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畫質、音響及電玩體驗都有高規格表現,TCL C725電視亦非常貼心,一機有齊曬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YouTube、Google Play Movies,真係日日匿埋屋企煲劇睇戲都得。TCL電視亦配備自家TCL頻道、免提語音操控功能等,更可與家中其他智能產品互聯,可以用嚟做電腦螢幕,或者家居智能操控中心,一機多用。
小米 Poco M3 Pro 都是運行 MIUI 12 系統。一如其他 Poco 手機,都會加入 Poco Laucher 介面,Apps 會自動分門別類,幫用家折省不少排列 Apps 的時間。系統功能方面,就可以更改螢幕刷新率、遊戲加速及應用程式鎖功能等,但 4GB RAM 版本就不設應用雙開及手機分身等功能。
設 Poco Laucher 介面
可切換 60Hz 或 90Hz 刷新率
應用程式鎖
遊戲加速
Poco M3 Pro 跑分屬中低階手機效能
今次測試的小米 Poco M3 Pro 是 4GB/64GB 版本,由 Antutu (3D lite) 跑分成績是 242064 分 ,只屬中低階手機效能,雖然運算方便會有點緩慢,但其支援高速的 5G 網絡,可以彌補速度上的不足。機內的 5000 mAh 電量,PCMark 3.0 使用時間,達到 21 小時 38 分鐘,應該是續航力最高的 5G 手機。
PCMark 3.0 使用時間,達到 21 小時 38 分鐘
Antutu (3D lite) 跑分成績是 242064 分
用 CMHK 網絡在九龍灣測試 5G 速度約 188.6Mpbs
小米 Poco M3 Pro 的 5G 網絡測試
小米 Poco M3 Pro 嘅 WiFi 規格僅支援 WiFi 5,手機網絡支援 5G 網絡,我地係中環碼頭進行速度測試,使用中國移動的 SIM 卡進行香港測速達到 188Mbps,屬正常合理水平。
以上計劃竟然無視了華盛頓州及紐約州兩大傳統熱門地區,更非落在加州矽谷,實在令人出乎意料,相信可能是「土地問題」。維珍尼亞州 National Landing 社區幅員較大,這優勢足以讓發展公司建設達680萬平方尺商業區域,以及近2,856個住宅單位,連同該區原有的720萬平方尺的商住和零售用地,將會成為美國的大型5G智慧城市。
Sony Xperia 1 III 獨有 4K 120fps 螢幕及每秒 20 張連拍功能,最多人討論都係定價賣到成萬蚊,好多人會話不如買 iPhone,不如買 Samsung 啦,究竟係咪真係咁趕客呢?
Sony Xperia 1 III 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5 吋 AMOLED (3840 x 1644) 機身體積:165 x 71 x 8.2 mm 重量:187g 處理器:Snapdragon 888 儲存空間: 12GB/256GB、12GB/512GB 系統:Android 11 主相機:1200 萬像素 f/1.7 光圈 24mm 廣角鏡頭、1200 萬像素 f/2.2 光圈 16mm 超廣角鏡頭、1200 萬像素 70mm 與 105mm 雙焦距潛望鏡頭 前置相機:8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4500 mAh SIM 卡:nano-SIM 防水:有,IP68 無線充電:有 5G:有,5G+4G 雙卡雙待 NFC:有 WiFi 6:有,達 WiFi 6E 屏幕刷新率:120Hz 屏下鏡頭:無 其他:支援 3.5mm 定價:12GB/256GB HK$9,299、12GB/512GB HK$9,999
外型無乜新鮮感
當 Samsung Galaxy S21 同埋 iPhone 12 都換上新設計時,Sony Xperia 1 III 仍在保留 Xperia 1 與 Xperia 1 II 的修長機身設計。的確擁有 6.5″ 21:9 比例 4K 螢幕 Sony Xperia 1 III 機身長度是比起上兩代有所縮減,無以前咁似拎住個遙控器,加上扁平的側框,都令手感有一定進步。
擁有 6.5″ 21:9 比例 4K 螢幕
設 800 萬像素前鏡頭
扁平的側框
Sony Xperia 1 III 設計的進步,只有在側框加入 Google Assistant 掣,另外現在手機較少見的快門掣,加上金屬網紋,按下手門的手感更出色,並保留用家最愛的 3.5mm 插頭,同埋唔洗用工具打開的 SIM 咭槽。但當大部份 Android 旗艦機都用屏幕指紋識別功能時,Xperia 1 III 仲用緊機側的指紋迫別器,產品設計要追落後的地方還有不少。
側框加入 Google Assistant 掣
快門掣加上金屬網紋
保留用家最愛的 3.5mm 插頭
唔洗用工具打開的 SIM 咭槽
磨沙機背
設三鏡主相機
接近原生 Android 介面,主要加入遊戲模式
Sony Xperia 1 III 運行 Android 11 系統,操作接近原生 Android 介面,意味大部份 Android 手機擁有的系統操作功能,如應用雙開等實用功能,都不能於 Sony Xperia 1 III 使用。
Sony Xperia 1 III 系統操作主要加入側屏幕介面、啟動 120Hz 螢幕刷生率、將 Camera Pro 完全取代以往 Sony 手機的拍攝介面,以及加入遊戲增強器。遊戲增強器內有遊戲模式,可以將手機的效能發揮到最高,還可用 H.S 電源控制功能,當用火牛供電時,會跳過電池直接供電,令手機減少發熱情況。
將遠攝鏡換上了 70mm 與 105mm 雙焦距潛望鏡頭的 Sony Xperia 1 III,加上 24mm 廣角鏡頭同埋 16mm 超廣角鏡頭,大部份拍攝場景都有合適鏡頭可以使用。而且今次 Sony 只有 Camera Pro 一個影相軟件,為左方便一眾用家,加入了 Basic 模式,已經可以在全自動的環境下,進行最高每秒 20 張連拍。P、S、M 模式,操作就好似 Sony 相機,習慣用 Sony 相機嘅朋友應該駕輕就熟。
Camera Pro 加入了 Basic 模式
設 P、S、M 模式
操作就好似 Sony 相機
對焦連拍都超快,但唔係無缺點
Sony Xperia 1 III 未必係影相最靚的手機,但講到對速同埋連拍,佢敢認第二,都無其他機敢認做第一,如果比大家親身試下街拍,你就會感受到佢三支鏡對焦都係超快,無論日光同埋低光,按半下快門就立即可以對到焦。連拍時仲可以按螢幕位置,將主體鎖定追焦,連拍成功率亦非常高。不過佢嘅對焦系統都唔係無弱點,如果拍攝植物,如似影一朵花,行近拍攝時,反而會好易出現失焦。
支援最高 1 秒 20 張連拍
Sony Xperia 1 III 廣角鏡都是高水準
Sony Xperia 1 III 亦不例外,廣角鏡都是最佳拍攝效果的焦段,與大部份手機一致。都可影到清晰而色彩真實的相片,而且測光仲同現場環境好接近,低光用 ISO 800 都無雜訊,處理雜訊表現有很高水準。
Sony Xperia 1 III 超廣角鏡動態範圍有進步
超廣角鏡雖然都好似大部份手機有紫邊,但 Sony Xperia 1 III 對比以往的 Sony 手機,動態範圍有所進步,雖然影出黎效果無真正相機咁自然,但係用手機影片,有番少少味精,其實都係大部份用家喜歡的風格。
Amazfit GTS 2 mini 外型逃不出像 Apple Watch 的影子,好似一隻縮小版 Apple Watch,就連錶殼的厚度都有所縮減,戴感比 Apple Watch 更貼手輕巧。1.55 吋螢幕如果用預設的錶面,顯示時間部份會顯得好細,較難清晰睇到時間,失去一隻錶基本用來睇時間的意義。錶冠主要用作退出及開關,錶帶都有像一般智能錶加入快拆扣,方便更換其他錶帶。
不過睇番產品資料,錶殼係用鋁+塑膠製造,帶綠色的錶殼部份,如果用塑膠製造,連接錶帶的位置,就可能會因用力拉扯錶帶時,令扣位破裂。破裂的話整隻 Amazfit GTS 2 mini 都會報銷,耐用度的確成疑。
錶殼只有 8.95mm,戴感比 Apple Watch 更貼手輕巧
錶冠主要用作退出及開關
錶帶都有像一般智能錶加入快拆扣
錶底不知是用鋁或塑膠製造
連接錶帶的位置耐用度成疑
連接 Zepp App 使用
Amazfit GTS 2 mini 需要連接 Zepp App 使用,如果大家登入時,選擇性別為女姓,會自動加入女性健康監測器,會預測月經與安全期的日子。
論機身連接插頭數見,Asus ZenWiFi AX (XT8) 亦佔有絕對優勢,無分主機與衛星路由器的兩件套裝,每部路由器均設有 1 X Gigabit WAN、4 X LAN Gigabit Ethernet 及 1 X USB 3.1 插頭;Netgear Orbi AX4200 RBK752 主機部份則設 1 X Gigabit WAN 及 3 X LAN Gigabit Ethernet 插頭,衛星路由器只設有 2 X LAN Gigabit Ethernet 插頭,對於如有需要以 Lan 線連接提供更穩定的上網效果,Netgear Orbi AX4200 無論主機與衛星衛星路都有足夠插頭提供。
Asus ZenWiFi AX (XT8) 均設有 1 X Gigabit WAN、4 X LAN Gigabit Ethernet 及 1 X USB 3.1 插頭
netgear Orbi AX4200 RBK752 主機部份則設 1 X Gigabit WAN 及 3 X LAN Gigabit Ethernet 插頭
Asus Router App 相比下功能較多,設定 SSID、訪客 WiFi 熱點、AI 網絡安全防護、路由器安全掃瞄、頻寬應用使用優先權、兒童使用過濾、細緻如操作時機身的 LED 開關都可以設定,而且設定亦可進行備份。其 USB 功能,可以用 FTP 及網絡芳鄰的設定,令跨平台裝置都可以瀏覽連接 USB 裝置的內容,不過介面內沒有明確的教學怎樣進行設定 FTP 及網絡芳鄰,要用到這功能就要對電腦操作有一定認識先做到。
CloudFlare 一直都有為一般用家提供免費的網絡服務,最新就推出「1.1.1.1」的 DNS 加速服務。不單速度上比起 Google DNS 更快,而且更保證用家私隱,不會像其他 DNS 服務轉售用家資料圖利。
現時當用家需要進入指定網頁時,當輸入網址後,就需要向 DNS Server 詢問實際的伺服器位置。CloudFlare 認為現時的 DNS 通常速度慢且不安全。ISP以及其他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監聽活動者,看得到每個用家訪問的網站和使用的應用程式,即便這些內容已經過加密處理。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一些 DNS 供應商出售您的網際網路活動數據,或是利用數據對用家進行廣告宣傳。而 CloudFlare 更指出絕不會記錄用家 IP 地址,更留用了 KPMG 請其每年審計他們的系統,以確保說到做到。
比 Google DNS 更快
相信不少用家都有設定 Google DNS,以期望得到更快的反應時間,而 CloudFlare 亦有展示自己的速度測試,不單比一般的 IPS DNS 快上數倍,而且比起 Google 公開的免費 DNS 更快。設定亦十分簡單,只需要將用家的 DNS 指向「1.1.1.1」即可,以下是官方提供的全平台設定方式。
iPhone 設定方式
從您的 iPhone 主屏幕,打開 [設置] 應用程式。
點擊 [Wi-Fi] ,然後點擊列表中您最喜歡的網路
點擊 [配置DNS] ,然後輕按 [手動] 。
如果有任何現有條目,點擊每個條目旁邊的– 按鈕,並點擊 [刪除] 。
點擊 [+ 添加服務器] 按鈕,然後輸入1.1.1.1
點擊 [+ 添加服務器] 按鈕,然後輸入1.0.0.1。這是為了實現冗餘。
點擊右上角的“保存”按鈕。
Android 設定方式
請連接到您較喜歡的無線網絡。
請在瀏覽器中輸入您路由器的 IP 位址。
如果出現系統提示,請填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這些資訊可能會被標註在路由器上。
請在路由器配置頁面中,找到 DNS 服務器 的設置位置。
記下任何現有的DNS服務器項目,以供未來參考。
Replace those addresses with the 1.1.1.1 DNS addresses:
在選購電視螢幕時,經常會聽到 LCD、LED、QLED,2021 年更開始有 mini LED 與 Neo QLED 的新名詞,那麼這五者有甚麼分別呢?他們的原理如何?優點?缺點分別是什麼?會否有燒屏?壽命等問題?
LED 已經是 30 年的舊物
LED 全稱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是 LCD 的後續者,它是於 1962 年通用電氣的 Nick Holonyak 開發了第一部可實際應用的可見光發光二極體。但直到 1994 年,日亞化學工業才研發了藍光 LED,令 LED 真正擁有商用價值。LED 的原理由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半導體組成,通電後兩個半導體結合,從中產生的能量會以光能釋放。
LED 技術十分成熟,也是市場上最常見旳電視技術,很多二三線廠商都有生產能力,所以價格偏低,但由於 LED 電視已經進行價格戰多年,所以規格參差,同樣的 50吋 4K LED 電視在畫質、調色分區、聲音等都可以有很大差別,端看價格高低與廠商對品牌的重視。
QLED 顏色較 LED 鮮豔
QLED 其實真正的名稱為量子點顯示屏(Quantum Dot Display),乃熔融玻璃基質中合成了氯化銅和硒化鎘的納米晶體。QLED 電視其實也是基於 LED 顯示屏,QLED 把傳統的白光 LED 轉換為藍光 LED 背光,並加入由量子點強化膜 LED 放在背光模組和偏光鏡之間,每當量子點強化膜收到光或電的刺激,量子點便會發出有色光線,它能夠改變光源發出的光線顏色,通過分散的 LED 發光二極管的光來顯示顏色,有點濾光片的作用。此能大大減低背光亮度損失及 RBG 彩色濾光片。
Mini LED(次毫米發光二極體)簡單來說是把 LED 電視裡的 LED 大小控制在 0.2mm,傳統 LED 的五分之一左右。Mini LED 比起傳統 LED 顆粒更小,以相同 LCD 螢幕相比 Mini LED 能塞入更多發光粒,畫面較 LED 或 QLED 更細緻、亮度更高,也會比 OLED 更省電,並可以達到精準調光,也不會產生 LED 背光光暈問題。
microLED 主要是微縮化 LED 和矩陣化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將 LED 背光源進行薄膜化、微小化、陣列化,可以讓 LED 粒小於 100µm,與 OLED 一樣能達到單獨粒子自發光。
Neo QLED 大小是 1/40 LED
Samsung 獨有的 Neo QLED 雖然有 QLED 四字,但實際技術上仍然是基於上述提到的 Mini LED,只是 Samsung 採用更小,尺寸為傳統 LED 1/40 的 Quantum Mini LED。Neo QLED 優勢是它在 LED 數量上更多,亮度更高,光暈出現的機率更低。
miniLED 會否有光亮度與燒屏問題
miniLED 使用 LED 燈泡發光,兩者的光亮度並沒有如 OLED 的損耗、老化、耗電問題,所以光亮度較傳統的 LED 要好。miniLED 採用傳統的 LED 顯示技術,所以並不會出現燒屏的烙印問題。