁波觸動,才回作出反應。由於卡本身不會發出訊號,所以有些不希望卡被觸動的人會以鍚紙或金屬阻擋電磁波觸動 RFID 或 NFC。

NFC原理

NFC 也是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進行通訊,利用了 13.56MHz 的通訊頻率,傳輸速度分為 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 424 Kbit/秒三種。與 RFID 一樣,NFC 也分為主動和被動式。

這裡說的電磁波與我們早前說的【詳解】什麼是 2.4GHz?5GHz?速度有何分別?的 2.4GHz / 5GHz
【詳解】什麼是 5G?香港網絡、制式、月費與結界問題 裡的 5G 訊號同為相同的大氣電波為相同物質,只是頻率等有所不同。

NFC 功能

一般智能手機的 NFC 可做到三項功能:讀取卡模式、P2P 模式和模擬卡模式

讀取卡模式(Reader/Writer Mode)

Reader/Writer Mode 可以透過手機近距離接觸電子標籤從而啟動手機的操作如開啟網站或更改手機設定等。港鐵站廣告板的 NFC 標籤就是透過 NFC 讓用家可以快速開啟網站,而在上幾年流行的 NFC Tag 也是透過讀取標籤從而改變手機操作如開啟 Wi-Fi 或開啟勿擾模式等。

P2P 模式

P2P 則是可以讓兩個 NFC 設備進行傳輸,Android 4.0 開始加入的 Android Beam 就是透過 NFC 傳輸資料。但是 NFC 的傳輸速度過慢,所以在 Android 4.1 中則改為利用 NFC 開啟藍牙並快速佩對,再利用藍牙傳輸資料。不過由於使用效率偏低,所以在 Android 10 中就取消了 Android Beam 功能了。

模擬卡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

Card emulation mode 是最常用的功能。模擬卡模式相等於模擬 RFID 的 IC 卡(交通卡)和信用卡。手機的八達通、Google Pay和 Samsung Pay 甚至內地手機支付的門禁卡模擬功能都是利用這個模式。模擬卡模式需要手機設有安全元件或主機卡模擬。

手機 NFC 如何認證?

安全元件(Secure Element, SE)是用來提供安全認證的裝置。付款時 POS 機會經由手機中的 NFC 晶片和天線,與安全元件進行溝通以讀取安全元件內部的訊息,由於安全元件無傳遞訊息的能力,所以當需傳遞資料至 POS 機時,就需放大電壓來放大晶片的訊號,再透過天線將訊號傳至 POS 機上。

安全元件分為內建、 SIM 卡和 SD 卡。早期的手機八達通就是透過八達通 SIM 卡進行認證。安全元件的壞處是移動支付的操控權就落在手機廠商、電訊商和 SD 卡製造商,而第三方也很難推出支付工具。

因應安全元件的不便性,主機卡模擬(Host Card Emulation)就應運而生。在 Android 4.4 加入了 HCE 架構,透過代碼化技術,將安全元件置放在雲端,交易時由手機發出一組虛擬卡號與金鑰,經過確認、解碼、交易、製碼等一系列動作,完成感應交易。由於一切操作並沒有經過系統元件,所以第三方應用也可以利用 NFC 來進行支付交易。

Suica?八達通?Felica

經過長達三年的等待,早前八達通終於開通 Samsung 手機和 iPhone 兩個行業巨頭,但為何八達通在近年才終於登陸手機,還有只支援兩個品牌呢?萬物源來源於 FeliCa。

FeliCa 是 SONY 於 1994 年研發出來的非接觸式 IC 卡技術,並在同年參與競投香港 Creative Star Ltd. 的 IC 卡項目並成功中標,也即是後期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八達通,讓八達通成為全球首個使用 FeliCa 技術的工具。而在後期,FeliCa 正式兼容為 NFC Type-F。

Samsung 在 Galaxy S8 上支援 Smart Octopus,就是因為加入支援 FeliCa ,而 iPhone 也因應日本市場發展,在 iPhone 7 日本版以及全球的 iPhone 8 打後加入 FeliCa 元件,所以兩個品牌均可以推出電子八達通。

相信經常去日本「返鄉」的香港人都不會對 Suica 感到陌生,Suica 正是日本本土首個使用 FeliCa 技術 的產品。Apple 也是看中日本這個市場才加入 FeliCa 支援,並迫不急待在 Apple Pay 上加入 Suica 卡。

有 Suica 等於有八達通?有八達通等於有 Suica?

既然八達通和 Suica 都是基於 FeliCa,那麼有 Suica 卡的手機就支援八達通呢?答案當然不可以,現時八達通是使用了手機的內建安全元件,日後若想於其他 FeliCa 手機開通八達通也需使用內建的安全元件,代表需要手機廠商在系統層面加入八達通了。各廠商只有在日本版手機加入 FeliCa 支援,在國際版或香港版都閹割了 FeliCa 晶片,所以看來 Android 陣營在現時還是無望加入八達通。

那麼相反能使用八達通、內建了 FeliCa 的 Samsung 手機又支援 Suica 卡嗎?Google Pay 在 2018 年 5 月宣佈在日本地區加入 Suica 卡支援,只要日版手機硬件支援 FeliCa 就可以加入。但是,手機的大前提是要支援「Osaifu-Keitai」。Osaifu-Keitai 在日本的意思是「錢包手機」,是由 NTT docomo 基於 FeliCa 定下的標準,是一個內建安全元件標準來的。所以在 iPhone 加入 Suica 卡需要先把地區轉到日本時是因為需要啟動這個Osaifu-Keitai功能。除了本土的手機外,在其他地區銷售的手機均沒有加入Osaifu-Keitai的。

日本手機才支援「Osaifu-Keitai」

除了本土的 AQUOS、SONY 外,三星、華為、LG、Google 等手機廠商推出的日本版會特別加入 FeliCa 和 Osaifu-Keitai 標準,而 OPPO、HTC 也因應日本市場特別推出 Reno A、HTC J 系列,小米也打算針對日本市場定製本土版手機。

所以就算手機支援 FeliCa,但若手機沒有內建 Osaifu-Keitai 的話也是無法使用 Google Pay Suica 卡的。

【開箱評測】小米 10 Lite 5G 手機:唯一賣點係 5G 的中階將價就貨手機

今年要換機,無咁快過時的 5G 機一定係首選,不過市場上大部份 5G 機定價都由 $5000 起跳,對大部份人黎講都會覺得 Over Budget。今次做真心評測的小米 10 Lite 5G,售價相當大眾化,二千中就玩到。

小米 10 Lite 5G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7 吋 AMOLED,解像度 2400 x 1080
機身體積:163.71 x 74.77 x 7.88 mm
重量:192g
處理器:Snapdragon 765G (八核處理器,最大速度:2.4GHz)
儲存空間:6GB RAM + 128GB 或 8GB + 256GB ROM
主相機:4800 萬像素 f/1.79 (標準鏡) + 8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200 萬像素 f/2.4 微距鏡頭 + 200 萬像素景深鏡頭
前置相機:16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160 mAh
防水:無
WiFi 6:無
無線充電:無
5G:有(未來)
其他:NFC、屏下指紋、20W 快速有線充電、支援單咭 5G 或雙咭雙待 4G + 4G

機身輕巧,設屏下指紋功能

二千機蚊嘅機,大家對小米 10 Lite 5G 的設計應該都唔會有好大期望,6.57 吋水滴屏幕,配合帶曲面的玻璃機背,設計比較大路,機身低於 200g,以大 Mon 機黎算是輕巧。不過用 AMOLED 屏幕,支援極速光感指紋解鎖功能,機身有齊紅外線同埋 3.5mm 耳機孔,可以將手機當係遙控使用之餘,亦方便用家連接有線耳機聽歌。

SIM 卡槽更加比旗艦機小米 10 與小米 10 Pro,支援單咭 5G 或雙咭雙待 (4G + 4G) 功能,官網指會在今後透過 OTA 軟件升級,實現雙咭雙待 (5G + 4G) 功能。

機面採用 6.57 吋水滴屏幕

前相機為 1600 萬像素

支援極速光感指紋解鎖功能

機身有齊紅外線同埋 3.5mm 耳機孔

USB-C 充電位置與雙咭槽在機底

現支援單咭 5G 或雙咭雙待 (4G + 4G) 功能

玻璃機背帶曲面

設四鏡主相機

操作系統就是齊全

小米手機的特點,就是無論你買最平或者係最貴嘅型號,MIUI 操作功能都是相當齊全,唔會偷工減料。無論將水滴屏幕顯示部份隱藏、護眼模式、深色模式、微光屏幕 (屏幕常亮)、手勢操作、遊戲加速、應用雙開及手機分身等,都完全難唔到小米 10 Lite 5G,可以正常使用。唯獨是啟動數個 Apps 後,在設定內操作會有明顯拖慢。

效能比同價機高

小米 10 Lite 5G 最大的賣點,主要落在 Snapdragon 765G 處理器身上,還有 6GB + 128GB 及 8GB + 256GB 版本選擇。由於它並不支援 Micro SD 卡擴充,所以都是建議大家俾多 HK$500,直上 256GB 版本,起碼沒有容量不足的煩惱。

Snapdragon 765G 處理器與旗艦定位的 Snapdragon 865 處理器,同樣是 7nm 工藝,安兔兔跑分成績有 323014 分,效能比同價的手機如 Sony Xperia 10 II 都快唔少。下載 Fifa Mobile 試玩,流暢度與旗艦機無太大分別,不過係冷氣房玩左大約 20 分鐘,都有發熱問題。

安兔兔跑分成績有 323014 分

下載 Fifa Mobile 試玩,流暢度與旗艦機無太大分別

四鏡相機主要用雙鏡

有唔少手機牌子,為求使產品增加賣點,鍾意加多幾個實用性不高的拍攝鏡頭,令規格變得好看。對於拍攝方面唔算主打的小米 10 Lite 5G,4800 萬像四鏡主相機,常用的只有 4800 萬標準鏡以及 8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主相機規格如下:

  • 4800 萬像素 f/1.79 (標準鏡)
  • 8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200 萬像素 f/2.4 微距鏡頭
  • 200 萬像素景深鏡頭

影 4800 萬像素相片清晰度 Downgrade

雖然拍攝唔係小米 10 Lite 5G 主打,但是用它支援像點 4 合 1 技術的 4800 萬像標準鏡,無論用其 X1 或者 X2 無損變焦拍攝,1200 萬像素相片表現在日光或低光的表現都相當唔錯。

在低光拍攝時,試過用自動模式或夜景模式比較,拍攝低光的磚牆更加明亮,而且牆身更為細緻,對比自動模式磚牆部份既黑又變成了油畫看不到細節,兩者的表現相距甚遠。

至於影 4800 萬像素相片效果又點呢?我們嘗試在天星碼頭用 ISO 50 影維港,放大到 100% 已經出現唔少雜訊,清晰度亦不高,大家都係影 1200 萬像素相片吧。

超廣角鏡銳利度高

8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反而效果有點令人意外,相片的銳利度很高,看看在清真寺門口的圍欄,睇到圍欄頂部非常鋒利。正因相片銳利度明顯地推高,因此雜訊變得比較多,唔放大睇不需要後製,就可以直接分享。

微距鏡像素太低

微距鏡最近對焦距離大約是 4CM,由於相片只有 200 萬像素,張相未放大已經係爛,不過色彩表現都有一定水準。

總結:就算唔用 5G 都唔會伏

小米 10 Lite 5G 最大賣點得一個,就係支援 5G,效能對比同價手機更勝一籌,而且 MIUI 操作系統功能亦十分齊全,就算唔係用 5G 網絡,用 HK$2,499 (6GB+128GB) 或 HK$2,999 (8GB +256GB) 入手都唔會中伏。

始終將價就貨,你付出呢個價買部小米機,相應得到係中階手機質素,只要你保持番呢個合理期望,唔好諗左俾小小錢就有旗艦機效能,咁你唔會覺得伏。不過,你仍幻想俾中階錢得到旗艦機感覺,就只能說你太天真了。

【詳解】什麼是無線充電?詳細了解各品牌手機無線充電

早於 2012 年,三星就在 Galaxy S3 就透過配件方式加入無線充電功能,甚至在 Galaxy S6 的硬件正式加入無線充電功能。但在 Apple 於 iPhone 8 和 iPhone X 加入無線充電功能之後,這個功能就真正普及了。但無線充電的原理是甚麼呢?

無線充電原理

無線充電主流是應用了電磁效應,主線圈在連接交流電後產生了變化的磁場(磁通量),而在手機的充電線圈則透過變化的磁場而產生出感光電動勢,就能夠為手機充電了。

無線充電標準

現時市場上針對無線充電的標準主要有兩個,較常見的 Qi 充電標準及 AirFuel 充電標準。

曾經香港主導的 Qi 標準

Qi 是由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簡稱 WPC)制定的低功率無線充電標準,讀音源於「氣」的普通話發音。聯盟於 2008 年由香港專營無線充電產品的 ConvenientPower HK Limited、Fulton Innovation LLC(Amway 科創子公司)、Logitech、Olympus、三洋電機、飛利浦、深圳桑菲消費通信(飛利浦合夥企業)、德州儀器及美國國家半導體(後期被德州儀器收購)創辦。

後發的 AirFuel 標準

AirFuel 聯盟是由 A4WP 和 PMA 兩個組織合併而成的。2009 年,WiPower Inc. 創立了 The 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 並在 2012 年發表 Rezence 充電標準,以傳輸距離較大的磁共振無線充電作為標準,並在後期被高通收購。同年,Powermat 與 P&G 共同創立 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成員包括 AT&T、星巴克、金霸王、偉創力、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以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旗下的環境之星計劃,PMA 標準是以電磁效應充電。

於 2015 年,A4WP 與 PMA 宣佈合併為 AirFuel 聯盟。使用電磁感應充電的 PMA 標準改名 AirFuel Inductive、而使用磁共振無線充電的 Rezence 標準則改為 AirFuel Resonant。不過這次合併仍然無阻 Qi 成為手機無線充電標準主流。

Qi 標準

Qi 可說是最主流的充電標準,其普及程度大大高於 AirFuel 的兩個標準。而 Qi 標準分為 4 個版本。最高支援 30W 無線充電。

版本最大功率
1.05W充電器可以是單線圈, 陣列 線圈或動圈。
1.15W加入 12 種充電器規格,增加異物檢測
1.2基準電源配置文件
Baseline Power Profile (BPP): 5W
擴展電源配置文件
Extended Power Profile (EPP): 15 W
最大功率增加到15W,改進了充電器的熱測試,改進了時序規格及提高了異物檢測靈敏度
1.2.3EPP Power Class 0: 5W – 30W添加了Power Class 0,允許產品與充電器協商高達30W的功率。
1.2.4更改測試要求。更容易取得 EPP測試。

智能手機實際應用

手機無線充電可用兩個形容詞形容:一瞬千里、強差人意。

先說一瞬千里,在前年無線充電剛起步時,無線充電只是停留在 10W 充電的功率,但在兩年之間,廠商先後推出 15W、20W、27W、30W 及 40W 快充。而差不多在絕大部分的旗艦機上均配備無線快充功能。

時間手機型號無線充電功率
2018 年 9 月iPhone XS 系列7.5W
2018 年 10 月華為 Mate 20 Pro15W
2019 年 2 月三星 Galaxy S10 系列15W
2019 年 2 月小米920W
2019 年 8 月三星 Galaxy Note10 系列15W
2019 年 9 月華為 Mate 30 系列27W
2019 年 9 月小米9 Pro 5G30W
2019 年 9 月iPhone 11 系列7.5W
2020 年 2 月小米10 系列20W
2020 年 2 月三星 Galaxy S20 系列15W
2020 年 4 月華為 P40 Pro27W
2020 年 4 月OnePlus 8 Pro30W
2020 年 4 月OPPO ACE240W
2020 年 5 月華為 P40 Pro+40W

而在強差人意方面,就是各廠商雖然支援 Qi 無線充電標準,但是主力的高功率無線充電是依靠私有協議而非 Qi 協議,導致用其他兼容 Qi 充電器的功率奇低。例如支援達 40W 無線快充的華為 P40 Pro+ 僅支援 5W Qi 充電,而擁有 15W 無線快充的三星 Galaxy S20 Ultra 更僅支援 4.4W Qi 無線充電。

可見現時無線快充還是依靠廠商自成一各,導致消費者使用其他牌子的無線充電時,只會得到很低的充電功率,與行業發展背道而馳。以下就看看 2020 年各旗艦機支持的私有及 Qi 無線充電功率吧。

手機型號支持私有協議私有協議功率Qi 標準充電功率
iPhone 11 系列7.5W5W
iPhone SE 第二代7.5W5W
華為 P40 ProWireless HUAWEI SuperCharge27W5W
華為 P40 Pro+Wireless HUAWEI SuperCharge40W5W
三星Galaxy S20 系列無線快充2.015W4.4W
SONY Xperia 1 IIN/AN/A10W
小米10 系列Mi ChargeTurbo30W10W
OnePlus 8 ProWarp Charge 30 Wireless30W10W
OPPO ACE2AirVOOC40W10W

強差人意的另一個重點是無線充電經過幾年的發展,仍然停留在旗艦機專用的層面,而非像有線快充般普及到中階機甚至入門機上,導致無線充電的普及程度遠遠慢於有線快充上。

總結

無線充電在近年開始進入發展起飛的階段,但是不同廠商間的無線充電雖然名義上兼容 Qi 充電協議,但是最高都僅是支持 10W 無線快充,與廠商自身提供的充電功率有很大分別,若用家想使用全速的無線充電產品,那麼就建議選購原廠的配件了。

【詳解】什麼是 IP68 等級?手機防水防塵標準一次說明

在很多旗艦手機的宣傳廣告上(如:華為 P40 Pro+Samsung S20 UltraSONY Xperia 1 II),不難看到他們會強調手機擁有 IP68 防水,但是究竟什麼 IP68?擁有 IP68 的手機又是否真的完全防水?

IP 代碼全名為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中文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這個認是是由國際電工委員會公佈的規範 IEC 60529,是旨在標準化電子產品對於 防異物、防液體的防護等級。IP 代碼分為兩部分,「第一特徵數字」、「第二特徵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防護條件。

第一個數字代表「塵」

第一特徵數字是用來測試產品能否防止固體進入。數字由 0 至 6,主要檢測大至人體手指,小至沙塵微粒能否進入產品的內部。

第一特徵數字 防護標準
X沒有進行測試
0沒有防護
1手背或直徑 50mm 的異物
2手指或直徑 12.5mm 的異物
3直徑 2.5mm 的異物或工具
4直徑 1mm 的異物或工具
5防塵(灰塵可以進入但不得影響設備運作)
6完全防塵(灰塵無法進入)

第二個數字代表「水」

第二特徵數字則是用來測試產品能否防止液體進入。數字由 0 至 9,主要檢測大至人體手指,小至沙塵微粒能否進入產品的內部。

第二特徵數字防護程度 防護標準 測試要求
0沒有
1滴水在轉盤上每分鐘1圈滴水不會有影響 測試10分鐘,水相當每分鐘 1mm 降雨量
2傾斜15°滴水傾斜15° 使用滴水箱不會有影響 測試2.5分鐘,水相當每分鐘 3mm
3淋水在上方垂直線60° 淋水不會有影響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最少進行5分鐘,水量每分鐘10公升
4濺水水從任何角度潑濺到設備上不會有影響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最少需時5分鐘
5射水使用噴嘴(6.3mm)從任何方向噴水時不會有影響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最少需時3分鐘,距離2.5 – 3米
6強力射水 使用噴嘴(12.5mm)從任何方向噴水時不會有影響 測試時間為每平方米1分鐘,最少需時3分鐘, 距離2.5 – 3米
7浸水(水深 1 米)外殼底在水面下最少1米,不會進超標水量外殼底在水面下最少1米,測試時間30分鐘
8 浸水(水深 1 米或以上) 水面高度由製造商制定, 不會進超標水量,要求需高於 IPX7 由製造商制定
9強力高溫射水防止近距離高壓,高溫噴射。​測試時間4個方向每個30秒,水量每分鐘15公升,距離0.1m

要注意防水的等級並不是以下兼容,擁有 IPX8 的防水手機並不代表能抵受 IPX5 的噴水測試,但標準中接受以「IPX5/IPX8」或「IPX8/IPX9」 等來表達同時具備防噴水和防浸水的產品。

那部分手機如 Ulefone 所宣傳的 IP69K 又是甚麼呢?其實是德國標準化學會 DIN 40050 標準所定,源於道汽車的防護標準,要求能防止近距離高壓,高溫噴射。​與後來 IEC 60529 新增的 IPX9 標準相若。

IP68 是不是就是強?

現時大部分旗艦手機都擁有 IP68,又是不是代表各部手機的防水能相若呢?非也,由於 IPX8 的防護標準是由製造商所定,所以其他不同牌子的防水性能都各有不同。現時在香港推出的主流防水手機規格如下:

品牌機型國際防護等級防護說明
AppleiPhone 11IP68iPhone 11 獲得 IP68 防護等級 (可在水深達 2 米長達 30 分鐘)
AppleiPhone 11 Pro / MaxIP68 iPhone 11 Pro 及 iPhone 11 Pro Max 獲得 IP68 防護等級 (可在水深達 4 米長達 30 分鐘) 。
華為P40 Pro+IP68HUAWEI P40 Pro+支援IP68級防塵抗水,IP68的防水條件為(1)無流動清水,水深1.5米;(2)試驗時間30分鐘;(3)水溫與產品溫差不大於5攝氏度。
SamsungGalaxy S20 UltraIP68 IP68 防水評級是根據測試環境下的測試結果而定:浸在深達 1.5 米的淡水長達 30 分鐘。不建議在沙灘或泳池使用。
SONYXperia 1 IIIP65/IP68我們會將 Sony 裝置輕柔地放置在裝滿自來水且水深 1.5 米的容器內。在容器內放置 30 分鐘後,再將裝置輕柔地取出並測試其各項功能。

由上圖可見,雖然大家的防護等級相同,但是 Samsung、華為和 SONY 只是放罝在 1.5 米的水上,而 iPhone 11 Pro / Max 則達 4 米,可見防水標準一樣,但手機的防水性能未必一樣。加上只有 Xperia 1 II 是同時具備 IP65 和 IP68 的 防噴水及防浸水等級,所以防水等級也不是數字越大就越好。

防護等級如何進行?

一般的手機 IP 防護等級是透過實驗室進行測試,而 IEC 60529 文件中對機械都有嚴格的標準。IP1X 至 IP4X 都是使用手柄測試能否用如鋼絲能否進入產品入部。而 IP5X 和 IP6X 均使用滑石粉機來測量手機有否進塵。

IPX1、IPX2 是滴水測試,所以兩者的分別就只是放置產品的平台是水平或者傾斜。而 IPX3、IPX4 基本上會用下方圖 4 的儀器噴水,但若產品有部分未必淋到水,則會用圖 5 的手持裝置進行射水工作。 IPX5、IPX6 則會用噴嘴進行射水測試。IPX7 和 IPX8 則是按要求放進水中,而 IPX9 則是用強力噴嘴測試。

手機如何能做到防水

手機想做到防水,主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也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手機完全密封。首先先把手機的正背面板和中框黏合的位置加入防水膠黏合劑,並在充電口和耳機口加入防水橡膠圈,手機實體按鍵如音量鍵則是透過額外的橡膠分隔按鍵和內部電路。而手機喇叭由於需要透氣發聲,所以會利用細小網格來阻止水珠進入揚聲器。

第一個也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手機完全密封。首先先把手機的正背面板和中框黏合的位置加入防水膠黏合劑,並在充電口和耳機口加入防水橡膠圈,手機實體按鍵如音量鍵則是透過額外的橡膠分隔按鍵和內部電路。而手機喇叭由於需要透氣發聲,所以會利用細小網格來阻止水珠進入揚聲器。

螢幕和中框之間會加一層防水膠

機背和中框之間

電源鍵的隔間

充電接口與邊框的防水圈

利用細小網格來阻止水珠進入揚聲器

二是用防水物料以助防水

除了密封手機外,另一個提高手機防水性能的方法就是添加防水層。最常見就是利用全氟化碳聚合物鍍在手機內部製造一層納米厚度的塗層,填補電子元件中凹凸不平的表面,猶如荷葉般減少水的表面張力從而令液體會保持水珠狀流出機體而不會滲透入元件中。例如小米就在絕大部分智能手機加入 P2i 公司的防濺水加工,能達到相當於 IP53 的防水級別。

加入 P2i 的納米塗層有效減少水與電路元件的接觸

防水又是否防海水?

手機若擁有防水等級的絕不等於防海水。在國際防護等級認證中定義的「水」為清水,而手機防水的設計也是旨於防止清水進入機體內。海水含有鹽份,會迅速侵蝕手機內部的電路並導致手機短路,小則手機無法啟動,重則導致手機過熱冒煙。所以不建議用家把手機放到海水中,若手機誤跌入海水中,應立即放入清水中微微清洗再待乾。

防水等於保防水?

一般人以為手機支持防水就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其實手機防水是有個誤區,就是若手機因內部入水而損壞的話。手機內部通常會有「液體侵入指示器」,一旦手機入水指示器就會變色。這個情況官方是不會為手機提供免費保養,此時用家就需要自付維修費用了。所以若手機經過碰撞或已經使用了很久,就不建議以「機」試法測防水了。

iPhone 保養政策

華為保養政策

SONY 保養政策

Samsung 保養政策

手機防水不等於無憂無慮

講左咁耐,咁到底手機擁有 IP65、IP68 或 IP69K 等防水標準又是否代表可以無憂無慮咁將手機帶入水,或者沖住涼用呢?答案係:NO。測試本身係基於特定環境,但實際生活環境與測試環壤有別,一旦發生超出測試環境的情況,手機便有可能因觸水而報廢。

更何況我們在生活環境下很難證明手機被液體侵入後,進入的僅僅是水,而不是含有雜質的液體,所以大家不要以為手機支援防水標準便可以放進水裡使用無憂。手機防水的主要對象是為了保護因下雨、水標傾斜濺濕手機等情況,降低手機因意外進水的可能,而不是為了讓你把手機主動帶進水中使用,大家必需謹記啊!

【開箱評測】華為 P40 Pro+:100 倍變焦可用值為 50 倍,一萬蚊買部隨身天涯鏡手機

Huawei 嘅旗艦機,都係主攻拍攝質素,由於近年 Huawei 機都無左 GMS (Google 架構服務),似是買相機功能多過手機。繼上火年的華為 P40 Pro 後,今次 Huawei P40 Pro+ 就加入左支援 100X 遠攝功能的 10 倍潛望鏡頭,對手見到尾燈都當佢贏,值得值得入手,可以看看今次真心評測。

Huawei P40 Pro+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8 吋 OLED,解像度 2640 x 1200 (90Hz)
機身體積:158.2 x 72.6 x 9 mm
重量:226g
處理器:Huawei Kirin 990 5G (2 x Cortex-A76 Based 2.86 GHz + 2 x Cortex-A76 Based 2.36 GHz + 4 x Cortex-A55 1.95 GHz)
儲存空間:8GB RAM + 512GB ROM
主相機:5000 萬像素 f/1.9 OIS+ (27 mm) + 4000 萬像素 f/1.8 (17mm) + 800 萬像素 f/2.4 OIS+ (81mm 鏡頭) + 800 萬像素 f/4.4 OIS +(270mm 鏡頭) + 3D 景深鏡頭
前置相機:3200 萬像素 f/2.2 + 景深鏡頭
電池容量:4200mAh
其他:IP68 防水、NFC、屏下指紋、40W 快速有線及無線充電、支援 5G
華為 P40 Pro+ 香港的售價是 $9,888,只有 8GB + 512GB 版本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IP68 等級?手機防水防塵標準一次說明

精緻陶瓷機背,機身墜手

用精緻兩個字,是對 Huawei P40 Pro+ 陶瓷機背的最佳描述,純白的陶瓷機背平滑地融合在 Leica 五鏡相機,機身亦支援 IP68 防水、紅外線及 NM 卡擴充,配合金屬側框與 6.58 吋雙開孔 OLED 曲面屏幕,如機身不是比較墜手 (重量達到 226g),會是今年設計最出色的手機。屏幕同時對應指紋及人臉識別功能,兩者都可極速識別,但載上口罩時,人臉就不能正常識別。

Huawei P40 Pro+ 設 6.58 吋雙開孔 OLED 曲面屏幕

設 3200 萬像素雙鏡頭前置鏡頭

採用金屬側框

機頂設紅外線發射器

以 USB-C 頭充電

支援雙實體 SIM + eSIM 功能,也支援 NM 咭擴充

精緻陶瓷機背

機背平滑地融合在 Leica 五鏡相機

支援人臉及屏幕指紋識別功能

90Hz 屏幕被超車

高於 60Hz 刷新率,已是今年旗艦機的標準屏幕配置,Huawei P40 Pro+ 的 6.58 吋屏幕,達到 90Hz 刷新率,令系統操作都變得更加流暢。不過眼見最大對手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都已換上 120Hz 刷新率屏幕,屏幕無疑被 Samsung 超越。

官方早前亦有解釋,屏幕本身支援 120Hz,但耗電量比較嚴重,因此將屏幕改為 90Hz。有得揀先係老闆,用家可在屏幕設定內選擇用 60Hz 或是 90Hz,如 Huawei 再提供 120Hz 刷新率選擇,會是個皆大歡喜的方案。不過無論 Huawei 定 Samsung,手機屏幕都暫時沒有自動調節模式,開啟 90Hz 或 120Hz 都會較耗電。

HMS 系統唔打機可正常用

無左 GMS 究竟是咪等於廢左武功?這個問題應該是考慮入手的最大障礙。

Huawei P40 Pro+ 運行基於 Android 10 定制而成的 EMUI 10.1 系統,由於應用 HMS,用家在 Huawei 應用市場下載的 Apps,可以完美支援 HMS Core,在 Apps 內使用如 Tomtom 地圖及 Huawei Pay 支付功能等。而現時 Huawei 應用市場已經有香港多間網上銀行 Apps,亦有 Open Rice 及 Food Panda 等外賣 Apps,香港本土電視台 及 UA 戲院訂飛 Apps 等應有盡有,可能解決用家日常的需要。不過 Huawei 應用市場相對 Google Play Store 的遊戲數量還是較少,手遊達人或許並不適合。

HMS 還有雲端服務,用家登入 Huawei 帳戶後,會送 5GB 永遠儲存空間,現在 Huawei P40 系列的用家,都會送一年額外 50GB 空間,相片、聯絡人、日曆都可以儲存。甚至遺失手機,都可以使用定位功能搜尋。

Huawei 手機無 Google 大唔大問題呢?

咁無 Google 大唔大問題呢?每次寫華為手機呢個 point 都要討論,所以直接抄番上一篇華為機評測同大家分享,反正結論無分別。筆者於過去幾年,主力機都是有完整 GMS 的 Android 手機,即使是出廠後沒有 GMS、的 Mate 30 Pro,也是用「特別方法」安裝 GMS 後才使用的,對於我而言,GMS 的用途主要有幾個:

  • 聯絡人同步
  • YouTube、Gmail 等 Google Apps
  • Google Photos 相片備份
  • Whatsapp 聊天紀錄備份

而來到 P40 Pro+,過往的「方法」已不管用,強行安裝 GMS 的效果亦不太好,結果就是硬著頭皮試用了只有 Huawei Mobile Service(HMS)的 P40 Pro+ 兩個星期。比較可以無痛處理的,是聯絡人同步的問題,只需要在舊手機也安裝 HMS 再登入 Huawei ID 即可;至於 Gmail、YouTube,則可以用瀏覽器版本勉強應付。

比較麻煩的還是與 Google Drive「備份」相關的操作,如 Google Photos、Whatsapp 紀錄等等就未有很好的替代方法,只能由零開始再進行備份。

華為的自家雲端 Huawei Cloud 目前已經加入了相簿功能,雖然功能與 Google Photos 完全沒有可比性,但勝在上載速度夠快,而且目前有推廣,除了人人都有的 5GB 容量,額外增加一年 50GB 容量是免費的

Huawei Kirin 990 5G 處理器跑分慢 Snapdragon 865 少少

今年興 5G,旗艦機都支援了 5G 網絡,Huawei P40 Pro+ 就內建 Kirin 990 5G 處理器,香港大部份營運商都使用 Huawei 的 5G 基站,會不會因此有所加成呢?這粒去年 9 月發表的頂級晶片,從安兔兔的跑分成績為 490,950 分,對比今年 Qualcomm Snapdragon 865 處理器的效能,約有一成的差距。實際啟動 Apps 的速度,系統操作流暢度,其實沒有很大分別。8GB RAM 及 512GB ROM 的規格,足夠大家正常儲相儲片。

遺失手機,都可以使用定位功能搜尋

來到今次測試的重點,Huawei P40 Pro+ 的 Leica 超感知 Leica 五鏡頭的實拍。今次 Huawei 的五鏡頭透過混合及數碼變焦,將攝距離覆蓋 18mm 至 2400mm,這超乎用家想像的拍攝距離,可以讓大家一手掌握。

Huawei P40 Pro+ 後置 Leica 五鏡頭:

  1. 5,000 萬像素超感知廣角 OIS 鏡頭 (f/1.9)
  2. 4,000 萬像素超廣角電影鏡頭 (f/1.8)
  3. 800 萬像素長焦 OIS 鏡頭 3x 光學變焦 (f/2.4)
  4. 800 萬像素超變焦 OIS 鏡頭 10x 光學變焦 (f/4.4)
  5. 3D 景深鏡頭

廣角鏡全場景拍攝

內建 5,000 萬像素 1/1.28 吋 RYYB 感光元件的廣角鏡頭,加入八重相位偵測自動對焦功能,對焦速度快而準 Snapshot 最啱用,由於這鏡頭最高支援 ISO 409600,無何環境都可以拍攝明亮相片,是一個全場景的拍攝利器。其日光拍攝色彩表現相當自然,而且有很高的細緻度與層次感,單單只是個鏡頭,已經跟其他手機處於不同層次。

當大家身處光線不足的環境,如用 3 倍拍攝,系統會自動選擇使用廣角鏡頭或是 3 倍變焦鏡頭,如下圖的 Mr.Bean figure 就是在室內以廣角鏡頭作 3 數碼變焦拍攝,衣服及領帶的紋理都可以細緻地拍出。

電影鏡唔夠 Wide 勝在高質

相比其他手機的超廣角鏡都在 12mm 或 16mm,叫電影鏡的超廣角鏡只有 18mm,對比之下明顯不夠廣角。不過電影鏡勝在應用 1/1.54 吋感光元件,影相高質之餘亦不會變形,而且電影鏡主要用途就是拍片。當切換至錄影模式時,焦距就會變成 24mm,對拍片來說是一個相當容易控制的焦段。

3 倍遠攝表現討好,10 倍遠攝鏡對焦較慢

遠距離拍攝,可以交比 3 倍及 10 倍遠攝鏡頭,個人認為 3 倍鏡頭拍攝上較易掌握,無論對焦速度及拍攝成功率,都較 10 倍鏡頭好得多,後者拍攝時本身已較難對焦,而且手部一動就會有很大偏離,幸好成像及拍攝色彩亦都不錯,10 倍鏡頭拍攝 ISO 640 已有明顯油畫化,效果有用傻瓜機的味道。

3 倍變焦鏡拍攝效果

10 倍光學變焦五次折射

P40 Pro+ 的 10倍潛望式長焦鏡頭最特別是採用了五次折射角度達到在短距離內提供 10倍光學的能力,並同時支援 20倍的光學加數碼混合變焦,與 100倍的數碼變焦(與 S20 Ultra 的 100倍相同)。

華為表示它是世界第一個全像素八 PD 自動對焦系統,低光環境對焦更準確,ISO 範圍最高達 409600。P40 Pro+ 同時擁有 1/1.54吋 CMOS,支援 16合1 像素融合技術,可以拍攝 4K 超級變焦延時攝影、7680fps 超高速攝影。

50 倍變焦以下可用

使用 10 倍光學遠攝鏡時,當使用 15 倍或以上的數碼變焦拍攝,屏幕的左上角就會出現一個白色框,可以看到整個拍攝範圍,不會 Zoom 得太遠而因此迷失。在日光下拍攝高樓,50 倍變焦已可拍到屋頂的發射站,而 100 倍變焦更可將屋頂的水塔拉近,不過質素的確已經變得十分鬆散,個人只能接受 50 倍以下焦距的拍攝質素。

遠攝時屏幕左上角會出現拍攝輔助框

100 倍變焦鏡拍攝效果

所有鏡都用到手持夜景模式

低光拍攝一直都係 Huawei 手機的絕招,而 Huawei P40 Pro+ 4 支鏡頭,都可以用到手持夜景模式,就連 100 倍數碼變焦都可以用到,效果比自動模式拍攝,層次感會豐富不少。用 3 倍鏡手持拍攝,當然沒有問題,但用 10 倍鏡本身已經唔算穩定,還要用手持夜景模式,可以話係難上加難,試左大約十次,都係得一兩次係成功。

Huawei P40 Pro+ 4 支鏡頭,都可以用到手持夜景模式

手持夜景模式拍攝效果

總結:好用但有點難用

玩完 Huawei P40 Pro+ 後其實個人覺得有點似玩 Mario Kart,最勁其實係庫巴或華利奧等肌肉型角色,只要花點時間適應,掌推他們的轉彎等操控技巧,就會比輕易掌握的角色利害得多。至於 HK$9,888 的身價是否值得入手,反而要問問大家對拍攝的熱愛程度有多高了。

【開箱評測】SONY Xperia 1 II 手機:入手注意!日系的三長兩短

用了 Sony 旗下首部 5G 手機 Xperia 1 II (Mark Two) 好一陣子,筆者入手的是白色,比起紫色和黑色機身的,更能突顯日系簡約味道,從此機的日常體驗中,發現其三長兩短,值得和大家分享。

Xperia 1 II 為 Xperia 1 的升級版,該機搭載 6.5寸21:9 比例 4K HDR OLED 屏幕,並加入 90 Hz 屏幕刷新率技術,性能方面就配備Snapdragon 865 處理器,內建8GB RAM + 256GB ROM 及 4000 mAh 電池。SONY Xperia 1 II 將支援 SUB 6 5G 網絡,具備 IP68防水防塵規格,並保留雙前置喇叭及3.5mm 耳機插槽。

相機最大賣點分別是 1200萬像三鏡頭+ TOF 鏡頭。主鏡頭為24mm 廣角鏡,CMOS 尺寸達 1/1.7″,支援 PDAF 及 OIS,另再配備上 Zessis T* 鏡頭鍍膜技術,主鏡頭拍攝表現絕對值得期待。第二顆 1200 萬像鏡頭,支援雙 PDAF,最後一顆 1200萬像鏡頭為 70mm 長焦鏡。另外 Sony 今次就為 Xperia 1 II 加入3D iTOF 景深鏡頭,將加強對焦速度及改善人像拍攝的質素。

SONY Xperia 1 II 硬件規格

屏幕尺寸:6.5 吋 HDR OLED ,解像度 3840×1644
機身體積:166 x 72 x 7.9 mm
重量:181g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65
儲存空間:8GB RAM + 256GB ROM
主相機:1,200 萬畫素(F1.7 光圈)+ 1,200 萬畫素(F2.2 光圈)+ 1,200 萬畫素 124° 超廣角鏡頭(F2.4 光圈)
彈出式前置相機:800 萬畫素鏡頭(F2.0 光圈)
電池容量:4000mAh
防水:有
WiFi 6:有
無線充電:有
5G:無
其他:支援 NFC、指紋、WiFi6、IP65 / IP68 防塵防水等級

延伸閱讀:【詳解】什麼是 IP68 等級?手機防水防塵標準一次說明

SONY DNA:修長機身比對手輕巧

個人一向很欣賞 Sony 手機的 21:9 的尺吋比例,十分便於單手操作,睇片打機也是一流享受,最重要是這種差異化設計,成為 Sony 手機獨有的 DNA,特別能吸引我這種愛與眾不同的用家。Xperia 1 II 用的是 6.5 吋 21:9 4K HDR OLED (3,840×1,644) 屏幕,配合雙擊喚醒功能,單手操作十分便利,而瀏覽Facebook按Like亦尤其方便,撥打電話以至Whatsapp輸入文字也一樣,一只拇指便可操作;而此機的輕巧程度,其他類同尺吋的 5G 手機實在望塵莫及。

SONY Xperia 1 II

  • 屏幕 6.5吋
  • 尺寸 166 × 72 × 7.9 毫米
  • 重量 181 克
  • 記憶體 8+256

小米10 Pro 5G

  • 屏幕 6.67吋
  • 尺寸 162.6 x 74.8 x 9.35 mm
  • 重量 208g
  • 記憶體 8+256

Samsung S20+5G

  • 屏幕 6.7吋
  • 尺寸 161.9 x 73.7 x 7.8 mm
  • 重量 186g
  • 記憶體 12+128

SONY DNA:即開的 SIM 卡槽

另一 Sony DNA 是一拉即開的 SIM 卡槽,以前每即開一次,手機就重啟一次,很是浪費人生,近代手機已有所進化,抽插卡槽時,手機都會繼續在操作模式當中。卡槽屬 3 選 2,支援記憶卡,唯 4G 和 5G 卡同時插入時,需把 4G 的關上才能用到 5G,這是現時晶片先天性限制,其他機也如是,而2張4G卡一起用是沒問題的,但應該沒人會這樣做。所以現階段最理想做法,是一張 5G 卡和一張記憶卡。

5G 速度表現方面,在 Xperia 1 II 搭配 CSL 5G 服務,在彌敦道制上錄得約 400Mbps 的下載速度,比一般 300Mbps 此理想數字為高。

回歸 3.5mm 大自然

記得上一代的 Xperia 1 只有 USB Type C 供連接有線耳機之用,今次 Xperia 1 II 就追加了 3.5mm界面,隨機也附贈了自家的 MH750 耳機,雖只是百多元的入門貨色,但總好過無 (小米10 Pro 5G沒有送耳機),又由於手機本身音訊處理經特別調校,左右聲道干擾值已降至 20dB,不論是用 3.5mm 耳機、前置立體聲揚聲器、抑或以藍牙耳機聽歌,干擾度都比用 USB-C 耳機低 90%以上。

追焦連拍竟然 百分百

Xperia 1 II 三主鏡提供 16mm / 24mm / 70mm 焦距,廣角和三倍光學變焦都有,並號稱擁有Sony Alpha相機技術,支援高達 20 fps AF/AE(自動對焦 / 自動曝光)的追蹤連拍功能,此言非虛,但需用內置的官方 App Photography Pro 來發揮,實時眼睛自動對焦功能也一樣。

試用發現,它追著主體眼球對焦的成功率幾乎是百分百,所以尤其適拍攝合兒童或寵物,按著手機的實體快門鍵不放,聽到有如機關鎗一樣的連拍聲音,感覺療癒。實體快門鍵是 Sony 手機另一 DNA,方便按半下對焦,全按拍攝,待機時長按會觸發拍攝功能,十分方便,相信會一直沿用。

廣角
標準
三倍光學變焦

84度的自拍前鏡有800萬像素,雖數字不高,但卻竟然支援HDR相片、5 軸防手震及手動模式,當然也有基本的微笑快門和屏幕閃燈。實測發現,美肌功能設定眾多,此方面罕有地追上國產品牌手機水平。

預載系統相機 App 效果更差…

然而,用預載的系統相機App拍攝,體驗一般,下文稍後會訓斥一下。錄像方面,可攝錄 24fps、25fps、30fps 和 60fps 的 4K HDR 影片、OIS、EIS 影片 5 軸防手震功能、智能阻隔風聲功能、慢動作功能 (120fps)等應有盡有。

影食物要退後啲?

拍攝食物呃 Like 已成網民日常,然而 Xperia 1 II在這方面的拍攝體驗有改善空間。用 24mm 1x 拍攝不可跟主體有太近距離,自動啟用的超近距離拍攝功能也幫不上忙,要離遠一點拍才可以,但就影響了構圖。離遠用Zoom的話也需一定技巧,手機不時提示要再離目標遠一點,唯一方法是於1x焦距下拉大畫面作數碼變焦拍攝。

另外,無論在攝影介面觸控快門,抑或以實體快門鍵拍攝, Xperia 1 II 不時都出現 Delay 情況,感覺是需要時間儲存相片,也好像是 AI 在後期處理,這一點難以印證,反正所拍的不是 RAW 格式,,上一代的 Xperia 1 也沒有此問題。Xperia 1 II 的藝術家性格實在令人又愛又恨,它蔡司 T 鏡所拍相片有質素,對焦快而準,但就要用家遷就拍攝角度,和接受它慢工出細貨,期望日後透過 Firmware 更新可改善。 至於整體拍攝質素,用上是的Xperia 1 II,質素還是有保證的。

Sony 相簿不再

Sony 手機一向內置自家相簿App,很受用家歡迎,可是在 Xperia 1 II 身上已被Google Photo所取代,試過到 PlayStore 下載官方相簿 App,能成功安裝卻無法使用,可惜。

總結:

其實作為近 $8,000 的旗艦,Xperia 1 II是用足料的,包括具備 IP65 / IP68 防水和防塵評級標準,機身前後均採用 Corning Gorilla Glass 6 強化玻璃;4,000mAh 電池支援快充及 Qi 快速無線充電技術。

一般操作和上網,Xperia 1 II 是出色的,尤其Sony 一向能優先取得Google的系統更新,更為此機增加吸引力,只是拍攝方面未盡完善,感覺廠方是專注強化手機的對焦和連拍功能,而忽略了基本層面的體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